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辛亥革命前著名人士

覃万传

覃万传 汉中南郑人,三国时,蜀国总兵,因军功封为武陵君,镇抚五溪(今武陵山区的雄溪、樠溪、巫溪、酉溪、辰溪一带少数民族聚居地),深受土民爱戴,后被各峒酋长推举为总酋长。

李超

李 超 字仲举,陇西人,生卒不详。隋大业年间(605—618年)恩施(清江)县令,治绩懋著,为当时最,民尸祝之。

覃如夏

覃如夏 唐朝中叶,发生“安史之乱”时,覃如夏(覃万传十世孙)率部1000多人北上保驾,直到成都。因保驾有功,天宝十五年(756年)唐玄宗封覃为“行军总管”兼“左仆射光禄大夫”,并调往施州镇抚十八峒,子孙世袭其职。覃到施州上任后,在柳州城(椅子山)上据险建立军事驻地。身故后葬于柳州城。覃如夏之后,其子孙先后十多世承袭其职。

覃汝先

覃汝先 覃如夏第十世裔孙,袭行军总管,居柳州城。为官公正廉明,节俭朴素,诚实勤政,开创施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被施州地区覃氏后裔公认为始祖。覃汝先卒后葬在施州柳州城,被称为将军坟。其坟墓于1958年修建水库时被毁,现仅存遗址。

向通汉

向通汉 (生卒不详) 籍贯不详。土家族。宋代五溪少数(湘鄂西诸少数民族)民族首领。淳化二年(991年),以五溪诸州统军、为鹤州、富州刺史。至道二年(996年)上言:五溪诸州连接10洞,控西南诸民族之地,而王民安居,以勤王之诚请功,诏加官至检校司徒,进封河内郡侯。咸平元年(998年),请定租税,宋真宗以荒服不征,未许。景德元年(1004年),遣使潭州营佛事,以报朝廷存恤之惠。三年(1007年),晋升为五溪都防御使,并追赠其父母。天禧元年(1017年),率所部入朝,贡名马、丹砂、银装剑槊、兜鍪、彩牌等,诏赐袭衣、金带等,特许其可5日一朝。逾月,献五溪地理图,特授检校太傅、本州防御使,赐疆土。

詹邈

詹 邈 (1054—?年) 字器之,利川都亭镇铜锣坝人,后迁居恩施县北乡金子桥(现耿家坪板桥)。詹自幼父母双亡,与78岁祖父母相依为命,家境贫寒。祖父节衣省食,送其读书。詹胸怀大志,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才艺超群,机敏过人,乡人无不称赞。宋元祐三年(1088年)中进士。元祐四年(1089年),获博学宏词科状元称号。

覃伯坚

覃伯坚 (1132—1206年) 恩施县柳州城人。系覃如夏第十一代孙,为恩施、巴东、宣恩、来凤、利川等地覃氏家族直系先祖。庆元三年(1197年),征“蜀吴曦乱”有功,南宋时封受行军总管施州,亦称“覃将军”,驻柳州城军事营地。覃受职时年60余,后落籍施州。南宋开禧二年(1206年)卒,葬于柳州城,享年75岁。

任伯雨

任伯雨 字德翁,四川眉山人,宋进士,宋恩施(清江)县主簿,事戾于民者必极言于令,邑赖以治州守檄使莅公库,公不往,历谏议大夫,谥忠敏。

张朝宝

张朝宝 (生卒不详) 又名张宝臣,宋咸淳元年(1265年),任施州知州,坐镇柳州城。张上任后,坚持抗元,固修柳州城军事寨堡,完善各项军事设施。柳州城有四门,唯一径可上。东门最险峻,可以瞭远;南门通畅,为行人往来之道。此道为张任上所筑。南门隘口石壁尚存有“大宋咸淳丙寅季冬(1266年)郡守张朝宝平削险巉,拓砌此路,以便行役”摩岩石刻。《恩施县志》载:“张宝臣,咸淳初知施州,开拓险径,人皆便之。”后升任西安都统。

李周

李 周 (生卒不详) 字纯之,冯诩人,宋进士,通判施州,州界群獠,不习服牛之利,为辟田数千亩,选摘戍知田者,市牛使耕,军食赖以足。

向艮

向 艮 (?—1276年) 土家族,宋代施州道政乡(今恩施双河)人,南宋都统,施州柳州城守帅,抗元英雄,在柳州城立有战功。向艮少时勤奋好学,性格刚毅,机智勇敢,成人后立志报国。初署参军,苦练武功,军功显著,历升为都统,镇守州治首府柳州城。为防御地方豪强势力袭扰,抗击元蒙军侵略,率军筑固柳州城军事寨堡,加修炮台、碉堡、烽火台、防箭垛、擂鼓台、八阵图数十余处防卫设施。其中“八阵图”被土家人称之为谜魂阵,令元蒙军望而生畏。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南宋端宗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元军分兵侵略施州,守将向艮率军凭险抗敌,多次击败蒙军。蒙军久攻不下,伤亡惨重,便采取围而不攻战术,以图困死守军。后蒙军乘一风雪交加之夜,突袭寨堡,炸开西门垒石,一举攻入城内。向艮率军奋力抵抗,最后仅剩15位将士,仍与元军展开肉搏,终因寡不敌众,全部壮烈牺牲。人们为纪念壮烈殉国民族英雄,在柳州城云台观北侧修建“向艮将军暨十五义士墓”,以传后世颂扬。《恩施县志》载:“初署参军,历任都统,景炎年(1276年)间,元兵袭州城,破亡,不屈死。”

谢昌元

谢昌元 (1213—1292年) 字叔敬,号敬斋,四川资州资阳(今四川资中县)人。登进士第,累官至秘书少监。谢少时聪颖,曾拜著名词人刘光祖为师,应对敏捷,深得刘氏喜欢。又曾拜见南宋后期著名的理学家和进步思想家魏了翁,被视为奇人。宋淳祐四年(1244年)乡试四川第一,授任绍庆府教授。宋理宗开庆初年(1259年),任施州知府。其时,施州情势非常复杂,元蒙军南下,施州及川黔已陷包围之中。为加强防御,朝廷“诏施州创筑土城及关隘六十余所”。土城即古宋城,在现六角亭象牙山瑞狮岩,因山为之。宝祐六年(1258年),蒙军大举伐宋,四川辖区内战争吃紧。谢恰在此时到位,根据当时情势,决定移州城于椅子山(今周家河柳州城)。《宋史·理宗本纪》载:“谢昌元自备百万缗,米麦千石,创筑城壁于倚子(椅子)口,合与推赏;诏进官一等。”谢因知施州筑城有功,除太学博士,迁太常博士,知封州(今广州封开县),为沿海参仪官。德祐元年(1275年),以著作郎迁秘书少监。一生为官清廉,注重德行。早期谢昌元倡行周孔之道、人伦之本,论文谈兵,济时捐俸,为时人所仰。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病逝,享年79岁。

向寿福

向寿福 (生卒不详) 恩施邑人,土家族。元至正年间从征襄阳,以功授行枢密院,同枢密院守铁筑城时,明玉珍据蜀,其子升遣伪丞相戴寿攻城,向力不支死之。

向绍荣

向绍荣 (生卒不详) 恩施邑人,土家族。元末招聚乡人守州城,大将刘应贤奏署元帅府事,明玉珍屡召之不应,乃遣吕万户来攻,公击败之,执万户时副元帅谭登私释万户,以城降,向绍荣怒走蛮中不知所终。

向国宾

向国宾 (1480—1564年) 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出生,恩施县鸦鹊水滚龙坝茅坎山人,贡生学位,崇宁里长职,向氏宗族族长,曾在大垭门立有族长碑。卒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享年84岁,葬于茅坎山。

向大旺

向大旺 (生卒不详) 原名向大发,字八斗。随父投衙,明皇赐军饷膳食职。明末年间(1634—1644年)携眷征战,更名向大旺,字云峰,战败后领其子孙落籍恩施县滚龙坝,奠基立业。

向霖龙

向霖龙 (生卒不详) 恩施县鸦鹊水滚龙坝人。《恩施县志》载:“向霖龙,明崇祯七年(1634年)投义勇,以功授守备。崇祯九年(1636年)剿安陆池太光,固勒黄等处,擢都督指挥。十二年(1639年)东虏犯阙,奉旨擒王,加升副总兵。”向霖龙官至川湖五省总兵职。

向霈龙

向霈龙 (生卒不详) 恩施县鸦鹊水滚龙坝人。《恩施县志》载:“向霈龙,明崇祯七年(1634年)随兄向霖龙投义勇,以功授游击职。”向霈龙后因功封凤卫伯爵。属五品武官职。

向云龙

向云龙 (生卒不详) 恩施县鸦鹊水滚龙坝人。《恩施县志》载:“向云龙,明崇祯七年(1634年)随兄向霖龙投义勇,以功授标旗鼓游击。”后官至南直安庆协助剿寇军门游击。属五品武官职。

向日葵

向日葵 (生卒不详) 字光玉,恩施县鸦鹊水滚龙坝人。向霈龙之子,明封副府之职。

陈世凯

陈世凯 (1629─1689年) 恩施县都亭里人,生于明崇祯二年(1629年)。清顺治二年(1645年)袭外家黄氏百户世职。顺治十一年(1654年),李自成余部刘二虎率众入利川劫走陈世凯的父亲,百般折磨,陈父不屈而死。顺治十四年(1657年),世凯以民怨家仇率乡勇与刘二虎激战,斩劫刘父头颅后回堰水驻防。刘二虎率众兵追陈,陈负伤而退,落入枯井,挨饿三日,得以逃生。敌退后,陈携家迁往万县,为明忠州副总兵。顺治十六年(1659年),陈偕兄陈世麒、妻弟牟大寅等向清川陕总督李国英请降,被授副将衔。康熙十年(1671年),刘二虎、郝摇旗、袁崇弟等占据川鄂相连山寨,聚众数万围攻巫山。陈世凯固守县城,击退刘二虎等数万众。尔后随李国英和西安将军富哈禅乘胜追剿,平息刘等进犯,论功提升为总兵。康熙十一年(1672年),授陈为杭州副将。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月,蕃王耿精忠于福建起兵附吴三桂起事,浙江总督李之芳统兵驻衢州,令陈赴金华支援围剿,陈连续5个月追击龙游、阎徐、徐福龙等逃敌,生擒凌汝经等,战果辉煌。陈因功授温州总兵,加封都督佥事衔。其时,温州、处州实为敌军占领,陈处境艰难。十一月,明都督徐尚朝纠集部众数万,逼进金华。陈在城南十二里庄,趁来敌尚未聚拢之时猛击徐部,斩杀敌前锋叶应龙、徐有功等数将,徐尚朝大败。陈又率众追击十余里,歼敌过半。不久,徐尚朝与明总兵冯公辅踞积道山,立木城,垒石寨,屯兵5万余,伺机反扑。陈趁大雾天进军,破木城,分兵三路攻击,斩首万余,徐尚朝弃寨潜逃。康熙十四年至十六年(1675—1677年),陈世凯同玛哈达、李荣收复处州后,先后击败陈潭头、斩参将郭美才、擒参军陈亮、破明总兵陈得功等,顺利镇守温州,被提为左都督。接着,陈乘胜招降海上反清势力郑锦之的部将林麒、詹天枢、都督陈彬等。康熙十七年(1678年)正月,陈叙功授云骑尉世职。十九年(1680年)十一月,署浙江陆路提督兼黄岩镇总兵,降服明将军刘天福。二十二年(1683年),晋世职骑都尉,十二月,奉诏入觐,康熙帝赐鞍马、貂裘、朝服,温谕再三。二十三年(1684年)正月,升任浙江提督。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十一月,陈再入觐,受命回任,因疾发作未行,十二月四日卒于北京,享年60岁。康熙帝闻知陈世凯病逝,叹道:“效力行间,茂著劳绩;简任提督,官居素优。忽闻溘逝,深为珍念,下部议叙。”着派领侍卫内大臣佟国维、侍卫马武奠茶酒,按朝庭旧例赐厚葬,谥号“襄敏”。

陈天植

陈天植 (1657─1722年) 字戴公,又名陈天略,恩施县都亭里人,清顺治九年(1652年)生。浙江提督陈世凯之侄。顺治十七年(1660年),其父陈世麟随陈世凯在川陕总督李国英麾下征战阵亡。痛失父庇后十岁寄私塾苦读,康熙十年(1872年)中秀才,二十年(1682年)迁施南城北定居,其伯父陈世凯于康熙二十八年(1890年)入觐,病逝于北京,朝庭照例赐厚葬。清道光丁酉版《施南府志》卷二十二载“瑜旨褒嘉,恩赍装铅弹子鱼袋一个,花大荷包一对,小荷包四个,三年升浙江镇总兵积劳成疾,卒葬施南,其子孙遂入恩施县籍,次弟之子从典继袭任宜昌镇中营游击,侄从銮恩施县庠生。”陈天植奉旨任宜昌镇中营游击,加都督佥事。

覃寿椿

覃寿椿 (生卒不详) 恩施县东乡人,生卒不详,土家族。清道光丁酉版《施南府志》卷二十一载:“五路安抚土司覃寿椿递袭至,雍政十三年归诚改流其地入於恩施县城。”

向必正

向必正 (生卒不详) 恩施县鸦鹊水滚龙坝人,清乾隆贡生。

向允柱

向允柱 (1736—1799年) 字维松,恩施县鸦鹊水滚龙坝人,邑庠生,义勇禄功,奖六品顶戴,委授戎部府例赠武赠德佐骑之职。嘉庆四年(1799年)九月逝世,享年63岁。

周宗范

周宗范 (1755—1829年) 字尚文,祖籍湖南石首漕泗坦。清乾隆三十二(1757年)因水灾,其祖父周世爵携家迁居恩施县沙地黄广田水井湾。周少时聪慧,10余岁入学,学识大进。由于家境艰难,未入仕途,拜师学医。一生行医,医术高超,擅治危难病症,往往应于而愈。每遇瘟疫流行,周往往昼夜奔波,把许多人从死亡线救回而拒受别人的酬谢,乡邻百姓交口称颂。行医之余,酷爱读经史。家庭贫困,但时常捐助公益事业,遇别人急事,即使只有一升米也会分一半与别人,故家中常欠隔夜之粮,但从无怨色。教育后代,注重品德,多习诗句。道光九年(1829年)五月逝世,享年74岁。

李纬光

李纬光 (生卒不详) 恩施县白杨坪麂子渡人,清嘉庆丁卯(1806年)中武举,嘉庆十三年(1808年)武进士,江苏徐州卫守备。

向正书

向正书 (生卒不详) 字玉麟,恩施县鸦鹊水滚龙坝人,邑诸生,性刚直,严正不阿,生平敦笃实行,事继母极孝,毋瞽,躬亲侍养,至老无间。其仁心义质,恩德颂于三闾,子三,长子存道、次子发道(元魁)、三子致道(奎文),经科考入仕途,孙入胶庠者八。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被朝廷诰封昭武都尉。

向存道

向存道 (生卒不详) 恩施县鸦鹊水滚龙坝人,向正书长子,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中武举第二十四名,后官至施南府千总。

向发道

向发道 (1805—1847年) 又名元魁,恩施县鸦鹊水滚龙坝人,向正书之次子,清嘉庆十年(1805年)二月出生。少年时期读私塾,道光元年(1821年)入胶庠,道光二年(1822年),乡试经魁。道光七年(1827年),会试进士,钦点营守府,分省湖南。围剿捕狙徭匪有功,朝廷赏领,部选直隶正定镇守备,旋因海防,调任天津葛沽开补密镇白石口都闲府,兰湖都司,屡经征战,不畏艰险。道光二十七(1847年)九月逝世,终年42岁。

向致道

向致道 (?—1859年) 又名奎文,恩施县鸦鹊水滚龙坝人,向正书之三子,清咸丰九年(1859年),中文科进士,官至侯选学正堂。

向夔龙

向夔龙 (生卒不详) 恩施县鸦鹊水滚龙坝人,清嘉庆年间卫政大夫。

许光曙

许光曙 (生卒不详) 字晓东,湖南沅陵县人,举人。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己酉科拔贡。同治二年(1863年)知恩施县,“精吏治,悉民情”,倡修麟溪书院(今恩施城南门外麒麟溪旁),置田产储集经费,资助贫寒学子。《恩施县志》辑录其《创修麒麟溪书院碑记》和《兴建宾兴碑记》两文。

向万杰

向万杰 (生卒不详) 恩施县鸦鹊水滚龙坝人。清同治年间广东盐运使司经历,候选知府。

陈连升

陈连升 (1775—1841年) 又名连陲,湖北鹤峰县邬阳关人,土家族。陈行伍出身,是“久历川楚戎行之老将”。嘉庆十年(1805年)至十二年(1807年),在崔家坝担任第五任把总。嘉庆十三年(1808年)晋升为“千总”,驻守宣恩。嘉庆十五年(1810年),调离施南,任保康营守备。道光年间先后任广西左江镇都司,广东连阳营游击,增城营参将。道光十九年(1839年)一月,湖广总督林则徐任钦差大臣,赴广东禁烟,陈率长子长鹏到广东,任九龙官涌营参将。七月,中国水师巡逻船3艘在九龙海面巡弋遭英国船队袭击,陈从望远镜里看到中国水师奋勇还击逐渐不支,便下令发炮支援,从清晨到黄昏,激战10多个小时,英军伤亡惨重,一艘双桅飞船被击沉,其余船只狼狈逃窜。道光帝闻捷大喜,降旨嘉奖,陈晋升为三江协副将,调守“虎门第一隘”——沙角炮台。此台是林则徐加强广东防务、在虎门口外修建的10座炮台之一,它和大角两炮台是进出虎门的第一重门户,位置十分重要。林则徐除派陈率兵防守炮台外,还派兵屯驻炮台后山,形成10个炮台可以互相支援的立体式防御火网,被称为祖国南大门的“金锁铜关”“第二长城”。翌年八月,英舰侵入磨刀洋。陈受命率5艘战船3000水兵与英舰激战,7次打得英军舰沉人亡。英军称沙角炮台“是一个很坚强而又很可怕的阵地”。英军见广东防守严密,屡战不胜,乃北上攻占定海,窜扰天津。清廷惊慌失措,将林则徐革职,派琦善为钦差大臣南下主和。琦善到广东后,给陈戴上“擅开边衅”罪名,欲处分以讨好英军,激起广东军民无比义愤,数千人到钦差衙门请愿。琦善难犯众怒,只得收回成命,但仍下令遣散民众抗英武装,拆除沿海防御工事,裁减三分之一兵船,不准对英军挑衅还击。一次,英军船到沙角炮台附近窥测,陈率兵痛击,琦善严厉追查“何人先开炮”,杀敌有功的陈几乎被问成斩罪,水师提督关天培挺身相护,陈仍回任三江协副将。道光二十年(1840年)十二月十五日,在琦善卑躬屈节与英方谈判求和之际,侵华英军头子义律派少校伯麦为司令,指挥兵船20多艘,陆战队2000多人,从穿鼻湾登陆,分兵进攻沙角和大角炮台,被陈一次又一次击退。英军正面进攻失败,便利用汉奸带路,登越后山。后山守军早被琦善下令撤走,陈腹背受敌,孤立无援,毫不畏惧,率600余官兵同5倍于己的英军死战竟日,伤亡惨重,“火药告罄”,琦善拒发援军。英军迫近阵地,陈跨上战马,抽出腰刀,率先冲入敌群,一气斩杀30多个英兵。官兵们随之而上,与英兵肉搏。陈胸中数弹壮烈牺牲,其子长鹏挺戟大呼,跃杀数敌,全身受伤10余处,力竭投海身亡。英军攻占沙角炮台后,因伤亡惨重,恼羞成怒,将陈父子遗体剁成肉泥,并将陈坐骑黄骠马掳去香港。此马竟和它的主人一样坚贞不屈,“饲之不食,近则蹄击,跨则坠摇,忍饿骨立”,“刀砍不从”,每日北向大陆嘶鸣,绝食而死。广东人民对陈连升等爱国官兵怀念崇敬,并集资为陈连升等建造“昭忠祠”“节兵义坟”“节马碑”。恩施市硒都广场塑有陈连升铜像。

田成亮

田成亮 (1801—1862年) 恩施县市廓里人,居车蓼坝黄家坪。早年课耕课读,务农谋生。娶妻宋氏,生育五子二女。夫妻二人勤扒苦做,碌理农耕,精打细算,崇尚节俭。逐渐发迹,积累白银万余两,置田产数顷,跨恩宣咸边界,成为当地赫赫有名大户。晚年志行善事,仗义疏财,倾产作东,为宣咸民间大道十二泉河段修建龙滨桥。历时六年,耗尽全部家财未果。后得黄显银及四邻解囊相助,集腋成裘,续建落成。所建龙滨桥长52.1米,宽5.6米,距离河面19米,全由人工打造墩石砌成。桥下河水湍流,奔腾不息。自龙滨桥建成,行人过往,免涉水沉溺之患,除倾舟之险。当地民众对其舍财建桥事绩广泛传颂。清同治元年(1862年)逝世,享年61岁。

周远杰

周远杰 (1796—1863年) 号伟堂,恩施县沙地黄广田人。其父周宗范,饱读经书,终生行医,家境贫困。远杰少年聪慧,虽家贫,好学,工文词,拔道光二十五年(1825年)乙酉岁年贡生。府县学训导教谕,慕先生文章,常勉督生员诵习效法。周执教40余年,受益者遍及施州,颇负盛誉。恩施科贡出类拔萃者如饶应琪、崔德章、彭光炼、向奎文、周远梅等均出自先生门下。后选训导向奎文为先生墓碑联云:“数门下,点穿一百余人;看眼前,树立四代维绪”,并在碑铭上颂之为恩施的“一代文宗”。同治二年(1863年)逝世,享年69年。

向云新

向云新 (1776—1868年) 字如龙,恩施县鸦鹊水尖龙坪人。少年习武,会试夺魁,文武兼备,清嘉庆元年(1796年),川楚教匪滋事,贝子福督师剿贼,向云新义勇集少壮数百人从军,屡建殊勋,奏将六品顶戴。守备胡万超阵亡,即命云新分带兵管,实授宜镇右营千总。后因母亲看成,告老还乡,养居甚有德厚,且九旬五世同堂。同治七年(1868年)逝世,享年92岁。

黄开榜

黄开榜 (?—1871年) 恩施县舞阳坝阳鹊坝人。黄略识文字,体魄健壮,性极彪悍。少时随人当差役到武昌,适逢湘军悍将塔齐布招募乡勇,黄应募入塔齐布部下当兵,攻击太平军,转战武阳夏三镇及黄州蕲州等地。因作战勇敢,凶猛卖命,后升为都司游击副将。咸丰七年(1857年),随胜保在皖北驰骋,征战捻军,攻击捻首韩狼子有功,升为游击副将。咸丰十年(1860年)率部助袁甲三攻下捻军所占凤阳府等地,诱杀捻军300余人。后驻防江苏清江浦,屡与太平军作战。同治二年(1863年),太平军10余万人自金陵渡过淮河,江淮一带告急。黄受命率水军战船100余艘,驶入淮河,援救凤阳临淮,同时又“助剿”苗练和捻军。同治三年(1864年),黄参加曾国藩指挥的“南京合围”之战,奉命在天长汊涧七里洲、九洑洲等地攻击太平军。太平军大败,南京城被攻破。至此,长江中下游地区战事稍缓。同治四年(1865年),回九江任水师营提督。因作战功勋卓著,清朝廷授九江镇总兵,加提督衔,赏穿黄马褂,并赏以“勤勇巴图鲁”称号。其父黄占魁、祖父黄光辉、曾祖父黄锡春俱诰封“振威将军”。

李正崇

李正崇 (1791—1875年) 字逢春,祖籍广东,恩施县白杨坪麂子渡人。嘉庆四年(1799年)李在武当山学习“内家功夫”,不到四年,年仅十二岁,十八般武艺样样通晓。嘉庆十六年(1811年),被破格选为武举,准其参加殿试。嘉庆十九年(1814年),李进京殿试,喜中武进士(甲戌科),授职山西得胜路守备。李在守备任上,忠于职守,严于律己,严肃带兵。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春,因救驾有功,嘉庆帝饮赐李黄马褂,赏花翎侍卫之职,担任御前虾。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春,陪嘉庆帝微服到西郊踏青。李护驾有功,赏蓝翎加二级,不久又升任御前虾卫千总。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正月初一,嘉庆帝赐李母虎头碑(为恩施、建始唯一的钦赐虎头碑。此碑现坐落在建始邺州镇猫儿坪南山脚,基本完好)。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为道光帝护驾。道光七年(1827年)夏,遭贬回麂子渡,娶妻许氏,不久迁居建始县猫儿坪,育有二子。清光绪元年(1875年)因病逝世,享年84岁。

田耀先

田耀先 (1802—1876年) 恩施县三岔鸦沐羽人,贡生。幼年入私塾读四书五经,精通音律,善写诗文,不慕仕途,设馆办学教育当地农家子弟。他教学有方,指导得法,曾率8名学生参加乡试,5中秀才,1举贡生。田家中老母双目失明,他侍奉茶水饮食,事必躬亲。冬天为其暖被,夏天为其凉席,言听计从,毕恭毕敬,数十年如一日。其孝道远近称颂,当地官府感其孝行,特报请朝廷为其赐予“恩进士”匾额,以资嘉奖。

孙永桂

孙永桂 (1803—1879年) 女,恩施县沙地花被人。自幼聪明贤淑,值豆蔻年华,见自家佣工刘维高年少英俊,精明能干,与之相恋,成年得父母允许完婚,并将土地塘数庄及长水路水源作陪嫁。夫妇迁土地塘成家立业,持家有方,数十年即成当地富裕首户。育二子望科,望明。迄中道丧偶,孀居孤幼,守正行义,乐善好施。孙先后为修建二蹬岩,沙地入川盐大路等公益事业捐款参物,捐资修建土地塘干沟、塘井、拖鱼坝、花被街后等4座石拱桥。上方褒奖其为巾帼丈夫敕封安人,民众呼之为“活菩萨”。《恩施县志》将其收录为烈女。

易光福

易光福 (1796—1899年) 又名易明德,因留有白胡子,故外号易白胡子。恩施县白果瓦场坝人。清同治年间武进士,曾任施南府卫、贵州省丰州府佑卫等职。家富有,无嗣。光绪二十五(1899年)逝世,享年104岁。除将少量遗产赠予其侄子外,其余全部捐赠武圣宫。

向允修

向允修 (1819—?年) 土家族,号梅村,字茂德,恩施县沙地花被人。7岁发蒙,颖悟过人,日诵数百言,后因家道贫寒而辍学。旋得益于土地塘一开明富户资助,继续入学苦读,而立之年考中秀才。乡人慕其文章行谊,争相礼聘,坐馆授徒。先后在楠木园、麦子淌等地任教数十年,对地方师资培养和文化传播很有贡献,桃李遍及沙地、新塘、红土。先生二子,皆中秀才,继其父之业,出于蓝而胜于蓝。长子名艺新,号春芳,道光十八年(1838年)出生,同治元年(1862年)考中秀才,入府学深造举子业,后执教20余年;擅文词,有诗集出版。次子桂新,榜名瑜,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出生,22岁中秀才,在府学外廪。允修父子三人均中秀才,誉满东乡。

王协梦

王协梦 (生卒不详) 字渭畋,号松庐,江西德化县人,清道光年间任施南府知府,留有《舆中口占》《五峰山建塔记》等诗文。王协梦为清嘉庆甲戌年(1814年)进士,曾任陕西岳阳县令。道光十二年(1832年),出任施南府知府。他下车伊始,即召遗老耆旧“首询疆域之毗连,版籍之息耗”。得知府学训导罗德琨有府志稿本,即索取通览。该稿虽略古详今,但还不能算一部完整的志书。于是王协梦传檄施属各县县令及学导,遴先当地文士,广为采辑史料,于道光十三年(1833年)秋开局编篡,委任罗德琨负责编校成《施南府志》。道光十七年(1837年),王携带志稿到吴中雕版成书。

王庭桢

王庭桢 (生卒不详) 字子泉,江苏无锡人。清光绪三年(1877年)任施南知府。其任上编府志,建义仓,办学校,兴水利,政绩卓著。光绪七年(1881年),王捐廉五十金,督率军民于恩施崔家坝修成一条长10里引水渠,解除当地多年饮水不足之苦,地方百姓称该渠为“王公渠”。光绪十年(1884年)王庭桢会同署施南府李谦督修《施南府志续编》。

饶应祺

饶应祺 (1837—1903年) 字子维,号春山,恩施县城关东正街人。饶自小聪明好学,12岁入县学,14岁中秀才,入选贡生,荐为国子监学正。清同治元年(1862年)中举人,以知县选用,授刑部主事,因父丧回乡未赴任。后入湖广总督李鸿章幕僚,随军赴陕。同治六年(1867年)转入陕甘总督左宗棠部供职,随左攻克金积堡、巴燕戎格等地,屡立军功,擢升知府。光绪三年(1877年),任同州(即大荔)知府,任内竭力赈灾,救济灾民70余万,组织百姓兴修水利。光绪十年(1884年),调任甘州(即张掖)知府。捐俸银设纺织局于府署内,以妻妾教民纺织,后于全府各县推广。复监造水车,引黄河水灌田,兴水利农垦,人民衣食可自足。翌年,调任兰州道台,整顿财税,奖励工商,主张“严以驭吏,宽以裕商”,促进地方经济恢复。光绪十二年(1886年)和十四年(1888年),两度受任甘肃按察使,肃整吏治,纠察贪污,查处署中积恶差弁,清理全省积案,释冤狱数百人,并严革抢夺寡妇恶习。光绪十五年(1889年),调任新疆喀什噶尔道,旋改任镇迪(乌鲁木齐)道台兼新疆按察使。光绪十七年(1891年),升任新疆布政使。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升任新疆巡抚,兼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使总理各国事务大臣等衔。经营新疆10余年,全疆和平统一。安屯降卒万余人,开垦罗布淖尔及孔雀河沿岸良田近20万亩。在伊犁地区实行军队屯垦,兴水利,农牧并举,生齿日繁。并扶植工商,于南北两路要地创设海关及分卡,规定洋商与华人同等,一律纳税。整顿金融,改革币制,严禁洋币通行。从内地购回新式造币机,铸造银铜质新币发行流通。同时招商开办塔城金矿,开采于田等地金玉银铁锡煤等矿。数年间,除上缴对日赔款白银40万两和开支本省军政经费外,库存白银200余万两。改全疆军队旧制,实行常备兵和预备兵制,编制改称镇协标营等,左右两翼马队改编为游击师,设置巡警营,战略要地编组民团,巩固边防。开办新疆讲武堂,培训新军干部。从德国购回新式毛瑟步枪1万支,大炮多门,改进军队装备。同时,在乌鲁木齐开办兵工厂,制造枪炮弹。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奏准清廷,就西四城(即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各新兴要冲地区增设官治,厚实边防。计增设府三直隶厅二县九通判一县丞二。光绪十七年(1891年)十二月,沙俄出兵侵占帕米尔地区,英军亦侵占我格拉尔和坎巨提地区,时饶已擢新疆布政使,受命与两国使节交涉,以帕米尔向为我国疆土,早有乾隆皇帝制平寇碑屹立于苏满(在乌孜别里山口西南)为铁证,据理辩争,俄人理穷乃退,饶任总督,随即派兵驻镇该地。俄人翻悔失策,要求总督撤兵。饶坚持不许,英方见势不利,亦撤兵。光绪二十年(1894年),沙俄塔什干总督派马队一帮,侵入伊西库尔一带,制造国界混乱,饶据理向俄方抗议,并派骑兵劲旅两队前往该地区巡察,迫使俄人撤离。巴尔鲁克山区,素为塔城赴伊犁必经孔道,前被俄方强行借住过冬,约期10年,届期俄方推顿不还,饶知会俄领事坚不延期,派干员多人前往将该地收还,哈萨克居民700余户一并回归。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沙俄乘八国联军之乱,由萨马地区出兵,侵入我境,意图叵测,饶急调重兵,部署防御,一面联络两江两湖陕甘诸省,效“东南互保”之法,与两江两湖陕甘诸省实行“互保”;一面照会俄方,谓我国有足够实力,保护境内国民及各国侨民安全,务请俄军速即撤出国境,免生意外事端。俄方见我边备严密,乃如约撤军。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饶调任安徽巡抚,翌年一月十六日,于哈密赴任途中病逝,享年66岁。

连念均

连念均 (生卒不详) 恩施县太阳河金峰山人,清科举廪生,曾任河北巡抚等职。

连念铣

连念铣 (生卒不详) 字泽之,恩施县太阳河金峰山人,清奉仪大夫,曾任贡生侯补州判。

黄慕陶

黄慕陶 (1825—1904年) 派名黄朝艳,恩施县沙地秋木人。少时家贫,入塾读书,甚为刻苦。15岁练笔,诗文出众,20岁时三考皆居榜首。后二年,连补廪贡。府学教谕常令其属文,以作生员示范,一时名满施州。名宦饶应琪聘黄为“西席”,教授子女饶凤璜等人。饶凤璜中举后,兄妹数人留学日本。饶应琪特送先生“南州师表”金字匾一块。另一弟子,沙地廪生向登浦敬献“义动云天”一匾。高足比比,荣极一方。黄一生清贫自守,不慕名利,治教之余,博览诸子百家之书,学识渊博。教学30余年,恩施城关及东乡诸区学子,负笈求教、深造举业者,常立雪程门。学业声望,为名流折服。光绪三十年(1904年)逝世,享年80岁。

向燮堂

向燮堂 (1866—1904年) 又名协堂,恩施县沙地花被人,土家族,世代务农。有勇力,行侠好义,喜打抱不平,乡人皆乐与交道。其时汉流会帮盛行,向被沙子地汉流组织推为“大哥”。光绪十五年(1889年)法国传教士于沙子地开设天主教堂之后,教士教民仗势横行霸道,欺压乡里,百姓深恨,怒不敢言。光绪三十年(1904年)六月初五日,法国天主教鄂西南教区主教德希圣,带同司铎德希贤、董明德,华人通事贾澄清等至沙子地“视察”,仪仗舆马,声势煊赫,当日住息该地绅士李家炳家。农民向元新等数人至李家观看洋人,遭到贾澄清当场呵斥,众教徒亦随之起哄,不许向等进门。向与之讲理,遭到贾的耳光,口鼻被打破,被斥责为亵渎主教,如不赔礼道歉,定要送府衙门法办。经向姓族首出面求情,德希圣命向元新次日在李家炳家中办上等酒席8席,放鞭炮6万响,当众叩头赔罪。向元新忍辱照办。德希圣初七起程前,贾澄清派人宣称昨放鞭炮未足数,勒令向再放10万响,且须通街爆放。向不允,据理争辩,围观乡民皆以街窄天热,恐茅屋失火遭灾,亦拒不应承。德希圣等咆哮不已,叫嚷要施南府派兵抓人。众人气愤不平,怒吼喊打,顿时怒潮沸腾。部分乡民向饮酒观阵的向燮堂请求:“大哥出头”“洋人欺人太甚,把他们搞哒算哒!”向燮堂愤恨不已,将酒碗往桌上用力一顿:“搞哒就搞哒!”随手掣出腰刀,将德贾等4人杀死,民愤极大的教堂会长黄朝炳,教民何登玉、黄张氏等亦被杀死。向燮堂率众焚毁教堂,并将仗势欺人的教徒蔡先谦、陈汉科两家住宅焚毁,世称“施南教案”。案发,清廷大震,两湖总督张之洞调派试用道左元麟至施南府查办,于宜昌等地调兵前来镇压。同时,法国驻中国大使吕班派参赞贾沙纳至湖北,法国驻汉口领事费亨禄委派驻宜昌荷兰籍教士田国庆至施南府督办此案。清兵在沙子地搜捕半月,一无所获,遂将当事人家小逮捕,总计50余人,严刑拷打,限期交出杀人凶手。向燮堂避祸于红土后塘坝赵家村亲戚家中,乡人拒不揭发,又有汉流弟兄探报情况,处境安全。官府抓不到向燮堂,便酷刑拷打其父和妻子及涉嫌人等,并扬言以父老抵罪。汉流朋友劝其远走,待事息再回。向摇头说:“好汉做事好汉当,而今父老乡亲大仇已报,若贪生怕死,让父老乡亲替我受罪,于心何忍?纵然逃脱,也只会落得千古骂名。一定自去报案。”官府得报,派兵进围赵家村,捕头畏惧燮堂声威,不敢轻进。向燮堂凭楼窗大声喝问:“你们是朝廷派来的,还是洋人派来的?若是洋人派来的,我素来不做蚀本生意,若是朝廷派来的,就不用你们动手。”捕头躬身作答:“是奉施南府派遣,不是洋人的差使。”向燮堂向楼外审视,提出不许兵丁骚扰百姓,捕头应允。向将头上盘辫放下,从容下楼与主人拜别,走出就捕。向被解押至施南府衙门审理,湖北试用道左元麟监堂,施南知府施纪云主审,荷兰籍教士田国庆、恩施县知县王佑应会审。燮堂见有洋人坐堂,挺立不跪。武士强之,终不屈。当堂怒目直射田国庆,愤慨控诉洋教士欺压中国百姓的种种罪行,田国庆惊慌尴尬,失神改色,口中连说:“好厉害!”光绪三十年(1904年)农历九月十五日,向燮堂被杀害于恩施东门外刑场,终年39岁。向燮堂死后,当地流传《十唱向燮堂》歌谣,缅怀这位民族英雄。

吴光华

吴光华 (1836—1908年) 号吴永兴,恩施县芭蕉集镇下街人。清同治年间战事频繁,民心紊乱,百业萧条。吴相机在芭蕉购买白茶数担,运往武汉出售获利。同时经营麻桐漆等土特产,将地方土特产运出去购回食盐棉纱布匹等生活必需品。又组建马帮队,专事货物运输。清同治五年(1866年)于恩施城立商号——吴永兴。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在武汉立商号,后又在武汉、重庆、上海、广州等地立商号20多家。民国二年(1913年)前后,青年时的贺龙(字云卿,新中国元帅),曾在川湘鄂黔等地赶马队做运输生意,常给吴永兴号驮运茶麻、桐油、生漆等货物,交往甚深。贺龙在湘鄂西闹革命,时出入境内,加入吴家马帮队伍,利用马帮队作掩护,往来顺利。贺龙多次带部队路过芭蕉,出入吴家大院,得到吴家在经济物资(粮食)等方面大力支持。三十二年(1906年),吴光华在外经商,议定由家父吴烈灿在家投资办学,芭蕉有史以来第一所私塾学校诞生,时芭蕉青少年不少到该校学习文化知识。吴烈灿、吴光华后被清政府封为“登仕郎”。此后,又创办“郎山义校”,免费供穷人子弟读书。为接通南北通道,吴光华出资,在芭蕉上街500米处莲花塘河上建石拱桥1座。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因病逝世,享年72岁。

尹家楣

尹家楣 (生卒不详) 字芷田,恩施县杉木坝人。尹克墨之子,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进士,翰林院编修,时有“父子翰林”之称。曾任邮传部主事,直隶州知州、侯补道等。因非议慈禧太后移海军经费造颐和园之嫌,被处死。著有《庚子避乱记》一书。

刘明坤

刘明坤 (生卒不详)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中进士,皇帝钦赐玉带。 5FYENdMb6aBY0yfHbAjoDlF2WWZz1qQ6vTpHPselgekouVHYi6y/Yjea/1C8e1J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