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枳”之位移

在历史上,枳虽然是涪陵的古称,但因各种社会的、历史的原因,今涪陵地域以外的一些地域亦曾出现过以“枳”为名的行政机构。

一、武隆名“枳”

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 年),武龙县改称枳县,至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止。据明曹学佺《蜀中名胜记·武隆县》载:“枳县故址在治东上流二十里”。明代武隆县治在今土坎乡,其上流(指乌江)二十里约今巷口镇一带。《武隆县志·大事记》云:“宣和元年(1119)武龙县更名枳县”;“建置沿革”说:“宣和元年(1119)武龙改称枳县,绍兴元年(1131)复称武龙县,仍隶涪州”。

二、洛碛名枳

东晋穆帝永和三年(347 年)以后,枳县西迁巴郡东北潾溪口(今重庆市长寿区洛碛镇附近);《八琼室金石补正》载清光绪年间(1875—1908 年)于洛碛东三里出土东晋《枳杨府君神道碑》,全称《晋故巴郡察孝骑都尉枳杨府君之神道》,又作《杨阳墓碣》《巴郡骑都尉杨君阙》《晋巴郡察孝杨阳神道》《杨阳墓阙》《枳杨阳神道阙》等。文字部分宽 40 厘米,高 35 厘米。刻 43 字。文曰:“晋故巴郡察孝骑都尉枳杨府君之神道:君讳阳,字世明,涪陵太守之曾孙,隆安三年(399 年)岁在己亥十月十一日立”。印证文献记载无误。胡昌健有《晋〈枳杨府君阙〉考》一文,载入其《恭州集》之中。

《重庆市志》第 30 页云:东晋永和三年(347 年)“桓温平蜀,移枳县(今涪陵市)县治于今重庆市江北县洛碛镇附近,属巴郡”。

三、南川名“枳”

据清乾隆本《南川县志》载:水江镇桥首有“枳县故里”碑,是否为宋代枳县治地,清以前文献未载,亦无其他佐证材料。

可见,枳并非涪陵地名专称。为此,蒲国树还写有《关于枳》的考证文章一篇,收录于《涪陵市志》第 1561 ~ 1563 页。

另,战国时期有轵(通枳)邑。轵县,战国属魏轵邑,《竹书纪年》载:“梁惠成王十三年(前 357 年),郑厘侯使许息来致地,我取轵道与郑鹿”。《史记·秦纪》云:“昭襄王十六年(前 291 年),伐魏,取轵”。秦始皇二十六年(前 221 年)实行郡县制,置轵县,属河内郡。汉置县,历两汉魏晋北朝因之。隋文帝开皇三年(583 年)废。唐高祖武德元年(618 年),复置轵县,属邵州。唐太宗贞观元年(627 年),复废入济源县。故址在今河南济源市轵城镇。

需要说明的是今武隆、南川、巴南的“枳”属于“地名位移”,而山西之轵邑、轵县则属于异地同名之现象。 xHmW4OFgc1YIldf8hrvYMJxJxl2atoe2cxBQ3uhH70qFz5ZULGI05oKWWeGEbF4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