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才情四射与荒诞偏颇的课堂教学
——从“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一课的观察说起

本人作为中学一线历史教师,因种种原因常有幸成为一些中学历史教学竞赛的评委之一,因而也就常听到一些异彩纷呈、风格各异、水平不一的历史课,且总能撞出一些火花,激励我写点感受与思考之类的东西。这里所述评的历史课,是一堂省级高中历史教学竞赛课,题为“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实话相告,作为中学一线历史教师,听“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已多次了,但多大同小异,似乎不足以激起我的听课欲望。更何况我当天已听了7节课,早已产生审美疲劳。环顾其他评委,似乎与我相类。然而,令我们惊奇是,授课的帅小伙一开篇就吸引了众评委,且精彩纷呈,高潮迭起。然而,精彩过后,我也发现一些具有一定普遍性的问题。于是,就有了以下思考,或许能供同人参考。

一、才情四射的课堂

才情一:情感充盈,引人入胜

授课青年教师,不仅人长得帅,而且教师以美国人民争取“自由”为主题,语言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生动形象、富有磁性,确实很能吸引学生和听课教师的注意力。充满情感,发自灵魂深处的“不自由,毋宁死!”激起了全体学生和所有听课教师的共鸣,即便是课后,这句话仍然久久萦绕于心。可以说,本人已很久没有听过这样有“情感”的历史课了。

历史新课程改革以来,评判中学历史教学优劣,人们关注最多的已经不是历史教师的“情感”语言,而是能否彰显出学生的“主体活动”。于是,历史竞赛课,要么是历史教师将历史教科书中的课文问题化,变成师生依据历史教科书你来我往的问答表演;要么是历史教师将历史教科书中的课文设置为“导学案”,让学生自主阅读、交流、质疑、讨论,教师只就学生遇到的某些“难点”作简要点拨;要么是历史教师别出心裁地设计与指导学生编排出种种“历史活动”,或历史短剧,或历史小品,或历史谜语,或历史辩论,等等,多在嘻嘻哈哈中,师生共同结束相关教学活动。实事求是地说,这些历史课堂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过程,都在某种程度上展现了我们历史教师的才智,丰富了当今历史课堂教学形式,推进了历史课程与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但由此也引发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的历史课“缺情”,学生很难为历史“生情”,更不要说“动情”了。实际上,情感教育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育,它能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情感教育也是人性化的教育,将会极大地增强学生的美感、愉悦感与幸福感,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是“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体现;情感教育的实施有利于完善学生的品德,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 列宁更是一针见血:“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

才情二:旁征博引,双语教学

从历史素材和语言能力的角度看,作为一名历史硕士研究生,该青年教师另一教学亮点,就是在本课教学过程中能做到旁征博引,适当运用英语教学。与一般历史教师相比,既给学生新颖之感,又给学生历史真实之感。这对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无疑是有益的。

例1:教师为突出自己设计的讲授主题——美国人对“自由”孜孜不倦的追求,上课伊始,就用多媒体显示林肯《葛底斯堡演说》中的“在八十七年前,我们的国父们在这块土地上创建一个新的国家,乃基于对 自由 的坚信,并致力于所有人皆生而 平等 的信念”,作为本课的导入引言,并配以林肯的照片展现给学生。授课结束时,教师又用多媒体显示马丁·路德·金的照片,并配上他《我有一个梦想》中的“我有一个梦想/有一天/我们能够手携手/合唱一首/古老的黑人歌曲/自由!/我们终获自由”!且师生共同朗读结束本课。这种以史料为基础的前后呼应的教学设计,既突出了“自由”主题,又给人真实可信之感,自然大大激发了学生追求“自由”的情感,增强了课堂教育教学效果。

例2: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吸引学生注意力和增强历史的真实感,注意摘引了一些英语原文,并运用多媒体展现给学生。如为说明美国人民追求“自由”和“契约”精神,教师用多媒体显示了“五月花号”和英文《五月花号公约》。并用英语朗读其中的条文,简介其内涵。如此,自然能牢牢吸引学生眼球,增强了历史教学的真实感和教育教学效果。

二、荒诞偏颇的讲授

实事求是地说,本课由于教师的才情四射,当场“征服了”不少听课师生。但作为评委,我在听课过程中也发现了不少荒诞偏颇的问题,且自以为这些荒诞偏颇的问题是值得我们所有历史教师警示的。

荒诞偏颇一:逻辑混乱,自相矛盾

教学镜头1:教师:“从《五月花号公约》开始,自由与契约精神就成为美国人至高无上的精神与追求。”

教学镜头2:教师引导告知学生:“邦联成立后,美国人民为追求‘自由’,美国不少州有意大量拖欠或拒绝向邦联政府交纳应交的财政款项,置邦联政府债台高筑而不顾。”教师肯定这是“美国人民对‘自由’的追求。”

思考这两个教学镜头,我们不难发现其存在的问题:

第一,将1620年从英格兰的普利茅斯港乘坐“五月花号”到达美洲新大陆马萨诸塞的普利茅斯殖民地102名英国清教徒称为“美国人”,这显然是时空错位。只要学过美国史的人都知道,美国建国始于17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的发表。7月4日,就成为美国的国庆节。

第二,教师引用《五月花号公约》,追溯美国“自由精神”和“契约精神”的渊源,确实能吸引学生眼球,增强历史教学的真实感和教育教学效果。但教师的分析,不仅人为地抬高了《五月花号公约》的历史价值,也不能解析美国邦联建立后“美国不少州有意大量拖欠或拒绝向邦联政府交纳应交的财政款项”。因为,按《邦联条例》第八条规定:“国库收入由各州依其境内之土地价值比例分摊之。各州之土地、建筑物及其改良之价值,应依议会所规定之方式按时估定之。各州按比例应负担之税额,由各州立法机关依其权限及指令在议会议定期限内规定并征收之。”既然“自由精神”和“契约精神”同为“美国人民”至高无上的精神与追求,“美国不少州有意大量拖欠或拒绝向邦联政府交纳应交的财政款项”符合“契约精神”吗?

另外,教师为进一步赞扬美国人对“自由”的追求,在点评美国《1787年宪法》“保留奴隶制”这一历史现象时,竟然认为这是当时美国领导人“搁置争议”的结果。这里,人们不仅要问:如果“自由精神”是整个美国人至高无上的追求,为何在美国《1787年宪法》还会发生保留非“自由精神”的“奴隶制”?美国《1787年宪法》经过美国黑人和印第安人同意吗?如果没有经过美国黑人和印第安人同意,这符合“契约精神”吗?1787年至今,美国通过种种宪法修正案,逐步删改一些非“自由精神”的宪法条文,难道仅仅是美国修宪者追求“自由”“平等”“契约”精神的结果?美国人现在真正遵守“契约”吗?这些问题,人们似乎不需要我举例说明就能得出正确答案。

荒诞偏颇二:历史知识性错误

如果说,该教师将1620年从英格兰的普利茅斯港乘坐“五月花号”到达美洲新大陆马萨诸塞的普利茅斯殖民地102名英国清教徒称为“美国人”,是一种习惯性口误的话。那么,教师依据《宋史·范祖禹传》“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悉归于监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联邦宪法修正案第十条》“宪法未授予合众国、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利由各州或其人民保留之”,[法]托克维尔“(联邦制)为了把因国家之大而产生的好处和因国家之小而产生的好处结合起来”整合出来的下表,则存在明显的知识性错误。

我们从上表可以看出:第一,表中,在中央集权制度下,地方是“无权”的。这无论在中国的宋代,还是在美国邦联政府时代都是荒谬的,这无须我举例印证说明。第二,表中,在美国邦联制度下,中央是“无权”的。这同样是荒谬的。邦联时代的美国,中央权力确实很小,但这不等于中央没有权力。如美国《邦联条例》第九条明确规定:“合众国议会单独拥有绝对权力规定由议会或各州铸造硬币之成色与价值,规定全国度量衡之标准,规定管理与印第安人之贸易和其他事务,但不得侵犯各州在其境内之立法权。合众国议会拥有绝对权力设立管理全国各州间之邮局,并收取与各邮局必要开支相等之邮资。除团部军官外,议会有权任命所有服役合众国之陆海军军官,并有权委派服役合众国之各类官员;有权为政府制定陆海军管理条例,并指挥其作战。”教师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各自所拥权力绝对化,必然会陷于荒谬。

荒诞偏颇三:置课程目标要求于不顾

第一,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对《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一课的教学目标来看,本课教学目标应为“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也就是说,本课的教学目标指向应为剖析“美国1787年宪法”主要内容,认识美国联邦制的权力结构,并在此基础上联系上节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中的相关内容,“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然而,该教师置本课教学目标于不顾,整堂课都在围绕“自由”选取教学素材。为此,不仅教材中《美国1787年宪法》中的“三权分立”或“权力制约与平衡”成为他说明“自由”的素材,而且以此为基点,向前追溯出《五月花号公约》,向后列举出共和党与民主党的竞选、美国的民权运动、奥巴马当选为美国总统。至于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有何异同,则只字未提。如此,本课教学目标自然没有达成。

第二,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课程的基本理念”来看,教师既存在没有“尊重历史,追求真实”方面的瑕疵,也存在以我为中心独自表演才情的情结。整堂历史课,基本为教师个人的才情表演,学生多数时间处于被动听课的地位。“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课程理念在这堂课中基本没有得到体现。若说这堂课教师的“讲”与其他历史课教师的满堂“讲”有何不同,那就是比他人“讲”得生动、形象、有趣、有情。历史教师的“讲”是必要的,但若“讲”得太多,没有或缺少学生的主体活动,也是不可的。毕竟我们的时代变了,它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自己的要求,这需要学生通过一定的“活动”才能高效获得。 sVCrtK3hEhQdHH+gMeeLzNF2MNQNBpgctinPV51u8HE97BqEHxEPx1hJrwxEDV3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