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系统非优学(System Non-optimum Theory)是正在发展中的系统科学新分支。自从1986年作者提出“系统非优理论与方法”以来,该理论与方法得到了许多领域研究者的关注,并且正在迅速发展。例如,美国拉萨尔大学的佐格拉克教授基于“系统非优分析”提出了限制因素思考的学术思想;比利时布鲁塞尔学派的研究人员从系统非优与优的转化角度研究系统有序、无序的演化规律;奥地利经济学界的研究者正在运用这一理论进行经济决策与发展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吴延瑞、冯爱红、王勇、张丽等)在系统非优的研究领域取得了创新成果,充分说明了系统非优学的发展是理想的并进一步被人们认识。系统非优学是根据人类认识、实践活动的过程与结果满足人类主观要求和符合客观合理性的尺度,确定了“优”与“非优”两个研究范畴。其中“优”范畴包括最优和优,即人们可以接受的过程和结果;“非优”范畴包括不接受的过程和结果。不可行、不合理是典型的“非优”,即使在一定程度上是可行的,也往往属于“非优”范畴。

系统非优学有两个研究领域:一是根据系统科学中的有序性、动态性原则和自组织理论,来研究系统在什么因素的影响下,以及在什么条件下会失稳,会出现风险、灾害和危机现象。如何有效地预测和控制这些现象?如何缩短系统从这些现象走向成功与发展的过程?实际上,人类已迈入飞速发展和进步的新时代,我们需要面对的核心要素不仅仅是寻求最优化问题,而是如何确保不失败、少失误和少走弯路的问题,即使某个在现实条件下被认为是属于最优化模式,但由于处在走向有序的动态过程,有些隐患尚未暴露,有些因素的横向或纵向联系及内在规律尚未被认识,那么追求所谓的最优化模式也只能是暂时的、相对的。因此,如果凭主观愿望盲目地按最优化思想策略来确定创新发展目标,并以此去制定相应的计划和措施,或盲目地推广某种最优化模式,就等于把创新发展建立在一个不可靠的基础之上。所以,在各个领域的研究与实践中,大到国家政策的制定,小到一个生产企业经营的改革,运用系统非优学,逐步建立起具体的“非优判别指导系统”,必将提高我们在改革与创新发展实践中的控制能力。系统非优学是从非优认知的经验中得到优的学问。“失败是成功之母”正是说明了这一问题。系统非优学正是将“失败是成功之母”这一格言发展成较适用的系统分析方法。

二是系统非优学从反向思维与辩证思维相结合的角度探讨系统优化问题,为决策与管理科学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以往的系统分析者都承认,在时间和资源都有限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最优化”的,同时在最优解的后面必然存在着一系列的假设、中间决策和数据的简化,在大多数情况下,寻求最优解的那些假设实际并不存在。尽管人们将这种方法推广应用于许多领域,所得结果只能是暂时的,而且有时根本达不到最终目的。正是这种情况,使得最优化方法带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系统研究中复杂因素的影响,使传统的最优化方法与实际问题不相适应。在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存在绝对的优和非优,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有所区别的相对优。现实系统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性和非线性等,正如西蒙指出的传统古典决策原则的三个缺陷:“忽略经济生活中不确定性的存在;忽略现实世界中的非线性关系;忽略了决策者主观条件的限制”。西蒙认为,在复杂的现实世界中,只有少数的情况能用微积分的方法求极大和极小值,有时则根本不存在最优解,而大多数情况下是设法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近似解(或称次优解)。令人满意的标准是确定一个上限和一个下限,只要在上下限范围内,就都是可以被接受的,这实际上是用优化区间代替了优化点,系统非优学研究的目的之一就是确定这个优化区间。同时,不属于这个优化区间的目标和结果可称为非优的,因此系统非优学在决策科学研究中具有较大的意义和发展前景。

本书是作者在系统非优学研究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全书分为两部分:一是对系统非优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的介绍;二是从社会系统非优的研究角度,来探讨社会治理系统的风险分析、突变行为和复杂性等热点问题。在撰写过程中,选用了一些作者在系统非优方面以及其他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

感谢北京东方毅拓展文化发展集团对本书出版提供的资助。

何 平
2020年6月于大连 MYNuM8l1e6PyRr9UvBVp9+Sn9ooo0atQ15iVdZp9IFxH8YU4eTlGZMd/DLgk9OP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