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苍茫大地:是谁污染了环境

曾记否,我们的前人生活的环境是那样的美好:茂密的森林和青青的绿草覆盖着大地,清新的空气中飘着阵阵花香,丰腴的土地和清澈的河水哺育着大地上的生物,鸟儿在树上歌唱,鱼儿在蔚蓝的大海中畅游。但是,这一切都成为美好的回忆,面对满目疮痍的地球,我们不仅要问,是谁动了大自然环境的奶酪?

一、人类生态环境恶化的特征表现

(一)资源破坏

世界经济的现代化,得益于化石能源,如石油、天然气、煤炭与核裂变能被广泛投入应用,因而它是建立在化石能源基础之上的一种经济。地球石油还能开采多少年?据美国石油业协会估计,地球上尚未开采的原油储藏量已不足两万亿桶,可供人类开采不超过95年的时间。科学家得出的结论是:石油的全球最终储量为8000亿吨,探明储量为957亿吨。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每年消耗石油为33亿吨,约为探明储量的3%。若按此速度开采下去,探明储量只能开采30多年就将衰竭。

世界煤炭资源储量丰富。据2010年《BP世界能源统计》截至2009年底,世界煤炭证实剩余可采储量为826001吨,按目前生产水平计算,可供开采119年。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和亚太3个地区,其中,86%以上煤炭储量集中在美国(28.9%)、俄罗斯(19.0%)、中国(13.9%)、澳大利亚(9.2%)、印度(7.1%)、乌克兰(4.1%)和南非(3.7%)7个国家。

据估计,世界煤炭的产量在2050年将达到最高峰,而到2100年就会完全丧失。根据美国能源部资料,中国煤炭可采储量为1300亿吨,世界总量为9290亿吨。中国近年来煤炭生产增长迅速,2002年生产13.8亿吨,2009年生产30.5亿吨,这个增长速度,只需要15年,到2024年就采光所有的煤炭,即使我们提高到日本人均能耗水平,也就是在现有的基础上增加一倍后不再增加,到2031年就会用光可采煤炭。即使我们不再增加煤炭消耗,保持现有的年采量30亿吨水平,现有煤炭可采量也就能维持到2042年。

法国《费加罗报》在题为“半世纪后全球石油和天然气将枯竭”的一文中称,2006年,全球主要天然气大国的天然气储量依次为:俄罗斯476.5亿立方米;伊朗281.3亿立方米;卡塔尔253.6亿立方米;沙特阿拉伯70.7亿立方米;美国59.3亿立方米;尼日利亚52.1亿立方米;阿尔及利亚45亿立方米;委内瑞拉34.2亿立方米;挪威28.9亿立方米;土库曼斯坦28.6亿立方米;印度尼西亚26.3亿立方米;中国24.5亿立方米;荷兰13.5亿立方米;英国4.8亿立方米,其总储量为1810亿立方米。

按照现在的消耗水平,全球天然气储量的使用年限共计为63.3年。其中主要能源国家天然气储量的使用年限分别为:沙特阿拉伯96年;俄罗斯77.8年;阿尔及利亚53.3年;土库曼斯坦46年;中国41.8年;印度尼西亚35.6年;挪威33年;荷兰21.8年;美国11.3年;英国6年。

(二)生态破坏

森林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球上最完善、最强有力的陆地生态系统。由于世界人口的增长,对耕地、牧场、木材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导致对森林的过度采伐和开垦,使森林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历史上森林曾覆盖了地球陆地面积的2 /3,达72亿公顷,然而这一人类的亲密伙伴正在逐年减少。1962年减少至55亿公顷,1975年减少至26亿公顷,且分布不均。仅在1975—1980年间,非洲有3700万公顷的森林遭到破坏,亚洲有1220万公顷的森林遭到破坏,中南美洲则有1840万公顷的森林消失。

据统计,全世界每年近千万公顷的森林消失,其中占绝大多数是对全球生态平衡至关重要的热带雨林。在整个热带地区,20世纪80年代初每年砍伐1130万顷,而同期植被面积仅为110万公顷。这就意味着当人们植树一公顷,就有10公顷的森林被砍伐,比例是1.10。在非洲是1.29,在亚洲是1.5。“对热带雨林的破坏尤以巴西的亚马逊情况最为严重。亚马逊森林居世界热带雨林之首,但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这一地区的森林覆盖率比原来减少了11%,相当于70万平方公里,平均每5秒钟就有差不多一个足球场大小的森林消失。” 此外,亚太地区、非洲的热带雨林也遭到破坏。

然而新兴经济的发展总是伴随着对森林资源的疯狂掠夺,毁灭性的砍伐遍及世界,在俄罗斯,在亚马逊平原、非洲中部和西部,在阿拉加斯加和加拿大西部,到处都是砍伐者。“联合国粮农组织报告说,1991年至1995年,每年有12.6万平方公里的热带雨林被烧毁或砍伐。” 尽管中国的森林覆盖率只有13.92%,人均森林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7%,但中国的砍伐至今从未停止过。美国《时代》杂志报道,地球上80%的原始森林已被伐倒毁灭,大部分饮用水严重污染,大部分湿地退化、消失,大部分可耕地丧失种植能力。

2006年3月21日,也就在第25个世界森林日之际,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发布了迄今为止最精确的森林卫星地图,它告诉我们:原始森林的面积不到陆地面积的10%,148个森林带范围内的国家中,有82个国家已经完全失去未受侵扰的原始森林,而且余下的森林仍以每2秒钟一块足球场大小的速度在消失。

森林的破坏不仅影响着自然生态系统,使得水、旱、风、沙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而且也影响着世界经济和社会系统。除了森林资源减少外,地球上生物物种也在日益减少。在森林和草原被破坏之后,海洋也传来了噩耗。海洋被认为是生命的摇篮,面积高达地球总面积的70%,90%以上的生物生活在海洋。“由于人类工作和生活废弃物大量入海,海水中氮和磷的含量越来越高,导致海洋生物无法生存,甚至海草也难以幸存”, 致使一个个海洋都变成了“死海”。

(三)土地荒漠化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指出“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所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干燥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这个定义首先明确了荒漠化本身就是一个土地退化的过程,因而荒漠化土地就是退化的土地,是指土地的植物量减少,土地载畜能力下降,农作物单位产量降低,土地生产力丧失,从而使人类获得生存机会减少的土地。

1996年6月17日第二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发表公报指出:当前世界荒漠化现象仍在加剧,全球现有12亿多人受到荒漠化的直接威胁,其中有1.35亿人在短期内有失去土地的危险。荒漠化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生态环境问题,而是演变为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它给人类带来贫困和社会的不稳定。目前为止,全球荒漠化的土地已达到3600万平方公里,占整个地球陆地面积的1 /4,相当于俄罗斯、加拿大和中国国土面积的总和。全世界受荒漠化影响的国家有100多个,尽管各国人民都在进行着同荒漠化的抗争,但荒漠化却以每年5万—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大,相当于爱尔兰的面积。20世纪末,全球损失了约1 /3的耕地。世界荒漠化土地已经达4800万平方公里,几乎是中国、加拿大、美国和俄罗斯国土的总和。在人类当今诸多的环境问题中,荒漠化是最为严重的灾难之一。对于受荒漠化威胁的人们来说,荒漠化意味着他们将失去最基本的生存基础——有生产能力的土地。目前大部分土地正在从休耕地变为牧场,从牧场变为灌木丛,最后变为不毛之地。

长期以来中国对耕地的过度利用和森林植被的严重破坏已超过了生态系统的阈限,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水土流失面积已由20世纪50年代初150万平方公里,发展到现在的37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9%;荒漠化土地面积2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并每年以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全国草原“三化”面积1.35亿公顷,约占草地面积的1 /3。

水土流失的直接后果是农业宝贵的自然资源——农业土壤受到不可逆转的破坏。几百年才能形成1厘米厚的表土层,在裸露的情况下,一瞬间被冲得精光。全国每年因水土流失而失去的表土层中约含有机质5000万吨,氮、磷、钾养分4000多万吨,相当于40多个年产万吨的化肥厂的新产品白白被冲走了。地球陆地表面经过几亿年形成的许多生物赖以生存的土壤层,由于水土流失一年一年变薄、变少、变瘠,农田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土壤贫瘠必将导致作物产量下降,黄土高原的粮食单产只有1100公斤/公顷;贵州毕节市只有750—1500公斤/公顷。有科学家用著名的斯莱姆模型测算,以现在的水土流失速度来讲,黄土高原耕地寿命只有10年到30年,南方山地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则只有5年到10年。

2008年7月,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召开的世界草地与草原大会上,由多名中国学者所做的《中国草原研究和发展报告》称,“受全球变暖、气候干旱等自然因素和人为不合理利用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目前,中国90%的天然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累计开垦草原约2000万公顷。还有一些地方在草原乱挖野生植物,不合理开采草原资源,对草原生态造成严重破坏。近年来,中国草原地区人口、家畜数量不断增加,2006年全国牛、羊饲养量分别是1978年的2.7倍和3.5倍,全国草原平均超载牲畜34%,较20世纪80年代增加17个百分点。近年来,中国草原每年减少约150万公顷,北方草原已向北退缩约200公里、向西退缩约100公里,而且这种趋势还在持续。

(四)生物多样性减少

现今地球上生存着500万到1000万种生物。一般来说,物种灭绝速度与物种生成的速度应是平衡的。但是,由于人类活动破坏了这种平衡,使物种灭绝速度加快,据《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估计,每年有数千种动植物灭绝,到2000年,地球上10%—20%的动植物消失,而且灭绝速度越来越快。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发出警告:20世纪鸟类每年灭绝一种,在热带雨林,每天至少灭绝一个物种。物种灭绝将对整个地球的食物供给带来威胁,对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损失和影响是难以预料和挽回的。我国在1987年公布的《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第一期中,公布的濒危种类有121种,受威胁的158种,稀有的110种,共计389种,其中一类保护植物8种、二类157种、三类22种。另据中国红皮书的估计显示,超过1 /10即500多种脊椎动物物种和15%—20%即400—500种高等植物已经受到威胁。而我国对境内的物种及其数量尚无确切的统计数字,尤其对濒危物种的调查尚不全面。出现的问题是有些国家未列入濒危物种名录的物种面临生存威胁,有的甚至濒临灭绝,而另一些则由于人为的保护、繁育、利用而使种群数量有所增减,因而有必要调整其保护级别或划出、划入保护之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药用动植物,如黄草,亟待保护。

一个物种的灭绝,起码会影响相关30个物种的生存,甚至影响整个地球的生态平衡。但是由于人类的侵害,许多物种都已消失和濒临灭绝。2005年联合国发布的报告显示:“过去50年,由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大肆破坏,自然物种的消失速度为单纯自然状态下的100—1000倍,近1 /8的鸟类、1 /4的哺乳动物、1 /3的两栖动物正濒临灭绝,目前平均每天有70多个物种从地球上永远消失……”长此以往,或许下一个“荣登”生物灭绝名单的,恰恰就是人类!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人类不得不惊呼:还我森林,还我自然!

(五)沙尘暴肆虐

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二者的总称,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浑浊,水平能见度低于1千米的天气现象,其中沙暴是指大风把大量沙粒吹入近地层所形成的挟沙风暴;尘暴则是大风把大量尘埃及其他细粒物质卷入高空所形成的风暴。对沙尘暴强度等级的划分一般采用风速和能见度两个指标。目前将沙尘暴强度划分为四个等级:即4级≤风速≤6级,500米≤能见度≤1000米,称为弱沙尘暴;6级≤风速≤8级,200米≤能见度≤500米,称为中等强度沙尘暴;风速≥9级,50米≤能见度≤200米,称为强沙尘暴;当其达到最大强度(瞬时最大风速≥25米/秒,能见度≤50米,甚至降低到0米)时,称为特强沙尘暴或黑风暴,俗称“黑风”。我国受到沙尘暴的危害严重,特别是西北地区的工矿、交通、新兴城镇及其他水利、电力、煤田和油气井等设施,均受风沙危害或威胁,一旦出现沙尘暴或黑风暴,受害尤为严重。1993年5月5日的一次特强沙尘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6亿元。此次特强沙尘暴的影响范围总面积约110万平方千米,涉及西北四省区18个地市的72个县旗,1200多万人。据统计,在此次灾害中,共死亡85人,失踪31人,伤264人。死亡和丢失大小牲畜几十万头,受灾农田和果林与幼林等均达几十万公顷,数以百计的塑料大棚被毁,草场、牧场和盐场的基础设施、供电线路、公路和铁路等破坏都十分严重。此外,沙尘暴对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大大加快了该地区的土地荒漠化的进程,其间接损失是无法估算的。另外降尘会对城市的大气造成污染,直接影响人们的健康。经统计,20世纪60年代的特大沙尘暴在我国发生过8次,70年代发生过13次,80年代发生过14次,而90年代发生过20多次,到了21世纪其波及的范围愈来愈广,造成的损失愈来愈重。

(六)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枯竭

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存之本。水土资源是生态环境良性演替的基本要素和物质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土壤侵蚀是指在水流作用下,土壤被侵蚀、搬运和沉淀的整个过程。在自然状态下,纯粹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侵蚀过程非常缓慢,常与土壤形成过程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因此坡地还能保持完整。这种侵蚀称为自然侵蚀,也称为地质侵蚀。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特别是人类严重地破坏了坡地植被后,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土壤破坏和土地物质的移动,流失过程加速,即发生水土流失。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水土流失面积高达295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0.7%。水土流失是我国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的最常见的地质灾害,水土流失面积大、分布广,而且强度大、侵蚀重,再加上成因复杂,区域差异明显。泥沙淤积在湖泊、水库、河床,对整个国民经济建设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在全国各省(区)不同程度地都存在这样的问题。我国是个多山国家,山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 /3,土地荒漠化、盐碱化面积也不断扩大,其中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我国水土流失总的情况是:点上有治理,面上有扩大,治理赶不上破坏。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解放初期为17.4亿亩,到1980年约治理6亿亩。由于治理赶不上破坏,水土流失面积扩大到22.5亿亩,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 /6,涉及近千个县。全国山地丘陵区有坡耕地约4亿亩,其中修梯田约1亿亩,而另外3亿亩坡地正遭受水土流失的危害。

二、震惊世界的“八大公害”和“十大事件”

在人类历史上,由于人类过度开发等因素的影响,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在某个时间、某些地区,也曾出现过不协调和紧张的危险状况,但像今天这样,人类同生态环境完全处于紧张的状况是前所未有的。20世纪上半叶,随着工业化的深入,震惊全球的由环境污染导致的生态环境失衡的事件就频频发生,大自然狠狠地惩罚了“聪明”的人类,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八大公害”和“十大事件”。

(一)“八大公害”

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震惊世界的环境污染事件频繁发生,致多人非正常死亡、残废、患病的公害事件不断出现,其中最严重的有八起污染事件,人们称之为“八大公害”。

续表

续表

(二)“十大事件”

1.北美死湖事件

美国东北部和加拿大东南部是西半球工业最发达的地区,每年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硫2500多万吨。其中约有380万吨由美国飘到加拿大,100多万吨由加拿大飘到美国。七十年代开始,这些地区出现了大面积酸雨区。美国受酸雨影响的水域达3.6万平方公里,23个州的17059个湖泊有9400个酸化变质。最强的酸性雨降在弗吉尼亚洲,酸度值(pH)1.4。纽约州阿迪龙达克山区,1930年只有4%的湖无鱼,1975年近50%的湖泊无鱼,其中200个是死湖,听不见蛙声,死一般寂静。加拿大受酸雨影响的水域5.2万平方公里,5000多个湖泊明显酸化。多伦多1979年平均降水酸度值(pH)3.5,比番茄汁还要酸,安大略省萨德伯里周围1500多个湖泊池塘漂浮死鱼,湖滨树木枯萎。

2.卡迪兹号油轮事件

1978年3月16日,美国22万吨的超级油轮“亚莫克·卡迪兹号”,满载伊朗原油向荷兰鹿特丹驶去,航行至法国布列塔尼海岸触礁沉没,漏出原油22.4万吨,污染了350公里长的海岸带。仅牡蛎就死掉9000多吨,海鸟死亡2万多吨。海事本身损失1亿多美元,污染的损失及治理费用却达5亿多美元,而给被污染区域的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失更是难以估量。

3.墨西哥湾井喷事件

1979年6月3日,墨西哥石油公司在墨西哥湾南坎佩切湾尤卡坦半岛附近海域的伊斯托克1号平台钻机打入水下3625米深的海底油层时,突然发生严重井喷,平台陷入熊熊火海之中,原油以每天4080吨的流量向海面喷射。后来在伊斯托克井800米以外海域抢打两眼引油副井,分别于9月中、10月初钻成,减轻了主井压力,喷势才稍减。直到1980年3月24日井喷才完全停止,历时296天,其流失原油45.36万吨,以世界海上最大井喷事故载入史册,这次井喷造成10毫米厚的原油顺潮北流,涌向墨西哥和美国海岸。黑油带长480公里,宽40公里,覆盖1.9万平方公里的海面,使这一带的海洋环境受到严重污染。

4.库巴唐“死亡谷”事件

巴西圣保罗以南60公里的库巴唐市,20世纪80年代以“死亡之谷”知名于世。该市位于山谷之中,60年代引进炼油、石化、炼铁等外资企业300多家,人口剧增至15万,成为圣保罗的工业卫星城。企业主只顾赚钱,随意排放废气废水,谷地浓烟弥漫、臭水横流,有20%的人得了呼吸道过敏症,医院挤满了接受吸氧治疗的儿童和老人,使2万多贫民窟居民严重受害。1984年2月25日,一条输油管破裂,10万加仑油熊熊燃烧,烧死百余人,烧伤400多人。1985年1月26日,一家化肥厂泄漏50吨氨气,30人中毒,8000人撤离。市郊60平方公里森林陆续枯死,山岭光秃,遇雨便滑坡,大片贫民窟被摧毁。

5.西德森林枯死病事件

原西德共有森林740万公顷,到1983年为止有34%染上枯死病,每年枯死的蓄积量占同年森林生长量的21%多,先后有80多万公顷森林被毁。这种枯死病来自酸雨之害。在巴伐利亚国家公园,由于酸雨的影响,几乎每棵树都得了病,景色全非。黑森州海拔500米以上的枞树相继枯死,全州57%的松树病入膏肓。巴登—符腾堡州的“黑森林”,是因枞、松绿的发黑而得名,是欧洲著名的度假胜地,也有一半树染上枯死病,树叶黄褐脱落,其中46万亩完全死亡。汉堡也有3 /4的树木面临死亡。当时鲁尔工业区的森林里,到处可见秃树、死鸟、死蜂,该区儿童每年有数万人感染特殊的喉炎症。

6.印度博帕尔公害事件

1984年12月3日凌晨,震惊世界的印度博帕尔公害事件发生。午夜,坐落在博帕尔市郊的“联合碳化杀虫剂厂”一座存贮45吨异氰酸甲酯贮槽的保安阀出现了毒气泄漏事故。1小时后有毒烟雾袭向这个城市,形成了一个方圆25平方英里的毒雾笼罩区。首先是邻近的两个小镇上,有数百人在睡梦中死亡。随后,火车站里的一些乞丐死亡。毒雾扩散时,居民们有的以为是“瘟疫降临”,有的以为是“原子弹爆炸”,有的以为是“地震发生”,有的以为是“世界末日的来临”。一周后,有2500人死于这场污染事故,另有1000多人危在旦夕,3000多人病入膏肓。在这一污染事故中,有15万人因受污染危害而进入医院就诊,事故发生4天后,受害的病人还以每分钟一人的速度增加。这次事故还使20多万人双目失明。博帕尔的这次公害事件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因事故性污染而造成的惨案。

7.切尔诺贝利核漏事件

1986年4月27日早晨,前苏联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一组反应堆突然发生核漏事故,引起一系列严重后果。带有放射性物质的云团随风飘到丹麦、挪威、瑞典和芬兰等国,瑞典东部沿海地区的辐射剂量超过正常情况时的100倍。核事故使乌克兰地区10%的小麦受到影响,此外由于水源污染,使前苏联和欧洲国家的畜牧业大受其害。当时预测,这场核灾难,还可能导致日后10年中10万居民患肺癌和骨癌而死亡。

8.莱茵河污染事件

1986年11月1日深夜,瑞士巴富尔市桑多斯化学公司仓库起火,装有1250吨剧毒农药的钢罐爆炸,硫、磷、汞等毒物随着百余吨灭火剂进入下水道,排入莱茵河。警报传向下游瑞士、德国、法国、荷兰四国835公里沿岸城市。剧毒物质构成70公里长的微红色飘带,以每小时4公里速度向下游流去,流经地区鱼类死亡,沿河自来水厂全部关闭,改用汽车向居民送水,接近海口的荷兰,全国与莱茵河相通的河闸全部关闭。翌日,化工厂有毒物质继续流入莱茵河,后来用塑料塞堵下水道。8天后,塞子在水的压力下脱落,几十吨含有汞的物质流入莱茵河,造成又一次污染。11月21日,德国巴登市的苯胺和苏打化学公司冷却系统故障,又使2吨农药流入莱茵河,使河水含毒量超标准200倍。这次污染使莱茵河的生态受到了严重破坏。

9.雅典“紧急状态事件”

1989年11月2日上午9时,希腊首都雅典市中心大气质量监测站显示,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318毫克/立方米,超过国家标准(200毫克/立方米)59%,发出了红色危险讯号。11时浓度升至604毫克/立方米,超过500毫克/立方米紧急危险线。中央政府当即宣布雅典进入“紧急状态”,禁止所有私人汽车在市中心行驶,限制出租汽车和摩托车行驶,并下令熄灭所有燃料锅炉,主要工厂削减燃料消耗量50%,学校一律停课。中午,二氧化碳浓度增至631毫克/立方米,超过历史最高记录。一氧化碳浓度也突破危险线。许多市民出现头疼、乏力、呕吐、呼吸困难等中毒症状。市区到处响起救护车的呼啸声。下午4点30分,戴着防毒面具的自行车队在大街上示威游行,高喊“要污染,还是要我们!”“请为排气管安上过滤嘴!”

10.海湾战争油污染事件

据估计,1990年8月2日至1991年2月28日海湾战争期间,先后泄入海湾的石油达150万吨。1991年多国部队对伊拉克空袭后,科威特油田到处起火。1月22日科威特南部的瓦夫腊油田被炸,浓烟蔽日,原油顺海岸流入波斯湾。随后,伊拉克占领的科威特米纳艾哈麦迪开闸放油入海。科南部的输油管也到处破裂,原油滔滔入海。1月25日,科威特接近沙特的海面上形成长16公里、宽3公里的油带,每天以24公里的速度向南扩展,部分油膜起火燃烧黑烟遮没阳光,伊朗南部降了“黏糊糊的黑雨”。至2月2日,油膜展宽16公里,长90公里,逼近巴林,危及沙特。迫使两国架设浮栏,保护海水淡化厂水源。这次海湾战争酿成的油污染事件,在短时间内就使数万只海鸟丧命,并毁灭了波斯湾一带大部分海洋生物。

三、当代环境变化的现实危情

“八大公害”和“十大事件”只是20世纪中叶众多严重生态环境问题中被列举出来具有代表性的几宗事件。随着21世纪的到来,人类并没有从生态灾难中觉醒,一例例触目惊心的污染事件正在上演,蓝色星球在流泪。正如弗·卡普拉和查·斯普雷纳克在《绿色政治——全球的希望》一书中尖锐地指出人类正面临的巨大困境:“人们在一个成熟的工业社会中,精神和生命正濒临崩溃和毁灭的边缘。”

(一)厄瓜多尔原始雨林遭破坏事件

跨国石油巨头德士古石油公司是于1972年至1990年运营的一个财团,在厄瓜多尔北部一小片热带原始雨林中开采原油。虽然从1993年起,跨国石油巨头德士古公司已经撤离厄瓜多尔。但是,该公司在厄瓜多尔原始雨林中的石油开采行为已经给这个发展中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生态灾难。它为厄瓜多尔留下的是一片油腻的印迹,在当初的钻井附近,到处都是石油污染物。经过30年的开采,厄瓜多尔的许多巨型露天矿坑中都积满了废弃的石油。德士古公司于2001年被美国雪佛龙石油公司所收购。因此,德士古公司和现在的雪佛龙石油公司也陷入了难以脱身的法律泥潭,法庭指控这家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当地居民指责环境污染和废弃的石油对他们的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他们认定遭污染区域癌症发病率是厄瓜多尔平均值的将近两倍,发病率最高的癌症依次是胃癌、子宫癌和白血病。德士古公司的恶行也开创了著名跨国公司每日不断向原始雨林输送有毒废物的先例。

(二)美国田纳西州煤灰泄漏事件

这是在美国由人为因素引起的最恶劣的环境灾难,严重程度甚至远远超过“瓦尔迪兹”号油轮石油泄漏事件。2008年12月,发生于田纳西州金斯顿的煤灰泄漏事件将540万立方码(约合413万立方米)的有毒煤灰倾泻到艾莫里河中,掩埋了附近大片的农田和房屋。这些有毒煤灰中含有砷和各种可能致癌的重金属等。这次事件是由堆放煤灰的大坝倒塌所引起的。这个大坝高约50英尺(约合15.2米),归田纳西流域管理局拥有。由于无法承受数十年来所堆积的煤灰的重量,再加上疏于管理,该大坝轰然倒塌。田纳西州煤灰泄漏事件致使超过400万立方米煤灰外泄,周围1.2平方公里面积受污染,数十栋房屋遭掩埋,幸无人伤亡,这是美国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煤灰泄漏事件。

(三)咸海萎缩和干涸事件

咸海位于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两国境内,“1960年时的咸海曾是世界第四大内陆湖,面积68000平方公里、水量1100立方公里。但在那之后,随着工业和农业用水的急剧增加,咸海水位不断降低、面积持续缩小”。 从1989年到2008年间,巨大的咸海已萎缩了数倍,大部分水域已干涸。自20世纪60年代起,咸海的上游支流被苏联人改变流向,将河水用作前苏联的农田灌溉工程,因此咸海日渐萎缩并干涸。咸海曾经作为世界上第四大内陆咸水水体,如今只剩下原来水域面积的10%,而当地原来发达的渔业现在已基本销声匿迹。当地生态系统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干涸的海床上覆盖着一层盐尘和有毒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大都来自武器试验、农药、工业项目和化肥流失等。

(四)美国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件

2010年4月20日,英国石油公司租赁的墨西哥湾钻井平台“深水地平线”发生爆炸、沉没,其海底油井从4月24日开始向外泄漏石油,持续十多天,每天有超过20万加仑的原油泻入墨西哥湾,并迅速向美国东海岸扩散,成为1989年埃克森瓦尔迪兹油轮泄漏事件以来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原油泄漏事故之一。 此次漏油事件造成了巨大的环境和经济损失,同时,也给美国及北极近海油田开发带来巨大变数。受漏油事件影响,美国路易斯安那州、亚拉巴马州、佛罗里达州的部分地区以及密西西比州先后宣布进入紧急状态。事发当天,奥巴马在白宫表示,命令内政部长肯·萨拉查对“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爆炸沉没一事展开详尽调查,并在30天内提交报告。美国国土安全部长纳波利塔诺宣布,漏油事件的影响已经不是英国石油公司以及它的承包商越洋钻探公司能解决得了的,美国政府或将大规模介入。根据英国石油公司方面提供的数据,原油泄漏的速度大约为每天5000桶,但美国方面则估计,这一数字应在1.2万桶到1.9万桶之间,而在漏油油井被堵住之前,漏油总量可能高达2200万至4800万加仑。更为严重的是,据专家估计,即使漏油得到了控制,由于漏出的原油成分水溶性高,极易与墨西哥湾的海水融为一体,难以燃烧和清理。彻底清理油污可能至少需要5年,而漏油事件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可能会持续数十年。墨西哥湾原油泄漏已经演变为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石油污染大灾难。

墨西哥湾漏油事件使美国遭受了历史上严重的生态和环境灾难,已经造成墨西哥湾附近水域的严重污染。在事件发生一个多月后,随着清理油污工作的陆续进行,有关漏油对健康带来危害的报道也日渐增加。媒体认为,从短期看原油中一些物质可能引发皮肤不适、头疼、晕眩、恶心、眼睛灼热、呼吸不畅、记忆力下降等急性症状。而清理油污过程中使用的大量化油剂也会对人体产生危害;从长期看,泄漏原油会进入食物链,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威胁不容乐观。实际上,在清污过程中已有一些工作人员和沿岸居民出现了头晕、恶心、头疼、胸痛等症状。墨西哥湾漏油事件无疑是一场生态灾难,而且是一场人为的生态灾难。美国政府同时担心,鉴于油污对墨西哥湾沿岸地区经济带来的巨大冲击,正在缓慢复苏中的美国经济有可能再遭重创甚至导致二次触底。5月27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所有深海探油活动暂停6个月,近海油井则全部停工,直到通过验收符合新的安全标准之后才予以放行。据估算,近海采油禁令持续到6月底,美国浅水石油开采的损失就会达1.35亿美元,禁采半年,将会导致2万个与采油业相关的工作岗位消失。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件再次表明,多少前车之鉴,似乎并未使我们痛定思痛,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反而仍是无休止地索取与破坏。面对日益恶化的地球环境、日趋脆弱的海洋生态系统,面对自然给予人类的报复与惩罚,我们该警醒了!

(五)福岛核电站泄漏事件

2011年3月12日,日本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3月13日,日本有关方面确定福岛核电站出现“少量核物质泄漏”。3月14日福岛第一核电站3号机组上午发生氢气爆炸,反应堆所在建筑遭到损坏,下午,2号机组核反应堆丧失冷却功能,晚20时,2号反应堆内的燃料棒完全露出水面,日本大部分地区开始轮流停电。3月15日早上6点左右福岛2号机组发生爆炸。3月16日福岛第一核电站4号机组再次有火情,3号机组反应堆冒出白烟,同时在福岛核电站约21公里处,测到的辐射量是正常情况的6600倍,政府下令东京等核电站周边城市的居民开始移往其他城市。3月18日,日本原子能安全保安院将福岛核泄漏事故等级提高为5级,这是日本迄今最为严重的核泄漏事故。4月4日,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将1.15万吨“低放射性污水”倾倒入了太平洋,全世界哗然,各国纷纷谴责日本无权让全世界“共享”核污染。5月3日东京电力公司宣布,在福岛第一核电站附近海底泥土中,检测出远高于正常浓度的放射性物质。

日本的核泄漏对核电站周边所产生的危害是全方位的,从人到牲畜、农作物、水以及土壤等,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长期来说,放射性物质的半衰期有些会长达30年,随着大气运动可能进入海水,污染海洋生物,也可能再随风飘散到其他地方。由于长距离输送过程中变数很多,对生态的污染将是综合性的。日本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经济起飞,不顾本国地震多发的国情,盲目学习美国发展模式,在狭窄的国土上建设了多达54个核电机组,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是这些核电设施大多是由东电公司等私营企业经营的,他们为了资本家利益的最大化,往往以牺牲公众安全为代价,不幸造成了此次核灾难。显然,福岛第一核电站将彻底报废,核污染造成的大面积无人区将使日本人的生存空间更加狭小。“建设生态文明的前提是重建生态良知,这种良知认为,人类只是自然界众多物种之一,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强调自我节制,适度消费,发展有度,正如一位伟人所说,人类要控制自己,做到有计划的增长。期望日本核污染危机能唤醒更多人的生态良知。”

(六)泰国特大洪灾事件

泰国2011年遭遇罕见洪灾,截至11月15日,洪水已经造成了576人死亡,多达280万间民房遭受不同程度的洪涝侵害,多处地区现阶段仍面临着洪水威胁。洪水造成了192万公顷的土地,包括135万公顷稻田的损失,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2.5%。据泰国农业和合作社部的统计,超过990万头牲畜有宰杀或转移的危险;泰国今年第一季水稻产量从原先预计的2500万吨减少至1900万吨,减产近25%。另外不断推进的洪水打破了保护曼谷第二大机场廊曼机场的防线。该机场主要用于国内航班,从这里起落的商业航班已被迫全部取消。除了空中交通外,许多公路和桥梁已被洪水淹没甚至冲毁。泰国路政署报告显示,535段高速路被淹,北方16个省里有67段高速已被认定为彻底毁坏。单就高速路的经济损失目前已达50亿泰铢(约合1.63亿美元)。根据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的数据,曼谷北部有超过400家日本公司的生产已经被打乱,包括丰田、本田和三菱汽车,电子公司如索尼、佳能和东芝。洪水导致7个工业基地被迫关闭,与曼谷接壤处的暖武里府和巴吞他尼府约65万人暂时失去工作。

旅游业是泰国的主要收入来源,也是受洪水影响最大的几个行业之一。沿豪华酒店林立的湄南河沿岸是救援工作集中的主要中心之一,许多国家已经就泰国的洪水发出旅行警告,直接导致该地区的许多酒店比往常大大降低入住率。首府曼谷是泰国的经济中心。如果曼谷的商业或旅游业受洪水直接袭击,那么损失可能会超过我们现在看到的全国损失的总和。一些泰国研究人员认为,目前正在泰国肆虐的特大洪水灾害导致大量洪水倾入泰国湾,可能导致海洋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对海洋生物的生存带来危害。泰国自然资源和环境部官员米克民说,受洪水影响,鱿鱼、海鲶等数量的减少,导致鲸、海豚等生物的生存也受到威胁。

泰国洪灾固然有降雨大、雨季时间长等原因,但人为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首先,雨季来临之前,泰国政府对于降雨趋势和洪灾的严重程度认识不够,没有及时采取防范措施。事实上,2010年的强降雨就导致泰国北部及东北部的29个府遭受水灾,而这并没有提醒当局和民众密切关注今年的天气形势。在今年七月雨季到来之前,湄南河上游的重要水库普密蓬水库几乎蓄满,管理者没有及时开闸泄水,这在泰国国内遭到了强烈批评。其次,森林覆盖面积减少和排水设施管理不善也是洪水泛滥的原因之一。泰国地处热带,森林茂密,而森林在涵养水源、拦截洪水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近年来,由于人口增长、城市化等原因,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从1951年到1995年,泰国的森林覆盖面积从60%下降到22%,这导致土壤蓄水能力大幅下降,强降雨带来的洪水风险急剧上升。同时,泰国政府对湄南河水流的疏导体系不够完善。尽管在1983年的严重洪灾之后,曼谷加强了排水设施的建设,但还是难以抵御来自湄南河上游的巨量洪峰。再者,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也造成洪水无处可排的局面。曼谷、大成府和巴吞它尼府是本次受灾较严重的3个地区,同时,这些地区也是泰国人口和工业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但是这些城市在规划中都忽视了防洪条件。在过去几十年,城市不断建造道路、房屋和工业区,破坏了自然水道,占用了能够渗透、储存洪水的低洼地带,例如,大城府和巴吞它尼府的七个工业园区都建造在洪水进入三角洲必经的低地,破坏了自然的蓄洪条件。

(七)日趋严重的雾霾事件

2013年,“雾霾”成为年度关键词。这一年的1月,4次雾霾过程笼罩30个省(区、市),在北京,仅有5天不是雾霾天。有报告显示,中国最大的500个城市中,只有不到1%的城市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空气质量标准,与此同时,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有7个在中国。持续的雾霾天气笼罩着全国10余个省份,雾霾天气,空中浮游大量尘粒和烟粒等有害物质,会对人体的呼吸道造成伤害,空气中飘浮大量的颗粒、粉尘、污染物病毒等,一旦被人体吸入,就会刺激并破坏呼吸道黏膜,使鼻腔变得干燥,破坏呼吸道黏膜防御能力,细菌进入呼吸道,容易造成上呼吸道感染。如果认为污染只是北方特色,那么就大错特错。在2013年底,上海、南京等华中地区遭遇最严重雾霾,上海多地多次出现PM2.5数据超过500。此外,广东甚至海南地区同样遭遇雾霾侵袭,不夸张地说“雾霾”已经成为中国环境污染第一词。

(八)腾格里沙漠环境污染案

2014年9月6日,据媒体报道,内蒙古自治区腾格里沙漠腹地部分地区出现排污池。牧民反映,当地企业将未经处理的废水排入排污池,让其自然蒸发。然后将黏稠的沉淀物,用铲车铲出,直接埋在沙漠里面。一些足球场大小的排污池,有的注满墨汁样的液体,有的是暗色的泥浆,上空还飘着白色烟雾。植物学家和草原生态学家、内蒙古师范大学生态学教授刘书润就指出,当大量的化工企业纷纷进驻腾格里沙漠,而这些企业又将未经处理的污水源源不断地排入沙漠,并且大量开采着地下水用于生产,一旦地下水被污染,不仅将失去千百年来牧民们生存的栖息地,更重要的是,我国的第四大沙漠——腾格里沙漠独特的生态环境可能也将面临严重威胁。沙漠地下水一旦被污染,修复几乎是不可能的。中国环境科学某院研究员赵章元认为,蒸发排污对排污设施有很高的要求,因此,蒸发排污存在危险,蒸发排污不光是蒸发到空中,它还会产生一些废弃物,会飘到大气中,飘到各地去,只要飘到有人的地方就都会产生污染。另外对土、水,都会产生有害污染,这不光是蒸发到大气的问题。

(九)联邦制药内蒙古污染事件

乌梁素海,位于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是中国八大淡水湖之一,素有“塞外明珠”的美誉。同时,乌梁素海也是河套灌区灌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接纳灌区所容纳的灌溉退水、地下水、部分城镇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全部由排水系统进入乌梁素海,是灌溉水的唯一受纳水体和排水通道。但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乌梁素海自然补给水量不断减少,而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明显增加,导致湖区面积急剧减少,生态功能严重退化,湖泊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沼泽化进程加快。根据巴彦淖尔市环境监测站2005年至2010年的监测资料,乌梁素海目前环境污染和生态功能退化形势严峻,氨氮超标率为30.3%;底泥污染严重,总氮、总磷和重金属超标,西大滩与东大滩底泥污染最重;鱼类种类和数量大幅度减少,淡水渔业基地功能逐渐丧失。值得注意的是,临河区内有化学工业高新技术园,里面有一批以联邦制药(内蒙古)有限公司为代表的药厂,每天源源不断地产生大量的废水。据当地人的说法,正是这些药厂排出的废水,没有经过处理就直接排入五排干,从而导致了整条五排干的严重污染,并最终殃及乌梁素海。

有医药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以联邦制药在内蒙古的工厂规模估算,大概每天产生1万至1.5万吨化学需氧量指标(COD)在500以上的废水,每吨废水按照标准必须处理到COD60以下才能排放到五排干中,然而每吨废水的处理成本大概需要5—15元,最保守估计,一家药厂一年处理废水的花费至少在1800万元以上,这还只是最为保守的数字,实际数字应该超过5000万,考虑到当地政府的经济能力,负担起来比较困难。 i0F5xf9Di5dPDUYYv8J3wxFPsgpa/PdAJz3DXj2fYQG3VL6TfV1y4ac0UEj3gO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