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宋信州知州赵汝愚与其墨迹《新秋帖》

张婷 李默弢

赵汝愚像

赵汝愚(1140—1196),字子直,宋宗室,恭宪王赵元佐的七世孙。据史书记载,赵汝愚祖辈原籍为饶州余干(今江西余干县),祖父赵不求在宋建炎年间(1127—1130)移居崇德县洲钱(今浙江桐乡市洲泉镇),赵汝愚就出生在洲钱(见《桐乡县志》)。宋绍兴年间,赵不求监余干酒税,赵汝愚随祖父回余干,始居余干县城东隅。赵汝愚父亲应善,字彦远,“性孝悌,工诗翰”,曾官至江南西路兵马都监,著有《唐书遗录》《幸庵见闻录》等,死后追赠为太师庆国公。

赵汝愚深受家庭影响,从小敏而好学。祖父赵不求常在公务之余,指点他读书,每每考问,汝愚总能对答如流。祖父给他取名“汝愚”,寓有“养成大拙方为巧,学到如愚始称奇”之意,表字“子直”则寄寓祖父对他正直为人的期待。

《宋赵忠定奏议》

祖父去世后,赵汝愚随父迁藏山(今余干县城赵家岭)北麓,筑室而居。屋后石岩参差,汝愚常捧书置于石岩之间,放声朗读,心无旁骛。曾说:“大丈夫留得汗青一幅纸,始不负此生!”成年后,常以先贤司马光、富弼、韩琦、范仲淹自期。

国朝诸臣奏议(宋)赵汝愚辑宋淳祐十年史季温福州刻元明递修本

孝宗乾道二年(1166),赵汝愚擢宗室进士第一(状元),授秘书省正字,迁著作郎,先后知信州(今江西上饶)、台州(今浙江临海),改任江西转运判官,后入朝为吏部郎,兼太子侍讲,迁秘书少监兼代给事中。淳熙八年(1181),代理吏部侍郎,兼太子右庶子。翌年(1182),以集英殿修撰出任福建军帅。后升任直学士,出任四川制置使兼成都知府。当时四川一带羌族武装四处骚扰,赵汝愚以计分散其势力,始相安多年。宋孝宗曾赞扬他有文武全才。光宗接位后,赵汝愚升为敷文阁学士,绍熙元年(1190)又任福州知府(赵汝愚两次在福州为官,深得福州百姓爱戴),绍熙二年(1191),召为吏部尚书。绍熙四年(1193),升知枢密院事。

赵汝愚《新秋帖》

绍熙五年(1194),南宋朝政发生了一次变故。孝宗病逝,其子光宗因一向与父不和,竟称病不执丧礼。大臣们屡奏不复,耽搁多日,朝廷上下忧心忡忡,丞相留正也束手无策,只好称病不朝。当时舆论纷纷,认为宫廷内部如此不睦,在北方强大的军事胁迫下,南宋的崩毁指日可待。在此关键时刻,赵汝愚以国事为重,临危不惧,屡进两宫疏通,又与工部尚书赵彦逾密议,派知阁门事韩侂胄请宪圣太后垂帘,主持丧事;并迫使光宗退位,拥其子嘉王赵扩即皇帝位。嘉王恐负不孝之名坚辞。赵汝愚劝道:“天子当以安社稷、定国家为孝,今中外忧乱,万一生变,将置太上皇于何地?”于是,赵扩以次年(1195)即位,是为宁宗,改元庆元。

宁宗即位后,命赵汝愚兼代参知政事,任右丞相、枢密使。赵汝愚上任后,努力改革弊政,命朱熹待制经筵;起用和团结了一批有主张、有节操的士大夫,以安定朝政。不久,丞相留正还朝,汝愚自请免兼职,宁宗改任赵汝愚为光禄大夫、右丞相。赵汝愚力辞再三,宁宗不允,遂与留正同心辅政。这时,外戚韩侂胄专权。韩侂胄的所做作为,引起了赵汝愚支持者朱熹和一批有声望的士大夫不满,政治上形成了两股对抗的势力。待制朱熹和吏部侍郎彭龟年等弹劾韩侂胄,未果。韩侂胄便把赵汝愚看作眼中钉,唆使人上书宁宗,称“同姓居相位,将不利于社稷”。宁宗这时对赵汝愚也有疑心,便罢了赵汝愚的右丞相,让赵汝愚以观文殿学士身份出知福州。当时,国子祭酒李祥、博士杨简、太府丞吕祖俭等,以汝愚“勋劳卓著,精忠贯于天地”,先后上疏挽留,太学生多人伏阙上书,皆遭贬斥。

会通馆校正宋诸臣奏议(宋)赵汝愚辑明弘治华燧会通馆铜活字印本

赵汝愚从任相到罢相,只有几个月时间。罢相后,赵汝愚暂未去福州赴任,先回故里。这时韩侂胄又捏造赵汝愚“倡引伪徒,图为不轨”的罪名,宁宗便将赵汝愚再贬宁远军节度副使,放永州(今湖南零陵)。行前,赵汝愚义无反顾,对送行者说:“看侂胄用意,必欲杀我。我死,君等方可无事。”宁宗庆元二年(1196)正月,汝愚在往永州途中,路经衡州(今湖南衡阳)得病,住在当地的郡守钱鍪府中。不巧钱鍪与赵汝愚有前隙,对这位落魄的相爷窘辱备至,屡加刁难,赵汝愚乃忧愤成疾,竟然一夕暴死。

宁宗听说赵汝愚暴病去世的消息,令将他的棺柩运回原籍江西余干安葬。当他的灵柩路经长沙时,长沙百姓纷纷前往吊唁和祭奠,要求将他安葬在长沙。皇命不可违,可长沙人对忠良的一片心意又不可拒。于是朝廷批准他的灵柩离开长沙时,留下遗物,在妙高峰下修建一座“衣冠冢”,让人凭吊,永志纪念。五月,归葬余干县南25里的雕峰山下(今枫港乡樟木桥)。故今湖南长沙和江西余干各有一座赵汝愚的坟墓。

赵汝愚为官三十年,清正爱民,德披天下。他尊崇儒学,毕生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宗旨。他人品高尚,宽以待人。史载,赵汝愚和族人聚居一处,“所得廪食常分予族人,自奉甚薄,虽贵为丞相,仍布衣蔬食。”

赵汝愚文武兼备,生前著有《忠定集》十五卷、《太祖实录举要》若干卷、《宋朝诸臣奏议》三百卷等,还留下不少诗文。

宁宗开禧三年(1207),韩侂胄被诛,党禁渐解,宁宗念赵汝愚功劳,尽复汝愚原职,并赐谥“忠定”,赠太师,追封沂国公。嘉熙元年(1237)理宗又下诏将赵汝愚配享宁宗庙廷,并追封赵汝愚为福王,后又进封周王,并亲手写下“梅岩”两字赐给赵汝愚子孙。“梅岩”两字后镌刻在赵汝愚少年读书处的石岩上,成为历代激励家乡学子刻苦攻读的名胜,曾为“干越八景”之一,今不存。

“江月不随流水去”,南宋右丞相赵汝愚的事迹如今已过去了800多年,他的英名永垂千古。然而,他的墨迹却尠见流传。20世纪80年代末,朵云轩向上海博物馆和辽宁省博物馆捐献了一批珍贵的书画文物,有一件赵汝愚的《新秋帖页》惊现其中,这恐怕是仅见于公藏机构的赵汝愚墨迹了,虽是小小一通尺牍,亦弥足珍贵。此《新秋帖》为赵汝愚上呈问候“知府秘丞先生”的书简,从当中恭维尊敬的用语可以看出发函者与受函者之间的上下级关系,可能书于及第后不久任信州知州的前后。是帖楷法精严,得欧体神韵,又在结体上显露拙意,与循规蹈矩的干禄正书迥然有别。整体而言,宋代楷书相对于唐人是趋向式微的,宋人书法“尚意”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行、草书,楷书的正襟危坐的形式在某种程度上的确束缚了“意”的延展。我们可以参考石刻上现存的赵汝愚的书迹,皆以行楷为主,正楷作为公文书体,自然不能与行、草书的面貌相提并论。读《新秋帖》上鉴藏印,有朱文“希之”一方,可知此曾为明末苏州富商、书画鉴藏家归希之旧藏。归希之的收藏印出现在宋元的书画珍品之上,其人有着不俗的鉴赏水平。另外,帖上还有近代著名书画鉴定家张珩的两方藏印作为鉴定辅助依据,也大大增强了此为赵汝愚仅存墨迹的说服力。

赵汝愚墓

(作者简介:张婷,上饶市博物馆馆员;李默弢,上饶市文献学会理事) uqzTJuE8/fDxj1G3mTT/dE8Dz5OSjxa+vvHNs14hGRNYW15PQSGNXyT95tQmmN1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