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黄庭坚与苏轼友谊的确立:投书赠诗与作答次韵

元丰元年(1078)春末夏初,苏轼接到了黄庭坚自北京投寄的书信与赠诗,这是苏、黄友谊的一个里程碑。黄庭坚《上苏子瞻书》首先从正面表达了自己“齿少且贱”,于苏轼虽“尝望见眉宇于众人之中,而终不得备使令于前后”之向慕已久而不能随侍左右的心情;继对苏轼“海涵地负”的高才大德极表钦仰,所谓“学问文章,度越前辈;大雅岂弟,博约后来”;然后以婉转的笔法表述了自己不同流俗的品格,即“晚学之士”皆欲“亲炙光烈,以增益其所不能”,而自己“非用心于富贵荣辱”,这实际上是对苏轼推评“必轻外物而自重”的疏证,以表示苏轼是知音与知己。信中还言及仰慕苏轼由来已久,所谓“早岁闻于父兄师友”;谈到“未尝得望履幕下”“乐承教而未得”之心中的遗憾;并对自己“未尝及门”而得推扬汲引表示衷心感激。书信饱含对苏轼的敬重钦仰和师事之意,执礼谦恭。

与书信的直言正达有所不同,赠诗则托物引类,委婉含蓄,情真意切:

江梅有佳实,托根桃李场。

桃李终不言,朝露借恩光。

孤芳忌皎洁,冰雪空自香。

古来和鼎实,此物升庙廊。

岁月坐成晚,烟雨青已黄。
得升桃李盘。以远初见尝。

终然不可口,掷置官道旁。

但使本根在,弃捐果何伤。

——《山谷诗集注》卷1《古诗二首上苏子瞻》其一

青松出涧壑,十里闻风声。

上有百尺盖,下有千岁苓。

自性得久要,为人制颓龄。

小草有远志,相依在平生。

医和不并世,深根且固蒂。

人言可医国,何用太早计。

大小材则殊,气味固相似。

——《山谷诗集注》卷1《古诗二首上苏子瞻》其二

这两首诗对正确理解苏、黄友谊至关重要,它是黄庭坚终生遵循的原则,其精神贯穿于苏、黄友谊的全部过程中。但历来对二诗的诠释与理解见仁见智,间有遗落或不合本意者,故于此稍做诠释。

第一首是写师从之心。首二句作者以“遗核野生,不经栽接”(《群书通要》庚一)的江梅自比,并且暗用白居易《春和令公绿野堂种花》“令公桃李满天下”诗意和唐代关于狄仁杰“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的故实,言尚未受名师栽培,欲往依苏轼。次二句借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之说和白乐天《木》“风烟借颜色,雨露助华滋”诗意,说实际上自己已是苏轼门生,因为苏轼此前早已给予过推扬汲引,所谓实至而名归。“孤芳”二句仍自喻江梅,并化用韩愈《孟生》诗“异质忌处群,孤芳难寄林。谁怜松林性,竟爱桃李荫”、鲍照“艳阳桃李节,皎洁不成妍”诗意,说明自己虽有孤傲之嫌而实则非常盼望师长训导,不过自己就像江梅一样,在桃李盛开的季节无人欣赏,所以只好孤芳自赏。“古来”二句笔锋陡转,说自古以来,江梅的果实就是调和鼎食不可缺少的佐料,因此它是当然的朝廷庙廊中物,这样就以含蓄婉转的隐喻手法,表达了辅助治理国政的愿望和志向,故清代陈衍《宋诗精华录》有“求仕” 之说。然而,志犹未酬,“岁月”句一方面表达了时光流逝而一事无成的惆怅之情,一方面通过点化《古诗十九首》“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表达了仰慕思念的迫切和趋拜恨晚的遗憾;“烟雨”句说梅子由青变黄而成熟。其下是说,将梅子装在盛放桃李的盘子里,请看在远道进呈的心意上予以品尝,如不合口味就掷于路旁,只要托于桃李的本根存在,抛弃又有何妨!此处反用白居易《京兆府新栽莲》“托根非其所,不如遭弃捐”之诗句,不仅照应了开头,而且写出了求师的执着。通篇以江梅为喻,写师事之愿,情意迫切而又高雅却俗。

第二首是写交友之意。此乃上首诗意的延伸,本旨为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从内容与结构的安排看,前六句咏松,次六句咏草,尾二句点题,而“松以属东坡” ,草则自况。开头二句通过描绘青松的形象和声势,喻写苏轼超世拔俗的品格和高洁的情操以及声名远播的影响。次二句赞颂苏轼的仁义之风:“百尺盖” 以树冠之大写荫护之广;“千岁苓”即“千岁茯苓”,《史记·龟策传》言,茯苓乃“千岁松根也,食之不死”,故其下有“为人制颓龄”之句。“自性”二句乃是对青松自然本性的概括。这样,作者通过描述与评论青松,传达出对苏轼的崇拜敬仰之情。此后,诗人又以小草自况,言有远大志向,愿与青松平生相依,结为挚友。“医和”四句“意谓依附贤者,足以自乐;至其不为当世所知,则亦自重” 。结尾二句将青松与小草相比较,认为材之大小悬殊而气味却相近相似,从而收拢了全诗。文乃翁《马洲山谷祠记》云黄庭坚“定交苏文忠公也,先之以江梅青松二诗以寄意,至谓‘但使本根在,弃捐果何伤’,师友之所以相规儆者” ,所言甚是。

苏轼于春末夏初收到黄庭坚的投书与赠诗后,“喜愧之怀,殆不可胜”,只是由于“入夏以来。家人辈更卧病” ,直到秋初方作复并和诗。苏轼回信首先回忆了两次闻知黄庭坚的情形与感觉,其始于孙觉处见黄庭坚诗文即断言“此人如精金美玉,不即人而人即之,将逃名而不可得”,绝非俗辈,且认为“今之君子莫能用也”,后在黄庭坚的舅舅李常处了解愈深,从而说明了二人虽然未曾面晤,但却是早已神交的事实;继对黄庭坚投书赠诗表示逊谢,且描述了阅读黄庭坚来信时的心态,同时说明了“裁答甚缓”的原因;然后议论赠诗,认为“托物引类,真得古诗人之风”。回信全篇将黄庭坚视作故交畏友,推扬汲引,如恐不及,德风仁意,充溢其间。苏轼的和诗《次韵黄鲁直见赠古风二首》亦托物吟讽,趣如原作,而尤其挥洒自如,意境开阔,含纳丰厚:

嘉谷卧风雨,稂莠登我场。

陈前漫方丈,玉食惨无光。

大哉天宇间,美恶更臭香。

君看五六月,飞蚊殷回廊。

兹时不少假,俯仰霜叶黄。

期君蟠桃枝,千岁终一尝。

顾我如苦李。全生依路旁。
纷纷不足愠,悄悄徒自伤。

——其一,《苏轼诗集》卷16

空山学仙子,妄意笙箫声。

千金得奇药,开视皆豨苓。

不知市人中,自有安期生。

今君已度世,坐阅霜中蒂。

摩挲古铜人,岁月不可计。

阆风安在哉,要君相指似。

——其二,《苏轼诗集》卷16

和作与原诗共为一组有机的整体,意绪相联,旨趣相通,但苏轼和作不囿于原诗而随意挥洒。第一首从评论黄庭坚及其境遇入手,既正面推许,以“嘉谷”“蟠桃”相比喻,又反面衬托,用“稂莠”“飞蚊”做对比,密切联系现实,同时还自况“苦李”,谦称逊谢。据《乌台诗案》,作者自释此篇云,起四句“以讥今之小人胜君子,如稂莠之夺嘉谷”,其下“意其君子小人进退有时,如夏日蚊虻纵横,至秋自息。比黄庭坚于蟠桃,进必迟,自比苦李,以无用全生。又取《诗云》‘忧心悄悄,愠于群小’,以讥讽当今进用之人皆小人也。”这些都大体昭示了诗的主旨与意蕴。纵观全篇,既有对黄庭坚的称赏,又有深切的理解与同情,既有热忱的鼓励和期待,又有对现实的不满与抨击。诗中喻体生动形象,而含意又丰厚明朗。

第二首主要针对黄庭坚原诗的赞颂表示谦虚和感谢,并视作者为挚友。起笔二句先说自己有出世脱俗的愿望,以示与黄庭坚“超逸绝尘”之气味相似,次说自己枉负虚名;“千金”二句意谓无须寄望过高。其下则将黄庭坚比作安期生、蓟子训,安氏“卖药东海边,时人皆言千岁”,蓟氏度世多年,“后人复于长安东霸城见之,与一老人共摩挲铜人”,作者使用这两个典故,传达和比喻黄庭坚遗世脱俗,恬淡无欲,自可延寿。结尾二句暗用《离骚》“朝吾将济于白水兮,登阆风而绁马”之意,回应黄庭坚原诗“气味固相似”之说,以要去仙人居住的昆仑之巅,说明自己见贤思齐、遗世脱俗的决心,婉转地表达了同心为友的意愿。与前篇相比,第二首同黄庭坚原作的联系更密切,几乎句句作答。但无论前首还是后篇,都给人以如对如晤、如话体己、如语家常、亲切放达而又博雅高妙的感觉,故黄庭坚谓“和诗词气高妙,无以为喻”

黄庭坚秋末自卫州考试举人回到大名府,户曹郑谨(字彦能,彭城人,是年春赴任时,苏轼作《送郑户曹》诗送行)将苏轼寄来的答书与和诗转交给黄庭坚,黄庭坚阅后对苏轼之“不以污下难于奖拔接引,开纳勤勤恳恳,俯伛而忘其臂之劳,强驽马于千里”,表示感激,并决心“勉奉鞭勒,至于胜任而后已”(《与苏子瞻书》)。至此,苏轼与黄庭坚正式订交,并开始了新的友谊阶段,黄庭坚自此真正成为苏轼的门下士,二人的政治生命也从此联为一体,开始将“相依在平生”付诸实践。

顺便指出,关于黄庭坚投书赠诗和苏轼作答较为确切的时间,历代均未详察,故各种诗注、年谱乃至近年出版的笺释,都只是系年,偶有涉及时月,则又失考。如投书时间,《乌台诗案》记苏轼供状云:“元丰元年二月内,北京国子监教授黄庭坚寄书一封并古诗二首与轼”,其说因出自苏轼之口,故学人多信以为实,任渊《山谷诗集注》所附年谱仅有系年,姑置不论,施元之为苏轼诗作注、黄 《黄山谷年谱》等均引此说,后世亦沿袭不疑。殊不知,《乌台诗案》所记,未必可信,同篇供状中即将“古风二首”写为“六首”,诗中字句亦多有出入。盖事隔已近两载,或记忆难以准确,或记录者笔误,当未可知。若言二月投书,李常三月至徐州,与苏轼留连数日,唱和颇多,却无一言及之黄庭坚。苏轼与李常情如手足,且于去年在济南推荐黄庭坚事隔未远,倘接黄庭坚赠诗,自当言之。今检黄庭坚《上苏子瞻书》有云“自入夏以来”,细加玩味,参之李常离徐时间,可推知黄庭坚作书当于暮春,而苏轼收于夏初。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 倒是不囿旧说,颇有识察,其卷16将“黄庭坚自京上书并以古风二首为贽作报书”与苏轼“和赠”同排于元丰元年四月至六月间,不过,苏轼作答则在七月,其书中有“秋署”二字,言之甚明。 tI7ee5sk/qXU+I/ATi6VIGo/cEvJeGLg6R/ye7Nt1XCbX8zz4hV/fpkaj823qBj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