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引言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青年大学生是我们实现民族复兴的力量。现在,我们的大学生在多元文化融合与冲突的社会环境中成长,呈现出差异化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有效整合我国社会意识、凝聚社会价值共识、解决和化解社会矛盾的重大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青少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因此,我们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引导和帮助青年大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汇聚最大的能量。

(一)价值观概念界定

目前,学者们对价值观的概念界定略有不同。辛志勇、金盛华(2006)认为,价值观是人们在目标确立、手段选择、规则遵循方面所体现出来的观念,这种观念对个体或群体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他们认为价值观从整体结构来看,包括目标价值观、手段价值观和规则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许燕(1999)认为价值观并非单一结构,它是一个多元结构的系统,她将著名心理学家奥尔波特的六种价值观分类标准,从正向的角度出发,把价值观归类为6个类型:社会型、科学型、实用型、信仰型、审美型、政治型。杨业华、王彦(2012)根据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身关系四个维度对大学生价值观进行了研究,认为价值观呈现出开放性、独立性、理性化、矛盾性的特点。

综上所述,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是基于大学生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做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也就是大学生认定事物、辩定是非的一种价值取向,它直接影响着大学生价值判断的立场、观点、看法、抉择和行动等。

(二)研究现状

1.价值观研究相关理论

(1)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近年来,学者们对其研究不断深入。薛蓉(2007)认为,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构成内容来看,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既体现了对人的价值构想,也体现了对未来社会的构想,即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马克思主义价值观鲜明地表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价值上要求人们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赞成什么、反对什么。郝孚逸(2009)认为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是以人的存在意义为中心,它源于马克思辩证地看待劳动作为谋生手段这一社会状况,特别是他早期提出的“劳动力价值”理论,认为马克思主义所认定和追求的以劳动为主题的价值观,是人的价值真谛之所在。

(2)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观思想,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价值观的重要来源。田海舰、田雨晴(2015)认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追求和谐、重视整体、关怀他人、注重合作、崇尚道德、讲究情趣等鲜明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社会”思想、“和而不同”的思想、“仁”的思想等价值观念都推动了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3)西方文化中的价值观

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推进,中西方文化的相互渗透、融合也不断加强,青年大学生身处日益多元复杂的文化环境中,也受到诸如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的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学者胡一(2012)提出,在西方独特的生存环境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衍生出来的个人主义思想重视的是个人的价值、个人的利益,在西方文化中个人的价值是至高无上的,西方人的价值观认为,个人是人类社会的基点。石雪、董娅(2006)认为,拜金主义的滋生和蔓延,对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十分明显的不良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程文亮(2012)认为拜金主义思潮也对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影响之一就体现在其引发大学生理想和信念危机,弱化大学生对理想的追求,弱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接受和内化。

2.价值观的前因变量研究

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价值观做了相关研究,探究和讨论了一些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变量因素。杨业华(2011)认为,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相关因素主要有社会转型、网络、经济全球化、大众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社会、学校、家庭、同辈群体、教师素质、大学生自身弱点、思想政治教育滞后等。乔瑞华(2014)在研究中发现,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培养的社会因素越来越复杂,来自受教育学校、所在家庭和青年大学生本人方面的因素也趋于复杂,总的来说,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因素有:社会大环境、校园环境、家庭环境、大学生自身四个方面。李涛(2018)在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研究中也提到网络因素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他认为网络传媒对当前大学生的价值观塑造带来诸多挑战。

刘蕴莲(2014)提出,复杂多样的价值观也会给大学生的价值观带来冲击。一些错误的社会思潮具有煽动性和欺骗性,通过一些网络媒体的推波助澜,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造成一定的冲击,干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

3.价值观的后因变量研究

许燕(1999)认为价值观对大学生个人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积极、消极的价值观对大学生的言行具有不同的作用,表现出两种“正负极向”。作为评定标准,价值观有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之分,任何类型价值观的正负极都表现出积极与消极两种性质。所以,青年大学生具有怎样的价值观取向,在言行、判断上就会有不同的表现。孙体楠(2009)所提到的“大学生在价值观念上的困惑和矛盾明显增多”,他认为大学生在学校接受主流正面教育,感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同时,又对社会某些消极腐败现象、拜金主义、极端个人倾向感到无所适从。

4.青年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

李明(2015)在针对青年大学生的调查中提出,“虽然存在一些需要规范和矫正的问题,但是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总体上积极向上,基本政治立场正确、认同主流价值”。王丹(2018)在调查中也发现,“当前大学生价值观状况总体积极健康,呈现出奋发向上、崇德向善的发展态势”,体现在我国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意义高度认可、基本熟记核心价值观内容并理解其含义、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不断提升、对核心价值观实现程度积极乐观、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也较高等方面,与此同时,不同群体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综上所述,本研究旨在了解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以及各人口学变量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为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提供一定的现实依据。 ppuUXLEp9ogtS9vhGVdKf6AfFoZQmHt9+O+YOPi/6VTgw0xo8hemtA8rNv2N5qf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