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婴儿感知觉的研究方法

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于人的成长阶段似乎都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比如可以说出像婴儿、幼儿、儿童、青少年、青年、老年等一些专业术语,但对于每个成长阶段的具体起止年龄,以及划分依据,可能很少有人说得清楚,即便是专业的人士对此问题也不敢确切地给以界定,这反映出人的成长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对于成长阶段的划分更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尽管人们对此问题说不清楚,但却不影响人们对于人成长阶段的关心和谈论的热情。

在人成长的各阶段中,人们关心和谈论比较多的也许就是婴儿期了,因为婴儿阶段是人生命全程发展的最初时期。对于初为父母的年轻人来说,带着几多期许和好奇迎接一个新生命的到来,面对这样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有太多的未知需要他们去探索,有太多的问题需要他们去面对,在这种探索和面对过程中,新的表现和问题会层出不穷,很多时候会使他们变得茫然和不知所措。这反映出婴儿阶段的生命个体虽然看似简单,实际上却复杂多变,有很多未知需要我们去探究和应对。

关于婴儿阶段的年龄划分问题,普通大众根本说不清楚,在他们的认知中也不会用具体年龄去划分,而是采用其他的说法来加以界定,比如刚出生的就是婴儿、还在吃奶的就是婴儿、不会走的就是婴儿、不会说话的就是婴儿等等。实际上,专门研究个体发展的研究者们对此问题也有不同的看法,只不过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对于个体发展的内容和规律性把握得越来越清晰,逐步由最初的分歧开始走向融合,但对于婴儿期年龄阶段的划分仍然采用一种可以伸缩的年龄加以界定,大体上可以界定为 0 至 2 -3 岁。如果不是从严格学术研究的层面加以界定,而只是从日常生活的角度来加以界定,可以简单地把婴儿期的起止年龄界定为 0 -3 岁,在这一范围内又可以进一步具体划分为新生儿期(出生第一个月)、乳儿期(出生第一年)、婴儿期(1-3 岁)。

对于婴儿,人们可能很简单地认为此时的生命个体就是处在一个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的时期,因此什么事情都需要别人提供帮助和照料。不仅普通大众这样认为,就是专门从事个体发展研究的专业研究者们最初也有“婴儿无能”的假设。这种假设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经验主义的产物,因为婴儿期是人生发展的起点,而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日积月累的经验积累,对于刚出生的婴儿第一次和外界环境接触,还谈不上什么经验的积累,因此其必然是无能的;其次是错误的推论,因为婴儿在运动技能上表现比较差,很长时间内不能自主活动,因此人们就简单地推论婴儿在其他方面也同样是很低能的甚至是无能的;再次是不正确的对比,因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观察发现,幼儿在很多事情上的表现是很差的,因此相比于幼儿,年龄更小的婴儿在各方面应该是更差的,近乎无能。关于“婴儿无能”的假设并不是真的表明婴儿无能,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研究者的无能,因为研究者不能找到一种研究婴儿各方面发展,尤其是认知发展的有效方法,从而揭示婴儿发展的内在实质,致使“婴儿无能”的假设得以长时间存在,使人们信以为真,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研究者回避掉因为不知道如何走进婴儿的发展世界而产生的尴尬。可见,找到一种有效打开婴儿各方面发展世界的方法是多么的重要,伴随着研究者对婴儿发展研究的逐步深入,积累的知识与经验越来越多,研究者逐渐找到了有效破解婴儿神秘发展世界的钥匙,那就是“婴儿的注视偏好”和“习惯化和去习惯化”研究方法。

注视偏好 。“注视偏好”方法是美国发展心理学家范兹(R.L.Fantz)首创,用来研究婴儿的知觉发展。这种方法主要是利用婴儿的注视行为作为检测指标,通过观察婴儿对不同刺激物的注视时间来揭示婴儿的知觉发展。对于婴儿知觉发展研究的困难就在于,婴儿不会说话,不能用语言来报告自己的知觉活动,因此如何利用婴儿的非言语活动就非常重要了。婴儿虽然不会说话,但会用眼睛去看周围的世界,那么婴儿眼中的世界是如何的?是否所有的物体在婴儿看来都是一样的?这引起了研究者的兴趣,通过观察研究发现,婴儿的眼中世界并非一模一样,而是有区别的,这为研究者探究婴儿的知觉世界提供了一条线索,即利用婴儿的注视行为来探讨婴儿对于刺激物的知觉反应。采用“注视偏好”方法进行研究时,就是同时给婴儿呈现两个视觉刺激物,观察婴儿对刺激物的视觉反应,记录他们对每个刺激物的注视时间,如果发现他们对不同刺激物的注视时间不同,表现为对一个刺激物的注视时间明显长于或短于另一个刺激物,就表明他们存在视觉偏好,即注视时间更长的刺激物可能是他们更喜欢的。研究者通过变换不同刺激物来进行实验,发现婴儿确实存在注视偏好行为,这表明婴儿的知觉系统可以区分不同的刺激物,并反映出婴儿在环境中更倾向于注意哪些刺激物,这种知觉上的区分和注意上的选择,都表明婴儿的知觉和注意都在积极主动地发挥作用,而不是完全任由环境刺激来决定婴儿活动的无能表现。大量研究表明,相比于简单的刺激物,婴儿更喜欢注视复杂的刺激物;相比于非对称的刺激物,婴儿更喜欢注视对称的刺激物。他们尤其喜欢注视靶心图和人脸,由于婴儿有这样的注视偏好,后来人们总结出一个有意思的结论,那就是一个人长得漂亮还是不漂亮,也许婴儿最有发言权,因为他们对你面孔的注视时间已经给出了答案。

习惯化和去习惯化 。“习惯化和去习惯化”方法是研究者用来研究婴儿知觉发展的另外一种范式,这种方法是利用婴儿的吮吸行为作为检测指标,通过观察婴儿在不同刺激物作用下其吮吸频率的变化来揭示婴儿的知觉发展。采用这种方法开始研究之前,先给婴儿一个橡皮奶头让其吮吸,并记录下其吮吸频率,并把这个吮吸频率作为婴儿的吮吸基线频率。然后给婴儿一个刺激,比如声音,以引起婴儿的定向反射,在这种定向反射的作用下,婴儿的吮吸行为可能会停止或是吮吸频率下降,这表明这一声音刺激被婴儿知觉到并影响到了吮吸行为,伴随着同一声音的多次呈现,婴儿的吮吸行为不再受到影响,即表现为吮吸频率又恢复到原来的基线频率,此时就表明婴儿已经习惯了这一声音刺激,不再对其感兴趣,由此所引起的定向反射逐渐减少并最终消失不再起作用,这就被称为习惯化。在婴儿习惯了先前的声音刺激后,这时开始以另外一种声音作为刺激,如果又使婴儿产生新的定向反射行为,并影响到其吮吸行为的变化,这表明婴儿知觉到了新的声音刺激不同于先前的声音刺激,并对其产生了新的兴趣,这就是去习惯化。习惯化和去习惯化方法可以明确地揭示出婴儿对于刺激物的区分,表明其知觉辨别能力的存在和发展。习惯化和去习惯化研究方法,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去了解婴儿的感知觉发展问题,还可以给我们对于儿童的教育以启示,那就是一种教育方法或是手段,如果总是重复使用,就会使儿童产生习惯化,习惯化的后果就是这种方法不再有效,甚至会产生更坏的结果。因为儿童对于习惯化的刺激,无非会有这样几种应对选择,一是消极适应,二是被迫逃离,三是消灭刺激源,无论是哪一种选择都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

注视偏好方法与习惯化和去习惯化方法帮助人们对于婴儿的感知觉能力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使人们走出了“婴儿无能”的虚假假设,引导人们对于婴儿的感知觉发展问题展开进一步的研究。 H5owalvLzYDNQX3QgjLj+IdyEcWHfzMalXW/Y0uk+sKP+pupWuxi6IiJdCZeOQq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