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说实话,我一直很庆幸自己过阴差阳错地在大学期间选择学习教育技术专业。一路走来,虽然也经历了多数人都经历过的“迷茫与困惑”,但很庆幸自己竟然也参与了中国伟大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现在的教育几乎离不开计算机,但在 25 年前的中国教育领域,计算机教育依然仅存在于部分的高等学校和极少的高中。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在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与推动下,各行各业开始实施了国家信息化大战略,各类教育信息化项目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教育系统的大发展。

自20 世纪70 年代计算机教育进入中小学,学术界一直试图为之寻求合适的定位。先贤们从新时期现代人(主要是从事科学研究,特别是计算机工作)应具备的基本素养角度,将其定位为计算机素养(Computer Literacy)。到了 80 年代中期,随着微型计算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和信息传播,此时的教育定位则转向培养学生使用信息工具开展脑力劳动的意识,以及使用工具解决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这一想法的核心是“计算机工具论”(Computer as Tool)。同一时期开始的强调“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的思想,提出应该将计算机整合到各个学科教学中,这无疑是打响教育信息化的发令枪。而今这种思路也一直在影响着多数教育工作者。90 年代以后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的发展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教育工作者又提出新增多媒体文化、超媒体文化与网络文化等内容。恰巧在此期间,起源于图书检索能力的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登上历史舞台,因其对网络信息甄别与处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大学教育中得以快速普及,作为重要的教育目标也普遍获得了中小学的认可。2000 年以后出台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进一步确定了信息素养作为教育目标的核心地位。

近 20 年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基本思路可以概括为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掌握信息技能,形成信息处理和运用的能力。中小学生心智尚未发展成熟,缺少在有深度的真实问题解决中进行信息收集、筛选与处理的机会。因此,信息技术教育难以开展深度学习,教学效果一直以来都不好。虽然很多人都认可“信息意识”是信息素养教育的核心,但绝大多数教学只停留在技术与工具层面的培养。

只从工具性角度理解中小学课程设置方式,实为过于狭隘。中小学生尚未成年,对社会的理解与认知还很单纯,对自身的认识(主体化)与对社会的理解(社会化)尚需较长时间,期间会遭遇诸多挫折与挑战。经历这样的社会化过程,学生自身才能有所成长,才能获得对自我和世界有意义的理解。故此,基础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也应该从关注赋予学生生命最基本的内涵出发,实现个体身心的健康发展,使其具备正常的智力、正确的审美观与世界观。从基础教育应有的教育定位来看,工具应用为主的信息素养教育严重违背基础教育应有的定位,没有使学生掌握满足未来需求的能力。

曾经编程被认为是少部分“古板”的技术人员所掌握的一种神秘技术,现在被众多教育家、计算机科学家认为是所有儿童都应具备的关键技能,一项新的读写能力。在中小学中推行编程作为促进“计算思维”的一种方式,现已成为促进数字时代学生了解计算机科学,提升推理能力、沟通与表达交流的重要手段。编程、创客与机器人等教育内容,正在成为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比 10 年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整体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大量拥有丰富计算机专业知识师资进入中小学,这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然而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摆在所有教师面前的难题不是变少了,而是更多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地位在提高的同时,教学要求和难度也在不断提高。为此亟须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成功经验进行全面的总结和客观的分析。而此类研究,一直以来都是我国信息技术学科的短板,这一问题广泛存在于我国各学段的教育之中。

《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与探索》一书是王玉英老师对近 30 年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经验总结。一直以来,王老师都是我由衷敬佩和尊敬的一名好老师。她在教学领域不断孜孜钻研和探索的过程,同时也为我的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支撑。我们的合作也持续了十余年之多。王老师多年教学经验集结成书,这是一件值得庆贺的大事。而能邀请我为之撰写代序,则更深感荣幸。

为了能够较为透彻地理解本书的写作用意,准确把握王老师的教育思想,我特别邀请她到北京师范大学,为我校教育技术专业在职硕士生做了同名讲座。事实上,这些听众绝大多数都是两年前刚刚毕业回到自己家乡,担任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任务的新教师。他们正处在新教师发展的迷茫与困惑阶段。讲座期间,包括我在内的所有人都为王老师所折服。讲座持续了一个上午,探讨的问题包括了学科发展历史、课程新定位的理解、如何处理好课程内容多而教学时间少、如何开展教学创新、教师个人成长规划、信息技术教学研究选题等一系列问题。

相比我对信息技术教育过度“抽象”与“骨感”的理解,王老师的认识与实践则更显得“生动”与“丰满”。她对信息技术教育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探索,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了可操作性的直接经验,对于我而言也是今后开展研究的重要素材与案例。为此,我强烈推荐本书给所有信息技术教师,以及教育技术、计算机教育专业的广大科研工作者和在读学生。愿大家都能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与智慧,助力自身发展。

张进宝副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
2019 年 9 月 1 日 0rr2/ZdBakh165ZNk6MGyavchb9Pp9pELEJO4ixbEkTgogVOQUnUOqaqInltxeh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