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孔子的学习思想

儒学是人学,研究人成为人的问题,研究现实的人成为理想的人的问题。孔子被尊为圣人。圣人就是标准的、典型的、理想的人,是实现了“人”概念规定性的人。孔子借助不断学习而成就圣贤先师。那么,他是如何学习的?又是如何谈论学习的?孔子的学习思想已然成为我们追溯国人学习方法的历史源头和核心内容。

孔子一生都在学习。《论语·述而》载:“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对“道”的认识或觉悟,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现实生活实践中,通过努力学习(“敏以求之”),从丰富的历史文化(“好古”)中获得的。

《论语》记载,孔子自我评价说:“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又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论语·述而》)意思是说,他一生都在学习和从事教学工作,除了学习与教学之外,似乎没有做其他什么事情。可见,孔子反省自己,非常看重学习和教学工作的意义。

孔子进行了大量学习实践活动,对于学习自然有不少体会。《论语·学而》第一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朱熹注:“既学而又时时习之,则所学者熟,而中心喜悦,其进自不能已矣。” “学而时习”,就是学习而又时时练习、复习、实习。学,有觉悟的意思,也有仿效的意思。其中的“之”,朱熹理解为人固有的至善本性,即“道”。我们现在称“道”为真理。“道”或真理之在于人,即人性或人之“道”,就是关于人的真理。那么,“学而时习”,就是学习“道”、效法“道”,认识人之所以为人的真理,对于人生活的意义与价值能够有深刻的自觉、觉悟。据此,孔子已明确将“学习”作为人性修养活动进行讨论了。这些讨论,就是他的“学习”思想。

在孔子看来,“学习”是现实的人成为真正的、理想的人的唯一也是最重要的途径。他发现,在现实中,人们学习的动力和他们达到的境界,有四种情况。《论语·季氏》载:“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孔子认为他自己并非“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甚或“困而学之”。他对于“困而不学”的那些人,特别表示了自己出于仁爱的忧虑。《论语·述而》载:“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孔子一生关心平凡的人们——非“生而知之”的那些人——如何通过“讲学”“修德”,迁善改过,成为真正的、理想的人。学习正是现实的人成为理想的人的必经之途。而“学习”思想,在孔子儒学思想中,作为其人性修养的核心内容,占有重要地位。强调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学习不止,“活到老,学到老”,可谓孔孟人学最基本的内容之一,也是他们有别于其他诸子的重点所在。

从《论语》看,孔子的“学习”思想内容丰富。如果将“学习”作为一种现实活动,那么,结合《论语》提供的材料,我们就可以从四个方面观察孔子的“学习”思想:一是学习的条件;二是学习的对象、内容与方法;三是学习的阶段、境界和评价标准;四是学习的目的和功能。 C1R5PTqMacZQVcPrZhm7EvMfdGyTpHI5fsfACpArHkWhOVlstGsVkjpE6CK0Sds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