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文本结构也是一个引人关注的话题。清人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所言“庄子看似胡说乱语,骨里却尽有分数”,这个“分数”就是指庄子对其书结构的有意安排,而这种有意安排正是其象征手法的妙用所在。《庄子》行文看似散乱,但总是在围绕“道”这个主题来论述的,无论是内篇还是外、杂篇都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叶舒宪在《庄子的文化解析》中,对《庄子》内七篇的结构做了深入地分析,指出内七篇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篇之间的关联性和整体性在于具有一种内在的逻辑上的呼应,这种内在的呼应使《庄子》一书成为首尾圆通的艺术整体。而这整体性是以一种“回环”结构所展开的:庄子运用变化的手法将内七篇设计为一个神话回环,在此回环中,以浑沌为起点,又以浑沌为终点,使文本的结构形式同作品的中心主题,即回归与永恒完美吻合,从而达到诗哲合一、思想的展开与音乐的韵律和谐一致的艺术境界。
这一关于《庄子》内七篇“以浑沌为起点和终点”的“回环”结构论对后来者的研究产生了很大影响。
刘生良在分析《庄子》文本结构时认为,《庄子》文本的纵向结构是“召唤结构”。《周易·系辞》中提出了“言、象、意”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本是一般文学作品的共同内在审美结构特征,由于《庄子》是以“藉外论之”的寓言为主体的文本,因此该特征尤为显著。当读者阅读寓言时,“首先接触的是‘言’,其次‘窥’见的是‘象’,最后才能意会到由这个‘象’所表示的‘意’”
。三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由表及里的、层层深入的“召唤结构”。而“回旋的结构体系”则是对《庄子》横向结构的描述。关于内篇整体性的论述,古今学者有的认为在于义理,如成玄英、褚伯秀、周金然、郎擎霄等;有的着眼于庄文“言”(话语)的层面,如张默生、刘笑敢、崔大华等。刘生良的研究倾向于认同叶舒宪的观点,认为内七篇之间整体性是以一种“回环”结构展开的。因此,提出《庄子》内篇是由七个小回环环状排列而组成的一个大的回环结构。并提出《庄子》的体系特点是以内篇为基本,以外杂篇反复阐述的完整有机体,而全书的这种“重章叠唱”式的结构,也应是一种紧密相连的三重回环结构形式。但在认同《庄子》整体结构呈回旋结构的基础上,并不否认《庄子》篇章结构的灵变性,认为《庄子》篇章结构可从一般结构方式和复合结构方式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一般结构有以下几种类型:
(1)并列式:章节独立完整,彼此结构平等、并列、相关或相对,无主次之分,如《人间世》《山木》《让王》等。
(2)连锁式:章节、层次之间环环相扣、蝉联而下,如《逍遥游》首段、《齐物论》《应帝王》等。
(3)层进式:各章、节、层次之间层层递进,如《骈拇》《马蹄》《胠箧》等。
(4)承接式:各章、节、段、层一个接一个地叙述连续发生的情节或故事,一般来讲,都有一个人物或其他线索贯穿始终,如《说剑》《渔父》及《盗跖》首章等。
(5)总分式:前后章节之间属于总论与分论的关系,又细分为“先总后分式”和“先分后总式”。前者如《养生主》《天地》《天道》《寓言》《天下》等多篇,后者如《德充符》《则阳》二篇。以上所述都是单一形态的基本方式,而《庄子》的多数篇章都属复合结构形式,大致有两种情形:多重组合的复合结构方式和多种相兼的复合结构方式,前者有《逍遥游》《齐物论》《人间世》等,后者有《骈拇》及《秋水》首章等。正是因为《庄子》具有上述提及的召唤结构、回环结构和灵变的篇章结构,才使得庄文具有了形散神聚、奇开妙结、有形无形等奇妙的结构艺术特点。
贾学鸿《〈庄子〉结构艺术研究》是对《庄子》文本结构的专题研究。作者认为《庄子》的艺术奥秘和思想真谛,是情感、理解、想象诸因素不同比例的配合,都包蕴在其遣词造句的文字安排中。要真正领悟《庄子》,应当采取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方式,将感性体悟与高度抽象相结合,从深入剖析其文本的结构形态入手。因此,著作从结构形式出发,借助结构形式的分析探究庄子的思想内容,又从思想内容反观结构形式的生成,较为系统、全面地梳理出《庄子》的文本样态。首先是以经传结构模式来分析《庄子》内篇与外篇、杂篇中内容相关之篇章的结构关系。以内篇为经,以外杂篇为传,从结构上将内篇和外、杂篇进行统合观照,如《秋水》对《齐物论》的转释、《达生》对《养生主》的提升等,在经传结构模式下,《庄子》内、外、杂三部分的关联得以打通。在此基础上,作者将经传结构模式扩展开去,深入篇章的片段内部,探讨单个故事间的经传呼应,进一步弥补了内、外、杂之间经传结构对应不工整的缺陷。整部《庄子》呈现出大的经传结构套小的经传结构的模态,经传结构成为打开《庄子》之门的一把锁钥。其次是紧扣庄子之道展开文本结构分析。《庄子》一书总的主旨是弘扬大道,但多数篇章又是从不同角度来阐述道的具体属性,因此,不同的篇目又会有独立的主旨,各主旨的呈现形式又使得庄文呈现缤纷多彩的结构类型,或开门见山,或主旨居中,或主旨反复,或主旨隐没。尤其是在主旨隐没的篇章里,没有专门文字申述作品主旨,各个段落间只有隐蔽的理念粘合,主旨存于若隐若现之间,如内篇的《人间世》《德充符》《应帝王》,外篇的《天运》《山木》《田子方》《知北游》和杂篇的《盗跖》等。把握了主旨隐没这一结构特点,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庄子之道。此外,《庄子》的否定结构、重叠结构等,均与其表达的道的特性有着密切关联。再者是对寓言故事的连类相次结构的分析,“所谓连类相次,就是多则寓言故事连续排列,以寓言序列的形态构成整篇文章或文章的部分片段,而且,各个寓言之间可能看似孤立无关,实质上是按照一定的类别和规则,以多种方式进行排列和组合,共同服务于作品的主题”
。在这一分析框架下,《庄子》中以寓言群形态出现的篇目被划分为丝线穿珠型和板块对接型,由此揭示不同的寓言编排形式所产生的不同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