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唐宋时期良好的政教关系

本节所指的政教关系主要指政治与佛教关系而言。唐代,良好的政教关系与历代帝王对佛教的不排斥甚至支持关系密切。

一、唐代的政教关系

唐代的统治者一般都崇信佛教,重视对佛教的整顿和利用。唐太宗早期重道崇儒,但并不排斥佛教,偶尔也利用佛教。如唐太宗曾在当年各个战场处建立寺庙,以超度亡灵,为死难的将士祈求来生。据《全唐文》(卷五)记载,唐太宗曾下《为战阵处立寺诏》云:“日往月来,逝川斯远。虽复项籍方命,封树纪于邱坟;纪信捐生,丹青著于图史。犹恐九泉之下,尚沦鼎镬;八难之间,永缠冰炭。愀然疚怀,用忘兴寝。思所以树其福田,济其营魄,可于建义以来交兵之处,为义士凶徒陨身戎阵者,各建寺刹,招延胜侶,望法鼓所震,变炎火于青莲;清梵所闻,易苦海于甘露。所司宜量定处所,并立寺名,支配僧徒及修造院宇,具为事条以闻,称朕矜愍之意。” 这就说明唐太宗还是相信佛教某些理论的。玄奘从印度取经归来,并带回来大乘佛经,唐太宗派房玄龄前去迎接。当玄奘回到长安后,还积极为玄奘提供译经场所。唐太宗晚年,亲听玄奘讲佛论法。这些事例都说明唐太宗并没有反对佛法,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较为支持。此外,唐太宗还首度诏示佛骨,贞观五年(631 年),岐州刺史张德亮上奏,开启法门地宫,以示佛骨。据《集神州三宝感通录》记载其文:

贞观五年,岐州刺史张亮,素有信向,来寺礼拜,但见古基曾无上覆,奏敕望云宫殿以盖塔基,下诏许之。因构塔上尊严相显。古老传云:此塔一闭,经三十年,一示人,令生善。亮闻之,以贞观年中请开剖出舍利以示人,恐因聚众,不敢开塔。有敕并许,遂依开发,深一丈余获二古碑,并周魏之所树也。文不足观,故不载录。光相照烛,同诸舍利。既出舍利,通现道俗,无数千人,一时同观。

唐太宗对佛教的优容态度,是佛教在李唐王朝能够发展到极盛的重要基础。唐太宗以后,高宗、中宗、睿宗都提倡佛教,尤其是高宗、武则天时期,佛教成为事实上的“国教”。高宗李治身居太子时,为母亲长孙皇后修建了大慈恩寺;显庆四年(659 年),奉迎佛骨舍利,《大唐圣朝无忧王寺大圣真身宝塔碑铭》的记载,也印证了这一事实,其文云:贞观“至显庆五年盖三十霜矣,八部瞻仰,再口开发,即以其年二月八日奉迎护舍利,二圣亲造九重宝函”。再于龙朔二年(662 年)送还法门寺,前后历经四年,规模可谓宏大。这一时期石窟也大量开凿。

把佛教推向一个新的高度的是女皇武则天。武则天利用佛教徒怀义等伪造《大云经》制造舆论而称帝,将夺取政权说成符合弥勒授记,随后在全国各州建造大云寺,修铸佛像,采取了举佛抑道的宗教政策,华严宗的创立便直接受益于她的大力支持。此外,她还接待各方译僧。鉴于禅僧在民众中影响日益上升,她对著名禅师待以师礼,助长了禅宗的发展。武则天时期,“铸浮屠,立庙塔,役无虚岁” 佛教得到长足发展。

唐玄宗曾经有意识地改变开则天时期的国策,如对佛教不再狂热推崇等。但实际上唐玄宗也无法控制自己对佛学中因果报应的迷信,他对佛教的不良现象只是稍加抑制,其实他在位的前期,对佛教也是持以支持态度的,如他支持“开元三大士”(善无畏、金刚智和不空)创立密宗。特别是唐玄宗亲自受不空灌顶为菩萨戒弟子,这在帝王中也是少有的。

唐玄宗之后的诸帝迎佛骨达到狂热,也是历代绝无仅有的。唐代的佛教达到鼎盛。唐代皇帝在奉迎佛骨的同时,也进行大量布施。《资治通鉴》就有类似的记载:“广造浮图、宝帐、香與、幡花、幢盖以迎之,皆饰以金玉、锦绣、珠翠。自京师至寺三百里间,道路车马,昼夜不绝。……富室夹道为彩楼及无遮会,竞相侈靡。”

唐代皇族对佛教的信仰,还表现在其他方面,如释囚、祈雨等,以及对一些高僧大德给予很高的礼遇,如赐紫、赐号、赐爵等,还给予一些高僧国葬之礼。按照唐代制度,三品以上官员所穿官服是紫色,而五品以上是绯色(大红),但有时一些品级不够的官员也可得到皇帝的恩赐,穿着紫服。唐朝时期的一些大德高僧也可得到皇帝的恩赐,穿紫袍。唐文宗时,高僧宗密被赐紫。唐宣宗时,内供奉僧栖白也曾被赐紫。有的高僧也被赐号,这些号主要有谥号、国师号、名号等。武则天赐华严宗高僧法藏为康藏国师,又封赐其为贤首的名号。唐玄宗赐密宗高僧金刚智“国师”称号,后又赐号“大弘教三藏”。唐代宗赠赐密宗高僧不空为“司空”,更加“大辩正”的谥号。有时还赐给高僧以官爵,唐玄宗恩赐善无畏为鸿卿,代宗时,赐金刚智为开府仪同三司,还恩赐不空为肃国公,并且食邑三千户。

在助推佛教大力发展的同时,朝廷也在强化对佛教的管理。唐初,朝廷就建立了一系列的僧团管理制度,并逐步加以完善,这就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佛教于此期间的兴盛。唐代的僧团管理制度大致包括:僧众法律地位制度、僧尼度牒制度、僧籍管理制度、佛寺营建制度以及佛教官寺制度等。

除武宗外,代宗之后基本上都能保持大体良好的政教关系,这是五台山景观资源迅速发展的重要外部环境。

政治力量给予佛教鼎力支持,佛教反过来在维护国家秩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二者相辅相成,构成为唐代互动良好的政教关系。

二、宋代的政教关系

宋朝立国之初,建隆元年(960 年)六月,宋太祖在平定李筠叛乱之后所颁发的“德音”诏书中,就下令“诸州府寺院,经显德二年停废者勿复置,当废未毁者存之。” 表明宋太祖已经开始着手纠正周世宗时对佛教的过激政策。乾德四年(966 年)“僧行勤等一百五十七人请游西域取经,各赐钱三万遣之。” 说明宋太祖对佛教徒赴西土取经采取支持鼓励的态度。开宝四年(971 年)下令刊刻佛教大藏经,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官方刊刻全部佛经。其在位期间,官方还投资修建或扩建了一些寺院,如扬州建隆寺、开宝寺等。

宋太宗对佛教更加尊崇,曾说:“佛氏之教有裨于政理,普利群生,达者自悟渊源,愚者妄生诬谤。朕于此道微识其宗。……如梁武舍身为奴,此小乘偏见,非后代所宜法也。” 他对相国寺佛牙撰了赞偈,在建开宝灵塔以藏佛舍利时,“为之悲涕。”其在位期间,创立译经院、内道场,并下令在全国普度僧尼,诏书称:“朕方隆教法……并特许剃度。” 这次共度僧尼十七万余人,大约超过原有总数的一半。 与此同时,以财力支持佛教事业,太平兴国五年(980 年)敕内廷张廷训往五台山造金铜文殊菩萨像,敕安于真容院。诏重修五台十寺。 宋真宗时,有人上书曰:“‘愚民无知,佞佛过当,谓舍财可以邀福,修供可以减罪,蠹害斯甚,宜行禁止。’上曰:‘习俗既久,安可遽绝?然佛之为教,本于修心,若能悟理,为益滋大。又其教尚忍,则国君含垢,亦其义也。国君苟能忧勤政治,惠养兆民,不必像设,自为功德耳。’” 宋真宗崇佛超越前代,宋初“两京、诸州僧尼六万七千四百三人”,至天禧五年(1021 年),“僧三十九万七千六百一十五人,尼六万一千二百三十九人”。 在现存史料中这是宋代僧人人数的最高纪录,可见宋真宗时佛教之兴盛。南宋时期,僧志磐曾高度评价真宗对佛教的尊崇:

真庙之在御也并隆三教,而敬佛重法过于先朝,故其以天翰撰述,则有《圣教序》《崇释论》《法音集》《注四十二章遗教二经》,皆深达于至理。一岁度僧至二十三万,而僧众有过者止从赎法。上元幸诸寺礼像百拜弗辞,复唐家天下放生池,以广好生,皆本于宿愿,而发于圣性,非俟于劝也。至于继世译经大开梵学,五天三藏云会帝廷,而专用宰辅臣兼润文之职,其笃重译事有若是者。当时儒贤如王旦、王钦若、杨亿、晁迥辈,皆能上赞圣谟,共致平世,君臣庆会允在兹时,稽之前古未有比对。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宋太宗和宋真宗对佛教持肯定的态度,他们认识到佛教在社会上能起到良好的作用,通过保护和扶持佛教,有利于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

宋仁宗自即位起就对佛教特别恭敬,常顶戴佛像接受百官朝拜。“仁皇每日头上戴一枚(玉佛),大者幞头帽子里戴,小者冠子里戴,尝言:‘我无德,每日人呼万岁,教佛当之。’” 又见《佛祖统纪》载:“天圣元年(1023 年),上帝(常)顶玉冠,上琢观音像,左右以玉重,请易之。上曰:三公百官揖于下者,皆天下英贤,岂朕所敢当,特君臣之礼不得不尔,朕冠此冠,将令回礼于大士也。” 言语之间透露出宋仁宗对佛教是发自内心的崇敬,皇帝崇佛,其下百官自然也会随之崇佛敬僧。

宋神宗依然是认同佛教的,从其在熙宁五年(1072 年)五月与王安石等人的一段对话可以看出:

甲午,上谓王安石等曰:“蔡确论太学试,极草草。”冯京曰:“闻举人多盗王安石父子文字,试官恶其如此,故抑之。”上曰:“要一道德,若当如此,说则安可臆说,诗书法言,相同者乃不可改。”安石曰:“柔远能迩,诗书皆有是言,别作言语不得。臣观佛书,乃与经合,盖理如此,则虽相去远,其合犹符节也。”上曰:“佛,西域人,言语即异,道理何缘异?”安石曰:“臣愚以为苟合于理,虽鬼神异趣,要无以易。”上曰:“诚如此。”

王安石读佛书,认为其中的道理与儒家经典相契合,宋神宗也认同他的这种观点,由此可见,他们对佛教是持友好态度的。

宋徽宗时僧人宝觉大师曾褒扬宋代帝王对佛教的尊崇:

若我艺祖皇帝,始受周禅,首兴佛教,累遣僧徒往西域,益求其法。太宗皇帝,建译场,修坠典,制秘藏诠,述圣教序。真宗皇帝,制法音集,崇释氏论。仁宗皇帝,躬览藏经,撰写天竺字,日与大觉师怀琏、庚歌质问心法。英祖、神考,继体守文。哲宗皇帝,在储宫日,神考不豫,时读佛经,祈圣躬永命。使吾佛之道有一不出于正,则曷足以致历代帝王之崇奉哉?

宋代帝王在不断崇奉佛教的同时,也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僧官的任命权关系到国家对佛教的控制程度,关于宋代僧官的选任,汪圣铎在《宋代政教关系研究》中有较为详细的论述,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有关官府根据僧道众或他人的推荐选任,二是依资格序进,三是由皇帝降旨委任,四是官方对有功于国的僧道予以委任。” 为了加强对佛教的管理,宋朝统治者严格僧官的选任,景德二年(1005 年)宋真宗“御便殿引对诸寺院主首,询行业优长者次补左右街僧官。先是,道官上令功德使选定迁补,所置或非其人,多致谤议,故帝亲阅试焉。” 宋代皇帝亲自主持僧官考试,说明了宋政府对僧官任命的重视,也是政府加强佛教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总之,宋代僧官制度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统治者利用僧官制度可以对佛教进行有效地渗透和控制,使佛教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总体而言,宋代皇帝对佛教实行了保护和利用的政策,借助它来维护社会安定。但客观上,则促进了佛教的发展,五台山景观资源的发展和朝拜活动的兴盛便在此背景下形成。 Xki4ELwsfiI3M4qvFnc+ett4qWNYRczRX7x9ced5J+5/bsLXNyXWQYnK/Hd6WrK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