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摘要

农村土地确权登记是推进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的首要任务,清晰的土地权属关系界定、科学的地籍管理,对于有效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土地流转、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等方面具有显著影响。尽管土地确权试点工作总体进展较为顺利,但多年以来农村人口、劳动力、行政、区划、政策与体制都有诸多变化,大量历史遗留问题欲理还乱,致使农村土地确权工作在实践中仍困难重重。如何在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基础上,确保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工作全面有效推进,已成为关系农村长远发展和亿万农民切身利益的关键问题,也是一项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亟待解决的重要议题。

本书以古今农村土地确权登记的历史背景和制度演进的逻辑关系为主线,按照“理论基础与历史演进——横、纵向比较——应用效果——机制创新”的思路展开。著作全文共分为三个篇章、十四章内容,具体如下:第一篇章(理论篇):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制度背景与理论基础研究,本书第一至第三章。在对已有文献及研究背景梳理的基础上,构建了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制度的理论分析框架,系统阐述中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制度的历史演进脉络。第二篇章(比较篇):古今中外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制度比较研究,本书第四至第七章。以苏、皖、浙三地为例,对清时期“鱼鳞册”与现行土地登记制度进行了历史纵向与地域横向比较分析,并对中美、中英、中日土地确权登记制度的共性与差异性进行了比较分析,总结了古今中外土地确权登记制度的经验与启示。第三篇章(应用篇):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下土地确权的后续影响研究,本书第八至十四章。立足于农地股份制改革,从土地产权认知、交易成本及行为倾向方面,重点分析农村土地确权对土地经营权入股的影响路径,并实证检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对土地经营权入股影响,从案例视角系统评价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对土地经营权入股影响的效果,据此创建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制度的农民权益保障机制。

本书综合运用物权行为理论、交易成本理论与行为经济学等多学科展开交叉科学研究,研究方法包括:文献佐证、田野调查、比较分析与计量分析法等。通过理论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形成了以下主要研究结论:1.对清时期“鱼鳞册”与现行土地登记制度的历史纵向比较发现,不同时期土地登记存在制度背景、功能作用、确权方式方法及法律保障程度等方面的差异,同时现行土地确权登记制度对于摸清土地利用分布状况、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与农民土地财产权利保护方面的成效更显著。2.通过对苏、皖、浙三地清代“鱼鳞册”的横向比较分析发现,不同地域、大致同一历史时期“鱼鳞册”土地确权登记信息记载翔实程度及对地权分配的集中化程度影响方面存在差异。3.“三权分置”制度背景下,不同地区间土地确权中尚存在土地权属争议引致矛盾纠纷、历史遗留问题影响确权工作进程等共性问题,同时结合自身地区环境特征,形成了以“确权、赋能、搞活”为主线的武进模式、“鱼鳞册”古为今用的休宁县模式和以机制创新为支撑的兰溪模式。4.基于农户调研数据,实证分析发现农户土地确权认知、土地产权安全性认知显著影响其土地经营权入股意愿,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能够显著促进农户采取土地经营权入股方式流转;同时,土地确权有利于降低土地经营权入股交易成本,提高农户土地财产收益与福利水平。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体现为以下三点:第一,从物权行为理论视角,剖析古今土地确权登记工作的地权分配逻辑,并将交易成本理论引入对土地确权登记制度的经济效应比较研究,为从土地“还权、赋能”视角提升农户土地权利保障提供理论支撑。第二,从历史纵向与地域横向两个维度,对古今中外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制度进行系统全面的比较分析研究,认为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化,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内推进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第三,构建了“理论基础与历史演进——横、纵向比较——应用效果——机制创新”理论分析框架,综合比较分析古今中外的农村土地确权制度,实证分析了三权分置背景下土地确权制度在土地入股改革中的创新应用。

关键词:三权分置;土地确权登记;综合比较;应用创新 pAHpxrOAdXjBNnZBmpA5atTGzC4QQYNinQR/ekzatGby2fv34shAGT/zZvWalLH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