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信州区博物馆馆藏宋青釉五管瓶赏析

陈守妃

五管瓶,因其肩部有5个直立的多棱形或圆形管而得名。除了常见的五管瓶以外,存世还有四管、六管、七管和八管瓶,因此这类器物也称“多管瓶”。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多见,常见于墓葬出土,并且多与盘口瓶成组出现,是一种陪葬的明器。

信州区博物馆藏宋青釉五管瓶

信州区博物馆藏的这件宋青釉五管瓶,通高30厘米,口径9.4厘米,底径10厘米,直口,粗短颈,瓶底圈足较矮且微微外撇,由盖、体两部分组成。瓶盖呈荷叶状,盖面装饰有斜线(涡旋)纹,盖纽是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形状,瓶身上腹分四级,除第一级外没有斜线纹,其余三级都装饰有斜线纹。第二级为肩部有五个圆形管,管口呈五瓣花朵状。瓶的下腹部为莲瓣纹,通体施青釉,釉色略微泛黄,且管与肩部连接处有轻微流釉现象,整体釉色莹润均匀。

宋 青釉五管瓶(首都博物馆藏)

手工艺品是时代的产物,特定的经济文化背景会造就一定的时代产品。信州区博物馆所藏的宋青釉五管瓶造型和装饰技术并不是凭空出现,而是有依据的。宋代佛教盛行,大量文人翻译佛教经典,佛教的文化艺术反映于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体现在陪葬品方面,则是大量运用具有佛教文化元素的宝珠钮、莲纹、水波纹、云纹来表达生者与死者的共同夙愿。宝珠钮为佛教中最常见之物,在佛的开示当中,无论是佛经中,还是流传的佛教绘画里,无处不有圆形,或者珠子。在佛陀的世界里,宝珠代表智慧德能(只不过这件器物上的宝珠造型演变为将放未放的花骨朵)。宝珠钮盖顶在盖面所堆贴的水波纹即涡旋纹,有“光明、光荣、永恒”的意义,这些都代表着古时人们对美好来生的向往和寄托。

在北京首都博物馆中也收藏着一件青釉五管瓶,为宋代浙江龙泉窑烧制的,该件五管瓶通高25厘米,口径7.5厘米,直口粗颈,瓶盖为宝刹式,肩部呈三级阶梯状,瓶底为较矮的圈足,瓷瓶的肩部上有5个竖立的圆管,外形如壶嘴,与瓶腹不相通。通体施青釉,釉下有不规则的开片,该件器物整体纹饰简单,但造型典雅端庄,具有龙泉窑瓷器独特的造型风格和韵味,与信州区博物馆馆藏的五管瓶风格极为相似。

宋代的陶瓷艺术受到程朱理学和士大夫文人审美意识的双重影响,具有典雅、庄重的艺术风格,严谨含蓄,很少有繁缛的装饰,使人感到一种素雅的美。理学家所提倡的“究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造就了宋人从上而下的普遍重视道德修养,人伦气节。与此精神一脉相承的宋代瓷器,则是极为理想化、抽象化、唯美的。民窑瓷器显得尤为世俗化,且富有生活情趣。同时它将朴素的人文美学融入到瓷器的制作当中,瓷器的造型显得极为简约,釉色也以单色釉为主。信州区博物馆馆藏宋青釉五管瓶釉色与其相比虽不如首都博物馆所藏五管瓶莹亮,但胜在纹饰相对多样且造型别致,亦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一定的政治经济决定着文化的发展,而一定文化背景映射出经济的发展状况。五管瓶作为一种明器,也是一种特定文化的载体,它出现的背后一定有相关的历史渊源,那么它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它的造型是从何而来?它的用途又是什么?

一、五管瓶出现的根本原因——“事死如事生”厚葬传统

所谓明器,也称“冥器”,是古代人们下葬时带入地下的随葬器物。在古代,人们相信人是有灵魂的,灵魂是永生的,死亡不过是一个阶段的结束和另一阶段的开始。也就是活人离开了这个世界,而开始进入另一个世界,为了表达对往生者的怀念与尊敬,也为了往生者到另一个世界做好准备,便有了在墓葬中放入随葬品的习俗。

随葬品是私有制在丧葬礼俗中的体现,它象征着墓主人的身份、等级。古代国家的礼制大多规定死者生前身份、地位及相应的随葬品,超过这种级别的称作“逾制”,按理是要受处罚的。随葬品的出现、发展是与人们的社会意识、宗教、信仰密切相关的。只要“灵魂不死”的意识存在,就会有随葬品的存在,社会普通的“孝”的意识则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正因如此,历代隆葬厚丧比比皆是。中国自古就有“事死如事生”的传统观念,古代墓葬中的随葬器物多为生活实用物或专为死者而制的冥器,想象死者能在另一世界使用。

在中国,从新石器时代起即有随葬品。夏商时代的墓葬里就出土了陪葬的人、兽、日用器物及金银玉器。战国至汉代早期,厚葬之风甚盛,许多王公贵族死后往往将大批他们生前所用的奴仆、器物一同下葬。此时所用的明器严格来讲没有专门的特指,一般均是主人生前所用器具的实物。到了东汉末期,由于战乱及经济水平的下降,厚葬之风渐衰,人们逐渐领悟到“人死如灯灭”,用不上什么实物随葬品。模型明器成为汉代新兴的成套随葬品组合。所谓模型明器,是指墓葬中常见的、一整套特点鲜明的随葬器物,主要包括仓、灶、井、风车、碓房、圈厕,院落、楼阁、田地、池塘以及家禽、家畜俑。基于这样的认识,人们不仅用生时所喜好的器物陪葬,还出现了许多仿制的象征性随葬品,也就是采用替代品陪葬,如汉墓经常出土的各种农庄、陶楼、陶院落、陶猪舍、陶狗、陶壶等等,不仅反映了当时日常生活的状态,同时也透露了当时的建筑形制,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史料价值。

由于陶制明器大量生产,使得许多非上层阶级的人也负担得起,所以陶制的陪葬品在汉代相当盛行。它们是汉代人对所期望有的“财富”的展现,而陶农庄、院落配以侍者、乐者、戏者、兵丁等人俑,则是汉人对当时豪强富足者生活的向往。东汉后期,瓷器工艺进入成熟阶段,陶瓷随葬品也越来越常见。由唐至宋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商业贸易更加繁荣,进一步推动了制瓷业的发展和瓷器市场的扩大,在墓葬中便随处可见陶瓷随葬品,多管瓶便是其中的一种。

为什么多管瓶中以五管瓶居多,这里是有原因的。五行理论是我国古老的道家哲学之一,用金木水火土来解释宇宙自然世间万物的关系。按照五行理论,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互助互生的,事物之间相互促进,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而又相互克制,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五管瓶,应和五行理论有着一定的关联。

二、宋代多管瓶的形制演变

多管瓶器型独特,造型优美,是北宋时期出现的一种特有的瓷器造型,盛行于江南地区,但它并非是突然出现的,而是有一定的造型渊源。它作为一种明器,最早可追溯到东汉时期,当时称之为“五联罐”,因其造型是在一个瓶子的口沿和肩部塑以五个葫芦形小罐所以称之为“五联罐”。五联罐与器物的腹部相通。浙江上虞博物馆收藏的东汉青釉五联罐,器物口沿和肩部托着五个小罐,器腹相粘连,器身以多道弦纹作为装饰。釉色为青色,釉层极薄,应为时代较早的五联罐。这一时期的五联罐装饰题材和技法多样,以动物及人物俑题材最为普遍。

三国两晋时期的五管瓶,又称为魂瓶,谷仓罐、堆塑罐。这一时期的魂瓶,器型上保留了五联罐的一些特征,又在五联罐的基础上堆塑了一些人物、飞禽走兽、亭台楼阁等形象于器物的肩颈部。江浙地区的堆塑罐主要为越窑烧制,流行于三国和两晋时期。

东汉至西晋阶段多管型瓷器的雏形为东汉时期出现的五联罐。浙江慈溪博物馆藏东汉越窑酱釉五联罐其器型主体为直口罐,口沿及肩部托五小罐,小罐皆呈盘口壶状。五联罐的典型特征是在中间一大罐的肩部等距离堆附四只小罐,至西晋时期管体逐渐变小,也仍为盘口壶状。从而可推断多管瓶由盘口壶和直口罐的堆叠演变发展而来,但此类罐底与瓶体相通,瓶无盖。

自东汉晚期始,多管瓶肩部及瓶口堆塑渐渐出现,至三国两晋时期集动物、人物、亭台楼阁之形象堆塑于一身,构造复杂,形象众多,管口为多重堆塑围绕。至西晋中晚期,五管被楼阁式建筑所替代,逐渐向谷仓罐发展。

唐中晚期至北宋早期多管型瓷器少量出现于定窑、登封窑,主要为浙江烧制龙泉窑烧制。龙泉窑始烧于三国,盛于宋元,至明清逐渐衰落。北宋中期以后越窑趋于没落,龙泉窑则取代了越窑,而成为南方最重要的青瓷产地。在龙泉窑逐渐替代越窑的地位之后,多管瓶也成为龙泉窑烧制器型之一。这一阶段多管瓶由唐中晚期多角罐、五代时期五嘴灯、多嘴灯发展而来。出土的实物资料证明,多管瓶是由唐代的多角瓶演进产生的,至北宋多管瓶样式较多,有四管、五管以至多达十五管的。浙江省庆元县出土的唐代多角瓶,覆钵形盖,盖顶有卷边荷叶形钮,顶缘和中部各贴一圈水波纹。瓶直口,平唇,深腹,平底,溜肩,鼓腹,下腹斜收,肩与上腹贴三圈波浪形堆纹。第一圈泥条上等距离装羊角形五角,角尖朝上,微内收。而多嘴灯在器型上与北宋时期多管瓶在部分构件上颇为相近,可以看作这一时期过渡性器型。

至北宋,多管瓶发展趋于多样化,器型经历了丰满——肥矮——清瘦的过程,器身分级,管数有四管、五管、六管、七管甚至多至十五管不一,管中空但与腹不相通,细且微内收,造型作直口、圆肩、敛腹、圈足,也有溜肩、折肩、鼓腹等。器物通常有盖,盖大多呈复瓣花朵形状,盖沿略外撇,钮作花蕾状。纹饰方面,以刻划覆莲纹为主,肩颈部几无堆塑。少量器物于盖上以堆塑装饰,但题材、规模皆异于东汉魏晋阶段,大规模以亭台楼阁、动物人物集聚为主体装饰的堆塑多管瓶在北宋并无出土。

三、五管瓶(多管瓶)的用途猜测

现阶段,文物界普遍认为五管瓶是一种明器的观点占据主流,那作为一种明器,它属于哪种类型?考古人员从近年出土于浙江龙泉市兰巨乡的一件五管瓶上找到了线索,该五管瓶现藏于浙江龙泉青瓷博物馆。其通高30.5厘米,口径7.3厘米,瓶体呈青灰色,有宝刹式的瓶盖,花蕾型的盖顶,盖面装饰有莲花纹,瓶的腹部分为六级,由下而上逐级内收,直到瓶口部位。瓶的腹部装饰有斜方格纹,莲瓣纹和卷草纹。瓶肩部位立有五个喇叭状的管,考古人员在瓶盖内发现了用墨笔书写的“张氏五娘,五谷仓柜,上应天宫,下应地中,荫子益孙,长命富贵”等文字。由此判断,该器物应是谷仓罐。仓谷罐是南方地区墓葬中常见的一种明器,它继承了以前谷仓罐制作的传统,但是在造型上又进行了独特的创造,形成了两宋时期这样一种多管的独特造型。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形式以农耕为主,除了金银以外,衡量一个家庭财富多少最重要标志就是存粮,作为存放粮食的粮仓,也就成为财富的象征。当时的富裕人家为了炫耀家财,在粮仓的建造上可谓煞费苦心。而明器粮仓也因此花样翻新,这一类器型也就应运而生。

尽管五管瓶的确切用途还有待研究,但其历史文化价值是不容质疑的,通过这件器物,我们可以得知宋人的制瓷业发展的水平和相应的葬俗。信州区博物馆藏的这件青釉五管瓶从釉色、造型及装饰工艺上来讲都是一件不可多得的陶瓷精品。

(作者:陈守妃,景德镇陶瓷大学) r1U5LR8pbtBw1L+/UCMgiRFmyliETk92dE3jx7oT1fVwH5O2fL9QgHx1dMa1tf6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