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入土为安”的由来

处理逝者遗体、遗骨的方式,在宁波地区旧时传统的习俗是“入土为安”,即把逝者遗体、遗骨掩埋在泥土里。放眼四海,土葬习俗曾普遍流行于世界各地。

一说,人类丧葬史上曾有过一个“食葬”阶段,即以分食尸体的办法处置死去的氏族成员。《隋书东夷列传琉球国》:“其死者气将绝,举至庭,亲宾哭泣相吊……南境风俗稍异,人有死者,邑里共食之。”元周致中《异域志啖人国》:“凡父母老则与邻人食之,其邻人之父母老亦还彼食之。”因知“食葬”习俗曾流行一时。而土葬习俗是氏族成员之间血亲感情逐渐养成后的选择。

一说,人类丧葬史上曾有过一个“弃置垂死之人”的阶段(无所谓殡葬),如古籍中所述的“弃之沟壑”就是这种处置方式。土葬习俗的出现则与人类孝亲观念的形成有密切关系。这种观点,也符合早期儒家对土葬形成原因的解说。如孟轲以为:上古时代父母死了,子女便把尸体弃置山沟。后子女见父母遗体遭兽咬虫叮,内心感愧,于是就将尸体掩埋。“盖归反蔂梩而掩之,掩之诚是也,则孝子仁人之掩其亲,亦必有道矣”(《孟子滕文公上》)。《吕氏春秋》也以孝亲之说解释土葬由来:“孝子之重其亲也,慈亲之爱其子也,病于肌骨,性也。所重所爱,死而弃之沟壑,人之情不忍为,故有葬死之义。葬者,藏也。”

一说,土葬习俗的出现与初民灵魂观念的萌发有关。在元谋人和北京人时代,人死弃尸于野,与动物处置同类的方式没有区别。至山顶洞人时代,人类已有了两个世界的观念。人们不仅懂得人与自然界的分别、与动物的分别;而且懂得把活人与死人分开,把生与死分开,从而产生人死后到另外世界生活的灵肉可以分离的灵肉二元观。因此在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人类对于死人的埋葬,已经是一种以灵魂信仰为依据的有意识的行为。

这种观点实际上也是秦汉部分学者解释土葬起源的观点,如《礼记祭义》曰:“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谓之鬼。骨肉毙于下,阴为野土”;《韩诗外传》曰:“人死曰鬼,鬼者归也。精气归于天,肉归于土”。这与当时的人关于冥府、地府的观念是一致的。湖北江陵凤凰山汉墓中,曾出土有记载死者身份和下葬时间的“遣策”,这类写明是“告地下官吏书”的遣策,在另一些古代土坑墓中也常有发现。由此可见,土葬所象征的阴间世界,就是地下的世界。

一说,土葬习俗缘起于灵魂信仰,但其普及为我国传统的殡葬习俗,与根深蒂固的崇土意识密不可分。中原土地肥沃,人们以农耕为业,把土地视为生命之本,并由此形成生命从泥土中来然后回到泥土中去的观念。人死葬入土中,正与生生不息的生命创始与轮回的认识相契合。旧时民间有一个关于土葬起源的传说,颇能反映土葬习俗中的心态:相传殷周之际,中原盛行野葬,尸体被抛掷野外任由鸟兽自然啄食殆尽。姜子牙徒弟武吉之母死后,武吉照老规矩把老母背到了野外,然后哭着来见师父。姜子牙问他何故面有戚色,他回答说,想到老母将被野兽撕食,所以伤心。姜子牙想了片刻,说:“人活着要食土,死了也该入土啊!为何不挖坑将老母埋入土中呢?”武吉忙拜谢师父的点拨,返回去把母亲埋了。从此,人们用土葬方式处置亲人的遗体,并有“人吃土欢天喜地,土吃人叫苦连天”之谚,意思是说人活着吃土里长的庄稼是高兴事,人死了被土“吃”掉是伤心事,以此形容人无论死活都离不开土。

陈望林 口述
滕占能 搜集整理 Fwjvhxji5e4ewmjEq0mIUjyxrR1nh5UzvqVys3n3AC9q6YlMtKI2tmHrkMdO4ve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