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发挥感觉后象在学习中的作用

心理导读: 当刺激对感官的作用停止以后 个体对刺激的感觉并没 有立即停止 而是继续维持一段很短的时间

回味生活

孩子随妈妈户外旅游刚归来,就兴致勃勃地向爸爸描绘所见所闻。爸爸对孩子的分享,越是饶有兴趣地聆听,孩子就越有兴致和爸爸分享。百忙之中的爸爸终于听完了孩子的分享,自以为可以去做自己的事了,可孩子又返回来继续和爸爸分享:“对了,我还看到了……”

这个爸爸清楚,他若打断或敷衍孩子的分享,孩子就会从旅游的感受中走出来,若时间稍长就不可能再回忆起感受到的这么多东西,这次旅游的收获也就会大打折扣。所以,只要孩子兴趣不减,爸爸总保持着聆听孩子陈述的兴致。这类看似很平常的事情,却能成为教育心理工作者极为关注的问题。当我们了解了感知的特性,相信每位读者也会为这位爸爸点赞。

基本常识

在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中,每时每刻各种刺激源源不断地作用于人的感官。这些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中,只有 的事物属性( 选择性 )引起脑的反射活动,而形成 感觉 。也就是说感觉也具有 排他性 。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 知觉 ,对感觉信号进行分析后,才能对事物形成完整的印象。由于外部注意和内部注意均具有排他性,感觉与知觉形成的 感知 过程依然具有 排他性 ,亦即感知的选择性。

在我们的感知过程中,被感知的事物是处在环境之下,环境是由若干事物构成的,而且每个事物都可能成为刺激源。在特定时间内,感知的排他性,使我们只能感受少量或少数刺激,而对其他事物只做模糊的反应。被选为知觉内容的事物称为对象,其他衬托对象的事物称为背景。如果某事物一旦被选为知觉对象,就好像立即从背景中凸显出来,被认识得更鲜明、更清晰,而被感知对象的背景中的其他对象,在意识中就会变得相对模糊。

当然,人的感官面对无数个刺激,如果感知没有排他性,人就会手忙脚乱、六神无主、一事无成,最终瘫痪在招架不住的环境之中。但是,由于感知的排他性,那些被过滤掉或模糊掉的刺激,虽没有进入意识的范畴,但是否在人的感官系统或者说神经系统留下了印迹呢?是否也被大脑所存储呢?这是有趣的、具有探讨价值的现实问题,更是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案例如下。

访谈案例

郑旭明同学因连续几次对老师刚讲过的内容回答不出或回答错误,有同学说他像块木头。郑旭明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受到了打击,怀疑自己是否真的记忆力差、反应迟钝。导致他上课时,陷入越怕遗漏老师所讲的内容,越容易顾此失彼的怪圈。老师了解这一情况后,通过下面实验帮助他解除困惑。

交流摘要

老师从办公桌的抽屉中顺手抽出一本杂志,在郑旭明的面前不紧不慢地来回晃了一次,随即又放回原处。

老师:看过我晃动的杂志,你记住了杂志的哪些特征?

学生:我只顾想您为何晃动杂志,还没顾上仔细看是什么杂志。(前摄抑制)

老师:你上课时,是不是时常因关注心中的问题而分心?

学生:是的。我时常因思考心中未弄清楚的问题,影响听讲。(自觉)

老师:现在你回答我的提问,刚才那是一本什么杂志?(追问)

学生:数学通报。(感觉后象)

老师:封面有几种颜色?(追问)

学生:蓝色和白色,字是黑色的。(感觉后象)

老师:好了,不再问了。若问下去,你可能还会答出更多问题,如这本杂志新不新?是几开本?大约多少页?封面是否压膜?杂志晃动的时间?晃动杂志的速度?是否扇起风了?等等。

学生:是的,还能回忆起这些来。

老师:刚才你说没有仔细看,是不是有点自欺欺人?(否定)

学生:当时真未仔细看。若非追问,还不知记住了这些特征。我明白该怎么做了。(肯定)

过程旁白

原有意识活动的内容形成前摄抑制,是决定刺激能否引起注意的重要因素,也是提高感知能力需克服的问题。例如,心浮气躁时人们的注意力不集中,对外部刺激的感知能力下降;执着于思考心中的某个问题,也会缩小注意的广度,造成感知障碍等。这也是该生的问题所在。

从本案例中可以看到,那些当时未感知到的刺激,虽没有进入意识范畴,但经过联想、追问、暗示等方式,有的还能被重新感知。

延伸分析

西方心理学把上述老师的实验中,该生表现出的追忆现象,称之为 感觉后象 ,即当刺激对感官的作用停止以后,个体对刺激的感觉并没有立即停止,而是继续维持一段很短的时间。尽管后续刺激源源不断地涌来,但依然可以利用感觉后象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在感知过程中,背景中事物对感官的刺激是存在的,只是因这些刺激的方位、运动、强度、大小、对比度、独特性、奇异性等客观特征,或感知者内在的经验、情绪、动机、兴趣、需要、状态等主观因素的影响,而没有被意识所感知。但,不能否认未被意识所感知的刺激对感官的作用,也不能否认这些刺激在神经记忆系统的存在。通过“感觉后象”的实验,有助于启发该生提高自信心,更加有效地学习,摆脱顾此失彼的怪圈。

教育启示

从近代研究看,感觉的排他性是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的功能性所致。个体感官接受的无数个刺激是客观实在的,只是感觉到的少部分刺激信号激活了大脑神经中枢,形成一个优势兴奋灶。更多刺激信号因强度不够或接收区域的兴奋度偏低,大脑只做模糊的反应,而没有引起感知活动,但这些信号已经输入并储存于大脑之中。这为教育者及时引导学生发掘“感觉后象”、扩大学生感知范围提供了可能。

感觉后象告诉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课后总结并非简单的要点归纳,有时需要课堂情景再现。因此,课后给学生留有时间,让其对课堂教学过程加以回顾是必要的。教师或家长在提问孩子问题时,应尽量给孩子留有回答时间,让他们主动还原当时感知的情,养成利用感觉后象重新感知的习惯。这也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该注意的问题。

当然,现代心理学也承认“知觉是个体以其已有经验为基础,对感觉所获得资料而做出的主观解释”。因此,感知的排他性又离不开原有主观意识的作用。在我们的感知过程中,先验知识是形成知觉的重要因素。这也是造成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事物有不同的感知结果的原因。只有承认个体间感知的差异性,才能理解或包容学生各自对课堂效果的评价。

由于感知活动受许多因素影响,正常人出现各种感知偏差并不奇怪。在教育过程中,值得我们关注的是那些经常出现明显感知偏差的学生。通常来说,感知发生异常变化或明显失常时,统称为感知障碍。面对学生出现感知障碍,首先要排除其感觉器官功能是否异常,或感觉信息输入、整合的神经通路等是否存在问题。防止对因生理原因造成感知障碍者按常规方式教育,否则,不仅不能使他们的感知得到改善,反之会引起焦虑、恐惧、抑郁等负面情绪。对于感觉器官功能正常的学生,主要分析个体感知的条件、背景、以往的经验、对象意义的理解、当时情绪与动机及人格特征等心理因素,进行合理的引导,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C4i4GW6koB1KURD7l8cFwDSRZh2GHp0w21xBF8uupsIQGd7RPybgN8Xpoh50S2I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