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地名同名、异名与位移

在中国历史上,同一地名往往出现在不同的地域,而同一地域则又有多个不同的地名,这固然与历代历朝的治政有关,也与人口的迁移密切相关,更与地名的传承关联极大。

一、地名的含义及其价值

地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的一种工具。人们在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活动,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在地名上。因此,任何一个地名都承载着极为丰厚的地理、政治、历史、经济、文化、社会、民族、人口、资源等相关信息。翻开任何一个地方的地名志或地名录,莫不如此。这里仅以《四川省涪陵县地名录》为例进行说明。

在涪陵老城区,原有黔清街居委会,因驻地在黔清街而命名。为什么称黔清街呢?其价值如何呢?《地名录》第 7 页解释云:“明代以涪陵八景之一的‘黔水澄清’得名,清代讳‘清’改‘靖’,现还复其名。东门街道办事处、黔清街居委会驻地。”这条解释就会告诉我们如下之信息:第一,得名原因,肇因于文化信息(黔水澄清);第二,改名,肇因于政治信息(讳“清”改“靖”);第三,地名复原,肇因于历史信息(还复其名),同时,兼具政治信息;第四,地名承载功能,肇因于政治信息(驻地)。

在涪陵老城区,有地名“水井湾巷”,《地名录》第 8 页解释说:“明代前此地有院子(涪方言,呼院为湾),院中有水井,故名。后废院发展为巷道。”该条解释又会告诉我们如下信息:第一,水井湾巷之得名缘由;第二,时间信息(明代前);第三,方言信息(呼院为湾);第四,“院子”之不同含义,与我们通常所说“院落”“庭院”等含义大有区别;第五,反映出商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

在涪陵老城区,有地名“太平街”,《地名录》第 8 页解释说:“原为鹅市场。1928 年军阀混战后,人们渴望太平,故名。西门街道办事处和西门口居委会驻地。”该条解释则包含着如下之信息:第一,此地原来的用途(鹅市场);第二,民国时期的社会情形(军阀混战);第三,时人的社会心理(渴望太平);第四,该地承载的政治功能(驻地)。

总之,任何一个地名均存在或多或少的各种信息,限于主旨,这里就不赘述了。

二、地名同名与异名

在中国,相对于从古到今的地名来说,一直以来同地同名的状况较为少见,多为异地同名和同地异名之现象。

在“涪陵”及相关地域,一直以来保持同一“称谓”的只有一例,即酉阳。在历史上,不论是酉阳县,还是酉阳寨、酉阳州、酉阳宣抚司、酉阳宣慰司、酉阳直隶州、酉阳专区、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总之“酉阳”之名未废,长期袭用。

在“涪陵”及相关地域,其他诸县均存在同地异名和同名异地的情况。如今涪陵,主要使用两个名称,即枳和涪陵。大体唐以前,以枳县(邑)为主;唐以后,以涪陵(涪州)为主。

而“涪陵”则并非今涪陵区的专属权。在历史上享有“涪陵”之称则有:今彭水县(涪陵县、涪陵属国、涪陵郡);今武隆区(涪陵县);今涪陵区(涪陵镇、涪陵县、涪陵郡、涪州、涪陵专区、涪陵地区、涪陵市、涪陵区);今合川区(涪陵郡、涪州)。

三、地名位移

既然存在同地异名和同名异地的情况,那么该怎样解释这一现象呢?有人试图用“侨置”加以解释。《辞海》第 240 页云:“侨置,东晋、南朝为了安置北方来的人民,用北方州郡之名在长江南北设置了许多侨州、侨郡,称为‘侨置’。如侨置司州于徐州,侨置弘农郡于寻阳。”“侨置郡县,东晋、南朝时在其管辖地区内用北方地名设立的郡县。当时北方人民与士族大量南迁,多相聚而居,保持原籍贯。统治集团因而设置侨州、侨郡、侨县,安置北方士族,保持其封建特权,借以缓和南北士族矛盾,以巩固政权。东晋初,侨州、郡、县均沿用北方原地名,如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侨立徐州,江乘(今江苏句容北)侨立琅琊郡与临沂县,刘裕收复青徐等州后,曾以原州、郡名前加‘北’字,与侨州、侨郡相区别。刘裕代晋后,又取消‘北’字而在侨州、郡、县名前加‘南’字。土断实行后,侨州、郡、县数目日减,随统一后,完全废除。”

按: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确实因为当时中原混战而产生了不少侨置州郡县问题。见表 2。

表 2 魏晋南北朝四川侨置郡县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资料来源:蒲孝荣《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年

侨置州郡县,虽然在特殊时期产生了不少的异地同名和同地异名状况,但却无法解释非特定时期仍然存在的地名异同情况。按照“侨置”的定义,它主要产生于魏晋六朝时期,结束于隋之一统;它主要是应对民族大迁徙而安置流民,旨在安抚民心,给予心灵抚慰。但是隋代以后,仍然存在异地同名和同地异名的情况。如枳县,一直是涪陵的古称,但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 年),武龙县改称枳县,至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 年)止。宋代既不存在“侨置”问题,焉能以“侨置”视之。又如,南川,本是綦江之古称,《重庆市志》第 677页云:武德二年(619 年)置南州隆阳县,先天元年(712 年),隆阳县改为南川县。武德三年(620 年),隆阳县治今綦江县古南镇北。天宝元年(742 年),南川县治今綦江县县城北。唐代亦不存在“侨置”问题,当然不能称这种同名异地之情况为“侨置”。

既然不能用“侨置”解释历史上的异地同名和同地异名问题,那么,又当如何看待和理解这种情况呢?愚意以为,当以“地名位移”释之。所谓地名位移,是指临界地域所发生的一种地名变动情况。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封建王朝出于某种或某些特殊的考虑,将某县治所由一地迁到另一地,在当时本属同地,但在今天的行政区划下则变成了异地,以致异地同名;或者因某些特殊原因,袭用古已存在的他地名称,以致同地异名。 rM/LiIfpKgcurMsFSEtWp7Zo1K7pbbMrMeM4XHu2gA9ePkVCJOst/ffq2fPIfwt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