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孔子看来,“学习”的直接目的,主要在“为己”。“为己”的意思就是不能只考虑自己,不考虑别人,而是要在认识上得之于己,进而借助实践,使自己成为真正的自己,使自己成为真正的、理想的人。在真正的自己那里,在真正的、理想的人那里,自己并不与他人对立,而是双方有机统一的整体。这就是真我或大我,也就是孔子所说的“仁”德或“道”,也是孟子所讲的良心、良知或本心。
在《论语》中,孔子在讲涉学习时,说了不少关于“为己”的话。比如: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词》)“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论语·宪词》)“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卫灵公》)其中,“古”,或为孔子假托,实际上是“理想的”的意思。我们不能只是照字面意义,理解为上古时代。时有人们假借历史之美好,而说人生社会之理想。毕竟知识来源有限,只能借助印象,回忆过去,以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古代儒家时常如此,可谓儒学基本笔法。其中的“为己”,程颢程颐理解为“欲得之于己” ,既限定为学者之“欲”,又限定为认识上的“得”。其实,根据孔子整个人学思想宗旨看,“为己”应是努力追求成为真正自己的意思。真正的自己,就是真正的、理想的人,“欲”、认识,都只是其中一个方面,而非全部。后两句中的“不能”“无能”,都是指自己“不能”和“无能”。自己“不能”和“无能”,就是自己的修养没有真正提高,没有找到真正的自我,而不可能成为真正的、理想的人。孔子认为,这种状况,乃是一个人作为人的真正大患或大病。至于他人是否知道自己有水平,能够发现自己是个人才,反而是次要的。“知不足喜,不知而不愠。”
如果他人不知道自己是一位德才兼备的人才,怎么办呢?孔子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自己不要生气、恼怒/“不愠”(《论语·学而》),继续学习即可。孔子自己就是这样做的。《论语·宪问》记载,“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自己究竟有没有真实水平,现实社会的人们要真正认识清楚,颇不容易。一个人修养水平越高,越难以为时人所理解,这也常见,正所谓英雄寂寞,高处不胜寒。孔子当时就知音难觅。怎么办呢?他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即不怨恨老天不公,也不怪罪环境不好,生不逢时,坚持继续学习,下学上达而已。世人是否能理解自己,那是世人的事情。自己专心致志,努力学习即可。而学习结果究竟如何,是否能达到预期目的?只有天知道。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是了。这里包含了做好自己的事情,不管环境如何,也不管结果如何的意思在内。这个意思的实质就是“为己”。
而“知人”则是“为己”之学的结果,“知人”的最终目的也在于“为己”。在孔子看来,以自己真正的修养为基础,推己及人,又辅之以经验观察,这样就可以“知人”(认识或理解他人)了。《论语·为政》:“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按照朱熹的注解,孔子所说的“视”“观”“察”都是对人进行经验观察。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知人”是学习的直接目的之一。不过,在孔子那里,“知人”实际上有两个层次:一是推己及人,以理解人的“仁”德共性或本性;二是经验观察,发现现实的人的不足,发现他们与人的“仁”德共性或本性之间存在的差距。而这样“知人”的目的,并不在于了解他人,以便为自己获取功利目的服务。比如,不在于了解大众的消费心理,以便推销自己的产品等。“知人”的真正目的在于,一方面为帮助他人进步做准备,另一方面可以回观自己,“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有助于自己进一步提高修养。这样来看,“知人”的目的,仍然在于“为己”。
孔子还发现,“为己”的本质特点之一就是不违背“道”或真理(“弗畔”)。《论语·雍也》记载:“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博文、约礼,都是学习,要达及此的结果就是不背于“道”或真理,或者说就是不违背人的良知、人性,从而,使人成为真正的、理想的人。至于以“德”治国,则只是将所学习到的东西运用到治国理政活动中而已。
从孔子的整个思想宗旨看,他学习的根本目的,就在于自觉和实现人的共性或本性,使现实的人成为真正的、理想的人,即“君子”或“圣人”。以此为基础,一方面,提高社会成员的综合修养,建立制度文明,维护社会稳定;另一方面,传承历史文化,解决现实问题,发展人类文明。
孔子的“学习”思想,内容非常丰富。用我们现在科学的眼光看,其中包含了丰富的认识论内容。从这个角度说,孔子所说的“学习”,绝不只是青少年朋友们的学习,也包括中老年朋友们的学习,且不只是学习,其还包括了科学研究活动在其中。比如,我们研究中国思想史,本身就是一种学习。不断学习,自然会增加认识,提高觉悟,对于真理可能就会有新的发现,用符合学术规范的方式表述出来,就是创造性的学术成果。如果有这样的研究成果,那么,显然,这些研究成果也只是自己不断学习的心得体会。可见,孔子的“学习”思想,实际上包含了他对于学术研究的看法在内,包含了他的学术观在内。
从学术观的角度来看孔子的“学习”思想,我们或有新的发现。比如,凡是孔子谈到“学习”的地方,我们都用“学术研究”去代替,从而我们可以发现孔子的部分学术观。那么,孔子对于“学习”的条件、基础、对象、内容、方法、阶段、目的等问题的看法,也可以看成是他对于学术研究的条件、基础、对象、内容、方法、阶段、目的等问题的看法。如果这样看没有什么问题的话,那么,孔子的学术观也可以说是比较系统的。所以,在 21世纪人们反思中国人文学术向何处去这个问题时,孔子的学术观无疑可以提供重要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