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笔墨精妙 气韵生动
——信州区博物馆藏民国书画赏析

吕珺

我国的书画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传统基础,书与画相通,互为影响。评论书画,讲的是笔墨、气韵、格调、传统等诸方面,而笔墨和气韵尤为中国书画所特有。笔墨作为物象的造型手段,不仅仅是抽象的点线面,还是书画家心灵的净化、性格的外观、审美的显示。笔墨本身是有内容的,这个内容就是书画家本人。气韵是书画的意境或韵味,它存在于笔墨的运渲之间,用笔墨精妙处正是气韵生动的体现。所以,一件书画佳作往往“气韵藏于笔墨,笔墨都成气韵”。

信州区博物馆原名上饶市博物馆,始建于1984年,2000年撤地改市时改用现名。该馆收藏了一批民国时期的书画作品,现遴选部分精品,从笔墨、气韵及书画家本人风格等方面予以介绍和赏析。

民国十七年齐白石《渔翁图》纸本轴(图一),水墨设色,大写意,纵126.1厘米,横41厘米。画面上一渔翁头戴斗笠,身披蓑衣,左手提鱼篮,右手持渔竿,赤脚、弓背,低头思索。脸大部分被斗笠遮住,只剩下巴和胡子露出。以墨笔粗勾人物线条,水墨渲染蓑衣,赭色晕染肌肤。人物造型简练,形象生动自然,墨与色对比强烈,浑朴稚拙的造型和笔法,体现了齐白石的艺术主张“妙在似与不似之间”,韵味无穷。画心右上部行书题诗:“看着鱼篮有所思,湖乾海涸欲何之。不愁未有明朝酒,窃恐篮徵税时空。”落款:“戊辰春三月中,绍九先生清正,齐璜并题。”钤白文篆书印“白石翁”,右下角钤白文押角印“孝行为守”。其书法张手叉脚,取势欹侧,将拙气、稚气与霸气融为一体。诗书画印俱佳,是齐白石“衰年变法”后人物画中的珍品。

图一 齐白石《渔翁图》

齐白石(1864—1957),原名纯芝,字渭青,号兰亭。后改名为璜,字濒生,号白石、白石山翁、老萍、借山吟馆主者、三百石印富翁等。湖南湘潭人,近现代杰出的书画家、篆刻家。擅长花鸟、虫鱼、山水、人物,亦善诗文、刻印。早年曾为雕花木工,27岁才有机会向文人名流学习书画。书工篆隶,取法于秦汉碑刻,行草书临习李邕、何绍基、金农、郑板桥诸家。早期的绘画规矩精密,40岁时对八大山人、石涛的画有所取法,又“五出五归”,饱览名山大川,广结当世名人,画风由工转写意。后受陈师曾影响甚大,又吸取了吴昌硕之长,笔酣墨饱,力健有锋。57岁后定居北京,开始跳出古人窠臼的“衰年变法”,大胆引进了民间的审美情趣,把墨作为一种色彩与其他色彩对照,保留了以墨为主的中国画特色。齐白石有句著名画语“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所以他的画造型简练生动,意境淳厚朴实。深厚的乡土气息,纯朴的农民意识,天真烂漫的童心和富有余味的诗意,是齐白石艺术的内在生命。新中国成立后,齐白石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1953年,文化部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称号。

民国十六年王琦《渔翁图》纸本轴(图二),水墨设色,写意,纵138.5厘米,横39.5厘米。画面上一渔翁头戴斗笠,身背渔篓,左手提鳜鱼,右手持渔竿。用墨笔勾勒人物线条,色彩晕染人物肌肤、衣裳,衣纹皱折生动飘逸,脸部表情自然传神,渔竿线条简练,鳜鱼跃然纸上,韵味十足。画心左上侧草书题诗:“人间只有江湖客,看破繁华总是空。”落款:“绍九先生清玩,西昌陶迷王琦写于珠山,丁卯年。”钤篆书白文印“西昌陶迷”、朱文印“王奇”,引首章为椭圆形朱印“人生一乐”,压角章为方形朱印“我成壹派”。其书法起顿有致,散而有序,有苍劲纵横之气。王琦是瓷绘名家,纸本绘画比较少见,此图笔墨精妙,气韵生动,展示了画家深厚的书画功底。

图二 王琦《渔翁图》

王琦(1884—1937),号碧珍,别号陶迷道人,室名陶陶斋。祖籍安徽,生于江西新建,中国陶瓷美术大师,民国时期景德镇瓷绘名家。原擅捏面人,1901年到景德镇向邓碧珊学习陶瓷绘画,后又学习钱惠安的仕女画,因扎实的功力和聪颖的悟性,很快超过了邓碧珊。1916年,王琦赴上海参观画展,接触“扬州八怪”,尤喜欢黄慎的画风。他所画的人物不绘背景,突出人物形态表情,勾线用墨老辣,衣纹虬结生姿。衣衫的表现以中锋入笔,有黄慎恣纵的笔意。草书题款颇具王義之、怀素的书风。与邓碧珊等八人时相过从,品评画理,有“珠山八友”之称,是“珠山八友”的领军人物。1928年,他与王大凡、汪野亭等人组成艺术团体“月圆会”,借以抒发胸志,以瓷会友。

民国十六年王大凡《仕女图》纸本轴(图三),设色,工笔写意,纵139.6厘米,横39.4厘米。画面上细雨濛濛,杨柳垂枝,一仕女坐在船上吹笛。以工笔画仕女的脸部、头发,服饰、树枝等兼用写意,设色清丽,意境深悠。人物的刻画,衣纹的组织,场景的搭配都有雅逸之气,“文人画”气息充满画面。画心右上侧行书题款“夜船吹笛雨潇潇”,落款“时在丁卯年冬月上浣,以应绍九先生雅鉴,黟山大凡王堃写”,笔法苍劲,俊逸秀美。钤朱文无框印“大凡长寿”、白文“王堃之印”,左下角钤押角印“辋川后裔”。王大凡以绘瓷著称,他的这幅仕女画在用笔和设色上比瓷板画更具书卷气,是王大凡纸本绘画中的珍品。

图三 王大凡《仕女图》

王大凡(1888—1961),名堃,号希平居士,又号黟山樵子,斋名希平草庐。祖籍山西太原,后移居安徽黟县,出生于江西鄱阳,中国陶瓷美术大师,民国时期景德镇瓷绘名家,“珠山八友”之一。1901年随父母到景德镇,在他姐姐开的“红店”学艺,向当时著名的洪宪瓷和浅绛彩画家汪晓棠学习绘画和诗词歌赋。早期画的仕女与汪晓棠一脉相承,都是清末较为时尚的一种画风,仕女形象同属瓜子脸、丹凤眼、樱桃小嘴、孱弱细腰型。1916年,王大凡赴上海参观画展归来之后,受“扬州八怪”中罗聘画风影响较深。中年学习吴道子、陈老莲、马镜江的绘画技法,可谓博采众长。所绘之画都是兼工带写,婉约内敛的小写意,“文人画”风格可雅俗共赏。研究发明的“落地粉彩”陶瓷技法,使中国画的风格和技巧在陶瓷上的运用游刃有余。如果说王大凡早年的作品是用画笔向人们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中年的作品就是传达一种禅意,晚年的作品则是表达一种精神境界。

图四 汪野亭《云林幽亭秀木图》

民国十六年汪野亭《云林幽亭秀木图》纸本轴(图四),水墨写意,纵145.5厘米,横39.5厘米。图中绘有远山、近水、幽亭、秀木等景物。采用平远法布局,山石以折带皴擦,用淡墨晕染。树叶以圆点,“介”字,“个”字勾点,聚散疏密。墨色层次分明,清新雅逸,意境幽深。画心右上部行书题款“丁卯冬十二月仿素公画,云林幽亭秀木图,以奉绍九先生大雅清玩,翥山野亭汪平写于昌江客次”,运笔流畅,遒劲风腴,钤白文印“越国王孙”、朱文印“汪野亭画”,引首章为长方形白文印“汪乐平”,押角章为正方形朱文印“野亭垂钓兮聊慰平生”。汪野亭擅长画瓷,此幅水墨山水画颇有其瓷板山水画的风韵。

汪野亭(1884—1942),名平,字鉴,号平山、平生、老平、垂钓子,又号传芳居士、平山草堂主人,斋名平山草堂。江西乐平人,中国陶瓷美术大师,民国时期景德镇瓷绘名家,“珠山八友”之一。自幼家境清贫,在祖父的资助下考进江西省陶业学堂,师承张晓耕学习山水,潘陶宇学习花鸟。1909年毕业后,以绘瓷谋生;瓷业萧条时,卖画糊口。辛亥革命后,汪野亭的画室“平山草堂”应运而生,致力于“浅绛山水”和“墨彩山水”的研究。早期作品追随程门、金品卿等浅绛彩名家技法,开创了用线细密,具浅绛风格的粉彩山水画;中期作品构图严谨,线条流畅洒脱;晚年作品用线粗犷,色彩明快,极显苍古与奔放之势。他的山水画一直为后人所仰重、仿效,影响长达半个多世纪。

图五谢公展《岁寒天趣图》

民国谢公展《岁寒天趣图》纸本轴(图五),水墨设色,写意,纵132.5厘米,横33厘米。画面奇石旁,腊梅、天竺、水仙竞相争艳,两只麻雀飞于梅枝间。水仙的花叶以墨笔双勾,梅枝、竺叶、麻雀、奇石以水墨勾染,用曙红、藤黄点染竺子、腊梅和水仙花蕊,画面动静结合,天趣盎然。画心左上侧草书题款“岁寒天趣,先生雅属即正,弟谢公展”,钤篆书白文印“谢公展”。笔墨舒展,力健洒脱,是谢公展花鸟画中的代表作品。

图六 谢公展《菊花图》

民国谢公展《菊花图》纸本轴(图六),水墨设色,写意,纵131.7厘米,横32.9厘米。画面上红、黄、蓝各色菊花盛开,两只螳螂飞于花丛中。花瓣有的用墨线双勾,色彩晕染,有的用没骨法彩绘。叶片先以花青、藤黄和水墨渲染,再用墨笔勾叶脉。笔墨湿润隽秀,色彩清新质朴,富有韵味。画心右上侧草书题诗:“不见秋花傲,但觉春花媚。借问彭泽翁,可能供一醉?此图成后介子戏题一绝。”落款“谢公展”,钤朱文印“公展”。画上的题诗是由弟弟作诗,哥哥书款,借陶渊明的典故来表达爱菊之意。

谢公展(1885—1940),民国时期著名画家,一名翥,一名寿,以字行。江苏镇江人,曾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暨南大学等校教授,蜜蜂画社组织者之一,著有《水彩画》《谢公展画集》。擅长花鸟虫鱼,得吴昌硕遗韵,尤工于画菊,有“谢家菊”之称,笔墨秀润挺拔。亦善诗词,与其弟谢介子唱酬联句,每有作画,多由介子加题诗词,兄弟合作,成为艺术佳话。

图七谭延闿草书横幅

民国谭延闿草书纸本横幅(图七),纵39厘米,横145厘米。内容为“计与足下别廿六年,于今虽时书问,不解阔怀。顷积雪疑寒,五十年中所无,想常佳。”共32字,是谭延闿临习王羲之的草书《十七贴》中的一段文字。但临作并未完全按照原贴来写,内容有所删改,尤其笔画的形态有自己的书写风格。以中锋入笔,笔墨流畅,飘洒纵逸,气韵雄浑,笔画间以飞白,在实中见虚。落款“绍九先生正,延闿”,钤白文印“谭延闿”、朱文印“祖安”,是谭延闿草书中的珍品。

谭延闿(1880—1930),字祖安、祖庵,号无畏、切斋,湖南茶陵人。清光绪年间进士,授翰林编修。1909年被推为湖南谘议局议长,1912年加入国民党,曾任两广总督,湖南督军兼湘军总司令,授上将军衔。1927年后曾任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民国四大书法家之首,有“近代颜书大家”之称。20岁时学赵孟頫、刘墉,继而师法颜真卿,兼学杨肇、翁同龢;30岁时学颜书,参以钱南园笔法;40岁后于古法帖无所不临,生平书学至此乃大变。他的书法功底深厚,变化灵巧,笔笔中锋,有大气磅礴之势。著有《祖庵诗集》《慈卫室诗草》等。

图八 陈三立行楷七言诗

民国陈三立行楷七言诗纸本轴(图八),纵132.4厘米,横33.1厘米。为陈三立所书宋代江西派诗人晁冲之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云:“早闻三十六峰前,愿寄茅茨一涧边。谷转马蹄山缭绕,岩开虎口树婵娟。阳坡日暖宜瓜地,阴领天寒熟芋田。便好与公相隐去,不宜相对尚茫然。”笔画婉转流畅,行中参有楷意,字体娟秀,法度严谨。左侧落款“绍九仁兄雅正,散原老人陈三立”,钤白文印“陈三立”、朱文印“散原翁”。

图九陈三立行楷五言诗

民国陈三立行楷五言诗纸本轴(图九),纵116.1厘米,横37.2厘米。为陈三立自作五言律诗,诗云:“脱雪俄飞雨,荒居别有天。一云争冷暖,众壑阅媸妍。响叶疑来屐,添泉倚奏弦。孤鹰湿毛翮,腾汝夕阳边”,诗结尾处小字书写“山居对雨作”。运笔圆润,线条秀劲,结构紧凑,气韵清新。落款“绍九世仁兄雅正,散原老人陈三立”,左下角钤白文印“陈三立”。

陈三立(1853—1937),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修水)人,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出身名门,晚清湖南巡抚、维新派名臣陈宝箴之子,国学大师、历史学家陈寅恪和著名画家陈师曾之父。光绪十五年(1889)中进士,历任吏部行走、主事。1898年戊戍政变后与父亲陈宝箴一起被革职,后朝廷恢复他的官职,但陈三立却不仕。他的书法取法黄庭坚,参以北碑,而自书胸襟,尝自称“字第一,文第二,诗第三”,著有《散原精舍诗》及其《续集》《别集》。

文中介绍的这九件书画藏品都为珍贵文物,其中有七件书画的题款上提到了“绍九先生”。据文博工作前辈说,绍九先生是民国时期上饶的一位要员,与当时的社会名流、文人雅士颇有交往。世事变迁,这些书画珍品能保存完整并入藏博物馆实属不易,为当地留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

(作者简介:吕珺,上饶市信州区博物馆副馆长、副研究馆员) Iuy1ahgTXgAivdbWflEKDWpB4shScmGbLQ4sS7GlN2y+rqhIJiC44/FiWZONI2t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