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涪陵郡”之设置

一、“涪陵郡”初置

汉将黔中郡改为涪陵郡。涪陵郡因涪水而得名,《华阳国志》云:“涪陵郡,巴之南鄙,从枳南入,南接武陵,西接牂牁,北接巴郡。土地山险水滩,人多戆勇,多獽蜑之民”。涪陵郡治在今重庆彭水郁山镇,《大清一统志》卷 417《酉阳州·古迹》云:“涪陵故城,今彭水县治”。《华阳国志·巴志》刘琳校注认为在今彭水县西二华里壶头山麓。涪陵郡下辖五县,即涪陵、丹兴、万宁、汉平、汉髪。东汉献帝建安六年(201 年)益州牧刘璋分巴郡置巴东属国;建安二十一年(216 年)刘备改巴东属国为涪陵郡,治涪陵县(今重庆市彭水),属益州。辖地包括今重庆市彭水、武隆、黔江、酉阳、秀山和贵州省务川、沿河一带。蜀汉治汉复县(治今贵州省沿河县洪渡镇一带)。魏元帝景元四年(263 年),曹魏灭蜀汉后,分益州的广汉、巴、涪陵以北诸郡为梁州,涪陵郡属之。西晋末还治涪陵县。东晋成帝咸和元年(326 年)、三年(328 年),成汉军队两次进攻涪陵,晋朝太守或被擒或战死,涪陵郡辖地不为东晋所有,涪陵郡建置废于战乱。咸和三年(328 年)后,涪陵郡地被当地少数民族僚人占据。晋穆帝永和三年(347 年),桓温平蜀。因涪陵故郡业已废没,东晋乃在巴郡枳县侨置涪陵郡,东晋后期还治涪陵县。南齐高帝建元二年(480 年)属巴州。周保定四年置涪陵等县,郡治汉平县(今重庆彭水郁山镇),属奉州。北周武帝建德三年(574 年),废奉州置黔州,涪陵郡属之。隋文帝开皇三年(583 年)废涪陵郡。其后,为涪州涪陵郡,长期沿袭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大典·重庆市卷》第 1885 页云:“西汉建元元年(前 140 年),置涪陵县。三国蜀汉章武元年(221 年),设涪陵郡。南北朝北周保定四年(564 年),置奉州;建德三年(574 年)后改为黔州。隋开皇十三年(593 年),置彭水县。唐武德元年(618 年),置黔州。开元二十一年(733 年),设黔中道,为唐十五道之一,领五十州。宋嘉定元年(1208 年),置玉山镇。明景泰元年(1450 年),因避讳改名郁山镇。清雍正十二年(1734 年),置黔彭军民厅,辖酉阳、秀山、黔江、彭水 4 县。”

《涪陵辞典》第 4 页云:涪陵郡,古代政区名。其一置于今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郁山镇。延熙十三年(250 年)始置。西晋永嘉年间(307—313 年)废。其二置于今武隆县鸭江镇(一说白马镇)。南齐建元二年(480 年)始置,至西魏时省入巴郡。其三置于今合川市合阳镇,隋大业三年(607 年)改涪州置,至唐武德元年(618 年)废。其四置于今涪陵城区。唐天宝元年(742 年)改涪州置,辖涪陵、永安、乐温、温山、宾化、武隆等 6 县,至唐乾元元年(758年)废。宋代置为涪州涪陵郡,直至宋末。按:永嘉年间当为 307—312 年。

《重庆市志》第 29 页云:东汉兴平元年(194 年)“益州牧刘璋分巴郡为三,以垫江(今合川县)以上为巴郡,江州(今重庆市)至临江(今忠县)为永宁郡,朐 (今云阳县)至鱼复(今奉节县)为固陵郡。建安六年(201年),巴郡改称巴西郡,永宁郡改称巴郡,固陵郡改称巴东郡,分巴郡涪陵县置巴东属国都尉。”

《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第 27 ~ 28 页云:蜀汉初,先主章武元年(221年)置涪陵郡,或谓改巴东属国都尉置。郡治涪陵县,治今彭水汉葭镇。下辖涪陵县、汉发县(原汉葭县,或作汉复县,或仍汉葭县。拟葭、复、发三字,因形声相近而讹)、丹兴县(今黔江县联合镇,古称楠木坪)、汉平县(蜀汉后主延熙十二年[249 年]分涪陵县西北置)、汉葭县(今酉阳县西北龚滩公社)、万宁县(蜀汉置,今贵州省东北思南县北)。

二、“涪陵郡”沿置

《重庆市志》第 30 页云:南朝梁太清四年(550 年)“梁武陵王于巴郡置楚州,辖 6 郡:巴郡(今重庆市)、东阳郡(今重庆市北碚区)、东宕渠郡(今合川县)、涪陵郡(今涪陵市)、临江郡(今忠县)、新兴郡(今武胜县)”。南朝梁大宝二年(552 年)“梁益州刺史武陵王萧纪在成都称帝,割据巴蜀。西魏派兵入蜀,袭取成都,次年平定川东”。北朝西魏时期(553—557 年),“西魏控制楚州后,改为巴州;将涪陵郡并入巴郡;分巴郡置七门郡,改江州县(治今江津县顺江乡)为江阳县,七门郡治江阳县。西魏恭帝三年(556 年),分巴州置合州,辖垫江郡(治今合川县)、清居郡(治地今属南充县)、东遂宁郡(治地今属遂宁市)、怀化郡(治地今属遂宁市)。改东宕渠郡为垫江郡;改宕渠县为石镜县,合州、垫江郡治石镜县(今合川县)”。北朝北周闵帝元年(557年),“改巴州为楚州,仍治垫江县(治今重庆市市中区)”。北朝北周武成三年(561 年),“撤销垫江、枳县(今涪陵市)2 县,以其地置巴县,此为巴县定名之始。”

西晋涪陵郡

《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第 40 页云:西晋,涪陵郡仍置。省丹兴县。领县 4:汉复县(郡治,即蜀汉汉发县,治今彭水县郁山镇)、涪陵县(今彭水县汉葭镇)、汉平县(今武隆县再西北鸭江公社)、汉葭县(今酉阳县西北龚滩公社)。

成汉涪陵郡

《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第 48 页云:成汉,涪陵郡仍置。领县 4:汉复县(郡治,治今彭水县东北郁山镇)、涪陵县(今彭水县汉葭镇)、汉平县(今武隆县再西北鸭江公社)、汉葭县(今酉阳县西北龚滩公社)。《重庆市志》第671 页云:成汉玉衡元年(311 年)置荆州,辖巴郡、涪陵郡、巴东郡 3 郡。涪陵郡郡治汉复县,辖汉复县(治今酉阳县龚滩镇)、涪陵县(治今彭水县汉葭镇)、汉平县(治今武隆县鸭江乡)、汉葭县(治今彭水县郁山镇)。

东晋涪郡(涪陵郡)

《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第 57 页云:西晋,涪郡,旧涪陵郡。穆帝永和三年(347 年),桓温平蜀后,别立于枳县。或作枳城郡。领县 1:枳县,郡治,穆帝永和三年(347 年),与郡同置。后徙于邻溪口,即今江北县东洛碛公社。初枳县仍治今涪陵县城关镇。《重庆市志》第 673 页云:东晋永和三年(347 年),灭成汉,废荆州,置巴郡,以原枳县地改置涪郡(枳城郡)。此为今涪陵区首度拥有“涪”“涪陵”“涪陵郡”之名,亦为今涪陵区置郡之始。

南齐巴州涪陵郡

《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第 40 页云:涪陵郡,南齐复置。领县 3:汉平县(今武隆县再西北鸭江公社)、涪陵县(今彭水县汉葭镇)、汉玫县(今彭水县东北郁山镇)。

南朝梁楚州涪陵郡

《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第 93 页云:涪陵郡,仍置,领县 2:枳县,郡治,今涪陵县城关镇。汉平县,今武隆县再西北鸭江公社。《重庆市志》第 674页云:涪陵郡,分巴郡枳县置,郡治枳县,辖 2 县:枳县(今涪陵市)、汉平县(今武隆县鸭江乡)。

北周楚州涪陵郡

《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第 40 页云:涪陵郡,北周分巴郡汉平县复置,领县 1:汉平县,郡治,今武隆县再西北鸭江公社。《重庆市志》第 675 页云:周闵帝元年(557 年)改巴州复为楚州,分巴郡汉平县复置涪陵郡,郡治汉平县。辖 2 县:汉平(治今武隆县鸭江乡)、枳县(治今彭水县汉葭镇)。

唐代涪州涪陵郡

《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第 249 页云:唐高祖武德元年(618 年)以渝州涪陵镇置涪州,玄宗天宝元年(742 年)改为涪陵郡,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涪州。辖县 5:涪陵县[州郡治。初仍涪陵镇,武德二年(619 年)升为县,今涪陵县城关镇]、永安县[唐初置,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34 年)省入乐温县,今长寿县东南复元公社南永丰场]、宾化县[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年),分巴县置隆化县。玄宗先天元年(712 年)改名,今南川县隆化镇]、武龙县[高祖武德二年(619 年)分涪陵县置,今武隆县西北土坎公社(旧名武隆司)]、乐温县[高祖武德二年(619 年)分巴县置,隶南潾州。九年(626年)来属。今长寿县东北邻封公社(旧名邻封场)]、温山县[高祖武德元年(618 年)置,隶南潾州,后来属,今长寿县再东北仁和公社(旧名仁和场)]。《重庆市志》第 677 页云:天宝元年(742 年)改涪州为涪陵郡,辖县 5:涪陵县(治今涪陵市)、武龙县(治今武隆县西北土坎乡)、宾化县(治今南川县隆化镇)、乐温县(治今长寿县东北)、温山县(治今长寿县境内)。

北宋涪州涪陵郡

《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第 313 页云:北宋,涪州涪陵郡仍置,领县 3:涪陵县、乐温县、武龙县。

南宋涪州涪陵郡

《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第 342 页云:南宋,涪陵郡仍置。南宋末,于度宗咸淳二年(1226 年),移治三台山(今涪陵县城关镇东岸)。领县 3:涪陵县、乐温县、武龙县。南宋以后,今涪陵地域不再有“涪陵郡”的建制设置。

三、“涪陵郡”移置

隋代合川涪陵郡

《合川县志》第 26 页云:“隋开皇三年(583 年),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二级制。开皇十八年(598 年),合州更名涪州(仍以水名)。大业三年(607 年)涪州又改名涪陵郡,郡治在今合阳镇。涪陵郡辖 3 县:石镜县,县治所今合阳镇。汉初县,开皇十六年(596 年)清居县并入,治所今武胜县城关。赤水县,开皇八年(588 年)分石镜县新置,源于今盐溪河古名赤水得名,县治在今合川县赤水乡。”

唐代合川涪陵郡

《合川县志》第 26 页云:“唐代初,改郡为州,推行州县两级制。太宗年(627—649 年),改道、州、县三级制。武德元年(618 年)涪陵郡更名合州,属剑南道。”《重庆市志》第 31 页云:隋开皇十八年(598 年),“改合州为涪州。”隋大业五年(609 年),“巴郡辖 2 县 1 镇,14423 户,涪陵郡(今合川县)辖 3 县,9921 户。”《合川县志》第 26 页云:开皇十八年(598 年),合州更名涪州(仍以水名)。大业三年(607 年),涪州又改名涪陵郡,郡治合阳镇。涪陵郡辖 3 县:石镜县、汉初县、赤水县。武德元年(618 年),涪陵郡更名合州,属剑南道。

《重庆市志》第 31 页云:隋大业三年(607 年),“改州为郡,渝州改为巴郡;改涪陵县(汉平县改名,今涪陵市)为涪陵镇,仍属巴郡;涪州(今合川县)改为涪陵郡。”唐武德元年(618 年)“改巴郡为渝州,涪陵郡(今合川县)为合州。以渝州涪陵镇置涪州(今涪陵市)”。

《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第 173 页云:涪陵郡,隋改合州置。文帝开皇三年(583 年),罢合州垫江、清居 2 郡,改置涪州。炀帝大业三年(607 年),罢州,改为涪陵郡。领县 3:石镜县(郡治,今合川县合阳镇)、汉初县(文帝开皇三年[583 年],改清居县为汉初县。十六年[596 年],仍还汉初县旧治。今武胜县西北西关公社)、赤水县(文帝开皇八年[588 年],分石镜县置。今合川县西北赤水公社[旧名万寿场])。《重庆市志》第 675 页云:大业三年(607 年),改涪州为涪陵郡,涪陵郡治仍为石镜县,辖 3 县:石镜县、赤水县、汉初县。

《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第 173 页云:涪州,文帝开皇三年(583 年),罢合州垫江、清居 2 郡,改置为涪州。领县四。开皇十六年(596 年),省清居县入汉初县。炀帝大业三年(607 年)涪州,改置为涪陵郡。涪州领县 3:石镜县(州治)、汉初县、赤水县。《重庆市志》第 675 页云:涪州,开皇三年(583年)撤销合州垫江、清居 2 郡,仍置合州。开皇八年(588 年),分石镜县置赤水县。开皇十八年(598 年)改合州为涪州。州治石镜县,辖县 4:石镜县、赤水县、清居县、汉初县。 8RDJvP4jX86XDSbbSDIvVH14CA5FJ0KD0IgxTcfdpsg/EovGfUO/60n6VgppB8S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