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士:士不可以不弘毅

与君子、小人相关的一个概念就是“士”。“士”一般指有特定才能、社会名望的人。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述而第七,7.12)

“士”在春秋时期,是指有社会声望、有专门技能的人。春秋有“养士”风气,就是收养一批有各种才能或专长的人。“执鞭之士”就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孔子说,假如财富是值得追求的话,成为一个“执鞭之士”也愿意。但实际上,财富并不值得人花所有的精力和时间去追求。

孔子的“士”与当时的一般使用的“士”也是不一样的。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宪问第十四,14.2)

孔子思想中的“士”有自己特定的含义,是从内涵出发的,而不是外在的某种特定的指示,如声望、技能等。“士”是不能“怀居”,否则就不能称其为“士”,即不能有物质上的要求,而是要“怀义”,即有“志向”、有“抱负”。

一个人有了志向、抱负,就是“士”。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第八,8.7)

士要弘毅,始终如一,一以贯之。士的要求很高。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子路第十三,13.20)

这里,士对自己的行为要有严格的要求,即要有耻辱感,能完成自己的承诺,不辱使命。这里对士的要求就很高了。士是第一层次的人,其次就是言必信、行必果的小人,再次就是“斗筲之人”。

有了志向,但是行为不一定就符合道,可能喜欢财富,喜欢安逸。但这样就很麻烦了。这也与上面的“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意思相似。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第四,4.9)

士志于道之后,还要建立对“富贵”的正确态度,否则,就“不足与议也”,这和上面的“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的含义是一样的。

做为一个士,是有一定标准的。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颜渊第十二,12.20)

在士的层次上,“闻”与“达”常常难以分辨,“闻”只是外在表现,为他人所知,不涉及内在人格的大小,而“达”则是基于内在人格的成长之后的状态。因此,仁学中的人格成长要做到“达”,而不是“闻”。这里面其实也就包含了对“财富”与“权贵”的态度。而子张在这方面就存在着理解上的问题,将“闻”当成了“达”,这也是子张的问题之所在,内在人格成长的关注度不够,“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子路第十三,13.28)

这里是孔子对士的思想的全部。士不是外在的地位或是声望,而是内在的“成人”,能处理好朋友与兄弟之间的关系,能互相鼓励,亲切和气,为自己的发展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环境。

士通过日常生活的磨炼,有强大的行动力,对自己有全面的要求,就成了君子。再在君子的基础上,全面地实现文与质、言与行、志与行的结合,就走上了为仁之途了。 f/oE1OeUrphvaylYBaxin0eAofyb4IZYf9MH15RxBp81LZAT2Lvi5k4kPNhOBV8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