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读书之晨
——墨花晨湛字生光

东方欲晓睡梦中,

忽闻庭院读书声。

谁家稚子醒来早,

读破朝霞漫天红。

古今中外,晨读的人不在少数。据《世说新语》载,古代名士有两大习惯,一是晨沐,一是晨读,如此习惯值得赞许。据《这么慢那么美》这本书介绍,北欧人也有一个不为人知的“三个半”作息时间,即:晚上十点半睡觉,早上五点半起床,起床后半个小时的阅读。这“三个半”作息时间,如能长期坚持,确实不易!

2012年中国家庭教育十佳公益人物贾容韬,在《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这本书中,介绍他的阅读情缘时说:“我一不抽烟,二不打牌,三不酗酒。每天早上五点都会按时起床,当大多数人起床的时候,我已经读了数十页,甚至上百页书了。早起的习惯已经让人受益,起来读书更让人受益。我粗略算了一下,每天早上读书两个小时的习惯,如能坚持60年,每个工作日按8小时计,有效读书时间就是15年。从某种意义上讲,等于把生命拉长了15年。况且,这15年做的是最有意义、最让人受益的事情。不是吗?一个读书人时不时能品尝到一道精神大餐,动辄能享受到一席思想盛宴。世界上还有比这更令人满足的事情吗?试想一下,那些爱睡懒觉的人,找尽理由不读书的人,怎么会有这种福分呢?怎么能享受到这样的特殊待遇呢?”

晨读,是中华文化赋予华夏儿女最美丽、最鲜明、最有意义的印记。晨读,是让少年从小就播下“读书最好,读书最美”的神奇种子;晨读,是让青年人在吟诵中树立起“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豪情壮志;晨读,是让中年人体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崇高情怀;晨读,是让老年人真正进入“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的至高境界。

早晨,应该是读书的最佳时机。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早晨,空气清新,人经一夜之息,头脑颇为清醒,精力也很旺盛,此时最宜读书。有的人拧亮台灯,随手翻开一本心爱之书,或念、或诵、或读,一副很随意的样子;有的人起床洗漱,然后走进书房,正襟端坐,立刻进入书的世界;有的人挟一本《论语》或唐诗宋词,找一处有山有水有树的地方,仰观层峦峰嶂,俯视绿树婆娑,身在自然里,心在宝笈中。

晨读,濡养精神;晨读,砥砺心灵。

晨读如沐。清晨,既是谋划工作的起始,又是润泽心灵的开端。早上起来,就展卷阅读,让优美的诗句去除一夜的慵懒,让灵动的美文熏陶混沌的灵魂。如果说一个字是一滴水,一页纸是一杯水,一本书是一桶水的话,那么,当我们翻开一本书去读的时候,不就是在享受一场心灵的沐浴和智慧的洗礼吗?如果天天如此,生命的脚步将是何等的畅快,人生的琴弦将是何等的悠扬!

晨读如蜜。晨光里的一首唐诗,一阕宋词,一首元曲,如同百花在心灵的枝头粲然绽放;在朝霞里,那些圣哲、诗人、智者与我们侃侃而谈,总是让我们满载而归,我们心里能不甜蜜吗?唐代诗人张籍读了杜甫的诗后,沉醉其中,对杜甫的文采佩服至极。他捧着杜甫的诗篇日看夜读,可仍不尽兴,干脆将杜甫的所有诗文都烧成灰,拌上蜂蜜每天吃三勺,才深感痛快。读书痴狂到这种地步,真是世上罕见!

晨读如潜。深潜书海,将会看到,奇岩劲松,云海飞泉;深潜书海,还会看到,空谷烟霞,松风竹雨;深潜书海,更会看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总之,深潜书海,大千世界,万象风云,美不胜收。宋代学者叶采潜心专研《周易》,外面杨花纷纷飘到屋里,坠落于砚池之中。他突然抬头看看窗外的世界,才发现春天已逝去很久。正如他在《暮春即事》中所描写的:“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如此潜学,令人神往叹服。

晨读如魂。有位作家说过:“读书有两个作用,一是让我自以为非,一是让我有一间自己的房子,有内心的生活。”晨读,是丰富内心生活的最佳方式;晨读,是安放灵魂的最佳选择;晨读,是濡养精神的最佳举措。晨读,其实也是在寻找丢失的灵魂。

现代人在对待读书的态度上,大致有三种状态:一种是不读书,一种是少读书,另一种是痴读书。我认为,第一种属于身生活,第二种属于心生活,第三种属于灵魂生活。这是人们自己搭建的楼房,身生活在楼底,心生活在楼中,灵魂生活在楼顶。站在楼顶上晨读的人,会最早感知晨曦的美好,曙光的温暖;最早悟出生命的可贵,人生的曼妙!

总而言之,丰富一个人的有限人生,需要晨读;涵养一个民族的气质,需要晨读;铸就一个国家的文化根基,需要晨读。晨读,贵在重视,贵在自觉,贵在养成,贵在坚持。只要日日读,晨晨诵,就能读出一个霞满天,诵出一个高境界。 8/LoPKEoHJaAg4frujggbx0V5CGQsxDRzhiLl4qxB42es+GK6A122/PcpG+zKx7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