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信州文学千年巡礼

吴长庚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发生的安史之乱,是唐代社会由盛转衰的分水岭。战乱历八年,至代宗广德元年(763)始平。信州却是在战乱发生的第四年应运而生的。天宝初,唐已改饶州为鄱阳郡,衢州为信安郡。乾元元年(758)六月,史思明再叛,且南下陷魏州(邯郸)。为适应戡乱的需要,江淮转运使元载提出在江西东北设立州置的提议,他指出:“此邑川原敻远,关防襟带,宜置州。”制可。于是,乃析饶之弋阳,衢之玉山,以及抚、建之地,赐名信州,以所称信美,为郡之名

有了信州机构的设置,自然就有固定的区域画壤,也就有了区域文化。我们研究区域的文学,也就有了划分的依据。但要说明的是,唐代的信州,是州府一级的名称,包含所辖六县。而今天我们编辑《信州文史》,信州已是上饶市辖区县一级的名称,我们编《信州文学》专辑,所收录的作家与作品,一般仅限于上饶城区及原所称市县,而不含市辖其他县市。

上饶自唐乾元元年(758)设信州,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千年之间,在这江山信美的土地上,涌现出了一批批诗人文学家,他们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歌赋,留下了丰厚的文化积淀。《府志》说:“信自永嘉东迁,衣冠避地,风气渐开。历唐而宋,文学之士间出,而南渡以后遂为要区。人知敦本积学,日趋于盛。入明两百余年,艺文学术,蔚为东南望郡。”

自唐代开始,信州文学渐见于文献所载。信州既设,来往官员渐多,诗中记载也多,如韩翃“驱车过闽越,路出饶阳西”,饶阳就是信州的饶阳驿。刘长卿有送人“便赴信州省觐”诗。常曾为信州录事参军,偶得葛洪炼丹古鼎,韦应物作诗赠之,借以歌颂他为官清正。白居易贬官江州司马,有《送人贬信州判官》,同病相怜,而有“刺史厅前又折腰”之叹。还有被朝廷征为“太子文学”的陆羽曾寓居信州,唐代诗人权德舆、孟郊都曾与之结交,留有诗作。孟郊有《题陆鸿渐上饶新开山舍》诗,记载陆羽在居地建亭、打井、种竹、养花的经历。卢纶作有《送信州姚使君》诗,诗中的姚使君即信州刺史姚骥,他在位的时间,也是陆羽游寓上饶的时间。他曾亲诣陆羽所居的茶山广教寺,帮助他“凿沼为溟渤之状,积石为嵩华之形”。卢诗写到信州:“铜铅满穴山能富,鸿雁连群地亦寒。”谓信州有铜、铅等矿产,是致富的资源,且人才济济,虽出自寒门,亦自可用。它表明,信州境内的铜最晚在中唐已经开采(那时铅山还未设县)。

晚唐至五代,信州诗人值得一提的还有王贞白,他是信州永丰镇人,尝与罗隐、方干、贯休同唱和,《全唐诗》收录他的作品73首。今《全唐诗外编》据《文苑英华》《唐诗品汇》《永乐大典》等书籍增补12首及散句若干,又据《三求王氏宗谱》所载,觅得散逸之作10余首,应有近100首诗传世。王贞白的诗在唐末评价颇高。宋潘若同《郡阁雅言》说:“贞白,唐末大播诗名。”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称王贞白“学历精赡,笃志于诗,清润典雅,呼吸间两获科甲,自致于青云之上,文介可知矣”。这一时期还有个著名的诗画僧人贯休,“间必游寓上饶”,驻锡上饶城南景德寺,绘《十六罗汉图》,见于周辉《清波杂志》所载。《十六罗汉图》不管从创作风貌上看,还是从笔墨技巧上看,历来都受到很高的评价。画中用笔虽细却凝练遒劲,长线条连绵不断,转折圆润,有厚重感。《宣和画谱》曾赞贯休的《十六罗汉图》说:“以至丹青之习,皆怪古不媚,作十六大阿罗汉,笔法略无蹈袭世俗笔墨畦畛,中写己状眉目,亦非人间所有近似者。”

宋代是江西文坛崛起的时代,一大批文人学士挺身于两宋政坛文坛,也带来上饶文坛的繁荣,尤其是南宋,抒写爱国情怀的作品逐渐增多。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后居金陵,舟车往来,多经信州。有《晏望驿释舟走信州》:“病起行山山更险,下容溪谷上通天。乘高欲作东南望,青壁松杉满我前。”又作《灵山》诗,对在灵山开采水晶破坏生态提出批评。晁补之曾贬监信州盐酒税,在信州履职一年,写了不少诗,其一以信江西流为意,云“应会逐臣西望意,故教溪水只西流”,谓信江懂得逐臣西望之意,所以溪水也向西流。借以表达身虽遭贬,而心犹眷恋朝廷之意。李纲是南宋初抗金名臣,官至宰相,而屡为投降派排斥。曾夜宿信州景德寺,北望山河,抒写了“倒景星河光破碎,乱萤灯火影参差”的悲痛心情。曾几也是抗战派官员,官至礼部侍郎,因与秦桧力争和议,兄弟俱罢官。曾几侨居信州七年,写了不少诗。一次接陆游遣使问讯,谈到采石矶之战,曾几喜不自禁,回诗云:“官军渡口战复战,贼垒淮壖深又深。坐看天威扫除了,一壶相贺小丛林。”

宋淳熙年间(1174—1189),是信州文学史上的辉煌时期,一批学者文人都先后聚会于信州,淳熙二年有朱熹、二陆、吕祖谦的信州鹅湖寺之会;淳熙七年韩元吉致仕定居信州之南涧,淳熙八年辛弃疾定居带湖。淳熙九年,朱熹从临安归福建,途径上饶,住在韩元吉家。第二天,韩元吉约了当地的诗人徐衡仲一道陪朱熹游南岩一滴泉,辛弃疾知道后亦赶来相会,这便是上饶文化史上著名的南岩之会。

韩元吉是南宋初期重要作家,黄昇称其“文献、政事、文学为一代冠冕”。他平生交游甚广,与陆游、朱熹、辛弃疾、陈亮等当代名流和爱国志士相善,吕祖谦是他的女婿,多有诗词唱和。韩元吉诗文词兼擅,陆游称其诗文“落笔天成,不事雕镌”(《祭韩无咎尚书文》);其词风格雄浑、豪放,与辛弃疾很接近,也有清丽之作。在当时的信州文人集团中,韩元吉是政坛和文坛的老前辈,是当时信州文坛的盟主。陆游是他交往时间最长的朋友,朱熹是他学术上的诤友,而辛弃疾则是他退居上饶时来往最密切的朋友。《稼轩词》中有五首给韩元吉的寿词,又有五首与韩元吉的唱和词,足见两人交往情深。

淳熙十一年,辛弃疾作了《水龙吟》词给韩元吉祝寿,这是稼轩词中的名作,词中“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诸句,劈空而来,议论蓬勃,沉着痛快,慷慨激昂,写出了稼轩渴望恢复的爱国情怀。

韩元吉读了稼轩这首沉挚感人的寿词,大受感动,便于次年稼轩生日以原韵奉和。辛词中对韩氏家庭及本人赞美有加,并表达了共同的抗战理想。韩元吉奉和词亦云:“南风五月江波,使君莫袖平戎手。燕然未勒,渡泸声在,宸衷怀旧。……明年看取,锋旗南下,六驘西走。功画凌烟,万钉宝带,百壶清酒。”对辛弃疾寄予了满怀希望。词中“六驘”同六骡。指匈奴单于所乘之六匹骡马,后以指入侵者的坐骑。凌烟阁是唐朝为表彰功臣而建筑的绘有功臣图像的高阁。隋杨素破突厥,文帝赐以万钉宝带。词用历史故事勉励辛弃疾驱逐金人,建立功业。

辛弃疾是南宋最杰出的爱国词人。他在南宋生活了45年,有26年是生活在信州,信州是他的第二故乡。稼轩词600余首,有370多首是在信州一带创作的。他的词以丰富多彩的笔触,写到带湖、鹅湖、期思、瓢泉、雨岩、南岩、西岩、云洞,写到博山道中、云岩道中、黄沙道中、峡石道中,写到雪楼、翠微楼,写到鹅湖寺、博山寺、崇福寺,写到杜鹃、腊梅、芙蓉、牡丹等。他的农村词清新脱俗、引人入胜,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至今传颂人口。而其中大量的豪放词则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抨击投降卖国、抒写壮志难伸的爱国情怀。此外,宋代还有很多名人来过信州,如杨万里、陆游、郑刚中、朱松、吕祖谦等,都留下不少佳作。

这一时代,信州本土作家也颇有成就。如王洋、刘煇、徐斯远、陈文蔚、徐元杰、汪应辰、赵蕃、韩淲、谢枋得等。其中,刘煇、汪应辰、徐元杰皆为状元出身,王洋榜眼出身,谢枋得是誓不降元绝食而死的民族英雄。他们的诗不仅表现了对家乡故土的热爱,同时也抒写了在那个特定的年代里,主张抗战、统一祖国的情感。

徐元杰(1196—1246),字仁伯,号梅野,信州上饶县八都黄塘人,自幼聪慧,才思敏捷。读书过目不忘,为文落笔辄得奇语。早从朱熹门人陈文蔚学,后师事真德秀。理宗绍定五年(1232)进士第一,累官至大常寺少卿,兼给事中国子祭酒,擢中书舍人。为官“远声色,节情欲”,“直声闻于朝”。杜范入相,徐元杰上书言事,慷慨陈词,力主排外患,修内政,保境安民。当时朝政汹汹,奸佞用事。淳祐六年四月杜范死,六月徐元杰指爪忽裂,暴疾而亡。三学诸生,伏阙请愿,指系奸人毒害,御旨交大理寺审理,事竟不白。有《梅野集》十二卷传世。他的文章“多关系国家大事”,词旨恳到,言无不尽。存诗一卷,颇有佳篇。写景抒情,清灵含蓄。如《湖上》:“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此诗写春游西湖。全诗语言清新流利,景物绚烂多姿,用音响和色彩绘出了一幅欢乐的湖上春游图。

元代在残酷的民族歧视政策影响下,信州人才受到压抑,诗人甚少,诗多作不平之鸣。《广信府志》所载广信人物,仅陈苑、祝尧、方思广、童文杰诸人。陈苑(1256—1330),上饶人,是元代中期独倡陆学的代表人物,称静明先生。他“困苦终其身,而拳拳于学术异同之辩”。可惜无著作传世。祝尧,字君泽,上饶人。延祐进士,授南城丞,改江山令,升萍乡州同,颇有政绩。所著有《大易演义》《四书明辨》《策学提纲》《古赋辩体》。惜无诗存。方思广,上饶人,尝知连州。童文杰,上饶人,尝为长乐令。均无诗存。

元代上饶文学来自广信府的任官,如戴表元,于元大德八年(1304)任广信府学教授,所作《浴蚕沙溪水》记上饶烈妇,为伤时感乱之作。袁桷初从戴表元学,后师事王应麟,为元代学官,他送牟景阳到信州任职,亦颇具历史沧桑之感。柳贯、揭傒斯是元代著名文学家,与虞集、黄溍称“儒林四杰”。柳贯曾于泰定三年(1326)出任江西儒学提举,是年前后,恰逢端阳佳节,他路过信州,当地官员僚友在挹翠亭上为其设宴,他即兴作诗,表达“地迮那容胡旋舞,波回更作楚声讴”的深沉感慨。陈高生于元末,虽登至正十四年(1354)进士,度时不可为,而弃官奔走,自号“不系舟渔者”。其怀信州友人诗写到“盗贼攻破信州城,传闻杀戮及孩婴。故人经年无信息,此时无地避刀兵”。黄复圭与张翥、危素以诗名于江右,作《蕨萁叹》揭露腐败不平的现实:“信州州官万钟粟,杀牛搥马日丝竹。信州乡民蕨作粮,三月怀饥聚头哭。”这些诗,都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特点,反映了民族歧视政策下人们的疾苦。

明代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政局的稳定,经济的发展,也带来文学的繁荣。《府志》称广信“入明二百余年,艺文学术,蔚为东南望郡”,应非虚言。《府志人物传》所收上饶人,“方正”就有陈修、娄谅、王让、费宏、娄谦、娄忱、夏言、夏尚朴、叶镗、杨时乔、郑以伟、郑尔说。“宦绩”收录有许穆、王自牧、杨广仁、郑雅、李奈、蒋濙、方崇、陈绅、杨福、郑毅、杨麒、桂荣、王建中、郑邦福、王梦旸、余桂萼、徐士俊、杨闻中、黄清、方应瀚、徐久德、王鄘等人。尽管武宗朝出现宁王叛逆之乱,波及上饶,但并不影响文学的发展。

韩雍曾任江西巡抚,任上曾上书请求给文天祥、谢枋得追加谥号,得到批准。又欣闻信州修叠山书院,访其后人奉祀,很高兴地写了两诗,表达了对爱国志士的仰慕之情。邵宝曾与娄谅二子娄性、娄忱在信州读书论道,友情甚笃。宁王叛逆,娄性以妃族被逮,死狱中。嘉靖即位,始得原宥。娄忱传娄谅之学,忿其兄所为,托疾不下楼者十年,邵宝作诗赞之。李梦阳是明复古派前七子的领袖人物,为江西提学副使,经常往来信州,有诗专论信州茶叶。又作《余干行》,写战乱给百姓带来的痛苦。此外,夏良胜诗写了信州城的元宵之夜,程国儒诗记载了调粮赈灾的艰难。还有一些诗歌咏了信州的山水胜迹。

郑岳正德间任江西按察使,遭宁王诬陷,被逮赴信州,舟行遇雨,夜不能寐,揽衣起坐,见湖天空阔,斗柄东指,萌生出逢春的希望。作《逮赴信州舟行遇雨》:“细雨霏霏洒夜篷,泊船犹畏不周风。蹴天波浪离江上,缩地山川入梦中。驿舍荒洲横极浦,渔舠远火乱栖鸿。揽衣起坐湖天阔,望眼遥随斗柄东。”后宁王叛乱被剿灭,“内外臣工交相论荐”郑岳,朝庭释放了他,任命为四川布政使。世宗嘉靖皇帝即位后,调入京,任都察院右副都御使,巡抚江西。寻为大理卿,数有忠谏。

在明武宗朝,上饶有位杰出的女诗人娄素珍,沙溪娄氏乃上饶望族,其先祖娄师德因屯田有功,在唐武则天朝曾任凤阁鸾台平章事。祖父娄谅是著名的理学家,父娄性、叔娄忱皆为诗人。娄素珍博学多才,颇有政治见地。嫁与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宁王朱权五世孙朱宸濠为正妃。娄妃色美而工词章,性贤明,晓大义。明正德十四年(1519)宁王朱宸濠欲反,娄妃多次泣谏劝阻,乃请绘《采樵图》,作《题采樵图》诗以讽:“妇唤夫兮夫转听,采樵须是担头轻。昨宵雨过苍苔滑,莫向苍苔险处行。”诗以采樵为比喻,劝谏丈夫宸濠,不要铤而走险。宁王终不听,娄妃投江自殉,作《西江绝笔》:“画虎屠龙叹旧图,血书才了凤眼枯。迄今十丈鄱湖水,流尽当年泪点无?”王阳明念其义烈,葬之于南昌赣江之南。

清代,上饶已人才辈出、商贾云集,史称牙闽、控越、襟淮、面浙的“要冲之地”。朱彝尊即有诗赞曰:“信州风物好,倦旅亦开颜。”查慎行《西江櫂歌词四首》更兴致冲冲地写到:“西下鄱阳总顺流,波声汩汩橹声柔。玉山城外唱歌去,三十三滩是信州。”他写到商船:“千尺长桥亘水隈,商船到此尽眠桅。索钱幸自无关吏,满载漳烟建纸来。”漳州的烟、建阳的纸,还有崇安的茶,都运到信州河口,在这里集散,入鄱湖,下长江,销往全国各地。赵执信不无遗憾地说:“江山厚意岂得忘,嗟哉信美非吾乡。”郑日奎是信州贵溪人,作《信民谣六首》,盛赞信州特产,而揭露官司的巧取豪夺、民不聊生的现实。曹鼎望是曹雪芹的叔祖父,康熙十七年任广信知府。时“三藩”未靖,叛匪耿继茂在福建作乱,余孽未歼。曹鼎望抚恤黎民,调供粮食,筹划裕如。曾作《拟古》诗,真切地反映了守土有责、爱民恤民的情感。他的继任是孙世昌,康熙二十一年任广信知府。值信州兵营汰兵嚣燥,士民惶恐,世昌慰而安之。任上,他为百姓陈疾苦,兴义学,劝课试,振士风,锄豪强,种种德政,万民传诵。他的《赴任信州入境有感》,读其诗,可见其情。

王赓言在吏部户部任官十六年,转而为广信知府,下车一载,便清理积案数百件。在任七年,修废举坠,尤加意于人才培育,修奎文塔,拓修信江书院房舍,增置膏火租田,月课亲加评鉴,所甄拔多知名士。工诗喜吟咏,所在留题,如《信江书院八景图诗》,赓和者甚多,极一时风雅之盛。

诗词之外,信州的散文亦丰富多彩,有表、疏、论、传、记、赋各类文体,且多有精彩之篇。由唐宋及明清,千年之间,信州文人的散文多承唐宋八大家的传统,以秦汉古文为主流为旗帜,偶尔也写作骈文。

唐代陆羽文多散佚,唯有自撰的《陆文学传》,收入《全唐文》,笔者最近又发现了他的一篇游记散文《惠山寺记》,保存在《无锡县志》。吴武陵的《遗吴元济书》疏陈利害,反复劝诫,亦颇具打通人心的力量。而权德舆的《草衣禅师记》糅合了魏晋稗史小说的意味,议论中见出形象,也很有可读性。

宋代是中国文学史上秦汉古文的发展时期。古文家写作古文,经学家写作古文,理学家也写作古文。朱熹祖籍婺源,而讲学武夷,他一生著述极丰,用的都是古文。信州上饶风光秀丽,名胜古迹遍布各地,这些胜地经历代重修,都请著名学者文人撰写碑记,因而信州一地,散文碑记实为一大特色。

北宋皇祐三年(1051),信州大水,冲决城墙,信州太守张衡率众救灾并重修城墙,便请王安石写了《信州兴造记》。绍熙五年,朱熹自长沙归,过上饶,受州学教授林至之请,为作《信州州学大成殿记》。上饶茶山广教寺原为陆羽所居,宋绍兴中,先有吕本中来居,后有曾几来居,僧人仰其风流韵度,建两贤祠,而请韩元吉为作《两贤祠记》。淳熙中,辛弃疾在上饶带湖筑稼轩,请洪迈写了《稼轩记》,这篇散文由建园情形及于园宅主人,再及于宅主与作者的关系,着意赞扬了辛弃疾恢复中原、统一国家的志向和才干;并提出希望:应以民族大义为重,而不要以个人进退为限,语重情长,用意良深。此外,还有释觉范的《信州天宁寺碑记》。明代有杨时侨《去思亭记》、郑日奎《一杯亭䜩集记》等等;清代,有谈纲《信美亭记》,周錞元《重修天宁寺钟楼记》,李光地《钟灵讲院记》,以上这些碑记因为刻之于碑,或镌之于壁,有的流传至今,有的被收进地方史志,留存至今,这些史料,描绘了上饶的山川地理,记载了文坛遗闻轶事,是我们研究上饶文化的重要依据。

上饶人陈文蔚乃朱熹弟子,一生不入科第,唯授徒讲学于鹅湖。著有《尚书编类》十三卷,其事闻于朝,尚书省乃下文征求其书,于是,他写了《进书编表》,陈述该书微言大旨,对朝廷“下采刍荛之论,上禆旒冕之聪”,心存感激。

谢枋得是信州弋阳县人,德祐元年(1275)以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知信州。在元兵大举南下之际,他组织饶、信、抚三州义兵抗元,兵败,流落武夷山中。天下既定,诏求江南人才,他先后五次拒绝了元朝的招降。元至正二十三年(1286)集贤学士程文海荐宋臣二十二人,以枋得为首。谢枋得写了《上程雪楼御史书》,辞不起。二十五年,尚书留梦炎复以枋得荐,他又写了《上丞相留忠斋书》。这年十月,福建行省参政魏天祐见时方以求材为急,欲以荐枋得为功,谢回复了《与参政魏容斋书》。魏不听,强征北上,至大都,枋得绝食而死。这三封书信,或陈述大义,或表明心态,或出以深情,或大义凛然。表现出一个爱国志士挚爱祖国的赤子情怀,在文学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为中华传统文化添写了崭新的一页。《历代通鉴》有载曰:“枋得天资严厉,雅负奇气;风岸孤峭,不能与世轩轾。……每论乐毅、申包胥、张良、诸葛亮事,常若有千古之愤者,而以植世教,立民彝为任。贵富贫贱,一不动其中。死之后,子定之护骸骨,归葬信州。” 上饶士民为感念这位民族英雄,在城南之南屏山建叠山祠,明万历间知府孙从龙又于祠前建表忠阁、祠后建大忠台。

明代,上饶的艺文学术,“蔚为东南望郡”,作家众多,人才辈出。夏言是文学家,所作诗文宏整,又以词曲擅名,已见前述。著有《桂洲集》及《南宫奏稿》传世,其论礼诸作,持论都严谨,深得皇上倚重。《明史本传》说夏言“豪迈有俊才,纵横辨博,人莫能屈”。肯定他“善属文”,纪昀认为他“学问淹博”,“前后奏牍,亦多有可采”。杨时乔是著名的理学家,受业于广信永丰之吕怀,是湛若水甘泉学派四大弟子之一,所著《周易古今文全书》二十一卷,大意在荟萃古今,以辟心学说易之谬。其学说宗程朱,虽兼称古今文,而所发明者古文实略而今文则详。文中多互见其义,故间有繁复,然不害宏肆。另著有《马政记》十二卷,是隋唐以下第一部系统论述马政的著作。全书上起洪武元年,下至万历二十三年,记载了明朝227年马政的历史。其间因革损益,各悉原委。纪昀说:“马政莫详于明,亦莫弊于明。时乔目击其艰,身亲其事,故虽裒集案牍之文,而所言深中时病,其条理悉具。” 可谓的评。他的文集是他的儿子杨圣践所编,有《端洁集》二十卷,收集他的奏议、序、论、记等文章。

明代中晚期,上饶还有个郑以伟,由翰林检讨历官至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与徐光启并为内阁左右两宰相,《明史》称他“修洁自好,书过目不忘,文章奥博”,内阁须代皇帝批答臣僚章奏,先将拟定之辞书写于票签,附本进呈皇帝裁决,称为“票拟”。有一次,郑以伟所阅章疏中有“何况”二字,误以为人名,拟旨提问。帝驳改,始悟。这次失误对他一生影响极大,从此词臣为皇帝所轻,遂有馆员须历推知之谕,而内阁之臣不再专用翰林。对郑以伟的评价也总要附上一句“而票拟非其所长” 。他自己也曾十分遗憾地说:“吾富于萬卷,窘于数行,乃为后进所藐。”今天,我们当然不必因偶然失误而否定他一生的文学,但遗憾的是,他所著的书《灵山藏集》《沍泥集》《四朝人物志》,在《四库全书》中居然无一收录。关于郑以伟的文学成就,《信州文史》第一辑“人物”专辑收录张昊的文章已有初步介绍。他为官39年,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清明如信江水。崇祯六年(1633)夏,因积劳成疾,郑以伟卒于任上。崇祯帝亲自到他的任所吊唁,称他“辅政勤劳,服官慎恪”,赠太子太保,赐谥“文恪”,褒奖他一生恪尽职守,并派大宦官王德化扶灵柩送郑以伟回归信州故里。

清代是中华文化的综合发展时期,上饶是闽浙赣皖的交通大道,官员往来,游人往来,都留下大量的文学作品。上饶出生的文人学士也通过科举,大量进入官场,任官全国各地。随着文化交流的展开,作为区域的信州文学,更多地融入了周边及全国的思潮,出现丰富多彩的面貌。众体皆备,风格各具。我们在阅读康熙、乾隆、同治等时代地方府县志重修序言、阅读历届广信知府为铜钹山封禁弛禁所写的奏疏、阅读各地官员为地方建筑重修所写的记序,都能约略看到这个特点。

辛亥革命后,历史进入中华民国阶段,历38年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38年是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上饶文学也随着时代的风云变幻,而发生了质的变化。新文化的春风吹进了赣鄱大地,新的文体、新的文风,适应着新的时代,新的思想,而绽放出新的风采。这一时期著名的人物有詹天佑、杨杏佛、张恨水、任寿祺、郭同、俞应麓、方志敏、张其德、黄道、邵式平、张天松、江亢虎等人。尤其是抗日战争中,上饶是第三战区司令部所在地,宦乡主编的《前线日报》,其副刊发表了丰富多彩的抗战文学,在当时颇有影响。左联领导人革命文艺家冯雪峰被国民党特务逮捕,关押在上饶集中营茅家岭监狱,他把自己在监狱中写的50多首诗作编成诗集,命名为《真实之歌》,在《前线日报》战地栏目上发表。方志敏被捕后,在监狱中留下了16篇共计14万字的文稿,其中《清贫》《可爱的中国》等文章,是革命传统教育的典范。郭同是上饶枫岭头人,早年就读于信江书院,后留学日本,回国后参加辛亥革命,为《大公报》记者,《中华日报》称他为“国内名记者,文名冠海内”。在20世纪40年代初中期,上饶聚集了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抗战文学兴盛一时,增添了上饶文学新的篇章。

(吴长庚,原上饶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 QSv0UbLI+MtDFK11CoinhnCxkOMy0+NAhtbH7usnBejEue10jo3jO51+VtAq6bt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