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秦汉以后两千余年的帝制时期,太子作为国家的储君,皇位的继承者,在统治集团中具有仅次于君主的尊崇地位。一般而言,每一王朝在确立太子之后都要为之设立专门的宫殿——东宫,因太子宫殿位于皇宫之东,故名。太子的保卫和教育,是国家重要政务之一,东宫有一套专门的职官建制以担当其任。魏晋南北朝东宫官制在继承汉制的同时又有重大的实质性变化,而且在三百余年间一直都处于演变和发展之中,负责太子及其宫殿保卫的东宫禁卫武官制度同时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在魏晋南北朝演变的基础上,隋朝东宫官制又进行了大规模调整和变革,唐朝初年又全盘照搬了包括东宫官制在内的隋朝制度。
先秦时太子所居即有“东宫”之称。《史记·荆轲列传》司马贞《索隐》引《燕丹子》,谓“轲与太子游东宫池”云云
。《汉书·五行志上》:“釐公二十年‘五月乙巳,西宫灾’。《谷梁》以为愍公宫也,以谥言之则若疏,故谓之西宫。”“西宫者,小寝,夫人之居也。”“《左氏》以为西宫者,公宫也。言西,知有东。东宫,太子所居。”
西汉时期,太后所居宫名为长信宫或长乐宫。《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成帝鸿嘉三年(前18)省詹事官,并属大长秋。长信詹事掌皇太后宫,景帝中六年(前144)更名长信少府,平帝元始四年(4)更名长乐少府。”注引张晏曰:“以太后所居宫为名也。居长信宫则曰长信少府,居长乐宫则曰长乐少府也。”
不过,西汉时期太后所居宫亦常称为东宫。《汉书·张汤传》:“孝景时,吴楚七国反,景帝往来东宫间。”师古曰:“谓咨谋于太后也。”
汉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御史大夫赵绾请毋奏事东宫,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而免丞相婴、太尉蚡”。
窦太后崩,“遗诏尽以东宫金钱财物赐长公主嫖”。师古曰:“东宫,太后所居。”
史载“(霍)光卒与(张)安世白太后,废昌邑王,尊立宣帝。光以为群臣奏事东宫,太后省政,宜知经术,白令胜用《尚书》授太后”
。汉元帝时贡禹奏言,有“臣禹尝从之东宫”之语。师古曰:“从天子往太后宫。”
元帝欲立赵飞燕为皇后,“太后以其所出微,难之。(淳于)长主往来通语东宫。岁余,赵皇后得立,上甚德之”
。汉成帝许皇后上疏,上“采刘向、谷永之言以报”,有“其孝东宫,毋阙朔望”之语。
刘向上封事,有“依东宫之尊,假甥舅之亲,以为威重”之语。
此两条记载后颜师古皆注曰:“东宫,太后所居也。”
东汉初年,班彪辟司徒府属。“时东宫初建,诸王国并开,而官属未备,师保多阙。”班彪上言有云:“汉兴,太宗使晁错导太子法术,贾谊教梁王以《诗》《书》。及至中宗,亦令刘向、王褒、萧望之、周堪之徒,以文章儒学保训东宫以下,莫不崇简其人,就成德器。今皇太子诸王,虽结发学问,修习礼乐,而傅相未值贤才,官属多阙旧典。宜博选名儒有威重明通政事者,以为太子太傅,东宫及诸王国,备置官属。”
东汉以后,很少见到称太后宫为东宫的记载,东宫遂成为太子宫之专称。
作为未来的君主,秦汉以降的历代王朝对于培养、保护和树立太子的权威都非常重视,确立类似朝廷制度的东宫官制即是最主要的举措。朱熹论东宫官属曰:“《唐六典》载太子东宫官制甚详,如一小朝廷。”
就晋唐时期近七百年的历史而论,以隋唐两代的东宫官制与朝廷制度更为相似。仅就禁卫官制而言,隋朝东宫制度与朝廷制度几乎完全一样,只是员额编制略有缩减而已。包括东宫武官制度在内的唐代禁卫官制,可以说完全是对隋制的继承和因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