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从排斥到共生

福柯认为话语是浸润各种复杂关系的语言序列组织,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话语形式,一旦“话语在本身无需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可以同时或者连续地产生出互相排斥的对象的话,那么,一种话语的形成得以确定了” 。以20世纪40年代上海一份综合性通俗文艺刊物《春秋》为例,在1948年底的5卷6期、6卷1期上分别发表徐中玉的《高尔基论典型问题》《高尔基论文学工作者的学习与修养》等反映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和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文学评论,同期上也有《今日的好莱坞》《蒋经国的幕后人物》《杜月笙与财产税案》《恶夜》等迎合市场的通俗作品,两种互相排斥的对象出现在同一刊物上彰显了一种新的话语的诞生。事实上,这些在大都市营业的期刊报纸第一次正视工农主体地位的确立,背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国民政府的失败不可避免,工农革命的胜利是大势所趋。正是在新中国大局已定的情况下,一个有新性质和新组织的文学统一机构才有运作的可能,话语转换才有现实的土壤与动机。

《春秋》是20世纪40年代上海一份通俗性的综合文艺刊物。创刊于1943年8月15日,终刊于1949年3月25日,共出6卷4期。从其封面图案的历史演变中,我们能看出时代转换的印痕。从左至右分别为1944年6月、8月、1947年4月的封面,美术编辑分别选择中国古典如意回纹、北京颐和园石舫、天空中自由翱翔的一对白鸽作为主题设计,如果说最后一幅隐在地象征对国内和平的期盼,那么前面的两幅则刻意规避着意识形态的风险,以精致的传统中国文化不温不火地熨帖着沦陷区的中国人。

这是1948年《春秋》中的插图和封面设计,前面两幅为1948年8月号,后面一幅为1948年11、12月合刊号,在8月号第一幅插图中,一位中年男知识分子神情疲惫、衣衫褴褛,他坐在逃难途中一堵破壁旁的行李上,满面愁容,旁边斜倚着的一把雨伞暗示着他在风雨中辗转流离,漂泊不定。图下文字标明此画主题《何处去?》,署名为白勺,艺术门类为木刻版画。在8月号第二幅插图中,一共有三幅主题画,分别为丁苦的《蜕变》、白勺的《夏天》、小英的《愿换白饭一碗》。《蜕变》通过黑白分明的三幅小图,对比出社会和官场对人性良善天性的泯灭:未出学校之前,人是清白正派的;进入社会之后,人变得面目模糊不清,色彩也灰不溜秋的;身为政界要员之后,人全变黑了,这事实上也象征着唯有“厚黑”“鄙黑”才能在官场立足,对当时政治的讽刺和绝望可见一斑。《夏天》是一幅木刻版画,两名面目黧黑的车夫弓腰屈腿在烈日炎炎下挥汗如雨,他们背负纤绳赤足裸身爬行挣扎在城市的街道上,可街旁影影绰绰一群男女却在一家设有冷气冰块的吧座谈笑风生,贫富分化的社会现实在此画得到入木三分的展现。《愿换白饭一碗》揭露了战乱中知识分子的艰难处境,饿得骨瘦如柴、眼睛深度近视的一名文化人提着他的毕业证书和学位服当街叫卖:“愿换白饭一碗。”战乱冲击着每个人的生活,衣食无着成为社会的常态,知识分子在物价飞涨的年代已经断米绝炊,岌岌可危。最后一幅为1948年11月、12月合刊号封面,由于物价飞涨,纸张供应紧张,办杂志已成为稳亏不赚的行业,《春秋》也由月刊号变为双月合刊号,对于这份贯穿整个20世纪40年代的老牌著名杂志,一批文化人还在苦苦坚守。1948年12月1日出版的《春秋》在封面设计上有划时代的意义,以农家劳动场景为特征的剪纸风格的写意画,在上海这座东方大都市一份拥有稳定消费读者群的杂志上首次成为时代主题。这幅充满喜气色彩的农村耕耘收获图当然有多种解读,我们也不必捕风捉影地进行过度猜测,但它显而易见带来一股新的气象,暗示着一种新的话语介入的可能,对传统的被各种消费关系网络规约的市民话语实践的挑战,事实上表明原有话语实践形成关系成分及层次的某种裂变,这预示着一个新的时代话语的来临。在大都市中谋生的老牌文学杂志必须适应这种改变。 tN9d5bzydjUc83sMu1P7dwvtMuVH8/DaYuNA3xXz34BqO1saVjxj0raPo+Z83E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