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元青花“茂叔爱莲”玉壶春瓶的装饰艺术

陈尚格

青花瓷器是江西景德镇制瓷工人创烧的一个品种,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属釉下彩瓷。青花瓷是以含钴元素的矿物质为着色剂,在瓷器的半成品胚体上进行彩绘装饰,然后再罩一层青白釉入窑经高温(1300摄氏度左右)烧成瓷,才呈现蓝色纹饰的釉下彩瓷器。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由于它的制造工艺在当时比较困难,且元代延续时间较短,仅有九十七年,所以流传至今较为罕见,显得更加弥足珍贵。青花瓷丰富多彩的装饰技法和独特的制作流程,使得它成为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装饰艺术。

陶瓷绘画艺术使单一的瓷器拥有更加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陶瓷上最早发现存在人物题材的图案可以追溯到原始时期,如出现在青海大同县孙家寨著名的舞蹈纹彩陶盆,其描绘的画面为多个少女手拉手舞动的景象,这为陶瓷绘画的起源提供了实物佐证。而后陶瓷绘画艺术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在元代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这是因为青花瓷器的正式烧成,为在瓷器上进行图案绘画,提供了更为方便的条件。元代统治者为蒙古族,生活在大草原的蒙古族对蓝、白色情有独钟。在其原始宗教中,蓝色是天,白色则象征善良的草原神祗,蓝白两色正是蒙古图腾“苍狼白鹿”的颜色。11世纪前,蒙古族处于原始多神崇拜阶段,此后两百多年的时间里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由多神崇拜向一神崇拜的转变。蒙古人崇拜的天(腾格里)成为至高无上的存在,具有绝对的权威,蓝色因之具有了统治者至高无上权力的象征意识。在元朝建立后,蒙古统治者将各族人群等划分为四个等级,其中蒙古人在最高等级,被称为蓝色的蒙古人,代表了天意的承载者,是高贵的民族。这一审美促使了青花瓷的发展,青花瓷的釉色比较艳丽,容易着色,又是釉下彩,颜色也相对于稳定,白色的背景上绘上浓度不同的蓝色颜料,洁净淡雅,与中国经典水墨画异曲同工。元青花装饰纹饰众多,主要分为植物纹饰、动物纹饰和人物纹饰三大类。这些纹饰多共同组成青花瓷装饰图案,使得青花瓷装饰呈现出鲜明的多层次感和画面满饰的特点。但是这些纹饰主次也很分明,主体纹饰一看便知。

目前所见元青花瓷器人物故事图案主题大致分为两类:一种是元杂剧故事图案,如《萧何月下追韩信》《尉迟恭单鞭救主》《昭君出塞》《三顾茅庐》《西厢记》等;一种是高士及仙人图,表现山林隐逸生活,有《四爱图》《周茂叔爱莲》《吕洞宾》等。人物大多是汉人装束,从服饰上看,有宋代特征,也有胡人装束。亦有婴戏图和百子图、劳动场景等,不过数量较少。这和前朝不太一样,中国瓷器在宋代以前,除去用作明器的人俑外,很少能见到人物形象的装饰。北朝和唐宋陶瓷器上尚有一些印花人物形象,但彩绘人物却寥若晨星。而宋代彩绘人物多以婴戏图为主,主要绘画于枕、瓶、罐类器物上,枕多在枕面,瓶、罐多在肩、腹部。常见的纹饰主题有童子戏花、童子攀枝、池塘赶鸭、群婴相戏、双婴戏鸟,以及钓鱼、放爆竹、骑竹马、打陀螺等。除婴戏图案外,宋代少量瓷器,特别是瓷枕面上,还有一些女子形象,如磁州窑系瓷,枕面上有少女读书、女子毗鞠的图案。

这样转变的原因首先是市井平民文化发展的结果,特别是与宋代以来话本小说、民间说唱、杂技马戏等技艺的流行和繁荣不可分割。宋代以来商业经济的高度发达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市民阶层的产生和发展,城市聚集了大批的人口,随即产生了娱乐的需求,“瓦肆”应运而生。及至元代,这种市井间的“俗文化”更发展成一种文化潮流,不仅话本小说、民间说唱伎艺有所发展,杂剧、散曲也都非常盛行。元代的文化艺术,基本上都是传统宋代文化艺术的延续和发展。从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元杂剧四大家,到名声很大但未能被后人列入四大家的王实甫,都为元朝的文化艺术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大多数元曲、元杂剧、小说和版画,几乎都围绕《西厢记》《窦娥冤》和先秦列国战争、东汉末年的历史和故事展开。元代统治者对汉人的戏曲艺术也同样很感兴趣。元人熊梦祥的《析津志》中曾描述过这样的场景“八日,平则门外三里许,即西镇国寺,寺之两廊买卖富甚太平,皆南北川广精粗之货,最为饶盛。於内商贾开张如锦,咸於是日。南北二城,行院、社直、杂戏毕集,恭迎帝坐金牌与寺之大佛游与城外,极甚华丽。多是江南宫商,海内珍奇莫不凑集。此亦年例故事。开酒食肆与江南无异,是亦游皇城之亚者也。过此,则有昭游皇城,世祖之典故也。其例于庆寿寺都会,先是得旨,后中书札下礼部,行移各属所司,默整教坊诸等乐人、社直、鼓板、大乐、北乐、清乐,仪凤司常川提点,各宰辅自办婶子车,凡宝玩珍奇,希罕番国之物,与夫百禽异兽诸杂办,献赏贡奇相互夸耀,于以见京师机天下之壮丽,于以见圣上兆开太平与民同乐之意;下户部关拨钱粮,应付诸该衙门分办社直等用,各投下分办簇马只孙宴会,具是小小舍人盛饰以显豪奢。”文中几次提到了帝王观赏戏剧,与民同乐的场景。青花瓷器烧造的如火如荼,许多人物题材的出现,与元曲、杂剧和版画的发展成正比,那些精美的元青花人物故事图作品,实际上可能与元代帝王对这些汉文化经典的热衷和喜爱有相当大的关系。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文人画的介入。文人画,亦称“士夫画”,西方人称为Literati painting,即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北宋苏轼提出的“士夫画”,他曾在画跋中提到“观士人画如阅千里马,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枥刍秼,无一点俊发,看数尺许便倦。汉杰,真士人画也。”明代文徵明称唐代王维为文人画之创始者,并视为南宗之祖。陈衡恪曾指出“所谓文人画或谓以文人作画,知画之为物。是性灵者也,思想者也,活动者也,非器械者也,非单纯者也。”中国文人画的理论思想实际就是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结合作为基础,通过选取的创作题材,采取写实、写意、写境等多种表现手法,以“行”为表,以“意”为里,积极抒发“性灵”或个人抱负,在画中巧妙地塑造了文人形(行为)、性(品格)、心(思想)等外在与有形的实体形象和内在与无形的精神形象,并将二者融为一体,以达到人与画的有机结合。文人画反映的是一种人类学、哲学、宗教思想的超功利意义及高士的那种高古、散淡、疏狂、闲适、清逸、旷达、超脱等等。由于当时在元代的统治下,各阶级地位相差悬殊,时人俗称“九儒十丐”,读书人的地位甚至仅排在乞丐之前,不如娼妓。所以众多有才华的文人被忽略,他们虽然精通诗词歌赋,却往往不受重用。元朝建立后,迟迟不举行科举考试,直到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才正式开科。科举之路不通,文人无法参与政治,加上元朝政策的压力,加速了文人融入市井文化的现象,在他们仕途不畅通的背景下,许多人转向杂剧和绘画的创作以谋生。其中就有一部分人从事绘制瓷器的工作。《美的历程》一书中李泽厚曾这样讲道:“审美趣味和美的理想由具体人事、仕女牛马转到自然对象、山水花鸟,当然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情,它是历史行径、社会变异的间接而曲折的反应。”如果说唐与宋的文人画是描写和记录大好山河或美好事物的客观事实的话,那么元代以后文人画更侧重于反映画家自身对社会以及其主观世界的体验,从而抒发其主观心绪。

信州区博物馆藏元青花“茂叔爱莲”玉壶春瓶

所以元青花瓷呈现出有别于其他朝代专业画工的绘制手法和创作意蕴,体现了这个时代独有的艺术特征。元青花人物故事图是宋元以来市井文化与士大夫文化共同发展、相互影响的结果。

青花装饰融入文人绘画,当以赵孟頫为先驱。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又号水晶宫道人、鸥波,中年曾署孟俯。浙江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南宋末至元初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他出身高贵,是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嫡派子孙。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通经济之学,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尤其以书法和绘画的成就最高。在绘画上,他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元朝取代宋朝之后,很多文人郁郁不得志,投身于艺术创作后将故国情怀投射到自己的作品之中。考证青花装饰,绘画是其主要研究领域。赵孟頫曾题诗“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这与元代1278年设立浮梁瓷局之画局有着不解之缘。从时间上看,这一年的赵孟頫25岁,正是仕途的开端,时间上相符。再从他的画的风格及寓意来研究,与元代青花瓷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前面那首诗是赵孟頫《秀石疏林图》的题跋,对照青花瓷研究,如果找到青花瓷与诗中所言的共同点与画中的植物寓意相同,就足以证明青花瓷的创作绘画与赵孟頫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从而挖掘其思想根源。从书画起源与发展的历史沿革可以看出元代青花瓷的装饰艺术与绘画内容,是其产生创作的艺术文化土壤与来源,是青花瓷绘画艺术创作的起源。

纹饰展开图

1986年出土于信州区的元青花茂叔爱莲图玉壶春瓶,是非常典型的元青花人物装饰,其内容取材属文人隐士题材。茂叔为周敦颐别号,周敦颐是北宋著名理学家,是一个洁身自好,不慕名利,正直无私,不媚权贵的人。他的这种高洁的人品,北宋文学大家黄庭坚誉为:“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霏月……”他致仕隐居庐山莲花洞,创办了著名的濂溪书院。他毕生挚爱就是莲花,故在书院内建造了一座爱莲堂,堂前开凿“莲池”,以莲花之高洁寄托心志,《爱莲说》即写成于此。

两件四爱图中的茂叔爱莲纹饰

“茂叔爱莲玉壶春瓶”口外翻呈喇叭状,细长颈,溜肩,垂腹,圈足稍外撇。全器内外施釉,釉面透明度很高,胎土细白,露胎处呈火石红色,青花发色浓艳,有明显铁锈斑。上腹部的主仆人物图是画面的主题纹饰:有一人头戴冠帽,长袍广袖,依坐在池塘边一株柳树之下,右腿屈起,手执一物,转头看向另一人,此人当是周敦颐。周敦颐对面还有一垂髻童子,身着长服,右手提举,作右侧视状头向莲池,莲池中种植着茂盛的花叶,数支长莲花荷叶伸出池塘。画面其他部分则绘有山石、芭蕉、卷云,花草,玉壶春瓶的束颈处缠绕一周柳树下垂的柳枝,玉壶春瓶胫部则以卷云纹连圈隔开,绘有变体莲瓣纹。整体画面和谐清晰,线条流畅,纹饰之间主次分明,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布局合理,造型挺秀大方。

元青花人物故事图凡人物五官及鞍马造型准确,刻画细腻,线条或柔秀,或遒劲,画法严谨周密。如人物的胡须、马的鬃毛、长尾,分缕分绺,丝丝毕现,笔笔送到。人物故事图配景的竹石、芭蕉、花树、云气等同样用笔细腻,画法严谨。这种画风通常被称为“密体”。但这件“茂叔爱莲”玉壶春瓶,使用的却是另一种相反的画风。其装饰意匠平淡,构图简单,笔意自然从容,用笔洒脱,生动放逸。主人公衣纹简单,芭蕉、竹叶和“密体”一比较,显得轻快潇洒许多。这种画风就是“疏体”。“密体”笔法工谨者细密而生动,“疏体”简者放逸而又见法度。

同样有茂叔爱莲题材的元青花还有著名的元青花四爱图梅瓶,四爱图梅瓶出土了两件,分别藏于湖北省博物馆和武汉市博物馆,不过两件梅瓶的茂叔爱莲图相差并不大。构图皆为一主一仆前后而立,主题人物周敦颐在前,书童紧随其后。两者间的不同之处在于周敦颐及书童的服饰均不相同,武汉市博物馆的周敦颐身着素白长衫而湖北省博物馆的身着深色长衫;武汉市博物馆的书童身穿深色长衫双手托个小瓶侍立主人身后,而湖北省博物馆的身着花布衫,右手腋下挟一张古琴,侍立于主人身后。

元“至正十一年”铭青花云龙纹象耳瓶

信州区博物馆藏的元青花“茂叔爱莲”玉壶春瓶出土于信州区北门街道东瓦窑村,在元代时为信州路属地,与景德镇相距不远。元代景德镇制瓷业已经一枝独秀,朝廷专门在景德镇设立浮梁瓷局为皇室服务。这一机构汇聚了全天下最优秀的制瓷工匠,各地的工匠汇集于此,互相交流学习,连带着周边的民窑制瓷业也兴旺发展。元青花作为景德镇独创的发明,特殊的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法保障了出产瓷器的优质,这一技术在当时的信息传播背景下,是很难快速地全国性传播的。所以来源相对比较单一,除却皇家专享及赏赐的那些,相当一部分的出土元青花都集中在邻近景德镇的地区。与上饶有关的还有一对重要的元青花,就是著名的“至正十一年”铭青花云龙纹象耳瓶,现藏于英国大维德中国艺术基金会。

这对有铭文瓶在元青花研究史上意义重大,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学者约翰·波普博士正是根据这对纪年瓶,结合土耳其托普卡比宫博物馆和伊朗阿德比尔清真寺的藏品,从传世器物中辨识出一批“至正型”器物,奠定了元青花研究的基础。能够作为标准器来参考,是因为这对象耳瓶的铭文非常详尽,有确切纪年,直接书写在瓶颈上,一丝不苟,说得清清楚楚。加之内容丰富,绘制精良,难有与之比肩者。右边这件的颈部铭文有六十二字:“信州路玉山县顺城乡德教里荆塔社奉圣弟子张文进,喜舍香炉花瓶一付,祈保阖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谨记,星源祖殿胡净一元帅打供。”左边这件的铭文略有变化,为“至正十一年四月吉日舍”。

铭文局部

元青花瓷器装饰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分层装饰,如大盘纹样多由三至五层满密的图案组成,瓶、罐的纹样多由三至八层图案纹饰组成。像这件标准器,自口至足共绘有八道纹饰,分别为缠枝菊花、蕉叶、云凤、缠枝莲、海水云龙、海涛、缠枝牡丹以及杂宝莲瓣。信州区博物馆这件“茂叔爱莲”玉壶春瓶同样具有这样的特点。它共有八道纹饰,柳树、人物、山石、丛竹、花卉、流云、卷草、仰莲,层次清晰,繁而不乱。这样繁密纹饰布满瓶身的装饰风格,其实与中国传统装饰艺术风格大不一样,尤其是以朴素淡雅而著称的宋瓷背道而驰,元青花在装饰的时候,将器物通体描绘,不留空隙,从而达到一种视觉上的冲击感,这种装饰风格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来源于伊斯兰装饰艺术中“无限图案”的数学概念。元青花的装饰特征,很容易就让人联想到中西亚地区的金属器、陶器、建筑以及染织装饰。这是由于青花瓷成熟于元代,而元代的统治者又秉承野蛮扩张的民族思想理念,不断地开拓自己的版图。盛时疆域东起东北亚,西至西亚东欧,北至整个西伯利亚大陆,南至南海。在征服的过程中,无可避免地会加强各国各民族之间的接触与交流,为各种文化的交流提供条件。大量的墓葬遗址出土都证明了这一点。蒙古族人在成吉思汗统治时期,就已经进军中西亚,营造了良好国内外市场,有益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对外贸易的繁荣,中西亚交流空前开放,促进了瓷器等外贸商品的需求量,给陶瓷业的生产和发展提供了动力。元人在立国之初就在福建泉州建立了国内最大的港口,与当时的亚历山大港并称世界最大贸易港口,可想而知当时与外界的商贸是多么频繁。在元代至少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我国保持海上贸易。而陶瓷作为主要的商贸产品更是备受各国亲睐。

青花装饰在伊斯兰地区也有悠久的历史。伊斯兰地区最早出现青花的是在今伊拉克地区,当时是以陶器为载体的青花陶,时间大概是公元9世纪至10世纪中期。后来中国的唐三彩和唐青花通过贸易往来传到中亚、西亚、东欧、北非等地,为青花瓷在伊斯兰文化中的传播起到了深远的影响。蒙古帝国在成吉思汗死后爆发了关于汗位的争夺,最终分裂为元朝和四大汗国(即金帐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利汗国),除了窝阔台汗国较早灭亡,剩余的三大汗国无一例外最终都信仰了伊斯兰教。所以元青花中会出现大量伊斯兰文化素材装饰,并广受伊斯兰世界欢迎,是有其特殊历史背景的。元青花通过贸易传到伊斯兰国家,被伊斯兰国家的陶工争先恐后地模仿。14世纪末,叙利亚的陶工首先效仿了元青花的器型与纹饰,之后伊拉克、埃及、帖木儿王朝、萨法维王朝都相继效仿,均出现了元青花的仿制品,仿的还相当地精准。伊斯兰贵族对瓷青花极为推崇,不仅用来把玩欣赏,连日常的餐具使用都要用青花瓷。目前世界各大博物馆对元代青花的收藏多来源于伊斯兰国家,如1960年在印度德里图格拉克宫的一个遗址上发掘出元代瓷器,其中元青花就有67件,都是碗盘餐具,均有使用过的痕迹,说明伊斯兰国家宫廷大多使用青花瓷作为餐具。

青花瓷是我国珍贵的传统艺术,在陶瓷史上、文化史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之所以能够长时间的流行,是因为它不仅是艺术的文明,还是一种物质文化,它有丰富多彩的装饰技法和独特的中国民族风格,而且还是一种极富实用价值的生活用品。比起其他的彩绘陶瓷,釉下彩绘的制作流程相对简便,它的瓷胎和装饰花纹是一次烧成,且钴蓝色的花纹在釉下不会被磨损,不变色,耐久经用。在视觉效果上,青白的颜色稳重大方,纯洁美丽,给人以清新明快、肃穆端庄之感。我们探究青花的装饰艺术,不单是知道器物因何而美,更是透过其装饰艺术背后的时代气息去见识那个时代的独特文化和审美意趣,继承和发扬前人的艺术文化,指导当代的文化创作,做到“笔墨随时代”的艺术境界。

(作者简介:陈尚格,景德镇陶瓷大学) 8zwANvlZ7KXfsfn+Ham5SMDcUUmFo3GJ/HiLVogtM2+eD5+7nZVBUoQUFUYPoDf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