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信北灵岫铅石山

杨棽棽

铅石山,位于信州区沙溪镇铅岭村,与上饶县煌固镇沿坂村交界,距沙溪镇8公里,离信州市区17公里。山脉“发塬于三清山”余脉,最高海拔389.8米,面积约3平方公里。山虽不高大,但于大片田畈中突兀而起,山势挺拔。远眺此山,如一傲首向东的雄狮。远观近看,别有一番险峻。清《上饶县志》载:“铅石山石屏秀峙,岩壁瑰异,清池峻岭与灵山低昂,曲仄盘旋为北乡之胜。”从众多古籍中可知,铅石山自古便是信州城北一山水名胜,文人墨客多有观览和题咏。

铅石山风景秀丽,但地势险峻,悬崖陡峭,三面“皆巉岩峭壁,无路可攀,唯近西北一面可步而登”。山顶有平坦大石,登顶眺远,可西望灵山,群峰苍翠,石人峰若隐若现;东看灵溪,信江上舟舶往来千帆;北望怀玉山如屏障横列,天开画图;南可俯看庐舍仟陌,烟火百家。山间茂林修竹,婆娑蔽日,泉水淙淙,夏季行走其间,暑气尽消。宋时,铅石山与信州城周边的月岩、苍岩、禅师岩、黄岩等齐名,列为郡北近城之名胜。

铅石山虽然不大,但遐迩闻名的原因主要有四点。

一、文人墨客的传播

山以文传。据载从古到今,历代都有一批批文人在铅石山进行文化活动。据当地章氏族谱载:宋嘉定四年(1211),曾任尚书的章伯温,随岳父远游信州铅石山时,被此地山水之胜所陶醉,遂在山下买田筑屋,隐居于此,成为信州铅屏章氏之始祖。后来章氏之裔孙章潜,20岁中进士,迁翰林院。两年后便辞官归隐,在铅石山麓的香林寺成立诗会。据说诗会发起后,得到许多达官贵人、文人墨客的响应,学者从之如云,传说民族英雄文天祥也来参加过诗会。一时文人雅士云集,登山览胜,作诗赋词。诗会历经了四十年之久,闻名全国。

元大德九年(1305),官府为香林寺诗会监立过石碑,碑文在章氏家谱中有记载。清时,《上饶县志》记载香林寺仍存有诗文碑刻70多块,后因时局动乱,寺庙沦落,这70多块石碑可惜没有保存下来。今遗留下来的仅有明大学士夏言、明进士徐庭缓(据说是明相郑以伟表弟)、清乾隆徐鋐公等游览铅石山的诗篇。其中徐庭缓、徐鋐分别以诗歌对铅石山的天然景观进行了详述记录。徐庭缓的《境内八景》八首诗名为:“铅石冲天、香林聚杞、水泛葫芦、桥架金钗、罗经晒石、黄埠澄清、霞坞钟鼓、柘坝谣歌。”徐鋐的《铅屏八景》为:“金顶白云、瓜坪清泉、石僧卧云、石僧负妮、鼻孔岩、猫头峦、船岩、石笋。”这些诗词基本囊括了铅石山所有胜景。

清乾隆年间,文人徐鋐携二三友人登游铅石山,与友人相互唱和,并写下游记,笑对友人曰:“山水之胜何地无之,在乎人之赏契耳。何时得脱尘嚣,与二三良友读书此山,春题花鸟之句,夏着松林之棋,秋认丹枫作故人,冬抚寒梅为知己。仰观层峦,翠碧沾衣,俯听流泉鸣聒耳,登高长啸,倚石狂呤,不亦乐乎!”

近年,湮没多年的铅石山又开始被世人关注,许多文化团体开始挖掘铅石山的古文化,先后上山进行采风活动。而铅石山也因众多名人的诗咏,在信州众多名胜中青史留名。

二、宗教香火兴盛

天下名山僧多占,风景秀丽的铅石山也不例外。铅石山宗教的发展,历经了漫长的历史沿革变化。早在唐代时,据说为了方便州府官员祭祀石人峰,官府曾在铅石山山顶建有金顶法坛。因当时信州每逢大旱或大灾之年,州府官员都要跋涉迢迢山路,步行七八十里到灵山祭祀石人公,山路崎岖,苦不堪言。后来便在州府附近正对灵山的铅石山金顶修建了法坛,大门遥对石人殿。明时,官府又在信州城西郊建了奎文塔,专事府城祭祀。金顶法坛方逐渐没落。这段历史,州城百姓历代相传。

宋绍定五年(1136),尚书太师太保章伯温(铅坂章氏始祖)六十岁生日时,捐资在山上始建祖师殿。后来铅石山麓及山上先后兴建了香林寺、真武殿(铅岭庵)、大士堂(慧定寺)、沈大真仙庙、三官殿等。因香林寺诗会名扬天下,明洪武年间(1368—1398),香林寺被升格为“丛林”,许多僧侣聚此集会讲学,一时盛况空前。至清同治年间(1862—1874),铅石山释儒道达到历史鼎盛,寺观庙产丰厚,小小寺庙竟成当地资产最多的寺庙。山上树木毛竹茂盛,有茶山田地百余亩,能收租谷120担,茶油上千斤,银元过千元。据说山上除了建筑宏伟的庙宇,还有32直的大饭堂,供各地来赶庙会的香客食宿。还有可供三个戏班同时演出的大戏台。因铅石山与灵山不仅祭祀关系密切,而且距离不远(可望见灵山石人峰),所以每年九月初一灵山石人殿开庙会时,铅石山也同期开庙会,许多信徒香客都是两边拜谒。庙会期间,香客日超千人,每日都有成千上万人进香拜佛,货摊商铺茶摊遍布,热闹非凡。

铅石总庙

这种繁荣一直延续到民国二十年(1931),因寺庙住持高华贪污庙产事发,首士要求算账,高华怕露马脚,于九月三十日晚夜焚寺庙逃离。火灾过后只剩下三官殿和铅岑庵,铅石山庙宇从此败落,四个石塔、古钟、古树、石碑等所有文物全部被毁,逐渐淡出人们视线。1952年政府收回寺庙的田地茶山,残庙全部拆毁,周围古木全被砍掉。直到1995年12月,县宗教协会正式批准修复万福寺,这是铅石山目前唯一合法注册的寺院。现山上有铅岭总庙、观音殿等大小庙宇。但再也没有恢复到从前的繁荣。

观音宝殿

三、水陆便捷的交通优势

铅石山成为众所周知的名胜,其中一个原因便是水陆交通便捷。信州古城到铅石山仅17公里。铅石山溪泉纵横,河流水源丰沛,与信江河航运相通。古代航运发达时,从信州城中乘船,沿信江航行转至葛溪水,到铅石山下的香林寺下船,再从香林寺上铅石山只需半个小时。自城中乘船去铅石山游玩,当天即可返城,来去十分方便。明代大学士夏言晚年定居信州城时,曾游铅石山并赋诗一首:

停舻香林寺,蹑履铅石山。

振衣青冥上,飞盖翠人间。

石人近可招,灵岫杳难攀。

夕阳下山去,天风吹鹤还。

这首诗的碑刻,现还留在铅石山上的寺庙中。徐鋐“水光来玉溪,云归趁东风”,和徐庭缓“户外灵山凭梃秀,门前葛水任流长”的诗句,都间接地描述了铅石山的胜景,水运的便利,及其与信州城、石人殿的近距离。

20世纪中期后,水运逐渐衰退,陆路兴起。2012年,盘山公路已延伸到铅石山庙门口,由庙门上金顶,只需十分钟。所以古往今来,铅石山一直是信州城郊交通便利的短程游览佳处之一。

四、铅石山胜景

山顶处处峭壁怪石巉岩

危岩高耸壁立

狮鼻孔

铅石山虽小,但满山怪石嶙峋,景点多而密集,各朝代都有不同命名的景点。据古代章氏宗谱载,铅石山古时有“金顶白云、瓜坪清泉、石僧卧云、石僧负尼、鼻孔岩、猫头峦、船岩、石笋”等八大著名景观。明代有“冲天灵芝、水泛葫芦、罗经晒石、黄埠澄清、霞坞钟鼓”等景点,后人又根据岩石的不同造形,不断命名许多新景观。大部分景点都集中在东北面和东南面,景观形象化程度较高。

铅石山东北面:有石僧负尼、石马上山、石人、大石磨(有磨心)、神仙洞、凹鼻孔、石门槛、老妈妈拾针、凉粉石等十多处景观。

“石僧负尼”是铅石山的经典景观,屹立在北面石壁上,高20多米,在特定的角度观看,如一大人背负小人,形象逼真,古人名“石僧负尼”,有戏谑之意。但景点较险要,观景时需步步小心站稳脚下。前人有诗戏曰此景:“此身已化石,如何犹怀春……云鬟拖青霭,沙秃冒红尘。”

山顶东侧半山腰悬崖上,有两个深约80米、宽约2.5米、高3米的岩洞,远望如睡狮的鼻孔,人称“狮鼻孔”或“凹鼻孔”。传说古时洞里可流米流油。从“狮耳朵”处,可绕山壁爬上“狮鼻山”。还可攀登石梯到达山顶。在山顶,可见千姿百态的怪石林立。

“石马上山”又称“石马朝天”,像神马飞腾,马嘴张开。

“石笋”位于金顶东北面石壁下,自山底拔地而起,高20多米,十分神奇。

“神仙洞”,传说与八都葫芦山的水潭相通。

“宰相读书学堂”是明代大学士郑以伟(沙溪五里人)9岁时读书的地方。东南面有大金顶、大鼻孔、牌坊石、老虎岩、风门、和尚摊尸、石兔子、老道迎宾、船岩等十多处景观。

“大金顶”为铅石山最高峰,山顶地势平坦,岩形如灵芝,风光优美,面积有50多亩。北面建有金顶法坛(已毁)阴雨天气经常被云雾罩着,所以又称“金顶白云”,景观神秘奇特。古人有诗赞云:“绝顶一斜径,仿佛有仙迹。悬崖挂苍松,淡云覆危石。遥望氤氲气,云天不盈尺。”

“牌坊石”,高百余米,长300多米,像一座天然特大牌坊,顶部有“小金顶”之称,是铅石山高险而奇特的山峰;“老虎岩”在南面悬崖石壁上,具有“高、悬、险”的特点,是铅石山第二怪洞。抗日战争时,曾有百余名老百姓为躲避战乱,住此洞中。

铅石山峰顶秀色

“大鼻孔”又名仙人洞,传说会流油流盐,是仙山神奇怪洞,洞约6米宽,深4米。

“风门”是大小金顶分界处。门有10米多宽,是到“小金顶”“大金顶”“鼻孔”的必经之门。路险夹仄,门左面有“神猴探头”,右有“神龟守护风门”。

小金顶上有“石僧卧云”,又名“和尚晒肚”,还有“石兔子”“牛角尖”“石印”“一线天”“老道迎宾”等景点。“石僧卧云”也是一经典景观,有巨岩如一小僧双目微闭、双手交握胸上,安卧在主峰北面,在谷底看上去十分逼真。

从铅岭总庙眺望小金顶,中间为“石僧卧云”

“船岩”在山南,是长50多米、深10多米的怪洞。洞内有泉池,静水长流。据说明朝大学士夏言游铅石山时,曾在洞中小憩。当地村民每逢战乱,便携家带口躲避此洞。

西南面有一处山岩,形似猫头,人称“猫头峦”。

铅石山在海拔200多米处,有7个凹形组合的山谷丘陵地带,面积有500多亩。在东北大金顶下的小山岗上,山腰有清道光六年(1826)所建的真武殿和铅石庵。寺庙名“霞圩”,气势雄伟,前山有南无山。山上树木茂密,毛竹林很多,山清水秀,花草满山遍野。山的东北是陡峭石壁,难以攀缘。

铅石山南面和西北古关口都保护较好,麻石砌成的土城墙和城门遗迹仍存。据说信州城附近唯一保留有古城墙之地就是铅石山。半山腰西面有多处历代采石的洞窟,有的洞高十多米,面积数百平方米,是一处别具一格的人文景观。

铅石山不仅山奇而且水秀,清澈的葛溪水沿山脚而流,据称是饶北城最优质的无污染水源。东北有岩底、铅岭头、东山三大人工湖。山上仙庙附近有300多亩野生优质茶叶,古代称“仙茶”。凡去山上游览的人,都要去庙里讨喝一杯以山泉沏泡的仙茶。庙旁有天池,泉水可供游人饮用,还有近百亩金珠茶树。历朝以来,都是治病养生的好地方。

(本文照片由商建榕拍摄,部分景观资料参考于唐嵩《铅石山记》) 5E5yHkzP9QQUB4X4DHEm9dmQ/6NkaJlihboz8xFmkidSJAK1PlZuO8xNga54zn/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