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信州花大门 人杰杨时乔

郭翠丽

上饶流传着一句民谚“滩头杨天官”,说的是明朝大臣、学者“杨天官”杨时乔,他是地地道道的上饶人,府第在今信州区水南街花大门。杨时乔在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为官44年,勤政尽职,淡泊名利,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病逝于官位上,死时身无奢品,箱子里只有一件破旧的皮衣,同僚捐资才得以安葬。《明史》记载,“箧余一敝裘,同列赙襚以殓”。2019年是杨时乔逝世410周年,谨以此文缅怀上饶人杰杨时乔。

一、贫寒子弟名扬信州

杨时乔,字宜迁,明嘉靖十年(1531)生于上饶(今信州区)水南街滩头村。他的出生即带有浓厚的传奇色彩,据《中国的民间传说》记载,杨时乔出生时令整个村子的人沸腾了起来:原来该村多年大旱逢甘霖,又加上多年未添一男丁,更令人惊异的是杨时乔呱呱坠地时,村里的公鸡齐鸣。村里有老者望眼长空,喃喃自语道:“受天命降生之人必有异状。此子生于甘霖之后,时也;生后金鸡提前报晓,命也;他日后必金榜题名,官职如莺迁乔木,步步高升。”于是时乔的名字就这样诞生。

杨时乔家境贫寒,两岁丧父,四岁丧母,由祖父抚养长大。他靠自己争气苦读,嘉靖四十四年(1565)中了进士。从此,杨时乔宦海浮沉,从七品开始,累官至吏部左侍郎。杨时乔刚正不阿,廉洁奉公,不结党营私。《明史》赞曰:“绝请谒,谢交游,止宿公署,苞苴不及门。”在其逝后,朝廷诏赠为吏部尚书,又称“杨天官” ,其府第所在小巷也因此称天官巷。

二、入仕为官政绩颇丰

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杨时乔授工部主事,榷税杭州,以往杭州征税者均以增加税收为能事,横征暴敛,商民叫苦不迭。杨时乔则根据年成丰歉、各地特点和数量等情况,积极开展经济变革,他规定“凶荒扎丧,关市无征”,“相天时风歉为经,度地宜深涸为纪,顺人情愿恶为规,曲尽其方无几时,课皆足”。令木商自署所入(就是自己写下自己的收入)进行税收评估。这种做法符合实际,简单易行,关税很快就征收上来了,而且深受商民欢迎。杨时乔的经济变革与当时矿监税使掠夺财富正好相反,一方面增加了税收,另一方面维护了各方面利益,他的这一举措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进步发展,也有利于农民的民生日用,更体现了他愿意藏富于民的仁爱之心。他著《两浙南关榷事书》 ,并亲自刊刻,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经济思想遗产。

隆庆元年(1567)冬,杨时乔冒死向穆宗皇帝上“三几九弊三势疏”,陈时政要务,言:“几之当慎者三:以日勤朝讲为修德之几,亲裁章奏为出令之几,听言能断为图事之几。弊之最重者九:曰治体怠弛,曰法令数易,曰赏罚无章,曰用度太繁,曰鬻官太滥,曰庄田扰民,曰习俗侈靡,曰士气卑弱,曰议论虚浮。势之偏重者三:宦寺难制也,宗禄难继也,边备难振也。”杨时乔所奏之疏针砭朝政,切中时弊,文采飞扬,为穆宗开了一张大明王朝病症的诊断书和治疗药方。奏疏批评了皇帝之怠,揭露了佞宦之毒,斥责了宗藩之害,控诉了朝野之腐。杨时乔因上疏受到褒奖,立即被提升为吏部员外郎,迁南京尚宝丞,复迁尚宝卿。奏疏亦在朝野争相传诵,名噪一时。

杨时乔洁身自好,为官清廉,其忠信著于乡里,勋业垂于竹帛,继承儒家传统思想的杨时乔一生在官场上不断升迁,在官位上尽力尽职,以敏锐眼光深刻洞察社会的弊端,多次上疏条陈时务,提出了一系列切中时弊的政治主张,企图挽救明王朝的危机,成为明中后期振兴纲纪和维护社会秩序的中流砥柱。

三、清正廉明刚正不阿

杨时乔是个有名的清官。《明史·杨时乔传》记载,万历三十一年(1603)冬,杨时乔召拜吏部左侍郎,主管吏部事务。皇帝授予杨时乔选拔、任用、考核官吏的权力,杨时乔一人独自掌管吏部事务,选拔、考核很公平。“时乔至即署部事。绝请谒,谢交游,止宿公署,苞苴不及门。”他在任期间,吏部上无尚书,下无右侍郎 ,杨时乔在旷官缺员的吏部,官职虽是吏部左侍郎,实际上行使着吏部尚书的职权,只是去世后才“诏赠吏部尚书”。

明嘉靖、万历以来,随着社会矛盾的加深,统治阶级内部不同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也达到白热化的程度。在激烈的斗争中,各党都利用“京察”的机会作为排挤打击对立派的手段。所谓“京察”,原是明朝政府考核京官的制度,规定六年考核一次,每逢巳、亥年进行。在京察中,根据官员的政绩、品行,分别给予升任、降调或罢官等奖惩。凡是在京察中被罢官的,终身不得起用。

开始于万历三十三年(1605)正月的“乙巳京察”,由杨时乔和东林党人都御史温纯主持,杨时乔严正廉直,不讲情面,在京察考核中,首辅沈一贯的党羽钱梦皋、钟兆斗都受贬谪,这得罪了当时的首辅沈一贯。沈一贯大怒,唆使神宗扣压“京察”报告达半年之久。最后,杨时乔受到严旨切责,被神宗斥责为“揣疑君父、诬诋辅臣”,集结朋党。与己合力共事的温纯也遭罢黜,杨时乔十分痛心,请求罢官回家,皇帝不准。在这次京察开始以前,出于“庇其所私”的目的,沈一贯曾试图不让为人方正的杨时乔主持其事,而改用兵部尚书萧大亨主之。因遭到大学士沈鲤的反对,没能行通。8月,在众多官员的纷纷奏请下,神宗被迫同意颁布了京察结果。与此同时,沈一贯被许多官员参奏行事贪腐不端,沈一贯只得请求辞官离任。同日,沈鲤亦被罢官,杨时乔继续留任。

四、亦官亦儒从业吕怀

黄宗羲《明儒学案》、万斯同《儒林宗派》对杨时乔的学术师承关系有清晰的记录:明代心学先驱陈白沙弟子湛若水,遵从其流派的学者形成甘泉学派。甘泉学派在江右的代表主要有吕怀及其弟子杨时乔。吕怀,广信府永丰人。受学于湛若水,为湛氏的四大入门弟子(另三人为何迁、洪垣、唐枢)之一,杨时乔曾受业于吕怀,官宦之余,勤于著述,《周易古今文全书》《新刻杨端洁公文集》《大学古今四体文章句》是研究其理学思想的主要著作。

《明史》记载:“时乔受业永丰吕怀,最不喜王守仁之学,辟之甚力,尤恶罗汝芳。”杨时乔在学术上尊崇程朱理学,“人曰朱门”。杨时乔的宋学立场,表现出了强烈的道统意识,他与程朱没有什么门派上的关系,他之所以捍卫程朱,除了对程朱学理上的认同外,也缘于在是非的价值判断上他认定程朱理学是绝对正确的,故而“朝夕瞻仰为之赞”。作《孔子像碑》,“余惟为孔门守斯道,即弗知之,众罪之,弗敢辞矣。”作《朱晦翁碑》,认为“程、朱大有功于万世”,“窃意今当必有其人。噫!微斯人,吾谁与从!”俨然以程朱的当然继承人自居。史称:“姚江之学,……门徒遍天下,流传逾百年。其教大行,其弊滋甚。嘉、隆而后,笃信程朱不迁异说者,无复几人矣。”杨时乔的固守“宋学”,不仅顽强表现了程朱理学的存在,而且也为程朱理学的赓续相传,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五、天官府第沐浴风雨

坐落于信州区水南街花大门天官巷的杨时乔府第,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是信州城区保存时代最早的古建筑,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它是杨时乔留存在世的历史记忆,时光荏苒,雪泥鸿爪,虽然府第已经残破不堪,但石雕精美的大门照壁、别具匠心的穿梁斗拱无不昭示它的气势轩昂。

杨时乔府第,分正屋和偏屋两部分,总面积600多平方米。据1982年上饶古建筑调查表统计:正屋坐北朝南,建筑体宽23.1米,深21米,高7米,全天井前后厅三开间,109根柱子落地,左右两厢房共八间。前厅抬梁式,后厅穿斗式砖木结构,十二脊八坡面悬山顶,尺字形照壁,三重大门。偏屋为穿斗式木结构,整个建筑体宽19米,深8米,高7米,五脊二坡面悬山顶,西向正屋,内有小院,并建有一小楼房,院落朝东今存圆形门。尺字形照壁上的“百鸟朝凤”图,镂空石雕栩栩如生,照壁正对面便是杨时乔府的正屋大厅。杨时乔府门前原有一对弧形石鼓,雕刻得很好,可惜被毁于“文革”期间。

抗日战争期间(1939年10月至1941年1月),新四军驻赣办事处曾驻此处,为抗战胜利做出重要贡献,完成了其在赣期间的历史使命。早在1985年,上饶市政府便将杨时乔府第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又挂牌新四军驻赣办事处旧址,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杨时乔府第经历数百年风雨,现多处腐朽、倒塌,破败不堪,急需修缮或重建。

杨时乔府第内的标牌(商建榕摄)

六、杨时乔死因新考

民间广为流传的杨时乔的事迹中,他的死因颇为悲壮。《探访天官府:明代杨时乔府邸门楼》《杨时乔的陪葬金头》《杨时乔命殇丰溪河》等多篇文章,都称杨时乔因疏通丰溪河惨遭奸贼沈一贯陷害,万历皇帝被沈一贯蒙蔽,错斩了股肱之臣。其实这不过是民间传说,笔者在爬梳史料过程中发现,杨时乔真正的死因是积劳成疾,他是病逝在官位上。我们先看两段史料:

材料一 袁宏道《请点右侍郎疏》

吏部文选清吏司郎中某等,为堂官病势危迫,部事万难支持,恳乞天恩,俯赐点用右侍郎以摄铨务,以便调养事。该臣等于本月初一日,见臣堂官左侍郎杨时乔于本部火房,病势甚剧,面貌羸瘦,骨见衣表,伏枕呻吟,气息才屬。臣等及左右无不坠泪。窃念臣堂官时乔,以望八之年,署部四载有余,鞠躬尽瘁,辛苦万状。身边无一骨肉子弟,布衾草席,有若逆旅。乞病之疏,凡二十余上。往时形体虽惫,精神尚健。昨者大选之日,匍伏天街,几不能起。嗣是以来,饮食大减,今则奄奄枕上,仅存皮骨而已。虽蒙圣恩起用尚书孙丕扬,而到任无期,秣马治装,尚需两月。而时乔之危迫,视日如岁,若不急点署铨一人,无论廷推选除,事事停阁;而数载劳臣,坐视其颠危而不为之所,皇上之心,必有大不忍者。夫以七八十老病之躯,伶仃酸苦之景,虽在路人,犹为下泣,而况臣等之为司属,目视耳闻之最切近者,臣等不言,是必无心者矣。伏乞皇上钦点右侍郎一员,代摄部务,使时乔得安心调养,肉白骨,菀枯蓧,此大造生全之恩也。臣等无任激切待命之至。

材料二 袁宏道《祭杨少宰先生文》

惟公道同鲁狷,学宗尹觉,三十年间,专守一壑。如大吕之含音,如太阿之敛锷。道愈升而愈光,身屡进而屡却。五载铨衡,水平山崿,澄汰九流,廉顽厉浊。人曰朱门,公也岫壑。床无帷帐,门无帘箔。月夜橘汤,晓窗芹月隺。一编韦冷,六时影卓。虽联班于龙尾,俨鸡群之独鹤。幸明主之眷知,胡彼苍之忽夺!方今浩衢虽通,阳明渐铄。虽人贤之间升,如先忌而后药。幸我公之持正,司群彦之关钥。沥肝胆而向人,浇薪焰以巨杓。遽石火之无光,悲九原之不作。倘时艰之可济,念忠魂之犹跃。其或浇颓相因,泄泄犹昨,虽白日其何为,岂若长夜之安乐。身虽栖于黄肠,道岂隔于冥寞。捐无情之涕泪,布丹心于脂膜。聊酹酒而陈词,知魂兮之无怍。

从上述文章可知,袁宏道于万历三十五年(1607)被任命为吏部验封主事,成为吏部左侍郎杨时乔的下属,吏部政务繁冗而又旷官缺员。《明史》杨时乔本传记载:“当是时,帝委时乔铨柄,又不置右侍郎,一人独理部事,铨叙平允。然堂陛扞格,旷官废事,日甚一日,而中朝议论方嚣,动见掣肘。时乔官位未崇,又自温纯去,久不置都御史,益无以镇压百僚。”袁宏道正有感于此,而上疏《请点右侍郎疏》,从中我们能看到此时的杨时乔因操劳过度而病入膏肓,其惨状令下属垂泪。字里行间我们能清晰感受到袁宏道为杨时乔的敬业和病痛而痛彻心扉。袁中道《珂雪斋集》卷十八《吏部验封司郎中中郎先生行状》中明确记载了杨时乔逝世前后的情景:病重的杨时乔得知袁宏道秉公持正处置猾吏一事时,蹶起而叹曰:“此吾所切齿腐心者也,今能如是,吾死瞑目矣。”杨时乔对宏道也是期冀甚殷,临终之时寄语曰:“吾佐铨四年,未见一实心任事君子,每窃叹曰:朝廷之上,如斯而已乎!今得公矣,国家之福也,惟自爱。”遂逝。杨时乔卒后,袁宏道为其作祭文,仔细研读祭文,其中饱含了宏道对杨时乔仁德长者的崇敬之情,而没有丝毫关于杨被错杀的含冤之意。

再有,从时间上推算,沈一贯在“乙巳京察”后被众多官员弹劾,被迫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八月辞职离任。《明代名人传》记载,沈一贯引退归乡后,“言者追劾之不已”,他那些仍旧在朝为官的乡党也常遭谴责。杨时乔逝世时,离开内阁已三年的沈一贯早已失去了昔日的跋扈和发言权,也就不具备当面向皇帝上奏、使皇帝错斩杨时乔的主客观条件。

综上可知,杨时乔为匡扶天下而殚精竭虑、为操持政务而劳累过度,直至最后油尽灯枯,以身殉职。这才是真实的历史。

时至今日,杨时乔出资主持疏浚丰溪河的壮举仍广为传颂,信州人依旧深切地怀念着故乡人杰——“杨天官”。信州区在杨时乔府第附近,建设的“时乔小学及幼儿园”,就是为纪念杨时乔而命名的学校。斯人虽已逝,但他的精神必将激励着学子们不断奋进,成为新时代的人杰。

(作者简介:郭翠丽,上饶师院副教授) HQ/e7CwbT3KkRoeujRS/lypymRUt9ahRMOdGxCzM6CbmLR+BZOIPCa0RiIdIFt6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