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君子:义以为质

我们现在乐于说我们自己是“君子”,而称我们看不上眼的人为“小人”,其实这是在误读孔子。孔子讲的“君子”,其实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做不到的,而孔子讲的“小人”,则是指那些“有信用”的人。所以或许我们连孔子讲的“小人”都算不上,只能算是孔子讲的“斗筲之人”。我们现在来看看,孔子讲的君子到底有什么样的标准。

君子是一种行为标准,有其标准。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公冶长第五,5.16)

君子要从“行己”“事上”“养民”与“使民”上着手,这是君子的四项要求,能做到这四个方面,就可以称作君子了。可见,君子不是简单的自称,而是一种很高的标准与要求。

孔子在《论语》中归纳出十一项标准,分别是好学、务本、自重、不器、先行其言、周而不比、怀德、文质彬彬、喻于义、坦荡荡、守死善道。这是“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的深化,可以在各个方面作为行动的准则。

(1)好学、博学。作为一个君子,要做到好学、博学。“好学”很重要。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第一,1.1)

只有有了自我认知、自我实现,有了自己的世界,才能做到认识志同道合的朋友,才能做到“人不知而不愠”,真正地做到自身的强大,不被社会所扭曲,不消极地抱怨和等待。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第一,1.14)

这是对君子好学的解释,即在日常生活中的食、居、事、言上着力。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第六,6.27)

“文”是指“礼乐”,要通晓“礼”与“乐”,并根据当下的特点做到因时而化,这样,君子就可以始终如一地经营自己、社会,以及实现自己的志向了。

(2)务本。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第一,1.2)

这里是指成就君子的方法论,即“务本”,也就是有子学习孔子思想的体会。他理解的结果与曾子的理解是一样的。有子归纳为“孝悌”,曾子理解为“忠恕”,尽管都有以偏概全、简单化的倾向,但“务本”的方法论确实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第四,4.5)

成就君子,第一项是务本,是指做什么;第二项是时时务本,解释在什么时候做。第二项的答案是要让遵循仁成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融入自己的血液中,即与自己的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不管生活的困顿与否。

(3)自重。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学而第一,1.8)

所谓自重,就是重视自己,自己不轻浮、流俗,有自己的见解、看法,有自己的处世方式。“不道听途说”,有判断力,能“知命”“知言”。

(4)不器。

子曰:“君子不器。”(为政第二,2.12)

君子务本,将日常生活支持自己的志向,因此,君子有很强的行动能力,能在“行己”“事上”“养民”“使民”上着力。故而,君子就能做到“不器”。仁学的目的在于内在人格的成长,而非指向外在的人格,不能依外在的大小、上下、快慢来理解。即《论语》所说的“君子无众寡、无大小,无敢慢,斯亦泰而不骄乎?”即内在人格的成长不能以外界世俗的才能大小为标准。君子需要做的是“自得其乐”。所以,“不器”是结果,是君子强大的行动力、毅力与判断力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的结果,而不能单独地来理解。如果单独地来强调“君子不器”,则会使人消极,而失去了孔子思想中的积极向上这一根本性质。唯有成就大器,才能不器,《里仁》中以孔子评论子贡为瑚琏之器,指出君子不器只指内在人格,而非外在才能。

(5)先行其言。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第二,2.13)

对行动力的强调是君子的核心。如果不能从行字着眼,君子很难立足于世。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第四,4.24)

对于君子而言,敏于行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孔子一再强调的。唯有快速的行动力,才是个体应对变动社会挑战的良方。

(6)周而不比,无所争。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第二,2.14)

君子“不器”,即有强大的行动力使其能全方位发展,而非局限于某一方面,同时,对外能实现自身的因地制宜的发展,这就是“周而不比”。相反,没有行动力,就会被环境所左右,就会被环境所逼迫挟持,就会陷入患得患失之中,处于不得不与人比较的境地之中,而比较其实是会阻碍一个人的发展,而使其内在的人的发展“很小”,人的内在潜力得不到发挥。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八佾第三,3.7)

如何看待君子的行动力与君子的竞争呢?君子对这个世界并不是无所谓,整个仁学的设计是君子以自己的智慧、行动力和士君子的合作来应对变动社会的挑战,以自身的理性发展来消除变动社会的非理性。这里可以很明确地理解,为什么“不器”不能解释为无所谓,而是“器”并非立足事物发展之本。君子的争是“不比”的争,是由内而外的进取,是勇猛、精进,是出于责任感与使命感,而非出于妒嫉心与好胜心。因此,君子的竞争是友善的、良性的,是基于自身成长、发展的竞争。

(7)怀德、怀刑。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第四,4.11)

“德”与“刑”的关系是君子的一个标志。后来中国传统社会将之发展成为“德主刑辅”的统治模式。但在孔子那里,“德”与“刑”是并列的,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而非两个事物。“德”是内在的厚重感,是美德、品格的积累,是志与行的结合。而“刑”则是“最严厉的处罚”,是“不可为事情的底线”。尤其是“邦无道”,“君子怀刑”就更重要。“免于刑戮”是君子立于世的基础,这是畏的消极方面。孔子还极其强调畏的积极方面:君子要有敬畏心,要“三畏”,其中包括畏天、畏命、畏大人之言。敬畏与畏惧,一个是积极的方面的作为,另一个是消极方面的警示与杜绝。这就是孔子的中庸之道,而非和稀泥之道。

另外,君子是否排斥怀土、怀惠呢?或者换一种指法,君子排斥小人吗?答案是否定的。“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是正是“怀土”的表现。“君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君子惠而不费”,这正是怀惠的表现。因此,君子不排斥怀土、怀惠,只是不局限于此,而是实现了超越。

(8)文质彬彬。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第六,6.18)

君子的特点是内外的一致发展。内为质,外为文,两条腿走路,否则就会“野”或“史”,而平衡地发展,则成就君子。从君子思想的论述,我们也可以看出仁之道,人的内在与外在的方面的均衡发展。

(9)喻于义。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第四,4.16)

君子讲共识,小人讲利益,君子讲群,小人讲比,君子在敏于行、辅于友、喻于义中不断获得发展,从而实现立足于变动社会之中。

(10)坦荡荡、不忧不惧。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第七,7.37)

强大的行动力、内外一致发展的结果是“坦荡荡”,否则,就会“长戚戚”,成为小人了。“坦荡荡”是君子的结果与状态,是基于远大志向与强大的行动力的结果,否则,就会被大变动社会所挤压,变成“长戚戚”。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矣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颜渊第十二,12.4)

仁者无忧,勇者无惧,知者无惑,君子能做到“无忧无惧”,非常厉害。而这是怎样达到的?是通过内省而达到的。那如何内省呢?是“无疚”,即没有可愧疚的就可以做到无忧无惧。民国时期,胡适在中国公学校长的任上曾给学生做过演讲,内容是就是“诚实使人勇敢”,就是取义于此。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颜渊第十二,12.5)

这里是子夏帮助孔子解释他的“无忧”的思想。无忧并不是躲避、抱怨,而是以自身的行动力做到“周而不比”,而不是“比”。外在的任何不利条件都不足以阻碍一个人的发展与成熟。个人的发展与强大足以消解先天的和外在的不利条件与困难。

(11)守死善道。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人,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泰伯第八,8.13)

君子既有强大的行动力,又能做到全面发展、文质彬彬,做到坦荡荡、不忧不惧,这样,就能做到“周而不比”,以自身的发展来对社会做出判断,做到“危邦不入”“乱邦不居”,选取适合自己发展的朋友与环境。这样,君子就非常厉害了,就能做到“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不降其志”,“不辱其身”,成就内在的“大人”。

正是由于君子行为的标准极高,要成为君子其实是不易的。评价一个人为君子,其实是很高的评价。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公冶长第五,5.3)

君子是否需要多才多艺呢?孔子认为不需要,学习六艺就可以了。

大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子罕第九,9.6)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被认为是圣人。既然是圣人,那就是出身好、教育好、自身条件好、机遇好,这是当时的普遍看法,也是我们现在对大人物的普遍看法。但孔子却有着清醒的认识,说自己“少也贱,多能鄙事”,并不是由于是圣人的关系,而是由于贫贱所致。世俗的认识往往会有很多错误,需要自己的认识与判断。

孔子自己都觉得自己在“躬行君子”方面做得很不够。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述而第七,7.33)

正是因为君子的核心是行动力,所以,孔子也认为自己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余地,需要继续努力。这与我们上面分析的对圣人的认识是一样的,这也使得孔子的仁学是一开放体系,并非静止封闭的状态。 Bbt9wzbsB87T75qQNvt4D4NbzwqbvhLB6M/0jJMQVN+ZWR4hcVYUwi7j2s/pgAz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