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涪陵”地名位移考察

在“涪陵”及其地域,发生地名位移的情况,比比皆是。即使保留同一地名的县份亦存发生过治所的“地名位移”。

一、“涪陵”的地名位移

在今重庆市地域,“涪陵”一名首先出现于今重庆市彭水县(涪陵县、涪陵属国、涪陵郡),继而出现于今涪陵区(涪陵镇),再出现于武隆县(汉平县→涪陵县),再出现于合川区(涪州、涪陵郡),唐代以后定位在涪陵区(涪州、涪陵郡、涪陵县、涪陵专区、涪陵地区、涪陵市、涪陵区)。

(一)彭水“涪陵”

在今彭水地域,最早出现“涪陵”的行政建置——涪陵县,时间在汉高祖五年(前 202 年),一说在汉武帝建元元年(前 140 年),治地在今彭水县郁山镇。历西汉、新朝、东汉、蜀汉、曹魏、西晋、成汉直至北周。在今彭水地域,东汉末期还首次出现郡级机构,先为巴东属国都尉,后改为涪陵属国(或说巴东属国即涪陵属国),后改为涪陵郡,成为“涪陵郡”的最早源头。

西汉巴郡涪陵县

《重庆市志》第 670 页云:西汉高祖五年(前 202 年)置巴郡,郡治江州县。同年,置涪陵县。巴郡下辖江州、垫江、枳县、阆中、朐 、安汉、宕渠、充国、鱼复、涪陵、临江 11 县。涪陵县治今彭水县。

新朝巴郡涪陵县

《重庆市志》第 670 页云:王莽新朝(9—23 年),仍置巴郡,郡治江州县,下辖江州、垫江、枳县、阆中、朐 、安新、宕渠、充国、鱼复、涪陵、监江11 县。涪陵县治今彭水县。

东汉巴郡涪陵县

《重庆市志》第 670 ~ 671 页云:东汉建武十一年(36 年)仍置巴郡,废王莽所改县名,恢复西汉旧制,郡治江州县,下辖 11 县,仍属益州刺史部。汉和帝时辖江州、垫江、枳县、平都、阆中、朐 、安汉、宕渠、宣汉、汉昌、充国、鱼复、涪陵、临江 14 县。涪陵县治今彭水县。

东汉置巴东属国

《重庆市志》第 671 页云:汉末兴平元年(194 年),益州牧刘璋将巴郡一分为三,垫江以北为巴郡,江州至临江为永宁郡,朐 至鱼复为固陵郡。建安六年(201 年),永宁郡复称巴郡,郡治江州县,分涪陵县置巴东属国校尉(郡级政区)。巴东属国治今彭水郁山镇。按:校尉,其他诸县志多作都尉。

成汉涪陵郡及涪陵县

《重庆市志》第 671 页云:西晋永兴元年(304 年),成汉政权在成都建立,成汉玉衡元年(311 年)置荆州,州治巴郡江州县,辖巴郡、涪陵郡、巴东郡 3郡,涪陵郡郡治汉复县,辖汉复县(治今酉阳县龚滩镇)、涪陵县(治今彭水县汉葭镇)、汉平县(治今武隆县鸭江乡)、汉葭县(治今彭水县郁山镇)。

南朝梁涪陵郡

《重庆市志》第 674 页云:南朝梁(502—553 年)置楚州,州治巴郡垫江县,辖巴郡、东阳郡、东宕渠郡、涪陵郡、临江郡、新兴郡 6 郡。涪陵郡本巴郡枳县置,郡治枳县(今涪陵市),辖枳县、汉平县(治今武隆县鸭江乡)。

北周涪陵郡及涪陵县

《重庆市志》第 675 页云:北周闵帝元年(557 年)改巴州复为楚州,分巴郡汉平县复置涪陵郡,州治先为巴郡垫江县,后为巴郡巴县。楚州辖巴郡、东阳郡、七门郡、涪陵郡。涪陵郡郡治汉平县,辖汉平县(治今武隆县鸭江乡)、涪陵县(治今彭水县汉葭镇)。

(二)涪陵“涪”“涪州”“涪陵”名

东晋涪郡

东晋永和三年(347 年)前,“涪”名拥有权在今重庆市彭水县。是年开始今重庆市涪陵区拥有“涪”字用名权。《重庆市志》第 673 页云:东晋永和三年(347 年),将枳县县治迁移到今江北县洛碛镇附近,以原枳县地改置为涪郡(枳城郡)。

北周置涪陵镇

北周保定四年(564 年),今涪陵区首次拥有“涪陵”用名权。《重庆市志》第 675 页云:北周闵帝元年(557 年)改巴州复为楚州。楚州辖巴郡、东阳郡、七门郡、涪陵郡。周武帝保定四年(564 年),涪陵“蛮族”首领田思鹤“内附”,置涪陵镇以安置之。

唐代涪州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 年),今涪陵区首次拥有“涪州”用名权,并最终定位于今涪陵区,一直延续到清宣统三年(1911 年)。《重庆市志》第 676 页云:唐武德元年(618 年)以渝州涪陵镇及巴县地置。乾元元年复为涪州(天宝元年后涪陵郡)。

唐代涪陵郡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 年),今涪陵区首次设置涪陵郡,首次拥有“涪陵郡”用名权,“涪陵郡”用名持续到宋元之际。《重庆市志》第 676 页云:唐天宝元年(742 年),改涪州为涪陵郡。

唐代涪陵县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 年),今涪陵区首次设置涪陵县,首次拥有“涪陵县”用名权,一直持续到 20 世纪 80 年代。《重庆市志》第 675 ~ 676 页云:开皇十三年(598 年),改汉平县为涪陵县;武德二年(619 年)升涪陵镇为涪陵县。

关于“涪”“涪州”“涪陵”的具体行政设置,参见第五章。

(三)武隆“涪陵”

北周闵帝元年(557 年)分巴郡汉平县地复置涪陵郡,开皇三年(583 年),撤销涪陵郡(治今彭水汉葭镇),移汉平县(治今武隆县鸭江乡)于涪陵镇(治今涪陵区),县、镇合一。开皇十三年(593 年)为涪陵县。唐高祖武德二年(619 年),升涪陵镇、改汉平县为涪陵县。

(四)合川“涪州”“涪陵”名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 年),整顿滥设州县,形成州、县二级制。开皇十八年(598 年)改合州为涪州,州治石镜县。大业三年(607 年),改涪州为涪陵郡,郡治石镜县。《重庆市志》第 675 ~ 676 页云:开皇三年(583 年)撤销合州垫江、清居 2 郡,仍置合州;开皇八年(588 年),分石镜县置赤水县;开皇十八年(598 年),改合州为涪州,州治石镜县,辖石镜县(治今合川县)、赤水县(治今合川县赤水乡)、清居县(治今南川县青居镇)、汉初县(治今武胜县西关乡)。大业三年(607 年),改涪州为涪陵郡,郡治石镜县,辖石镜县、赤水县、汉初县 3 县。唐武德元年(618 年),改涪陵郡复为合州。合川称“涪州”“涪陵郡”的历史结束。其中,合川称“涪州”约 20 年,称“涪陵郡”约12 年。

二、“涪陵”地域其他地名的位移

除“涪陵”出现地名位移外,“涪陵”及相关地域则多有地名位移。

(一)“枳”的地名位移

在今重庆市地域,“枳”首先出现在今涪陵区,后陆续存在于江北洛碛、武隆土坎、南川水江之地,最后终定名适用于今涪陵区。

1.枳——今涪陵“古称”

枳为今涪陵区古称,出现时间极早,《逸周书·王会解》即有“鬼亲枳已”的记载。战国时期,曾为巴国国都和先王陵寝所在之地,《华阳国志·巴志》有明确记载。《战国策》引苏代语:“楚得枳而国亡”,枳为楚占,设立枳邑。秦占枳地,设立枳县,西汉、新朝、东汉、蜀汉、曹魏、西晋、成汉、东晋、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西魏、北周沿袭设置。直到穆帝永和三年(347 年)枳县西迁江北县洛碛,于原枳县地置涪郡,又称枳城郡。刘宋时,枳县还治于涪陵。直到周明帝武成三年(561 年)撤销垫江县、枳县,涪陵“古称”枳的历史结束。

2.江北洛碛称枳

《重庆市志》第 30 页云:东晋永和三年(347 年)“桓温平蜀,移枳县(今涪陵市)县治于今重庆市江北县洛碛镇附近,属巴郡”。又第 673 页云:东晋永和三年(347 年),将枳县县治迁移到今江北县洛碛镇附近,以原枳县地改置涪郡(枳城郡)。是时,梁州巴郡辖江州、垫江、枳县、临江 4 县。枳县治今江北县洛碛镇。

3.武隆土坎称枳

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 年),武龙县改称枳县,至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止。据明曹学佺《蜀中名胜记·武隆县》载:“枳县故址在治东上流二十里”。明代武隆县治在今土坎乡,其上流(指乌江)二十里约今巷口镇一带。《武隆县志》第 8 页云:“宣和元年(1119)武龙县更名枳县”“宣和元年(1119)武龙改称枳县,绍兴元年(1131)复称武龙县,仍隶涪州”。

4.南川水江名“枳”

据清乾隆本《南川县志》载:水江镇桥首有“枳县故里”碑,是否为宋代枳县治地,清以前文献未载,亦无其他佐证材料。

5.中华人民共和国设枳城区

1995 年 11 月 5 日经国务院批准,自 1996 年 1 月起撤涪陵市,设枳城区;1996 年 3 月,撤涪陵地区,设地级涪陵市,下辖枳城区。1997 年 12 月 20 日,经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批准,撤销原地级涪陵市和枳城区、李渡区,设立重庆市涪陵区。枳城区存续历史约 2 年。

关于“枳”之位移,参见《涪陵市志》《涪陵建置沿革》《重庆市志》及第四章等。

(二)“垫江”的地名位移

在今重庆市地域,“垫江”一名首先出现在今重庆市合川区(合州),后移于重庆市中区(江州),再移于今重庆市垫江县(垫江),经历合州→江州→垫江的位移。

1.合州“垫江”

“垫江”一名最早出现于巴国时期,曾经为巴国别都。《华阳国志校注》第58 页云:“巴子时虽都江州,或治垫江,或治平都。后治阆中。其先王陵墓多在枳。”江州即今重庆市中区,垫江即今重庆市合川区,平都即今重庆市丰都县,阆中即今四川阆中市,枳即今重庆市涪陵区。

巴国垫江

《重庆市志》第 28 页云:战国时期(前 4 世纪中晚期)“楚攻巴,枳(今涪陵市)为楚得。巴都城自江州迁避垫江(今重庆市合川县)。”第 670 页云:“巴国时期,国下尚无正规的行政建置。其都城曾多次迁徙,但都在今四川省境内,以在江州(今重庆市)的时间为最长。除江州外,作过别都和先王陵邑的城邑有垫江(今重庆市合川县)、平都(今丰都县)、阆中(今阆中县)、枳(今涪陵市)。”

秦朝巴郡垫江县

《合川县志》第 25 页云:前 314 年建垫江县隶于巴郡。治所在今合阳镇。又云:周赧王元年、秦惠文王后元十一年(前 314 年)置垫江县,治所今合川,属巴郡辖。垫江县为合川历史上最早县名。垫江原名为亵江,取嘉、涪二江在县城汇合之水如衣重叠之意,《汉书·地理志》误记为垫江并沿袭至今。垫江县域,辖今合川、武胜、铜梁、安岳、岳池等县地。《重庆市志》第 670 页云:战国周赧王元年、秦惠文王后元十一年(前 314 年)置巴郡,郡治江州县。巴郡辖县可考者有江州、垫江、阆中、江阳、枳县、朐 。垫江县治今合川县。

西汉巴郡垫江县

《重庆市志》第 670 页云:秦灭后,楚汉相争,西汉高祖五年(前 202 年)置巴郡,郡治江州县,下辖江州、垫江、枳县、阆中、朐 、安汉、宕渠、充国、鱼复、涪陵、临江 11 县。垫江县治今合川县。《合川县志》第 7 页云:汉平帝元始二年(2 年),垫江县域辖今合川、铜梁、大足、武胜县地及潼南、安岳县一部分。县治仍在今合川县合阳镇,属巴郡。

新朝巴郡垫江县

《重庆市志》第 670 页云:王莽新朝(9—23 年),仍置巴郡,郡治江州县,下辖江州、垫江、枳县、阆中、朐 、安新、宕渠、充国、鱼复、涪陵、监江11 县。垫江县治今合川县。

东汉巴郡垫江县

《重庆市志》第 670 ~ 671 页云:东汉建武十一年(36 年)仍置巴郡,废王莽所改县名,恢复西汉旧制,郡治江州县,下辖 11 县,仍属益州刺史部。汉和帝时辖江州、垫江、枳县、平都、阆中、朐 、安汉、宕渠、宣汉、汉昌、充国、鱼复、涪陵、临江 14 县。垫江县治今合川县。汉末兴平元年(194 年),益州牧刘璋将巴郡一分为三,垫江以北为巴郡,江州至临江为永宁郡,朐 至鱼复为固陵郡。建安六年(201 年),永宁郡复称巴郡,郡治江州县,分涪陵县置巴东属国都尉,巴郡辖江州、垫江、枳县、平都、临江 5 县。垫江县治今合川县。《合川县志》第 25 页云:建安六年(201 年),垫江县属巴西郡。

蜀汉巴郡垫江县

《重庆市志》第 671 页云:蜀汉仍置巴郡,属益州,郡治江州县,先主刘备时辖江州、垫江、常安、乐城、枳县、平都、临江 7 县。垫江县治今合川县。后主延熙十七年(254 年),撤销常安、乐城 2 县,巴郡辖江州、垫江、枳县、平都、临江 5 县、垫江县治今合川县。《合川县志》云:建兴十五年(237 年),垫江县属巴郡。

曹魏巴郡垫江县

《重庆市志》第 671 页云:魏元帝景元四年(263 年)魏灭蜀汉,建置未变。即延续蜀汉后主行政建置。

西晋巴郡垫江县

《重庆市志》第 671 页云:西晋时巴郡仍置,属梁州,郡治江州县,辖江州、垫江、枳县、临江 4 县。垫江县治今合川县。

成汉巴郡垫江县

《重庆市志》第 671 页云:西晋永兴元年(304 年),成汉政权在成都建立,成汉玉衡元年(311 年)置荆州,州治巴郡江州县,辖巴郡、涪陵郡、巴东郡 3郡,巴郡郡治江州县,辖江州、垫江、枳县、临江 4 县,垫江县治今合川县。

东晋巴郡垫江县

《重庆市志》第 672 页云:东晋永和三年(347 年)成汉灭亡,废荆州,仍置巴郡,改属梁州,郡治江州县。巴郡辖江州、垫江、枳县、临江 4 县。垫江县治今合川县。《合川县志》第 25 页云:义熙元年(405 年),垫江县属巴州。义熙八年(412 年),垫江县属巴郡。

南朝宋巴郡垫江县

《重庆市志》第 672 页云:南朝宋(420—479 年)巴郡仍置,郡治江州县,辖江州、垫江、枳县、临江 4 县。垫江县治今合川县。

西魏垫江郡

《重庆市志》第 674 页云:西魏恭帝三年(553 年)改梁朝东宕渠郡、新兴郡、东遂宁郡置合州,州治垫江郡石镜县,辖垫江郡、清居郡、东遂宁郡、怀化郡 4 郡,垫江郡郡治石镜县(今合川县),辖石镜县 1 县。《合川县志》第 25页云:西魏恭帝三年(556 年),置合州,合州名因涪江自梓州、遂州来,在今合阳镇与嘉陵江合流而故名,州治所在今合阳镇。合州辖 4 郡 7 县。其一为垫江郡(原东宕渠郡),郡治石镜县,辖 1 县:石镜县。

北周垫江郡

《重庆市志》第 675 页云:合州仍置,周闵帝元年(557 年)分西魏合州东遂宁郡、怀化郡置遂州。合州州治垫江(宕渠)郡石镜县,垫江(宕渠)郡,辖石镜县(今合川县)。

隋朝垫江郡

《重庆市志》第 675 页云:隋初,垫江郡仍置。开皇三年(583 年)撤销合州垫江、清居 2 郡,仍置合州。从此,今合川县以“合州”“合川”名于世,合川称“垫江”的历史彻底结束。

2.江州垫江县

南朝齐巴郡垫江县

《重庆市志》第 30 页云:南朝齐永明五年(487 年)“迁江州县治于僰溪口(今江津县长江、綦江汇合处的顺江乡),迁垫江县(至今合川县合阳镇)治至原江州县驻地(今重庆市市中区)”。第 673 页云:巴郡,南齐建武二年(480年)隶属于巴州。永明五年(487 年)迁江州县治于僰溪口(今江津县顺江乡),将垫江县迁入原江州县驻地。巴郡辖江州、垫江、枳县、临江 4 县。垫江县治今重庆市中区。《巴县志》第 31 页云:“南齐永明五年(487 年),析江州县地置垫江县,江州县徙治僰溪口,以其故治为垫江县治。”“南齐永明五年(487 年),置垫江县,迁江州县治于僰溪口(今江津县顺江乡),以江州县故治为垫江县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大典·重庆市卷》第 389 页云:“南北朝齐永明五年(487 年),改江州县为垫江县;北周保定元年(561 年),又改垫江县为巴县。”

南朝梁巴郡垫江县

《重庆市志》第 674 页云:南朝梁(502—553 年)置楚州,州治巴郡垫江县,辖巴郡、东阳郡、东宕渠郡、涪陵郡、临江郡、新兴郡 6 郡。巴郡郡治垫江县,辖垫江、江州 2 县。垫江县治今合川县。

西魏巴郡垫江县

《重庆市志》第 674 页云:西魏废帝二年(553 年)改梁朝楚州置巴州,州治巴郡垫江县,辖巴郡、东阳郡、七门郡 3 郡。巴郡郡治垫江县,辖垫江、枳县、汉平 3 县。

北周巴郡垫江县

《重庆市志》第 675 页云:北周闵帝元年(557 年)改巴州复为楚州,州治先为巴郡垫江县,后为巴郡巴县。楚州辖巴郡、东阳郡、七门郡、涪陵郡。巴郡,周明帝武成三年(561 年)撤销垫江县、枳县,以其地置巴县,为郡治。巴郡辖巴县 1 县、涪陵镇 1 镇。今重庆市中区称“垫江”的历史结束。

3.垫江垫江县

西魏置垫江县

《垫江县志》第 7 页云:“西魏恭帝二年(555 年),析临江县地置垫江县,兼置容川郡(或称容山容川郡、容州容川郡)。治地均在今垫江县城(桂溪镇),隶邻州。”第 45 页云:“西魏恭帝二年(555 年),分临江县地置垫江县,兼置容川郡(或称容山容川郡、容州容川郡),隶邻州,郡县同治今县城桂溪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大典·重庆市卷》第 1210 页云:“西魏恭帝三年(556 年),析临江县地置垫江县,属邻州,治所在今桂溪镇。”大体从此以后,垫江县治地在今重庆市中区存在有 6 年,见“北周巴郡垫江县”。今垫江拥有“垫江”之名至此而始,且“垫江”之设置(垫江县、垫江郡等)均在今垫江地域。参见第六章《“涪陵”地域的行政离合》。

(三)“南川”的地名位移

“南川”之名首先出现于唐先天元(712 年)年,称为南川县,其地在今綦江县。与此相关的地名还有“南州”“南川郡”“南平州”。直到元代,始与今南川县地域相吻合。

1.綦江“南川”

唐置南州南川郡

《重庆市志》第 677 页云:唐武德二年(619 年),分江津县置南州。武德三年(620 年)改名僰州,武德四年(621 年)复为南州。天宝元年(742 年)改为南川郡,乾元元年(758 年)复为南州。南州州治隆阳县(南川县)、南川郡治南川县。武德三年(620 年),辖隆阳县(今綦江县古南镇北)、扶化县(今綦江县境内)、隆巫(今綦江县境内)、丹溪(治今綦江县东溪镇)、灵水(今綦江县境内)5 县。贞观七年(633 年),辖隆阳县、扶化县、隆巫县、丹溪县、灵水县、三溪县(治今綦江县三江镇)、当山县(今綦江县境内)、岚山县(今綦江县境内)、汶溪县(今綦江县境内)10 县。天宝元年(742 年),辖南川县(治今綦江县县城北)、三溪县 2 县。

唐置南川县

《重庆市志》第 677 页云:武德二年(619 年)置南州隆阳县,先天元年(712 年),隆阳县改为南川县。武德三年(620 年),隆阳县治今綦江县古南镇北。天宝元年(742 年),南川县治今綦江县县城北。

唐置南平州

《重庆市志》第 677 页云:贞观四年(630 年)分巴县地置南平州;贞观八年(634 年)改南平州为霸州。贞观十三年(639 年),撤销霸州,撤销清谷、周泉、昆山、和山、白溪、瀛山等 6 县,并入南平县。南平州州治南平县。贞观四年(630 年),辖南平(治今巴县南部),周泉、清谷、昆山、和山、白溪、瀛山(治地均在巴县南部到綦江县北部及南川县西南部一带)。

唐置南平县

《重庆市志》第 677 页云:贞观四年(630 年)置南平州南平、清谷、周泉、昆山、和山、巴县、瀛山等 7 县,属山南道。贞观十三年(639 年),清谷等 6 县并入南平县。南平县为南平州州治,治今巴县南部。

唐置溱州

《重庆市志》第 677 页云:贞观十六年(642 年)因南平僚内附置。

宋置南平军

《重庆市志》第 679 页云:原为羁縻州南州、溱州(南平僚地)。熙宁四年(1071 年)渝州南川县及羁縻溱州荣懿县僚人李光吉、梁承秀、王衮三族起而造反,宋王朝镇压后,在东部置隆化县,隶属于涪州(今涪陵市)。西部建荣懿、扶欢 2 寨,隶属渝州。熙宁七年(1074 年),渝州南平僚人木斗又反,宋招抚后以南川铜佛坝建立南平军,同时将涪州隆化县、渝州南川县改隶南平军管辖,军治南川县,辖南川县(今綦江县赶水镇)、隆化县(治今南川县隆化镇)。南宋宝祐四年(1256 年),南平军治及南川县治移驻龙岩城(今南川县东南马脑山)。大观二年(1108 年)南平军南面的“渝州蛮”赵泰内附,另置一溱州及溱溪、夜郎 2 县以安置之。宣和二年(1120 年),废溱州及所属 2 县,改置为溱溪寨,隶属南平军。宣和三年(1121),撤销播州(治今贵州省桐梓县南)及所属播川、琅川、带水 3 县,以其地置白锦堡,隶属于南平军。南宋端平三年(1236 年)复置播州。

宋置南川县

《重庆市志》第 679 页云:宋代,南川县仍置。熙宁七年(1074 年),为南平军军治。熙宁八年(1075 年)撤销南川县,其地并入隆化县。元丰元年(1078 年)复置南川县。宣和三年(1121 年),南平军辖南川县、隆化县 2 县。

元置南平军

《重庆市志》第 680 页云:元代,南平军仍置。至元二十二年(1285 年),撤销南平军,部分地域并入南川县。

2.南川“南川”名

元代开始,今南川地域完全享有“南川”之名,今綦江县地域不再使用“南川”之称。

元置南川县

《重庆市志》第 680 页云:至元二十三年(1286 年),重庆路辖 1 司:录事司,直辖 3 县:巴县(治今重庆市中区)、江津县(治今綦江县几江镇)、南川县(治今南川县隆化镇)。

元以后的“南川”在今南川县,参见第六章《“涪陵”地域的行政离合》。 CMYybUts0eE2A1sBkAxwFB806gITAOfQIVQvsR2IDDEO1d3ZvY1H2/G8/n7Uzf4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