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十里红妆婚俗

十里红妆婚俗是宁海及浙东地区特有的传统婚妆民俗。当地嫁女的嫁妆,大到床铺家具,小到针头线脑,一应俱全。迎嫁妆队伍浩浩荡荡,绵延十里,十分气派。十里红妆规模声势之大,数量之多,门类之齐全,制作工艺之精湛,艺术价值之高,耗费之昂贵,均为全国罕见。

古老的传说是宁海十里红妆婚俗形成的基础。在宁海流传着一则家喻户晓的古老传说:康王赵构被金兵追到宁波西乡,一个农家姑娘在晒场上用箩筐把康王罩起来,金兵被骗了过去,康王被救后,就向姑娘说明了真实身份,并承诺政权稳定了,请姑娘去皇宫,报答救命之恩,并相约以肚兜为凭证。第二年,康王来寻恩人,结果村子里有姑娘家的人家,每户门口都挂起了肚兜,皇帝和使者无法判断哪家姑娘是真正的救命恩人,也无法实现承诺,只好下了道圣旨:“浙东女子尽封王”,出嫁时可享受公主的待遇,凤冠霞帔,嫁妆可以雕龙刻凤。从此,浙东婚俗享受公主结婚待遇的合法地位,享受半付銮驾,凤冠霞帔,嫁妆雕龙刻凤,并日臻奢华。

十里红妆主要包括婚嫁仪式中的“迎嫁妆”习俗和红妆器物的制作工艺传承两部分。

“有钱人家嫁女儿,普通人家送女儿,无钱人家卖女儿。”一般人家为不落下卖女儿的名声,不惜财力准备嫁妆。准备嫁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做嫁妆要选黄道吉日,动用木作、雕作、漆作、桶作、制衣作等百作手工。一般人家要有婚床、红衣柜、红板箱、红衣架、房前桌、大脚桶、红祭盘、红马桶(也叫子孙桶)。

婚礼当日,迎嫁妆和接新娘队伍到达新娘家,午后迎嫁妆队伍同接新娘伴姑一道,返回新郎家。发嫁妆时,由马桶小兄开道,花轿居中,抬的抬、挑的挑,大件家具两人抬,成套红脚桶分两头一人挑,提桶、果桶等小木器及瓷瓶、埕罐等小件东西盛放在红板箱内两人抬。一担担、一杠杠都朱漆髹金,流光溢彩。蜿蜒数里的红妆队伍经常从女家一直延伸到夫家,浩浩荡荡,仿佛是一条披着红袍的金龙,洋溢着吉祥喜庆,炫耀家产的富足。

结婚是大事,需要造声势、摆排场、显家威、比族门。大户人家的红妆队伍,延绵数里,嫁妆中不仅从针头线脑到雕龙刻凤和描龙画凤的箱、柜、桌、椅、桶、盆以及铜锡器具样样齐全,还箱箱满、桶桶满。马桶里也要放一双红鸡蛋,祈求生育,而且生男孩。

红妆队伍,鼓乐齐鸣,爆竹震天,一路上炫耀着喜庆,炫耀着奢华。新娘是嫁妆队伍的主人,花轿前后一路上披红戴绿,让经历过的人一生都难以忘怀。

花轿是十里红妆中最重要的器物,花轿是新娘地位的一种直接体现,代表着明媒正娶。十里红妆嫁妆除了床上用品、衣裤鞋履、首饰、被褥以及女红用品等细软物件在亲迎时随花轿发送外,其余的红奁大至床铺,小至线板、纺锤,在婚期前一天,送往男家。

“千工床、万工轿、十里红嫁妆”是家喻户晓的民俗现象,又是江南手工技艺的集中体现。十里红妆中的器物类主要由天然矿物朱砂和黄金为主的材质装饰,集中了雕刻、堆塑、描金、勾漆、填彩等工艺手段,也包含了小木作、雕作、漆作、桶作、竹作、铜作、锡作等民间匠作。绚丽华美的朱金色彩,形成了它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装饰特色。

十里红妆婚俗,在江南现代经济发达的地区已经不复存了,但在20世纪80年代的浙江东部的海边宁海山区依然十分盛行,在秋冬季节的黄道吉日时,随路可见抬嫁妆浩浩荡荡的队伍。21世纪后的今天,宁海乡村依然村村都有出租扛箱的专业户,也有出租结婚花轿的经营者,尽管子孙桶已由现现代工艺制作,但依然是早年马桶的造型和装饰图案,红棉被、红祭盘、红板箱、红大柜、红鸡蛋、红枕头、火炉、油灯等嫁妆仍是现在嫁妆必备的物品,这样的婚俗也是不可多得的遗存。

选自陈可伟主编《甬上风情》
余华达 搜集 eiVZ3GFaoUATIXvtlIz9EXrRKo2maR2opgmkA95Zl0Ajp+970TbmiyMgcjWg/wy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