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蹭蹬仕途与病逝戌楼

熙宁五年诏举四京学官,黄庭坚参加了这次考试,以文章优等,遂被任为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国子监教授。时大名府留守文彦博非常欣赏黄庭坚的才华和品格,黄庭坚教授任满,太师文彦博举以连任,故黄庭坚在大名留任达七年之久。

黄庭坚在大名结识了诗人谢景初(字师厚)。谢氏诗学杜甫,很赞赏山谷的诗作,曰:“‘吾得婿如是足矣。’庭坚因往求之。”谢景初果然把女儿介休嫁给了他。在此期间翁婿多有酬唱,黄庭坚自谓“从谢公得句法”(《黄氏二室墓志铭》)。元丰元年(1078),黄庭坚向徐州知州苏轼投赠《古风》二首,表示仰慕之忱。苏轼早在孙觉、李常处得知山谷的文才,这次读到赠诗,很为高兴,当即次韵两首,并复函鼓励,从此山谷成为苏轼的门下弟子。七年的学官生涯,虽然较为清寒,但对淡泊名利、热心书史的山谷来说,却也心安理得。“十年不见犹如此,未觉斯人叹滞留”(《闰月访同年李夷伯子真于河上》),虽系赞人,亦是诗人自我情绪的流露。

元丰三年(1080),黄庭坚入京改官,被派知吉州太和县(今江西太和)。秋天自汴京起程赴任,过高邮,同秦观定交,并为少游书《龙井》《雪斋》二记。十月,道经舒州怀宁(今安徽潜南),游览了境内三祖山山谷寺、石牛洞,爱其林泉之胜,遂自号山谷道人。次年春,山谷抵任所。太和县为贫瘠之邑,黄庭坚到任,勤于职守,宽厚临民。“下田督未耘,入岭按新畲”(《代书》)、“我不忍敌民,教养如儿甥”(《己未过太湖……寄答》),是当时邑政的纪实。他常常攀崖越岭,深入山村,了解下情,访求民瘼。《上大蒙笼》《劳坑入前城》《金刀坑迎将家待追浆坑十余户山农不至》《彫陂》等反映山农疾苦的诗篇,就是依据他巡行山区的见闻写成的。

当时正在推行新法。新法中的盐政规定由官府向各地颁发盐筴,以便打击奸商,控制食盐供销。然而各地官吏为了向上邀功,竟对百姓强行超负荷摊派,唯独黄庭坚依照实际情况办理,虽“大吏不悦,而民安之”(《宋史·本传》)。“官宁惮淹留,职在拊鳏嫠”(《丙辰仍宿清泉寺》),决不以牺牲老百姓的利益来换取升迁,这是山谷抱定的宗旨。诗人不仅把吏治情况形诸歌咏,而且还以奇绝的诗笔描绘了太和的清秀山水,名篇《登快阁》即作于此时。元丰六年(1083)十二月,黄庭坚移监德州德平镇(今山东商河境内)。诗人由太和顺路回乡省亲后于次年春北上,经扬州、泗州,夏秋间抵达任所。山谷在泗州僧伽塔前书《发愿文》,中云“愿从今日尽未来世不复食肉”,后人遂有“菜肚老人”之称。诗人到任后,德州通判赵挺之欲在德平推行市易法,黄庭坚认为“镇小民贫,不堪诛求,若行市易,必致星散”。因为他不肯阿附上僚,同赵挺之发生争论,不料竟酿成怨隙。德州官衙生活的落寞无聊,不免使他对远在天涯的亲友倍增思念。山谷的续室谢氏,早在婚后不久的元丰二年病殁。在赴德州任前他续娶的妾生了一个儿子,他很想念留在家乡的幼儿小德,故这时所写的《寄家》诗,有“梦回官烛不盈把,犹听娇儿索乳声”之句。怀友名作《寄黄几复》也写于宦游德平时期。

元丰八年三月,神宗病死,年幼的哲宗赵煦即位,高太后垂帘听政,朝廷起用旧党,黄庭坚被除授秘书省校书郎,六月应召抵京。不久,苏轼也回朝任职。次年改元祐元年(1086),至三月,因司马光推荐,黄庭坚参与核定《资治通鉴》。十月,黄庭坚被授予神宗实录院检讨官之职,主持编写《神宗实录》,遂有“黄太史”之称。十一月,召试学士院,黄庭坚同张耒、晁补之并擢馆职。随后,秦观、陈师道也相继入京。一时黄庭坚出入苏轼之门,并与其他苏门弟子交游酬唱,十分快意。元祐六年三月,《神宗实录》修成,修史人员均有升迁,黄庭坚也被擢为起居舍人。六月,黄庭坚因母亲去世,扶柩还乡。六年馆阁生活中,黄庭坚写了不少师友唱酬、官场赠答和题画谈艺的诗作,其中也不乏关涉时政的内容。如王安石病死,新党失势,他写了《次韵王荆公题西太一宫壁》,对王安石表示悼惜;边将生擒果庄,他写了《和游景叔月报三捷》,颂扬边防军的胜利。次韵苏轼的“效庭坚体”、《老杜浣花溪图引》《题竹石牧牛》等,都是这一时期的名作。

元祐八年冬,哲宗亲政,吕惠卿等人复官,黄庭坚方除服不久,闲居故乡,因预感政局有变,上章辞免京官。绍圣元年(1094)除知宣州(今安徽宣城),旋又改知鄂州(今湖北鄂城)。未及赴任,《神宗实录》史祸发生,言者指责《神宗实录》隐没先朝良法美意,含寓讽刺,朝廷令编修人员暂寓畿邑听候勘问。十一月黄庭坚抵达陈留(今河南开封市东南四十里)。章、蔡党人从《神宗实录》中摘举千余条,“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依据,所余才三十二事。”其中黄庭坚曾写神宗时“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等语,朝臣提出勘问,黄庭坚对曰:“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凡有问皆直辞以对(《宋史·黄庭坚传》)。遂以“诬毁”先朝罪名,责授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绍圣二年初,长兄黄大临伴送黄庭坚自陈留经许昌,渡汉水,至江陵,然后取水路沿江而上,四月底到达黔州(今四川彭水),寓居开元寺摩围阁。这年六月,长兄离开黔州回家,兄弟“掩泪握手”为别,山谷写了情韵凄婉的《和答元明黔南赠别》诗送行。黔州太守曹谱(字伯达)、通判张先(字茂宗)皆“好事尚文”(黄庭坚《与杨明叔书》),对诗人颇为敬重,待之甚厚。一年后,三弟黄叔达从芜湖携带自己与山谷的眷属来黔州团聚。诗人自谓年来谢病杜门,“买地畦菜,已为黔中老农”(《与宜春朱和叔书》)。黄庭坚在黔曾题《蚁蝶图》来讽刺世态。又闲居无聊,尝摘白居易《长庆集》卷10卷11中诗句,成《谪居黔南十首》,借前人语以摅泻自己复杂的谪迁情怀。元符元年(1098)春,黄庭坚外兄张向提举夔州路常平,为避亲嫌他奉诏移戎州安置。黄庭坚六月至戎州(今四川宜宾市),寓居南寺,以“槁木庵”“死灰寮”名其室,后僦居城南,又有“任运堂”之名。黄庭坚谪黔徙戎,六易春秋,身处穷荒,艰难困顿。但讲座“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宋史·黄庭坚传》)。在戎州,他还书写了杜甫在蜀川和夔州创作的全部诗歌,刻之于石,并建《大雅堂》,以储存诗碑。这一时期,诗人因“责授涪州别驾,黔州安置”而自号“涪翁”“黔江居士”。

元符三年(1100)正月,哲宗去世,徽宗即位,太后向氏听政,旧党遭受迫害的局面有所改变。五月,黄庭坚复宣议郎,监鄂州盐税,山谷上表请辞,十月准告,复奉议郎,签书宁国军节度判官。十二月离戎东归。次年正月,皇太后向氏去世,徽宗亲政,改元建中靖国。三月,黄庭坚于东归途中接到权知舒州(今安徽潜山)的任命,四月至荆南时,朝廷以吏部员外郎召令入京。黄庭坚预料政局还会变化,连续上表请求差遣外郡,并暂寓荆州候复,这期间写了《病起荆江亭即事十首》。崇宁元年(1102)正月,诗人离荆州东归。途经巴陵,登岳阳楼,吟《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绝句。随后经通城,回修水故乡,再取道萍乡,会晤时任县令的长兄黄大临。途中,得诏命,准领太平州(今安徽当涂)事。五月,过筠州、江州、湖口,六月九日抵达任所,接任九天即被罢职。黄庭坚当天即解印登舟,离开当涂,溯江而上,经舒城、江州,九月抵鄂州(今湖北武汉),遂流寓此地。崇宁二年,朝臣迫害元祐旧臣变本加厉,黄庭坚被列入元祐党籍。两年前寓居荆州时山谷作《承天院塔记》,转运判官陈举拟书名碑尾以托不朽,山谷不允。如今陈举挟怨报复,摘取《塔记》中“天下财力屈竭”等语,向原与山谷有隙的副相赵挺之诬告山谷“幸灾谤国”,十一月诗人遂被除名羁管宜州(今广西宜州市)。十二月十九日,黄庭坚自鄂州携家赶赴贬所。崇宁三年(1104)初过洞庭,经潭州、衡州,三月上旬船泊浯溪,中旬将家属留在永州,然后只身通过全州、桂州等地,于五、六月间抵达宜州。宜州不仅环境艰苦,地方官员还处处刁难年迈的诗人。黄庭坚来贬所半年,仍没有安身之地,官府不准山谷住在城里,他只好在城南租赁了一间“上雨傍风,无有盖障”的民房,于崇宁三年十一月“抱被入宿乎”其中(《题自书卷后》)。后来为避免官府故意找房主的岔子,又于崇宁四年五月搬到城头的一座破旧的戌楼里栖身。

黄庭坚暮年虽备受折困,但仍浩然自得,口不停吟,手不辍书,并撰写日记名《宜州家乘》。当地人民求教索诗者,他均热忱相待。蜀中青年范寥远道谒访,诗人同这位书生同居戌楼,“围棋诵书,对榻夜语,举酒浩歌,跬步不相舍”(《宜州家乘序》)。九月三十日,六十一岁的诗人病逝于戌楼。守候身边的范寥替他料理了后事。南宋高宗时期朝廷追赠黄庭坚为龙图阁学士加太师,谥号文节。

黄庭坚出身仕宦之家,从小受着传统儒学的熏陶教育,儒家经典,烂熟于胸,主张“读书数千卷,以忠义孝友为根本”(《与韩纯翁宣义》)。在苏轼门下弟子中,他最深于禅学。宋代的洪州是禅宗盛行的地方,诗人自言家乡“多古尊宿,道场居洪州境内者以百数”(《洪州分宁县云岩禅院经藏记》)。黄庭坚自为儿童时就开始接触禅僧,青少年时期因作艳词还受到法秀禅师的棒喝。元丰末过泗州僧伽塔,曾作《发愿文》,立誓痛戒酒色、肉食。他还成为临济宗黄龙派祖心禅师的入室弟子,祖心“将入灭,命门人黄大史庭坚主后事” 。作为黄龙心禅师法嗣,《五灯会元》专为山谷立传。对于佛家经典如《维摩经》《楞严经》《圆觉经》《华严经》等,黄庭坚都很精熟。而且禅味渗透在他的诗文创作中,故朱熹说山谷之学“诣力多得之释氏”(《山谷全书》卷3《评黄》)。黄庭坚同当时许多著名禅师如惟清禅师、悟新禅师、云居祐禅师、翠岩真禅师等等,酬唱赠答,切磋禅理,有深厚的友谊。黄庭坚也酷好老庄,作有《庄子内篇论》,称其“法度谨严”,并一一阐发各篇写作意旨。他不满于“儒者谓其术异不求”,对“前儒者未能涣然顿解”老庄经典,叹为憾事(《书〈老子注解〉及〈庄子内篇论说〉后》)。

黄庭坚恪守儒术而又融通释老,他认为“佛法与《论语》《周易》意旨不远,《论语》大旨不过迁善改过,不自复藏”(《与王雍提举》),“《列子》书时有合于释氏,至于深禅妙句,使人读之三叹”(《跋亡弟嗣功〈列子〉册》)。同苏轼相比,黄庭坚融汇儒释道三家而更为倾心于释老。他奉行儒家的出处大节,所谓“在朝之士观其见危之大节,在野之士观其奉身之大义”(《书赠韩琼秀才》)。黄庭坚一生或长期放逐草野,或虽身处京阙而心慕林泉,故更多地讲求“奉身之大义”。其于“奉身”之道最强调超物脱俗,狷介自守,认为“士生于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书嵇叔夜诗与侄木夏》)。苏轼“超佚绝尘,独立万物之表,驭风骑气,以与造物者游” 等语,就是对黄庭坚性格的描述。要达到这种修养,黄庭坚颇强调内向的心性养练功夫,所说“治经之法……一言一句,皆以养心治性”(《书赠韩琼秀才》)、“正心诚意而游于万物之表”(《跋元圣庚清水岩记》),就是诗人养性修身的要旨。与苏轼的敢怒敢骂有所不同,黄庭坚侧重于以“和光同尘”的形式达到洁身自持的目的。他在《答人求学书》中说:“古之人学问高明,胸中如日月,然后能似土木,与世浮沉。”他还告诫友人,“事业宜深自修蕴,而处同僚中须亲睦,勿露圭角也。仕路风波,三折肱乃知为良医耳。”(《与宋子茂书》)可见内心通明而外形如土木,与世俯仰而超然尘垢之外,是黄庭坚追求的应世之术。这种带有避世全节、介然拔俗倾向的处世哲学,是黄庭坚融通儒释道三家思想而形成,也是诗人所处党争日剧、仕途风险日烈特定时代的产物。 FJFp1ahKmEwV7UJGE/xVHlpYkSbwq37BJ0LEAAbVYC3NlXdyrgkSXgIxthBtrii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