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其人其书荣膺哲学和文学方双重桂冠,郭象赞《庄子》“不经而为百家之冠”,宣颖谓庄子是“千古一人”,鲁迅评庄子“晚周诸子莫之能先”,这些最高赞誉既指向了《庄子》的哲学思想,也指向了《庄子》的文学品格。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说:“庄子固然是中国有数的哲学家,但也是中国有数的文学家,他那思想的超脱精微,文辞的清拔恣肆,实在是古今无两。他的书中有无数的寓言和故事,那文学价值是超过他的哲学价值的。中国自秦以来的主要的文学家,差不多没有不受庄子的影响。”
虽然古代《庄子》研究多在注疏,但也不难发现人们对其文学色彩的评述,如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评价《庄子》“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此可谓是对《庄子》文学风格的最早评述。时至 20 世纪,鲁迅、闻一多、郭沫若等学者把《庄子》文学研究推向高峰,他们以富于现代色彩的学术理路,揭示《庄子》独特的审美意蕴和散文艺术成就,奠定了现代《庄子》文学研究的基本格局。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庄学研究的复兴,当代学者们更是以多元化的学术路径,切入《庄子》文学研究,除了庄子文学思想这一恒久性话题外,研究旨趣涵盖了《庄子》文学语言、风格特点、文本结构等多个方面。本章对当代中国学者的《庄子》文学研究主要成果进行梳理,以建构《庄子》文学海外研究的背景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