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及其体现

大学时期是人的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大学生的心理、生理、成长环境等多方面的原因,使这一群体带有明显的特殊性。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和培育过程中,满足大学生的价值需要,并将大学生作为价值目标的主体成为构建的重要任务和必然要求。

一、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大学生”是一个特定的人物群体,特定的意义在于规定了该群体的时间性和空间性。时间就是在青年人攻读大学的几年时光,空间就是指大学校园。这个特定的群体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既有生理与心理的逐步成熟过程,也有成长过程的迷茫与彷徨;既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又在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身的价值观;既接受着校园文化的熏陶和洗礼,也接受着社会文化的影响与冲击。任何一个社会群体,都有属于自身的文化,有群体成员共同拥有和信奉的价值观。任何一个社会个体,都是文化的产物,都有自己接受和遵循的价值观。任何社会群体的形成,都是由于群体成员的文化认同,由于一种大家共同认可的价值观、一个共同追求的理想目标而走到一起。大学生群体也是如此,除了具有作为普遍社会人的特征,还由于这种时间和空间的特殊性,有着独有的个性和文化特征,有共同拥有、遵循、认可的价值观。大学生价值观也会因为个体影响因素的原因而呈现多样性的态势,构成一种价值观体系,但在这个体系中也有具有中心地位的核心价值观。因此,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在长期的家庭、社会和学校生活实践过程中所不断积累形成的对客体或客体效应的根本标准或判断,在整个大学生价值观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是大学生群体在处理问题、看待事物时的根本立场和态度,能够起到主导作用的价值观。

如同规律的发现一样,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也需要凝练和构建,才能够真正使之发挥引领作用。我们知道,社会核心价值观是社会普遍的价值共识,作为社会群体一部分的大学生,其核心价值观依附于所处的社会群体而存在,是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组成部分,又同时由于自身认知水平、行为方式和社会对该群体的角色定位而具有特殊性。因此,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既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又受到群体构成的制约。所以,对于中国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构建,首先需要以社会核心价值体系进行引领和关怀,以用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中先进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超越大学生群体的局限性,科学地指导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避免由于大学生认知的不足和个体意识的局限,而受到错误思潮的侵袭和多元文化的诱导。同时,必须要关照大学生群体的特点,抓住大学生群体在学习、成长中的实际需求和主要任务,满足大多数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和期望,获得大学生群体的认同,才能真正在大学生这个群体中形成向心力和凝聚力,达到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构建的目的。

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构成的基本原则

根据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要凝练出既被大学生群体所广泛认同,又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核心价值观,笔者认为需要具备以下几个原则。

(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与话语体系进行凝练和阐释作为根本标准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具有一定的综合国力能够在国际上产生不容小觑的影响。但是我们应该意识到,全球化的国际形势所带来的竞争已经不再局限在经济发展这一国家硬件建设上,意识形态领域上软实力的挑战已逐步突显出来。在当前思想文化观念多样化的趋势和特征日益明显的形势下,西方文化的话语体系在世界中拥有较高的“霸权”地位,各种西方思潮不断涌入我国,对我国社会主义的创新发展产生了干扰,尤其对于价值观处于形成期的大学生来说,已经明显受到这种情况的影响,在价值观的选择和形成上出现了迷茫和疑惑,甚至出现了功利化、崇尚西化等错误的认识。如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的大学生片面认为真正的“自由”应该是个体的话语、行为不受到任何力量的控制,也就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提出为什么国家倡导了“自由”,却没有提供实现平台。其实,这就是受到西方新自由主义的影响,被西方话语体系所诱导,以资本主义话语体系中保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所谓的“个人自由”来解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人在集体中的真正的“自由”——“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所以有学者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本质上就是在争夺话语权,是各种话语体系之间的一种较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话语来源。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和国家的未来,我们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进行构建,是要消解多元价值观的冲突,排除西方价值和价值观的渗透和干扰,为其价值观的形成给予方向性的引领并为其提供科学的精神动力,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因此,我们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凝练既不能简单地罗列具有可能性的价值观,也不能无根据地浓缩几个词语或几句话来概括,而是需要抓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以贴近大学生群体的特殊需求和特点的态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依据,进行凝练,尤其着重以社会主义话语体系进行阐释、传播,达到培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目的。

(二)以社会化与个性化的统一作为目标定位

目前很多学者都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做了凝练和阐释,如有的学者认为“当代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爱国、理想、责任、创新”,还有的学者认为应归纳为:“国家至上,诚信为本;科学理性,追求卓越;自律修身,宽容开放。”但笔者认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部分,既要反映社会价值理想、价值信念和价值追求,要反映国家对大学生群体的期待目标,同时要体现大学生主体在校园空间内的主要任务和青年时间段中的特殊矛盾和成长规律,要做到社会化与个性化的统一。如果只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旨内容,反映社会普遍的价值共识,则会忽视大学生群体的特色,凝练的核心价值观不过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另一种词语表达,在社会各个群体中都能够应用,丧失了对大学生群体的认同吸引力,也不能称之为“大学生”这一群体的核心价值观;如果只关照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的特点,而忽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方向性引领,则容易在构建过程中出现方向的偏颇,容易受到各种思潮的冲击,也难以证明其凝练原则的科学性,凝练出的核心价值观的是否具有“核心”地位难以保证。因此,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构成,社会化和个性化的统一尤为重要。

(三)以理想化与现实化的结合作为结构要求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是这一群体在处理问题、看待事物时的根本立场和态度,它代表了这一群体的价值观体系的根本特征,必须能够反映大学生群体的长远利益和未来发展方向,这就要求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必须超越这一群体价值观的现状,作为一种理想性的价值追求,不断鼓舞和激励大学生群体不断成长成才。同时,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作为来源于并最终作用于其学习、生活中的评判事物的标准和方式,需要在大学生群体面临美丑、善恶、对错等选择时将其作为一种切实可用的价值评判标准出现。因此,大学生核心价值观需要具有现实意义,能够帮助大学生解决现实的问题与迷惑,不能完全成为理想化的标语出现,也不能单纯地作为大学生价值观的分析总结,应该是真正能够起到激励作用的价值目标和现实的批判性、选择性、应然性的尺度。那么,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结构构成上,就要使理想化与现实化相结合,使之既成为大学生现实生活的反映和工具,也是其精神境界的目标和追求。

(四)以主导性与认同感的一致作为内容基础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构成重点之一在于“核心”二字,这就意味着其在内容上不是包罗万象的,而是反映大学生价值观的重点要求和主要方面,其构成内容能够在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起到统摄性作用,协调、整合、辨别大学生遇到的各种价值观,使其他非核心价值观受到约束,摒除错误的或某些政治集团有意为之曲解的价值观,并凝聚科学的价值观。如果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要完成这一过程和目标,就必须使其内容上得到大学生的普遍认可,进行主动认知,并内化成自我价值观最终付诸行为。任何一个社会共同体,都是通过认同形成共同价值观,为自身的存在进行合理性和合法性论证。社会共同体只有拥有为多数人所接受的正当性、合理性时,才能得到民众最大支持,共同体的制度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秩序才能得以维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也是如此。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由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殊性,他们既渴望获得个性的发挥,也关注自身是否能够获得大多数人的肯定,在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自我选择后不断与周围的教师、同学,甚至与社会舆论做对比来证明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反之,如果我们构建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能够为这一特殊群体所接受,也需要学生个体能够主动选择并经过反复的推敲、比较,最终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这样,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必须是符合大多数学生的利益要求和精神需求,经得住理论的辨析、实践的检验和舆论的冲击的正确的、科学的为大多数大学生所认同的大学生价值观中最核心、最关键的部分。

(五)以“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兼顾作为凝练方法

所谓“自上而下”就是指国家的政策、方针由政府顶层科学论证并颁布后经过逐级的传播最终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思想的一部分的过程;而“自下而上”则是将广大人民群众在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经验、需要和观念经过不断的凝练、升华成为国家政策的重要来源和依据的过程。前者能够在国家的统领下,以科学的理论精华更好地消解大学生群体中多元化的价值冲突,但由于大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征和现实需求,对于权威有一种挑战感甚至逆反心理,从而对于“自上而下”产生一定的抵触,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接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自下而上”的方法恰恰是从学生群体中有针对性地提取观点和意见,能够充分调动大学生群体认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对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和认同产生一种责任感。但不可忽视在“自下而上”的过程中会由于群体的局限性而产生错误的认识和狭隘的观念。因此,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既要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正确引领,也要尊重广大学生群体的价值需求、价值选择和价值观形成特点,不单纯运用灌输式的凝练方式和教育方法,也不过分依赖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价值观整合力量,在“上”与“下”的反复磨合中总结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既满足了大学生群体的特殊需求,也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

三、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

那么,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到底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呢?笔者认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应该是“坚定理想,传承文化;胸怀祖国,奉献社会;诚实守信,历练品质;笃学慎思,勇于创新”。其中“坚定理想”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灵魂”,明确了大学生意识形态的主导,是大学生的精神支柱;“传承文化”是中华民族赋予大学生的使命;“胸怀祖国、奉献社会”是大学生的国家和民族自豪感的归属;“诚实守信、历练品质”是道德给予大学生的要求;“笃学慎思,勇于创新”是大学生的身份与时代赋予大学生的责任。

(一)坚定理想,传承文化

“理想信念”是个具有魅力的词语,它是人对于实现生命意义的向往、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对价值实现过程的浓缩;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和自我主体认知的基础上确立的对未来的追求或目标,甚至成为某种理论主张;是人们生存和行为的动力源泉,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最高体现。理想信念决定着价值主体是否具有先进性,作为成长过程中的大学生而言,需要更好地认知自我和发展自我,不断地以理想信念为动力和目标提高个体的综合素质,为个人美好生活的实现、事业的成功和家庭的美满而努力学习;也需要更高的生活追求和实现自我,不断地以理想信念为标准抵御低俗、不良思想的诱惑和侵蚀,激发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自觉性。因此,理想信念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中处于灵魂地位,包含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两个层面。每一个大学生都有自己的理想,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中的“坚定理想”一方面是要大学生坚定未来学习、生活、家庭、职业等个人理想信念,以充足的激情和动力珍惜大学生活,为实现自我理想而奋斗;另一方面是要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者,在实现个人理想的过程中不要偏离方向,误入歧途,以正确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最高理想作为约束和最高的理想信念。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并不冲突,我们鼓励大学生个人理想的实现,理解当今社会激烈的竞争对大学生就业和生活所造成的压力,也不忽视大学生崇高理想信念的树立,寻求正确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途径使大学生的个人理想同社会理想相结合,坚定政治信仰,以积极、正面的方式实现个人理想,个人理想的实现是在实现社会主义理想的过程中不断完成的闪光点,当个人理想得到实现和满足时,也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必须强调的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中的“坚定理想”,区别于西方社会的对于宗教的信仰和崇拜,而是强调个人理想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有效融合,我们坚定的最终理想和信仰是马克思主义,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既不是神化、宗教化马克思主义,也不搞个人崇拜,而是为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无阶级社会,归根结底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种理想信念并不是高空的理论说教,而是切实与个人理想结合的、能够实现的并最终服务于未来人类的真正的理想信念。

作为民族的未来和祖国的希望,大学生肩负着传承中国文化精髓的历史责任。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人民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情感认同的精神纽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来源。中国人民对于民族文化具有独特的热情,大学生也是如此,从五四运动到十二·九运动、从北京奥运会到抗击汶川地震,虽然时代不同,但是大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使他们在面临民族独立解放和民族团结时所发挥的先锋性和创造性的力量非同一般。但是随着网络化和信息化的不断深化和拓展,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理解逐渐淡化,或将其赋予西化的解释。我们的民族不能仅靠血缘的延续和地域的限制来维持民族性,而是需要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为支点,以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特征和价值认同,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进行传承和创新。除了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吸收世界闻名的先进成果,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发展实际相结合,不断扬弃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拓展和丰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逐渐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不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还是现代文化的发展,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必须警惕历史虚无主义对于传统文化的曲解以及新自由主义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混淆,以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来引领大学生真正肩负起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的责任和义务,延续中华民族的文化脉络。

理想信念是每一个大学生都具备的心理愿望,文化传承也是大多数大学生的心理归属,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所强调的“坚定理想,传承文化”就是来源于大学生的价值追求,但是更赋予了明显的崇高期望和历史与时代的责任,超越大学生现实理想和需求,给予大学生群体价值目标,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中处于灵魂地位。

(二)胸怀祖国,奉献社会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祖国应该是每个人心中的归属和依托,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但是受到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价值观尚未形成的大学生在面临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所暴露出的矛盾时感到疑惑,对社会主义优越性产生了怀疑。作为大学生,不仅要做到有爱国情怀,更要清楚了解怎样才是真正的胸怀祖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总结国家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深化改革开放,进行国家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经过40多年的努力,使中国在世界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一事实说明,党的本质和历史任务始终没有改变,就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领导全国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维护祖国的统一,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实现人民利益最大化。虽然在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上,我们遇到过挫折、暴露出社会转型期都会出现的社会问题,但这并不影响社会主义本质的优越性。因此,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胸怀祖国”不仅仅是出于人性上的情感归属,更需要在对国家的制度、发展现状、文化充分了解基础上的理性认同,正确处理个人、家庭与国家的关系,忠于国家、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社会主义,自觉履行个人对国家的责任和义务,将爱国热情倾注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去,爱本职工作、爱集体、爱人民、爱社会主义事业;同时自觉传承民族精神,负有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与民族、与国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把维护国家利益、促进袓国强大、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作为个人价值的终极目标,作为自己毕生的信念和价值追求。

“胸怀祖国,奉献社会”作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之一,应该是使大学生个体与国家、与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理性的爱国主义情怀,了解我国国情、了解党的方针政策、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包容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应然的社会矛盾,并能够从自身做起,以高素质的大学生风貌,将个人的行为、工作、道德与社会联系在一起,以各种形式反馈社会,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在做人做事的时候,能够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有利于社会、有利于集体、有利于国家,将祖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真正地放在心中,落实在行动中。

(三)诚实守信,历练品质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品质,在中国古代有“信”者为君子,无“信”者是小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言必信,行必果”“一诺千金”“言无常信,行无常贞,惟利所在,无所不倾,若是则可谓小人矣”等训诫。到今天,诚信作为人的基本道德素质仍旧被作为“立人之本”。在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中,诚信被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诚信本来是学生从小就已经开始熏陶和培育的,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接触的诱惑和面临的选择越来越多,也许一次谎言可以获得寝室好友的暂时尊敬,一次作弊可以弥补学习上的不足而取得虚假的好成绩,虚荣心和投机心理作祟,使很多大学生的诚信品质并不如青少年期的孩子,这就使诚信教育常提常新成为必要。

而近年,大学生对社会事件的关注度也不断上升,“小悦悦事件”“皮鞋胶囊事件”等社会事件受到大学生群体的广泛讨论,在大学生论坛里常常看到“什么时候国家真正强大了,这些事情就解决了”“我们说别人冷漠,自己又何尝关心别人”等等反思的句子,而讨论的结果更多的是对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道德标准的呼吁。尽管我国的经济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但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已经开始显现,除了要满足物质上的需要,还要满足精神文化上的需要,大学生群体也在社会转型期的矛盾与质疑中,理清价值评判标准。虽然多种原因造成了多元化价值取向,但是国家法制秩序、社会公共道德、个人发展品格等是大学生对大是大非的评价标准。我们不排除大学生对于物质有更高的追求,甚至有急功近利的现象出现,但是对于幸福是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满足、是国家的强盛与社会制度的完善已开始成为大学生未来价值取向。

大学是人的道德培养的重要场所,学生在这里转换为新的学习模式和生活方式,处于相对自主的生活学习环境之中,大部分的时间与同龄人接触,在生活上、学习上、学生工作上都容易产生攀比心理,在面临诱惑时需要独立做出选择。事实证明,大学生重视道德素养,关注社会道德,但是在个人行为上又不免有松懈情况,因此“诚实守信,历练品质”是大学生内心价值的呼吁,也是有所欠缺的方面,这种矛盾使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成为价值观教育的关键。教育的根本在于增进学生的知识和经验技能,更重要的是影响其思想品德活动,道德品质的培养是大学生应该具备高知识水平的同时,更应具备高尚的品德情操,学生个体参与社会生活的基础。将诚信作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构建的重点,鼓励和督促学生逐渐适应从青年到成年独立自主的生活和工作所面临的彷徨,以“诚实守信,历练品质”为价值尺度,用各种实践活动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善于学习的态度、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毅力、正确处理与他人关系的能力等宝贵品质,成为诚信、乐观、善良、宽容有道德、有理想、有责任的优秀的人。

(四)笃学慎思,勇于创新

学习是大学生在校期间的首要任务,专心踏实的“笃学”是大学生应具备的学习习惯。大学的学习方法和环境与中学阶段有较大的不同,学习成为一件真正需要主动性和自主性的事情,大学期间衡量学生是否优秀的标准也不仅仅局限于学生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能否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的学习能力,能否驾驭各种学习方法和途径,能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不断提高综合素质,拓展自身的知识体系,与未来职业发展方向顺利接轨。也正是因为大学学习的这种自主性,在给予学生广泛涉猎各科知识的同时,也会混杂了各种文化思潮的元素,“慎思”就成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方面。由于以往的学习局限于课堂与课本要求的固定的内容,很多知识和思想已经经过了教师的筛选,学生的思考更多是在知识的掌握,而非辩证的理解、甄别,因此我国大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的批判能力较弱,甄别能力不强,认为写进书里的就一定是正确的。实际上,理性的批判是马克思主义宝贵的学术精神,列宁曾这样评价马克思:“凡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他都用批判的态度加以审查,任何一点也没有忽略过去;凡是人类思想所建树的一切,他都重新探讨过、批判过,在工人运动中检验过,于是就得出了那些被资产阶级狭隘性所限制或被资产阶级偏见束缚住的人所不能得出的结论。”真理需要实践的检验,知识需要经得起推敲,大学生必须学会理性地思考所接触的各种思潮,看到其背后的本质内容,就如列宁真诚地告诫年轻一代:“你们不仅应该掌握知识,而且应该用批判的态度来掌握这些知识,不是用一堆无用的垃圾来充塞自己的头脑,而是用对一切事实的了解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没有这种了解就不可能成为一个现代有学识的人。如果一个共产主义者不下一番极认真、极艰苦而巨大的工夫,不弄清他必须用批判的态度来对待的事实,便想根据自己学到的共产主义的现成结论来炫耀一番,这样的共产主义者是很可悲的。这种不求甚解的态度是极端有害的。”“笃学慎思”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就是要以真正的求学态度渡过宝贵的大学时光,以清晰的头脑应对各种文化思潮的干扰,做到真学、真知、真用。

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要瞄准国家创新体系的目标,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大力提高高等学校的知识创新能力。”因此,“创新”已成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那么究竟什么是具备“创新能力”的人呢?一方面,创新是一种综合能力,不仅是思维的活跃,还需要人格的完善。有的学者认为:“创新是指人们在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全部领域中进行的创造性活动,就是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现象、新问题、新领域做出新的理性分析和理论解答。”还有的学者指出:“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造性思维、完善的自我实现目标和被社会与他人接纳的人。这样的人,首先应该是一个具有高尚人格的人。”另一方面,对于正处于成长过程中的大学生而言,不是“没有人做过的事情我来做”就是创新,创新是需要建立在较为全面的知识基础和慎重理性的思考基础之上的,是需要扎实的知识、开放的头脑、理性的思维共同作用下的创造能力。因此,“勇于创新”是建立在“笃学慎思”的基础之上的,“笃学慎思”是需要创新精神支撑的,二者相辅相成,是大学生群体适应知识经济发展时代的必须素质。同时,不论是“笃学慎思,勇于创新”的哪一方面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需要建立一系列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以各种教育方法和手段帮助大学生树立“笃学慎思,勇于创新”的核心价值观,大学生自身也需要不断完善知识体系的系统性,自觉追求创新意识和品质的培养,努力成为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创新型人才。 YWwRDwHOEeK3OyEXsG1PlZviw5hD1EOgXRKg3qFr/Sf2OoDidds9GVt2xboLHZ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