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十二节
没说出的可能是无法表达

心理导读: 除知觉的意念活动外 潜念也在做相关活动

回味生活

记得有位家长对我陈述,孩子问她:“ 天上为什么会下雨 ?”她把从书上学到的这方面的答案告诉了孩子,孩子听了后接着问道:“ 你是 怎么知道的 ?”她告诉孩子:“ 从书上学的 。”孩子又问道:“ 书上怎么 知道的 ?”她只好继续给孩子讲:“ 这是科学家研究出来的 。”孩子并没就此罢休,继续问道:“ 科学家是怎么研究出来的 ?”这时,家长就开始敷衍孩子的问题,但孩子还是穷追不舍,直至问到她无法敷衍的问题:“ 科学家是怎样想到的 ?”看着妈妈无法回答自己,孩子清秀的小脸迷茫地看着妈妈,好像在说:“ 妈妈怎么能不知道呢 ?”

我们常因一些问题寝食难安、百思不得其解,有的问题经过努力迎刃而解,有的问题始终找不到答案,有的问题最终能清楚没有答案,有的问题会因偶然的启发豁然开朗。在我们探究的过程中,被称为“灵感”的东西,最让人不可思议、难以言表。因此,许多家长和教师不怕孩子问某个问题怎么解决,就怕孩子问你是怎么想到这个解决方法的。

基本常识

在意识活动过程中,被知觉的潜念成为意念。我们能知觉参与意识活动的意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却无法知觉潜念成为意念前的状态。但做梦提供了“除意念活动外,潜念也在活动”的事实。这为我们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产生过程,或分析人的某些行为动机带来了依据。

我们无法觉察潜意识的活动,可潜意识直接作用于我们的心理活动,关系到对意识体验的最基本方式,影响到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如何看待生活中日常活动的意义。我们的本能大多处于潜意识之中,本能地反应或快速地决断,以及果断地采取行动,无不与我们的潜意识有关。潜意识所完成的工作是人类生存和进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但是,由于潜念活动的不可觉察性,许多的分析还是停留在揣测之上。尽管如此,弗洛伊德的潜意识观点,还是能够让我们在个体表现出的外部现象分析上,能达到一定的共识,提高教育心理工作的说服力。

访谈案例

为了帮助甲同学提高学习水平,老师让学习优秀的乙同学与其同桌。两个月后甲同学与老师汇报学习近况,忽然说起对乙同学的看法。

交流摘要

学生:乙同学认真学习的精神值得学习,但他有些自私。

老师:何以见得?

学生:例如,我们讨论一个难题,两人百思不得其解。突然他说“会了”,并把解法告诉我。但我问他:你是怎么想出来的?他经常沉思片刻说:我也说不清是怎么想出来的。

老师:谈论着你的学习情况,你怎么把话题转到对乙同学看法上的?

学生:最近在学习上和他交往最多,我联想出来的。

老师:你能把联想的过程清楚地告诉我吗?

甲同学也是沉思片刻,尴尬地笑了。说:我若要解释的话,也不是转移话题时所想的。这个话题是突然冒出来的。

老师:为什么冒出“他有些自私”,而不是“他表达能力差”的看法呢?

学生:激烈的竞争下,他帮助我时一定有所保留。

老师:老师教自己的学生时有所保留吗?

学生:同科老师间教学成绩竞争也很激烈,老师不会的。

老师:老师讲题目解法时,是否能把他怎么想到的告诉你?

学生:老师能大致告诉我由“那里”想到的,但我继续追问“那里”又是怎么想到的时,老师也经常不能回答。

老师:同样的不能回答你,怎么不认为老师自私呢?

学生:还是刚才的理由吧。

老师:你最先认为同桌有些自私,经过认真思考了吗?

学生:没有。看他几次没有回答我就感到他有些自私,您质问我时才回想到理由的。老师,讨论这些很重要吗?

过程旁白

因为甲同学需要的是“渔”,而不是“鱼”,所以不会满意乙同学的回答。长此以往,甲同学很自然地认为乙同学保守、自私。

如果乙同学的解题思路,可能是潜念间活动的结果,因潜念活动不属于意识的范畴,所以乙同学的确不知道是怎样想出来的,那么甲同学就有可能误解了乙同学。当甲同学觉知对乙同学看法的念头冒出的随机性,也会反省自己对乙同学看法的合理性。

延伸分析

个体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身的经验,个体经历不同,对世界的认识也不会相同。这种影响个体社会认知的生活经验,在心理学中被称为图式,其中包含了个体的观点、信念、态度等。广泛地说,图式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也就是主体的认知建构过程。

如果某个新的情形在外部世界出现,感觉通路把新的信息传送到大脑,大脑按原先的图式进行加工,理解其意义,又往往依个体的态度和期望进行思维及评价。这个图式既是甲同学希望从乙同学那里得到的“渔”,又是甲同学因没得到“渔”而认为乙同学有些自私的评价机制。

大脑中图式的形成,使人的大脑犹如从电子管计算机升级为集成电路计算机,大大地提高了大脑的工作效率。有时认知图式的效率高到当人们看到某些事物时,与之相关的认知图式就不自觉地做出判断或识别等,乃至自我意识还未觉知就得出某个结论,这种现象也称之直觉。也就是说,心理活动离不开心中无意识的运动。

由于认知图式高效率的工作,也经常使个体遇到某些事物立马产生情绪反应。如进考场就感到紧张,见到蛇就感到恐惧,看到某人就反感等。

交流摘要

老师:很重要。不仅会引起你对乙同学的态度变化,还可能导致你面对竞争者产生不良心态。

学生:这倒也是。我时常对竞争者内心产生不友好的态度。

老师:为何不怀疑你心中判断自私与否的标准?

学生:对呀。判断标准是会影响判断结果。可自己感到判断是合理的,也没有怀疑的必要。

过程旁白

人们的认知图式与个体生活经历息息相关,人与人之间的认知图式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对于相同的事物,不同的人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这些不同的结论又会导致不同的情绪体验或行为反应。

延伸分析

人们对外界事物的认知结果正确与否,一方面取决于外在因素;另一方面取决于内在认知图式。人们为了实现对新事物的认知,大脑中原有的认知图式经常会进行调整或完善,也就说认知图式具有动态性。

当然,后续实践对认知结果的检验,反馈到大脑中,又可以促进原认知图式的变化或更新。尽管如此,人们大脑中依然存在某些固化了的认知图式,呈现出固执己见的现象。这也是造成人们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

交流摘要

老师:遇到同学向你请教问题,你会像你认为的乙同学那样吗?

老师见甲同学一时语塞,接着说:你不必回答我。但你需要反思如下问题。

1. 怎样理解 教学相长 ”?

2. 竞争是否为了获得他人尊重

3. 让他人觉察到自己自私是否会伤自尊心

4. 竞争中最大的对手是不是自己

5. 竞争是否是为了促进自我提高

6. 怎样理解对手的强大会促使自己变得更强大

7. 获得他人或社会尊重能否缺少友善 仁爱

过程旁白

甲同学对乙同学的评价,带有心理投射的特点,亦即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老师针对甲同学的认知图式提出几个反思的问题,试图干预他的认知,这也是常说的认知心理疗法。

教育启示

由于文化、知识水平及周围环境背景的差异,人们对问题往往有不同的理解和认知。所谓认知一般是指认识活动或认识过程,包括信念和信念体系、思维和想象。具体来说,“认知”是指个体对某件事或某对象的认知和看法,对自己的看法,对人的想法,对环境的认知和对事的见解等。

人们内在的认知图式,有时会不自觉地对某些事物做出认知结论。这些认知结论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对事物的情感态度。在教育工作中发现学生的认知错误,应及时予以干预,帮助学生找出并矫正认知图式,防止因不良的认知图式造成学生学习障碍、心理障碍、交流障碍等。 snehQURfnsMzOXbMhxltIsvEqj5a5njyD5h/uQ2/QUgJttfX14EKIcs3O1++1zR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