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历史影像”的真实性与历史教学效果
——从影像《邓小平与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会谈》的材料说起

内容提要: 教学实践表明,“历史影像”的真实性深刻影响着历史课堂教学过程和历史教育教学效果。再现真实历史是历史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历史教师在运用历史影像教学时,应特别注意区别“历史影像”与“影像历史”,慎重选择“影像历史”。

关键词: 历史影像 影像历史 真实性 教学效果

2009年12月底,我在执教人教版“祖国的统一大业”一课中的“香港、澳门的回归”时,播放了《邓小平与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会谈》的录像资料,其旨在营造爱国主义氛围,突出邓小平的观点:“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应该明确肯定: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就是说,中国将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中国和英国就是在这个前提下来进行谈判,商讨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和办法。”从而展现中国共产党及国家领导人在涉及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问题上的原则性、灵活性,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展示中国领导人在收回香港主权这一问题上的坚定态度和自信,让学生深刻领会强大的综合国力、领导人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的坚定意志等是实现香港顺利回归的重要因素。

然而,令我始料不及的是,“录像”播放过程中,学生对“录像”画面是否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历史纷纷向我提出质疑:“老师,这影像是真的吗?”我不假思索地说:“是真的,难道历史录像还有假的?”但学生并不这样认为,他们运用教材中的插图“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指出这一录像是“假的”,其理由有三:“一是教材插图与‘录像’中的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身后的翻译人员根本不是同一人。教材插图中,邓小平身后的翻译是一位白发苍苍、戴眼镜的男士,而录像中邓小平身后的翻译是一位戴眼镜的中年女性;教材插图中撒切尔夫人身后的翻译是一位留着卷发、戴着眼镜的中年女性,而影像中撒切尔夫人身后的翻译则是一位留着青年发型没有戴眼镜的青年女性。二是影像与教材插图的背景不一样。教材插图中的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背后还有其他人员,而影像中则没有,代之为高大花盆。三是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相貌、服饰等也存在较大差异(在我看来,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说实在的,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求真、求实的学习态度,在当时深深地感动了我,也引发了我无限感慨与思索。说真的,我当时并没有足够的底气肯定这一录像的“原始性”。因此,我在充分肯定学生观察力和求真求实态度的同时,只得说:“邓小平曾几次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教材插图‘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可能取材于另一次会见拍摄的照片吧。”我虽然凭自己的教学“机智”化解了这一课堂偶发“危机”,但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与我展示这一录像的初衷已经相距甚远,学生当时的注意力已不再集中在这段视频给予他们的情感体验和隐藏在其背后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而集中在影像资料是否展现了真实的历史。说心里话,我当时若不“机智”地化解这一问题,整个课堂关注的焦点都会因此而转移。

课后,我与前来听课且刚参加工作的历史研究生匡志林老师一起查阅相关资料,考究造成影像《邓小平与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会谈》与教材插图“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与真实性,并由此讨论和反思了历史课堂“影像教学”问题。实事求是地说,关于影像“邓小平与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会谈”的“真假”,我们至今还是一头雾水,没有得到相关证实。关于教材插图《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我们在与其配套使用的《历史必修1·教师教学用书》找到了这样的印证:“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在人民大会堂就解决香港问题举行会谈。”孰是孰非,还需要我们与读者一起去继续探索。但在关于如何运用“历史影像”进行历史教学问题上,我们通过讨论则达成了以下粗浅共识。

第一,“历史影像”相对文字资料、图片资料,更能激发学生情感认同,也更能向学生再现“真实的历史”。因此,科学选择“历史影像”用于教学,不仅能丰富教学形式,直观、形象地展示当时的历史,也有利于实现教师的教学目标:通过“历史影像”能帮助学生理解“当时历史”及历史人物在当时的选择,明确学习历史的目的在于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以史鉴今。

第二,要注意“历史影像”与“影像历史”之间的差别。所谓“历史影像”,是指历史上的人们运用摄影器材等对当时所发生的历史事件、现象和人物活动的真实原始记录;而“影像历史”,则是后人或他人运用摄影器材或“历史影像”资料等对历史的解读与形象再现,包含了解读者对历史的把握和态度。如现代人所拍摄的历史影视剧,或依据影视主题需要对“历史影像”进行取舍、剪辑,它或许再现了历史的某个点、某个面,但并非当时实际情况的完整再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现代教学技术走进课堂,在中学历史教学领域,不少历史教师越来越愿意借助“历史影像”或“影像历史”资料为学生营造历史“在场感”,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积极主动思考,获得历史情感的认同,实现教学目标。但值得注意的是,青少年掌握的史料有限,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定型,对于大部分历史现象缺乏自己真实、独特的见解,很容易先入为主,人云亦云,缺乏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历史教师对“历史影像”和“影像历史”做出科学选择和解读。实际上,无论是“历史影像”还是“影像历史”,学生关注最多的往往是影像中的细节:人物的衣着、身体语言、动态表情……以此来判断历史的真实性,感知和思考历史的价值,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然而,“影像历史”大都是今人依据自己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或某种需要而对当时历史的解读与勾勒,它不需承担历史工作者所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因而他们在历史细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甚至历史真实性解读上存在很大的误区。我们历史教师若是忽视这一点,不仅无法实现自己的教学目的,同样也违背了史学工作者的基本道德。所以,对于“影像历史”的选择,我们要慎之又慎。

第三,对于历史教学工作者而言,最为重要、最为关键的是传授一种理念:历史教学工作者的一种重要责任在于再现真实历史。透过这种理念,事实上也传播了对历史的正确态度:客观、公正、如实地解说过去。所以,作为口授历史的主力军,中学历史教师在运用“历史影像”,特别是“影像历史”时必须遵循这一原则。实事求是地说,这恰是我们当今历史教师在运用“历史影像”和“影像历史”时所缺乏的。 Qumlp3m4MuXxb1V+3JaH43Zlq/EYyKjEQXbg5B6KuibMlS1z1QaBpeJ98TBUNSe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