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着眼于 19 世纪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理论上重在解决一个矛盾问题,即在阶级存在条件下,资本主义虚假共同体中现实的个人“不是作为个人而是作为阶级的成员处于这种共同关系中的” 。因此,现实的个人所处的资本主义虚假共同体与有个性的个人所处的自由人联合体形成了实然和应然的矛盾。质言之,历史的演进中社会的主体不是“现实的个人”,而是他们所属的阶级。在阶级社会条件下,共同体与个体的关系及人最终在共同体中实现人的本质问题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历史视野、发展诉求、和人学价值。马克思倡导的“自由人联合体”思想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利己主义法则所导致的共同性(commonality)丧失的实际后果显然是对峙的,这表明资本主义虚假共同体的私人社会的状态与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倡导的共同体社会在价值领域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前途命运观上是迥然不同的。从历史发展的视阈审视,以私有财产为前提的资本主义虚假共同体,是导致共同性丧失的异化社会根源。共同性危机的背后反映的是人权和国家观念的确立问题,这一问题至今并没有合理解决,因此,还有非常深广的问题域值得探索。

人在“生产—交往形式”共同体中如何才能实现马克思指出的从古代共同体—现代市民社会—自由人的联合体的提升?1944 年哈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中提出社会主义之风迷惑了西方世界的民主国家,而作为西方文明基础的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价值观,却渐渐被人遗忘。哈耶克打着反集权主义的旗号,控诉希特勒的国家主义、斯大林的社会主义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凌驾于个体之上,因而集体主义在哈耶克眼中被贬斥为法西斯主义,是摧毁自由的力量,最终导致“奴役之路”。1971 年罗尔斯发表《正义论》,全面回应了马克思批判古典自由主义的理论成果,并改良了自由主义理论的潜在缺陷,将自由主义推进到新自由主义阶段,以其自由主义传统的个体价值取向,成为欧美国家的主导性叙事。新集体主义(communitarianism亦被译为社群主义,共同体主义)在 20 世纪 80 年代以批判罗尔斯的新自由主义为靶向,站在“个体”和“共同体”的密切关系上对自由主义进行反思和批判,主张自由主义需要以一种“共同体”观念为基础,倡导以整体主体为原则的社群理念。“共同体”问题在思潮争辩中日益凸显。新集体主义因回应了《正义论》所产生的理论效应而引发关注,其理论主要是围绕个人权利与群体公益的矛盾,主张自由主义需要以一种“共同体”观念为基础,倡导以整体主体为原则的社群理念。其代表人物桑德尔在《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中强调共同体主义就是要补充自由主义缺失的共同善的人际联结,他批判自由主义的个人原则是一种独立于共同体的“无羁绊的自我”,使得构成性的自我和共同体缺失,因而有正义缺陷问题。桑德尔主张人应该作为权利的建构主体,作为善的选择主体成为“有羁绊的自我”。社群主义与自由主义的核心争论问题不是社群本位还是个体本位,而是权利与善的优先性问题。社群主义没有批判资本主义的私有制价值观,而是从其“个人至上”的权力观所引发的道德危机层面去谴责。实际上,社群主义反驳自由主义的立论仅仅体现在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内部的私利与公益、权利与善等的问题。综合来看,近代社会理论界的各种思潮在关于是以个人权利的绝对性对抗共同体整体的正义还是反之,问题并没有在两个极端中得到解决,只是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社会治理所发出的不同声音。鉴此,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在当今时代,依然是思潮辨析的有力武器,值得深入思考挖掘其理论应有的超越性价值和时代担当。

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内容,深入研究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对于深化和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审视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的各种共同体形态,建构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有利于人的生存发展的共同体,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揭示了唯物史观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路径。从个人与集体、利己与利他、利国与利群高度寻求休戚与共、利益汇合、情感共鸣、使命一致和责任担当的共同体建构纽带,回答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共生互进关系,为新时代培育“人类主体”意识,共同面对和解决人类命运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运用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可以实现育人、达人,提升多层次共同体交往的丰富性,达成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多元主体共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共识以促进哲学研究所关照的两个价值目标: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对于全球化时代的国际交往、国家治理、现代性危机等问题,提供了前瞻性的思维方式和价值指导。 91pZxRJUXLfSzGrz11lqw7P6fHPCKsVWwrMHZ8wgbTCFQlgUr/WRKhCpc7cAIek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