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山川

宝积山 在府治西,多奇石怪木。东隅有吕公岩,石乳融结,瑰奇万状。 华景山 在府治西北。一曰宝华山。与宝积相连,下有洞。《桂海虞衡志》:“华景洞,高广如十间屋。” 桂山 在府治东北,俗称北山,又名越王山。有三峰连属,前峰拔起,如狮昂首。岩桂生其巅,次峰宛转,横亘一方。后峰巃嵸特秀,奇石累积,为叠彩岩。岩后有风洞,洞西北隅有北牖洞,洞左小山曰于越。其右小支戟立,曰四望洞。远眺长江。亦名四望山。 伏波山 在府治东北,亦曰伏波岩。突起千尺,与独秀山相望。岩傍水际有还珠洞,本名玩珠,宋提刑张维易今名。洞前石脚,插入漓江,为绝胜处。 七星山 在临桂县东二里,隔江,亦名七星岩。《桂海虞衡志》:“七星岩,七峰位置如北斗。又小峰在旁,曰辅星石。”《旧志》:“山半有栖霞洞,入洞门下行百余级,始得平地,夏冷冬温。洞旁又有元风洞,宋柳开有《铭》。下有冷水岩,宋曾布为桂帅,因改名为曾公岩。西南有龙隐岩,亦曰龙隐洞。山脚入溪水中,山后又有月牙岩,及乳洞诸胜。其接龙隐而起者曰望城冈。外障大江,内护东城,旁连诸土山,纵横起伏,亘二十余里。” 弹丸山 在临桂县东二里。乐史《太平寰宇记》:“在临桂县东二里,隔漓水。郦道元《水经注》云:‘山有涌泉,奔流迅激,东注于漓水。溪中有石如弹丸,因以名焉。复有石窦,下深数丈,莫究其极。’”《旧志》:“在七星山东,一名弹子岩。有二岩,皆北向,旁有东西二洞。” 穿山 在临桂县东五里,为弹丸溪入漓处。南溪水出其下,山半有穴,南北横贯,故以穿名。又以穴形如月轮挂空,或名日月岩。又以山竦身昂首,若与西峰山作斗,亦名斗鸡山。 漓山 在临桂县南。《寰宇记》:“在临桂县南二里漓水之阳,因名。一名沉水山。其山孤拔,下有澄潭,上高三百余尺,周回二里,可容五百家。旁有洞穴,广数丈,南北直透。上有怪石欹危,藤萝荣茂,民保以避寇。”《旧志》:“在县城外东南隅,阳江入漓处,突起水滨,形如象鼻,郡人名为象鼻山。明初师围静江,别将朱亮祖屯于东门象鼻山下,即此。北麓有洞,名曰水月。洞门踞江,透彻山背,顶高数十丈。其形正圆,俨如月轮,故名。宋范成大有《铭》。” 雉山 在临桂县南三里,其形侧起,势如昂首欲飞,亦曰雉岩。 南溪山 在临桂县南。《寰宇记》:“在临桂县南五里,耸拔千尺,烟翠凌空,其溪东注桂江。”《旧志》:“在县南七里,山东南有刘仙岩,岩旁又有穿云仙迹。两岩俱以仙人刘仲隐而名。自刘仙岩而入其最高处,曰泗州岩。又山西南半山有白龙洞,五代汉末南汉谋并静江地,湖南遣兵屯龙洞以拒之,即此。洞中有泉,谓之新泉。又山西北有洞,唐李渤名曰元岩。” 大塘山 在临桂县南十里。有滑石江绕其前。又南曰七宝山,亦曰七宝岩,下有塘水。 普安山 在临桂县南三十里。山势蜿蜒回绕,有泉涌于山顶,四时不涸。明封为龙泉山。又卧石山,在县南五十里。 隐山 在临桂县西二里。《寰宇记》:“在桂州之西郊。先是榛莽翳荟,古莫知者。唐宝历初,李渤出镇,见石门牙开,有水渊澈,乃夷薙芜秽,疏通岩穴,石林磴道,若天造灵府,不可穷极,因号隐山。”《桂海虞衡志》:“隐山六洞,一曰朝阳,二曰夕阳,三曰南华,四曰北牖,五曰嘉莲,六曰白雀。碧玉千峰,倒影水面。”《方舆胜览》:“隐山诸洞之外,别有奇峰,绘画所不及。范成大名其一峰曰沉香,大约似琱锼通脱沉香山子也。”《旧志》:“乱石层叠,北高南下,回环出入,胜致不一,今多芜秽。又潜洞山在隐山东北,中有南潜、北潜二洞。” 西山 在临桂县西三里,隐山之西。三峰连属,曰石鱼,曰观音,曰西峰。石鱼一作立鱼。高数十丈,缘磴而上绝顶,群山森然在目。有明月洞,在峰南,去平地数千尺,外隘中宏,周如茧室。 琴潭山 在临桂县西六里。群山环抱,中有小山,巨石林立。其下空洞成潭,水流琮琤,如琴筑声。旁有玉乳、荔枝等岩,皆以滴乳垂缀而名。 中隐山 在临桂县西十里,俗名佛子岩。其岩三重:下岩深广如积大艘;中岩明爽,有乳石凝结;上岩差下。旧有寺,悬岩置屋,恍非人境。 侯山 在临桂县西十里。《唐书·地理志》:“临桂有侯山。”《明统志》:“在府城西十五里,高耸如公侯端冕之状。”《旧志》:“绝顶有金钩岩,攀援曲折而上,俯视诸峰如培 然。相近又有光明山,山势峭拔。有一穴通明,其水潴为于家庄渠,灌田数百顷。” 清秀山 在临桂县西北三里,下有塘曰青岩。 独秀山 在临桂县治北。《寰宇记》:“在临桂县城正北一百步,直耸五百余丈,平地孤拔,秀异回出。”《桂海虞衡志》:“为郡主山。下有洞穴,石壁垂乳,洁白如雪。路通山北,旁回百余丈,豁然明朗。刘宋时,太守颜延之尝于石室中读书,赋诗云:‘未若独秀者,嵯峨郡邑间。’后人因名读书岩。” 虞山 在临桂县东北五里,一名舜山。左临漓江,后临黄潭,其下有洞。宋绍兴三年,郡守张栻名之曰韶音。入洞面潭,水石清漪,名曰皇泽湾。洞东有屏风山,亦名程公岩。断山屹立,高百余丈,中有平地,可容百人。石磴五十余级。有石穴通明,宋范成大表为空明洞。有水纡折,名圆通湾,下接弹丸溪。 辰山 在临桂县东北十里,土人名曰虎山。有三岩:下岩曲折而入,石室穹然,岩扉西向,下瞰城郭。中岩乳石怪绝。上岩有小亭,可眺望。宋嘉泰初,士人刘晞隐此,桂帅李大异表为蛰龙岩。 駮鹿山 在临桂县东北。《后汉书·郡国志》注:“《始安郡记》曰,东有駮乐山。”《元和志》:“駮鹿山,一名福禄山,在临桂县东北十五里。”《旧志》:“俗又谓之阳龙山,顶有二池。” 全义山 在兴安县东三里,唐以名县。又黄华山在县东五里,下有泉可溉田。 龙蟠山 在兴安县东十五里。《寰宇记》:“在郡城东北一百七十里,属兴安县,本名盘龙山,天宝六载敕为龙蟠山。有石洞,洞门内数里,人秉烛游,于回溪泥沙中,尝见龙迹,其大如盌。”《岭表异录》云:“全义岭之西南有盘龙山,山有乳洞,斜贯一溪,号灵水溪,入灵川县界。” 九星山 在兴安县东南十五里,有峰耸秀。宋唐则居此登第,因名状元峰。 龙山 在兴安县南四十里。 阳海山 在兴安县南九十里。《汉书·地理志》:“零陵阳海山,湘水所出。”《后汉书·郡国志》:“零陵阳朔山,湘水出。”《水经》:“湘水出零陵始安县阳海山。”注:“即阳朔山也。应劭曰‘湘水出零陵山’。盖山之殊名也,山在始安县北。”《元和志》:“阳朔山在全义县东南八十里,即零陵山也。”《寰宇记》:“阳海山在郡城北一百七十里,属兴安县,一名阳朔山。其山自永州零陵县西迤迳冈峦,连亘不绝。此山即湘、漓二水之源。”按:《后汉志》及《水经注》皆以阳海山为阳朔山,而应劭及《元和郡县志》又以为零陵山。盖阳朔即阳海之殊名,非今阳朔县之阳朔山也。零陵乃汉时阳朔山所在之郡。应劭盖云湘出零陵郡之山,非阳朔外又别有零陵之称也。 郁金山 在兴安县西南五十里,零水所出。 点灯山 在兴安县西三里,有岩。 六峒山 在兴安县西北六十里,六峒江出此。 凤鸣山 在兴安县北三十七里,宋淳熙间以蒋来叟登甲第,故名。 黄柏山 在兴安县北六十里,黄柏江出此。 东屏山 在灵川县东十里。又石几山在县东十五里。文笔山,在县东北十里。俱与东屏相接。 马鞍山 在灵川县东三十五里,与香炉山对峙。 尧山 在灵川县东南四十里。《寰宇记》:“灵川县尧山,在府城东北四十四里。”《旧志》:“按史传,尧封履不到苍梧,以其西与舜祠相对,邑人慕舜之风,遂名为尧山。”《县志》:“为县南镇,上有平田数亩,土人名为天子田。有井泉百源,剑江水出此。” 高镇山 在灵川县西南二里,古名大象峰,一名大藏。宋宝祐间,改名高镇。元至正间,大藏山崩后,名其所崩崖为赤壁,因名赤壁岩。其下有潭横浸山腹,名象潭。其形三折,又名之潭。 半云山 在灵川县西南四十里,平地突起,四面孤高,亦谓之半云岭。其阳即临桂县境。又有五圈山,在县西南五十里。 西峰山 在灵川县西三里,四面峭拔,其中坦夷。上有龙泉,每日三涨三落,亦名潮泉。 吕仙山 在灵川县西四里,产茶,曰吕仙茶。宋秦观有《吕茶诗》。 金瓶山 在灵川县西十五里。其西峰连环崒嵂,少南有仙隐岩,亦名仙隐山。岩穴深广,其上若石楼,下有深潭。又西南有华岩,洞高广数仞,清泉环绕。 双盖山 在灵川县西北十里,两峰平列,状如盖,俗名凉伞山。其前为挂榜山,最高耸。 北障山 在灵川县北二十里。《旧志》:“重峦叠嶂,绵亘数里,高逾千仞。一名百丈山,又名把仗山。当风飇起,则飞鸟回旋不能度。谚称‘鸟不过灵川’,谓此。周环有泉百源,其最著者曰滑石泉,亦曰道乡泉,以邹浩经此而名。宋绍兴六年,州帅胡舜陟易名潄玉泉。或谓之隐龙泉。”按:《元和郡县志》:“灵川县西南有泠山,出滑石。”《寰宇记》作“冷石山”。今县界无此山名,惟北障泉有滑石之称。诸峰绵亘,疑即冷石山也。然唐灵川故治,在今县西南,而北障在北,方界未合,当再考。 凤凰山 有二。一在灵川县北五十里,唐时有凤凰栖其上。一在永宁州南五十里,崎岖难陟。明嘉靖中,僮贼韦银豹等据此为巢。 香炉山 在灵川县东北一十里,山高千仞,旁分一小山,形若香炉。 白鹤山 在阳朔县东南三里,滨江。其形如鸟舒翼,一名青鸟山。其下有岩。又龙马山,在县东南十里,其前为凤凰山,皆以形似名。 东人山 在阳朔县东南十里,石似人,下有三十六洞,南北纵广三十里。又县西七里有西人山,与此山相对峙。或名东郎山、西郎山。 鉴山 在阳朔县南三百步,嵯峨拔起,东瞰大江,县城环其上。今更名寿阳山。有碧莲峰。 古罗山 在阳朔县南三十里,亦名都罗山,高数千丈,顶有池。 寨山 在阳朔县西十五里。五代时,马氏常置戍山下,故名。有二十余峰。脉络相连,云收雨霁,望之一碧,亦名连碧峰。 天马山 在阳朔县西十五里。其形如马,前有二小山,状如执御者。南有膏泽峰,以云起必雨,故名。 威南山 在阳朔县西十五里,下有吴威南将军薛翊墓。相近为塘山,下有涌泉。又金泉山在县西二十五里,山腹有泉不涸。 都利山 在阳朔县西北隅,与天鹅山脉络相连。三峰排闼,为县诸山之总。天鹅山一名都峨山,在县治北,比诸峰独耸。 云源山 在阳朔县西北七十里,一名灵源山,亦名源头山,广数百里,县境群山发脉处。兴平水出此。 阳朔山 在阳朔县北门外,隋时以此名县,俗呼羊角山。 石银山 在阳朔县北四十里,左右层峦峭拔,此山居中,独光润如银,故名。相近者曰宝山,上有瀑布,下注桂江。 画山 在阳朔县北五十里,江滨九峰屹立,丹崖苍壁,望之如绘。 龙头山 在阳朔县东北,下有读书岩。 宝峰山 在阳朔县东北七十里,一名宝子山,又名抱子山。兴平、零陵二水出此。与湖南道州接界。 银屏山 在永宁州东三里,高耸秀拔,江流经其下。 覆釜山 在永宁州南门外,以形似名。俗名矮山。旁有小洞可入。又南半里为偃月山,形斜倚如半月。 天柱山 在永宁州西南八里。又天村山,在州西南百里,山巅有田,居民耕种成村,因名。 禾仓山 在永宁州西一里,圆如禾囷。 会仙山 在永宁州西北三里。又虎踞山,在州北五里。 宝盖山 在永宁州北一里,州之主山。又有黄源山,在州西北五十里,亦名黄源岭,黄源水出此。 都狼山 在永宁州东北五十里,亦名都狼岭,险峻陡绝。明万历中,巡道郭宗磐稍凿平之。下有大长泉。 永福山 在永福县南五里,县以此名。山后有白马峰,与县治对,亦曰莲花峰。 大溶山 在永福县南三十里,大溶水出此。其东有安乐山,安乐水出此。东入阳朔县界。 太和山 在永福县南六十里,旧理定县后,崖谷盘纡,峰峦幽峻,太和江经其西南麓。 金山 在永福县西南十里。上锐下广,形如金字。下汇三江六源之水,蓄为重潭,曰金潭。其后有螺山,萦纡盘曲,俨如螺状。又马芒山,与金山夹江对峙,锁县水口。 兰麻山 在永福县西南四十里。《寰宇记》:“理定县有兰麻山,在府城西南二百里,其山自衡岳迤逦南亘,到此遏入柳州、象州。山阔一百里,高二十余里。”《明统志》谓之拦蛮山。 登云山 在永福县西十五里。高数千丈,重冈层岭,云雾常兴其上。又茅汇山在县西北十五里,亦高峻。 凤巢山 在永福县北,旧名华盖山。隋有双凤来巢,宋建隆时复至,因改今名。 神山 在永福县东北三十里,亦名罗秀山,顶有池。又灵寿山,在县东三十里。 灵秀山 在义宁县东二里,势高峻。又青梅山,在县东五里。登高山,在县东南一里。 灵鹫山 在义宁县西南十五里,峭拔高耸。上有瀑泉,悬流而下。又欧山,在县西五里。 边隘山 在义宁县西二十里。丹霞青壁,状如列戟,环拱县治。 智慧山 在义宁县西北二十里。特立万山中,蜿蜒秀丽,智慧江出此。 丁岭山 在义宁县北七十里,义江出此。又桐山在县东北桐山里,石濠江出此 。完山 在全州东合江门外,山形完整。旧名钵盂,明顾璘易今名。为罗、灌二水入湘处。 隆城山 在全州东一里,有古颓垣,如城堑状。 黄华山 在全州东六十里。《隋书·地理志》:“零陵郡湘源有黄华山。”《旧志》:“一名猎山。” 三华山 在全州南三里。顶有三峰,形如笔盖,湘江绕出其背。 倚石山 在全州南六十里,建安水出此。 涌泉山 在全州西南八十里,有泉涌出山上。 湘山 在全州西二里。马端临《文献通考》:“全州清湘有湘山。”《旧志》:“峰峦蓊郁,岩洞幽邃,绝顶有甲亭,土人以为游观之所。柳宗元所谓西山也。有法华、玉华二泉。 盘石山 在全州西三里,中有玉髓泉。山下即螺江。有宋郡守林岊《记》。” 玉屏山 在全州西十五里。自八十里山蜿蜒绵亘而下,至此苍碧错绣,环列如屏。其北三里许有虎潜岩,石壁峭拔。半山上有洞门,瀑水奔注。其内纡回曲折,复流为潭者三,相距各半里许,深不可测。其北为仙奕山,平地特起一冈,广袤寻丈,中横方石,旁簇八小峰,四面拱峙,如对奕状。 礼山 在全州西七十里。高耸数千仞,横亘数十里,罗列如屏。北障大江,其南为丰玉岩。 覆釡山 在全州西八十里,一名朝山。峭险峻绝,凌逼霄汉。有七十二峰,其著者曰大小覆釜峰,顶皆有石如覆釜。其岩曰圣水岩,有石盘潴之。又东为宝鼎山。 八十里山 在全州西八十里。高峻峭拔,险于诸山。又西北十里曰九十里山,与湖南宝庆府新宁县接界,宜湘水出此。 钟石山 在全州西一百里,钟乐水出此。相近曰罗氏山,有泉罗水出此。 柳山 在全州北二里,州之主山也。有寸月台,拔地七十丈,冈峦回复,二江东流。旧名北山。宋刺史柳开爱其泉石之胜,筑室读书于此,亦名书堂山。下有达泉,一名应泉。 文山 在全州北三十里,洮水出其下。 旗山 在全州北五十里。壁立万仞,不可攀援。东面稍低,望之如展旗然。相近有鼓山,亦高数百丈,上广下锐,悬梯以登。 飞山 在全州北七十五里,接湖广永州府东安县界。 麒麟山 在灌阳县东,原名旗岭。又有凉伞岭,在县东二十五里。 钟山 在灌阳县东五十里,与湖广道州接界,钟山水出此。 栀子山 在灌阳县东南二十里,峭拔秀丽。 三峰山 在灌阳县南十五里,亦名三峰岭。又华山,在县西南七里。 海山 在灌阳县西南百里,以四围涵水而名。相近有风吹罗带山。 王楼山 在灌阳县西三里。上有望华岩,岩与华山相对,故名望华。岩口临江,相传宋理宗时有道人王楼过此,因名。 橧山 在灌阳县西四十里,灌水经其下。今名俊山。 台山 在灌阳县西北五里。 龙川山 在灌阳县西北四十里,龙川水出此。 峡山 在灌阳县北十里,夹峙江岸,高耸蔽日,形似二峡,故名。又白面山,在县北二十里。连珠山,在县北二十里。 抱子山 在灌阳县北五十里,山势重叠,如襁抱然。相近者曰七星山。 石子山 在灌阳县东北五十里,峰峦耸拔,高出众山。 龙脊山 在龙胜厅东八十里,产龙脊茶,向办土贡,近年停止。 大罗山 在龙胜厅东南一百里,绵亘百数十里,为东南屏障。

乌岭 在临桂县东二十里,极高峻。有石磴数千级,盘回而上,其顶有泉。 铜冈岭 在临桂县东四十里,高数百丈,绵亘数十里。百丈岭在县东五十里,险难登,亦名云伏岭。又有驿岭,亦在县东五十里,路通阳朔、平乐。 东岭 在兴安县东十五里,地名锦水,有二峰如卓笔。又永福县东二里,亦有东岭,形如屏障,下有甘泉。 越城岭 在兴安县北三里。《水经注》:“湘、漓之间,陆地广百余步,谓之始安峤,即越城峤也。”《郡县志》:“越城峤在全义县北三里,即五岭之最西岭也。”《寰宇记》:“越城岭,一名始安岭,在兴安县北三里。”《旧志》:“其地临湘、漓二水之源,亦名临源岭。唐时以在全义县,又谓之全义岭。唐光化二年,静海帅刘士政以马殷悉定岭北地,遣将戴可蟠屯全义岭备之。即此。” 东冈岭 在永宁州东二十里,东江出此。又总甫岭在州东南,接永福县界。 三隘岭 在永宁州北二十里,崎岖险仄。岭凡三,亦曰三阨岭。中道一线,左逼高冈,右临深涧,又名落马岭。明万历中,郭宗磐凿为坦道,建馆于其上。 观风岭 在义宁县东北一里。 潮水岭 在全州东六十里,下有寒潭不涸,时涨时消,如潮信然。又马家岭,在州南五里,下瞰深潭,宋时始凿山为径。白水岭,在州南五十里,有泉溉田数百亩。大茅岭,在州西北九十里,下有江流四合,资溉甚多。

镇南峰 在府城北。《明统志》:“峰旁有石厓。唐大历中,刻《平蛮颂》。宋狄青平侬智高,勒碑于左。” 千秋峰 在灵川县东北七里,独立危耸,亦名文笔峰。下有峡,通大江,名千秋峡。 云翁峰 在阳朔县南。秀耸特立,群峰环绕,若子孙列侍,故以翁名。 翠眉峰 在永宁州北三里。

湘水岩 在临桂县东三十里,俗呼圣水岩。山腹地广数十亩,夜半潮上,日中潮下,略不愆期。 龙凤岩 在兴安县东十五里。岩内石乳凝结,如龙凤形。一名梓林洞。有泉出岩中,溉田甚广。 盐砂岩 在兴安县西六里,有砂与盐相似。桃花源出此。 草圣岩 在兴安县西十五里,以唐时僧云峤居此,善草书而名。岩之东有圆穴,一名月山。又西五里为白云峰,特立渠江之侧,粲如积雪。 真仙岩 在灵川县西南三里,石室穹窿,容数十人。 龙田岩 在灵川县西三里,中有石田,高低委曲,产石米,下有龙泉。 灵岩 在灵川县西北三十里。《方舆胜览》:“灵川县有灵岩,大江洞其腹,阔数十丈,遥望山根,横光如练,迫视乃知岩在山底水上,表里明澈而然。岩口仅容小舟,击汰而入,水深不可施篙,仰撑岩腹而行。”《旧志》:“亦名龙岩。唐龙朔初,山忽晦暝,六七日大雷雨,龙升而霁,山腹遂空。高三十丈,下临深渊,水从西江来者汇焉。” 棋盘岩 在阳朔县东半里,有三石洞,旧名豹隐洞。有石似棋盘,有棋子可奕。下洞平坦,有小窍通后洞,别是一境。 东明岩 在阳朔县东十五里江滨,旧有栈道通平乐。 绣山岩 在阳朔县南十里,一名独秀。岩分南北,南岩曲折,即废新林驿;北岩面江,即废新林渡,又名青衣洞。 广福岩 在阳朔县南二十里,石门天成,其中虚朗,叠石如龛。有罗汉像,一名罗汉洞,为阳朔岩洞之冠。唐曹邺有《诗》。 翠屏岩 在阳朔县西四十里。岩高而明,石门三五,俯望若屏。后立翠屏堡。 冠岩 在阳朔县北七十里江滨,一名甘岩。水石窈曲,中有甘泉,溢流不竭。 百寿岩 在永宁州东百步许,旧名夫子岩。宋令史渭,刻百寿字于岩,今尚存。 金竹岩 在永宁州东南六里,深窅宽敞,有水一浤,两洞口相通,皆有石乳,奇怪万状。相近有钟鼓岩,有石如钟鼓,叩之能响。 铜堂岩 在永宁州南六十里,宽敞可容数百人。又南十里有石盆岩。 双瑞岩 在永宁州南八十里,旧属永福县。其形如狮,岩在其口。深数十丈,中有佛像,皆石乳所凝结。 穿岩 在永宁州西南三十里,穿成复道,如覆夏屋。坦长数百步,人马通行其中。旁数步又有小岩,梯而下之,怪石参差,下有穿岩营。又金钗岩在州西三里。又西二里有将军岩,束炬而入,可半里许。 华岩 在义宁县西二十里,一名华岩洞,有泉绕洞前。 青田岩 在全州南三十里,深数十丈。由小径而入,中多怪石。又波斯岩,在州南四十里,前后有龙潭,直通湋井。狮子岩在州西四里,即湘山支峰也。龙隐岩,在州西十四里石燕冈,一名龙云岩。地产石燕,遇雨则飞。 礲岩 在全州北。《方舆胜览》:“在清湘县北十五里,虚明深窈,有飞泉数百丈,萦如飞练。”《旧志》:“一名潄玉岩,上有潄玉亭,宋守黄伸建。” 虎岩 在全州北五十里。岩前高敞,入内数十步,宽平如数间屋。相近又有龙岩,中空可容数千人。下临深潭,寇不能犯,里人昔避兵于此,名为小桃源。 通真岩 在灌阳县南二里,一名灵岩。前后洞门敞朗,约深十余丈,广二十余步,如大厦焉。 九龙岩 在灌阳县西十五里,中有沙河,流通别涧,河中有石藤凡九,盘曲如龙,故名。 玉珠岩 在灌阳县北十五里,中有白石,喷泉如珠。 花石岩 在灌阳县北六十里,唐柳宗元尝游此,有《诗》。

虚秀洞 在临桂县西十里,亦名灵秀岩。《方舆胜览》:“洞去府城差远,有大石室。左右有径隧,各数十百步,穿透两旁,皆俯临旷野。” 鸣玉洞 在兴安县南十里,旧名梵音洞,外狭中广,下滨灵渠。 乳洞 在兴安县西南十里。《方舆胜览》:“兴安有乳洞,洞凡有三:上曰飞霞,中曰驻云,下曰喷雷。”《明统志》:“下洞泉流石壁间,田垄沟塍如凿。中洞有三石柱,及石室石床。左旋至上洞,行八十步,得平地,有五色石横亘其上。” 白龙洞 在阳朔县西十五里。中有小江,江上石如鳞甲,亦名龙鳞洞。相近又有乳洞,中多乳石,下为观源溪。 仙源洞 在灌阳县西十里,旁有大源塘。又西五里有龙岩,洞中有石龙,并石磬,击之,声可远闻。 打鼓洞 在灌阳县西四十里,有石击之如鼓声。按《水经注》:“观阳县东有裴岩,其下有石鼓,形如覆船,扣之清响远彻。”疑即此。

阳江 源岀灵川县维罗岭,流五十余里,至城西,受杉木、莲花诸塘水,汇而为潭。东出漓山,兴漓水合。《寰宇记》:“在临桂县直南二里,源出灵川县界思磨山下,东流百余里,渐胜舟楫,经郊郭之中,东流合于桂江。”《旧志》:“又有蒙溪,源出隐山六洞,唐李渤所凿,一名西湖,后多堙废。其余流入于阳江。” 相思江 在临桂县南五十里,源出卧石山,流分为二:一东流注漓江,一南流合永福县白石水。《唐书·地理志》:“临桂有相思埭,长寿元年筑,分相思水,使东西流。”《旧志》:“相思埭,名曰南渠,今为分水塘。又浪石江在县南,绕江在县西,俱流入相思江。” 漓江 源出兴安县阳海山。至汉,潭与众流汇,乃分湘、漓二流。南流为漓水,由灵渠经灵川县东北,会众水南注府城,远城东北流。又南经阳朔县,东入平乐府界。《汉书·地理志》:“零陵有滩水,东南至广信入郁林。”《水经》:“漓水出阳海山。”注:“漓水,与湘水出一山而分源。始安峤水,南流注之,又南与沩水合,又南合弹丸溪,又南迳始与县东,又南右会洛溪,又东南流入熙平县,迳羊濑山,又东南迳鸡濑山,又南迳熙平水口,又西经平乐县界。”《郡县志》:“桂江一名漓水,经临桂县东,去县十步。杨仆平南越,出零陵,下漓水,即谓此也。”宋柳开《湘漓二水说》:“二水本一水也,自阳海山西北,流至县东五里分水岭,始分为南北二水。盖昔人以二水相离,故命之曰相,曰离。后人又加水云。”《旧志》:“漓水自阳海山,北流至兴安县,为漓江。经县北为灵渠。西南入灵川县,合大融水。一名中江,亦曰灵江。又南经千秋峡,风水相搏,涛色如银,亦曰银江。又南合金江、甘棠江而入临桂县,亦曰桂江。自县东北十里,绕流而南,至漓山北麓,合阳江。又南合相思江,入阳朔县。复由平乐而逹苍梧,两粤左右江水通道也。” 湘江 源出兴安县阳海山,北流至灵渠,分为湘水。东经全州,合罗、灌二水。又东,入湖南东安县界。《汉书·地理志》:“零陵阳海山,湘水所出,北至酃入江。”《水经注》:“湘水出零陵始安县阳海山,即阳朔山也。湘、漓同源,分为二水。南为漓水,北则湘川。东北过零陵县,东越城峤水注之。又迳零陵县南。又东北迳观阳,与观水合。又东北过洮阳县东。又东北过泉陵县西。”《元和郡县志》:“湘水出全义县东南八十里阳朔山,其初则觞为之舟,至峒庭,日月若出入其中。”《旧志》谓之海阳江,又名中江。至分水塘分流,一自花桥下全州,曰湘江。 大融江 在兴安县西五十里,源出全州西延司界,亦曰大溶江。南流入县界,合六峒、黄柏二江。又南至灵川县界,合漓水,即古沩水也。《水经注》:“沩水出西北郡邵陵县界,东南流至零陵县西南,迳越城西。建安十六年,交州刺史赖恭,自广信合兵出零陵越城迎步隲,即是地也。沩水又东南流注于漓水。”《旧志》:“又富江支分为川江,流出大峒,合大融江。又六峒江、黄柏江,源俱出全州界,至六峒巡司与川江合,入大融江。又小融江,在县西五十五里,亦合于大融江。” 富河江 在永宁州南桐木镇前,源出镇西二里,流迳镇前,行十里,入地伏流十里,至柳州府融县始出。 黄源江 在永宁州西北二十里,源出黄源山。东南流至州城,东曰东江,亦曰大江。又东南流入永福县界,合白石水。又大长江,在州东北五十里,源出都狼岭之大长泉。又里旺江,在州东北,源出里旺村,俱南入大江。又施龙江,在州北,两峰山岩水涌,亦入大江。又西江,源出沙牛隘。东江,源出大晏岭。并注大江。 西江 在永福县半里,源出永宁州石山下,西南流至县西北,合银洞江。经凤巢山西,又南至县西南,合白石水。其水澄清,任大江洪涨,汇流不浊。又银峒江,在县西十五里,有二源,一出石城隘,一出茶山,并流至县西北入西江。又木皮江,在县北三十里,源出古底村,流入西江。 白石江 在永福县东北四十五里。其上流自临桂县之相思江,分漓水,西至县界之苏桥驿,受义宁县之义江,南流经县东,亦名永福江。又西南经太和山西麓,名太和江。又西南入柳州府雒容县界。《寰宇记》:“白石水,东北自临桂县来,经永福县理东,又西南入理定县界。”《旧志》:“龙溪水在县西十五里,环城南流入白石水。又金山水,在县西南十里,源出金山。丹竹江,在县南八十里。大融江,在县南九十里。俱入白石水。” 义江 在义宁县北,即古洛溪水也。《水经注》:“洛溪水出永丰县西北洛溪山,东流迳其县北。又东南迳始安县,而东注漓水。”《旧志》:“义江亦名珠江,在县北七十里,源出丁岭山,流经县西。中有义江洲,一名浮洲。又南至永福县苏桥驿,分为二派:一东入临桂县,合相思水入漓。一南经永福县东,合白石水。” 灌江 在灌阳县东,自恭城县界流入。又北入全州,合湘水,即古观水也。《水经注》:“观水出临贺郡之谢沐县界,西北迳观阳县西,又西北流注于湘川,谓之观口。”《隋书·地理志》:“湘源有灌水。”《元和志》:“灌水在灌阳县西南一百二里。”《旧志》:“灌水由县西南百里牛江发源,纡曲层折,四十里皆 瀑。出橧山,至黄牛寨,水流始平,可容小舟。又四十里至县,折而东北,经大龙、三贵、大埠等滩,皆险滩也。又六十里,过昭义,入全州界。经州南完山下,湘、灌、罗三水合流,谓之合江。”

弹丸水 在临桂县北十里,亦曰弹丸江。《水经注》:“弹丸溪水,出于弹丸山,山有涌泉,奔流冲激山崖。及溪中,有石若弹九,故山水即名焉。溪水东流,注于漓水。”《旧志》:“又灵剑江,一名灵剑水,源出尧山,西南流经弹丸山下,入弹丸水。” 凤源水 在兴安县南三里,源出乳洞,东合南渠入漓水。又桃花源水,亦在县南,源出盐沙岩,东流合漓。又零水,在县西南五十里,源出郁金山,北流合漓。 越城峤水 在兴安县北。《水经注》:“越城峤水,南出越城之峤,北至零陵县,下注湘水。又峤水南流注漓,谓之始安水。” 淦水 在灵川县东十五里,源出香炉山之麓,流入漓江。又路江,在县西十里,发源阳高山之南,出密岭,流至县东北合漓江。 甘水 在灵川县南,亦曰甘棠江。《寰宇记》:“甘水源出融州北界,潭峒涓流,引派百余里。经灵川县西南,穿过大山下,萦回五百余步。东流经甘常驿南,而东注漓水。” 朝夕塘水 在阳朔县东。《水经注》:“熙平县南,有朝夕塘水,出东山西南,塘水从山下注塘,一日再增再减,盈缩以时,未尝愆期,同于潮水,因名此潭为朝夕塘。” 安乐水 在阳朔县西南二里,源出永福县安乐山。又归义水,在县西二里,源出古归义县。东晖水,在县西北五里,源出东晖村。西溪水,在县西一里,源出云源山。俱流入漓。 清白塘水 在阳朔县西北翠屏山西麓。两湫相去尺许,清白自分,遇春涨,混为一,而水色自别。 熙平水 在阳朔县东北三十里。《水经注》:“熙平水,源出熙平县东龙山。西南流迳其县南,又西注漓水。”《旧志》:“源出宝峰山,有二派,一西南流入漓,曰熙平水,亦曰兴平水。《寰宇记》谓之永乐水。一东北流,出道州,曰零陵水。” 常安水 在永宁州南。《元和志》:“常安水东去慕化县七步。”《寰宇记》:“源出慕化县西南二十九里须离山,东北流迳县南,又经县东,屈而东南,流经永福县西。又南注白石水。”按:常安水无考。今有洞源江,在州南二十里,源出洞源村山中,东流合黄源江。又大岩江,源出凤凰山南大岩,行数十里,至旧县村入大江。又回龙江,在州南旧县村。合三江之流,至州东城下为大江,疑即常安水。 常平水 在永福县东三十里,源出县东异鱼塘,西流入白石水。又铜鼓濑水,在县东六十里,源出阳朔龙隐岩,西流合常平水。 智慧水 在义宁县西北二十里,源出智慧山,北流而南入义江。又桑江在县北八十里,西北合智慧水。石濠江,在县东南。又塔背江,在县东南。俱入义江。又山东江,在县西南,源出灵鹫山,南入永福江。 罗水 在全州西,源出罗氏山。东流迳州南,合灌水入湘。又建安水,在州西南,源出倚石山。钟乐水,源出钟乐山。俱流入湘。 宜湘水 在全州西北九十里,源出九十里山,汇群山之水,东流三十里入湘。 洮水 在全州北五十里。《水经注》:“洮水出洮阳县西南大山,东北迳其县南,又东流注于湘水。”《隋书·地理志》:“湘源有洮水。”《方舆胜览》:“洮水源出文山,南流入湘。” 钟山水 在灌阳县东五十里。又小河源水,在县东北五十里,皆自湖广道州界流入灌江。又吴川在县南。黑石源水,在县西南十里。市溪水,在县西南十七里。安乐源水,在县西南二十里。大溪源水,在县西南六十里。飞口水,在县东北。皆自湖广永明县流入,下流入灌江。 龙川水 在灌阳县西北五十里。又盐川水,在县西北六十里。皆自兴安县界流入灌江。 峡水 在灌阳县东北五十里,源出县北七星、抱子诸山。东南流经峡山,故名。下流入灌江。又小富水,在县北六十里,源出旗岭山,东流经昭义关,西南入灌江。

马溪 在临桂县东四十里,源出群山,东流入漓。又临溪,在县东南五十里,南流入漓。 南溪 在临桂县南。《寰宇记》:“南溪水东注桂江,泝流五里合阳江。直抵隐山,萦带二十余里,通舟楫于二江之上下。”《旧志》:“漓江,南流至斗鸡山,南溪水自西南来入焉。又西有曲斗潭,在白龙洞西,回旋数曲,东流合于南溪。”

白竹湖 在临桂县西南三十里,广百余亩,冬夏不涸。

灵渠 在兴安县西十里。秦史禄所凿,以引漓水。《寰宇记》:“秦史禄,自零陵凿渠至桂林。汉归义侯赵严为戈船将军,出零陵,下漓水。即此。至后汉伏波将军马援,开湘水为渠六十里,穿度城中。今城南流者,是因秦旧渎耳。至唐宝历中,渠道崩坏,观察使李渤叠石造渠,如铧觜,劈分二水,每水置石斗门一,使制之,任人开闭。开漓水则全入桂江,拥桂江,则尽归湘水。又于湘水凿分水渠三十五步,以便舟行。漓水经县郭中流。”《宋史·沟洫志》:“灵渠或谓之秦凿渠。唐刺史鱼孟威以石为铧堤,亘四十里,植大木为斗门,通舟楫,然乘水涨乃可行。宋嘉祐四年,提刑李师中积薪焚其石,募工凿之,废斗门而舟以通。”《旧志》:“明洪武末,遣御史严震直修复渠道,撤去鱼鳞石,增高石埭。遇水泛,奔趋北渠,而南渠浅涩。永乐二年,改作如旧置,水患始息。今县东有函十,渠水经此,每遇霖潦,往往啮堤为患,因置石函以泄之。灌田数千亩,有司以时修治。”

皇潭 在临桂县东北,本名舜潭。《寰宇记》:“临桂县虞山下有潭,号曰皇潭,言舜南巡逰此,因名。” 饵潭 在兴安县东十五里,一名饵江。石壁上有犀牛迹,岁旱驱水牛百数,下潭搅之,投朱书石符,雨泽立应。 渼潭 在兴安县南铧觜之上。阳海山水,与众流汇而为潭。湘、漓之源始此。 龙潭 在阳朔县东南五十步,双月桥旁。阔四十余丈,极深,出海鱼。或云有窍通海,时或潮溢。 犀潭 在阳朔县西三十里,龙跻、松江二水合处。有石穴,相传有犀藏焉。 钴潭 在全州西七里。又有雷潭,在州西湘山之滨。范成大《骖鸾录》:“钴,熨斗也,潭形似之。”按:柳宗元《钴 潭记》在永州,《旧志》以此潭当之,误。

白石湫 在灵川县南三十里。唐李商隐《桂林诗》“龙移白石湫”,即此。亦曰白石潭、白石漈。

白鹤池 在永福县治西。

飞泉 在阳朔县北十二里,从山腰涌出,有石数百级,飞注而下,如泻银河。 水头泉 在永宁州西三十里,从山下石穴流出。其口大如瓮,声如雷,迅疾不可遏,溉田数百亩。

訾家洲 在临桂县东南江中。先是訾家所居,因以名之。虽巨浸不能没,自古以为浮洲。唐元和中,裴行立建亭洲上,柳宗元有《记》。

双女井 在兴安县南七里,泉源不竭,流出南渠,入漓水。 廖家井 在兴安县南。《明统志》:“其水清浊中分。《抱朴子》云:‘廖扶家丹井,一族数百口,饮之多寿,有至百岁者。’” 湋井 在全州西六十里。《明统志》:“井有石台中起,泉窦通波斯岩龙潭。” pZbOl5VOyVtWvwzCYseSO9IW1APhsm/7b1nmP0NgQgRHLzLtdX2d/LkCOHiRFcc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