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涪陵”沿革的学术探究

关于“涪陵”沿革的学术探究,直到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才真正为学术界所关注。

一、“涪陵”地名含义的学术考察

“涪陵”一名始见于《汉书·地理志》,但长期以来一直未有对其名义进行探讨。直到 1928 年,施纪云编修民国《涪陵县续修涪州志》时,始对“涪陵”一名的含义进行考察,但考察的结果是其义不可考。其后,鲁智深、徐中舒、蔡盛炽、蒲国树等人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并且 1995 年版的《涪陵市志》还专门收录有《涪陵考》一文。关于学术界对“涪陵”名义的探究,具体参见第三章《“涪陵”名义考释》。

二、“涪陵”地域各县的地名含义探索

在历史上,因政区的演变离合,古代涪陵地域极为广袤。今涪陵主体为重庆市涪陵区,但“古涪陵”则与今天行政建置中的诸多县份有密切关系,具体包括今重庆市的武隆、南川、长寿、巴南、綦江、垫江、丰都、合川、江北、黔江、酉阳、秀山、石柱、彭水,贵州省的沿河、印江、道真、务川、松桃,湖南省的花垣,湖北省的咸丰、利川等。关于“涪陵”地域各县的地名含义,有的地方志进行过考证,有的则缺乏说明。20 世纪 80 年代,“涪陵”相关各县民政部门编有各县地名志或地名录,对各县之得名多有解释。具体参见第三章第三节《“涪陵”相关诸县县名考察》。

三、“涪陵”沿革的学术探究

对“涪陵”沿革进行学术探究,始于历代编修地方志时所作的行政建置沿革梳理。但真正上升到“学术”层面的则始于顾祖禹。他在《读史方舆纪要》中对涉及的“涪陵”沿革多有探究,如云:“周武帝保定四年(564 年)涪陵首领田思鹤归化,于故枳城立涪陵镇。隋开皇十三年(593 年)移汉平县于镇地,仍改汉平县为涪陵县,因镇为名。唐涪州治涪陵,时汉之枳县。”又云:“南齐至北周保定(561—565 年)以前,涪陵、汉葭县地再度被少数民族首领控制……南齐以后南梁、西魏时期,涪陵郡仍置,只领汉平一县。”又云:“涪陵……开皇(581—600 年)初郡废,十三年(593 年)县改名。”又云:“隋开皇(581—600 年)初废郡,仍移县于涪陵镇(今重庆市涪陵区)。十三年(593年)改为涪陵县,即今州治(笔者注:指涪州,治今重庆市涪陵区)。”20 世纪20 年代后以后,更多的则是侧重于“涪陵”地名含义的考察。1986 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蒲孝荣的《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一书,更多关注的是建置问题。其后,专门以“涪陵”作为研究对象的成果不多,只有杨光华关于魏晋六朝时期“涪陵郡”置废及其辖县问题的探讨等。

四、工具书中“涪陵”词条

在各种不同的工具书中,多有对“涪陵”及相关各县的介绍。这类工具书主要有《辞海》《辞源》《中国县市概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大典·重庆市卷》《中国长江三峡大辞典》《涪陵辞典》等。如《中国县市概览》“涪陵市”云:古称枳,历代曾置州、郡、县。1913 年改涪州为涪陵县,1983 年撤县设市。现属涪陵地区。“垫江县”云:汉为临江县,南北朝设垫江县,北周改魏安县,明清复为垫江县。现属涪陵地区。“武隆县”云:秦汉为枳县地,唐名武龙,明改今名。现属涪陵地区。“丰都县”云:东汉建县设治为平都县,隋改酆都,明改酆都县,1958 年改酆为丰,至今。现属涪陵地区。“南川县”云:秦汉属枳县地,唐设隆化县,元更名南川县,以境内主干河流发源于县南金佛山麓,故名。现属涪陵地区。“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云:石柱,原名石砫,以城东万寿山有巨石如砫得名。唐建南宾县,民国时设石砫县,1959 年更名石柱。1983 年成立自治县。现属涪陵地区。“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云:汉为涪陵、迁陵二县地,1983 年成立自治县。现属涪陵地区。“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云:南宋建州,清置直隶州,辛亥革命后改名酉阳县,1983 年 11 月成立自治县。现属涪陵地区。“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云:唐高祖武德元年(618 年)置县,初名石城县,天宝元年(742 年)改今名。现属涪陵地区。“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云:汉设涪陵县,隋置彭水县,1984 年成立自治县。“长寿县”云:长寿古为巴国枳邑,唐初置名乐温县。元末改置长寿县,以县东北有长寿山得名。现属重庆市。 RxCvN0jRNS0CMMxnuuHO3+0Enex+kfPfKshrkBZyAtTeXuD6X/HyJEz6J9SJcQi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