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引言

道德观作为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对其他社会观念存在重大的影响。可通过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指引人向上向善。正处于“拔节孕穗期”的大学生,还未完全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需要进一步教育引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为充分了解大学生道德观现状,本研究结合量表对大学生的道德观认知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为大学生树立正确道德观提供理论参考和现实依据。

(一)道德观概念界定

道德观是道德意识和道德水平的统一体,集中表现为个人处理与他人、集体和社会关系的准则。道德观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道德具有认识功能、规范功能、调节功能和激励功能,能够帮助大学生认识自身对社会、他人、家庭的道德义务和责任;能够帮助大学生在正确的善恶观的指引下,规范自身在公共领域、职业领域、家庭领域的行为,引导自身崇德向善;能够帮助大学生指导和纠正各自的行为和实践活动,调解个人和社会、他人之间的关系;能够激励大学生更加自觉地明德惟馨、崇德修身。

(二)研究现状

1.道德观相关理论

(1)西方哲学中的道德观

斯多葛主义道德观更关注人的理性存在,是对希腊、罗马哲学人文主义的立场的呼应,而基督教道德观更倾向于服务社会秩序的普遍性质(李志艳,2019)。康德道德哲学的意义在于,尽管他的义务论被批判为冷冰冰的、毫无温度的形式化道德哲学,但他始终使人坚信良知的呼唤能够让人类保持一颗善良的心灵(耿宇,2018)。莱布尼茨认为依照上帝的命令去做就是善,不依照上帝的命令去做就是恶,这样就把超验的上帝当作了道德标准的来源。尼采的道德观思路独特、另辟蹊径,他断言道德是一种偏见,道德不过是弱者用来制约强者的工具(王晓丽,2018)。

(2)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道德观

老子《道德经》说:道生之,德畜之……夫莫之命而常然。故道生之,德畜之……是谓玄德。张欢、尹国欣(2019)认为《道德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著作之一,阐释了道法自然的“合一”观、道生德养的道德观。孙旭鹏、赵文丹(2019)认为韩非的道德观较之儒家的道德观,发生了一个重大的转向,它肯定了“利”对生成“德”的积极作用。道德不能脱离现实的个体利益而单独存在,个体利益也必须受到道德的规范;只有实现“利”与“德”互渗,才能切实保障个人正当利益,促进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提升。张静(2019)认为将“兼爱”作为墨家道德体系的核心,而“贵义”“非攻”“尚贤”等道德思想则是其道德体系的组成部分,“志功合一”往往是其道德体系中个人道德评价的标准。郭金粘(2019)认为德是儒家的核心概念,关乎个人发展与社会和谐,儒家试图以道德教化来拯救礼坏乐崩的社会,为此构建了以修身为本的完整道德教化体系,并提出具体的道德维度与修养方法。

(3)马克思主义道德观

王明珠(2018)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化,马克思主义道德研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已经占据了不可或缺的位置,越来越多的学者认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念,并且运用这些道德观念作为指导现代社会道德建设的理论基础,对道德建设的可行性找出实践路径。宋希仁(2014)、陶艳华(2014)、张之沧(2010)都肯定了马克思恩格斯道德观的科学性,并对马克思道德体系高度认可。林妍君(2018)认为马克思道德观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它是无产阶级的道德,也是共产主义的道德,是无产阶级斗争、发展、进步的理论,具有科学性、革命性,更具有批判性。马克思道德观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道德观,更对中国社会道德观的发展和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王明珠(2018)认为在当代中国道德建设情境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具体运用和创新发展。

2.道德观的前因变量研究

研究者们从不同视角切入对道德观进行研究,探讨了诸多因素对大学生道德观的影响。刘岩松、郑孝镜(2018)研究发现,阅读儒家经典能够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如责任意识、自立自强的精神、孝道观念等。滕飞(2020)的研究发现消费文化影响青少年道德观,其中道德认同中归属感与疏离感并存,道德价值趋于平庸化和模糊化,道德情感表现出冷漠化趋向。梁凤美(2018)认为,加强社会新媒体监管、更新高校教育理念、重视家庭道德教育、加强学生道德自律对形成正确的道德观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道德观的后因变量研究

基于不同研究视角,学者们对道德观对于工作生活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白雪(2019)的研究提出,儿童的道德观会影响他们的储蓄观念,我国儿童道德观对其储蓄观念的影响表现为儿童朴素单纯的道德观决定其倾向于首先考虑私德,所以,培养公德的概念能够帮助孩子理解社会、融入集体,更加明确自身价值所在。王森浩、贾美艳(2020)提出正确的生态道德观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能起到积极作用,提倡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积极参与环境保护。陈淑萍、李军(2019)认为父母的道德观对于子女的影响是深远且无法取代的,能够给子女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曹洪军(2019)提出良好的道德观能够调节人民群众内部利益矛盾,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汇聚强大力量。王小会、侯爱萍(2019)研究认为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加强道德教育,采取道德监督等都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手段。

4.道德观的现状

丁彩瑶(2013)通过对大学生进行道德观调查发现,53.4%的同学通过“电视新闻、网络及报纸”了解社会道德事件,13.3%的大学生从“学校课堂”了解,25.9%的大学生从“家庭亲友的讨论”中知晓。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冲突时,14.8%的大学生会选择“集体利益优先”,29.6%选择“个体利益优先”,31.9%的大学生选择“不影响个人利益的同时,兼顾集体利益”;廖欢、罗艳等(2012)调查研究发现,在社会公德方面,53.8%的大学生会自动捐款,82.9%大学生会自动关流水,42.2%的大学生面对小偷等情况会选择明哲保身;贺君(2011)研究发现,97.5%的大学生都关注过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问题。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倾向多元化,他们在传统道德与现代道德、东方道德与西方道德、个人道德与集体道德交汇中徘徊取舍;91.5%的大学生对社会上的不道德行为深恶痛绝,但提及要求其与不道德行为作斗争时却有49.7%的大学生表示有心无力,只有16.2%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应该挺身而出。赞同在紧要关头“舍己为人”的占17%,赞同“事不关己”的占6.5%。在道德与名利的选择上,赞同应以道德为主的占45%;认为个人道德修养良好的占60%;梁凤美(2018)对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道德判断力培养研究发现,新媒体环境中,大学生在进行交流互动时更倾向于“隐姓埋名”,25.96%的学生为了保护个人隐私,会尽量不说真话,47.26%的学生选择偶尔说真话,只有11.07%的学生选择全部说真话。当问及“如何看待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谎言、网络欺诈等不道德现象”时,3.93%的学生选择“无所谓,只要不涉及我都无所谓”,还有7.96%的学生选择“虚拟世界,不必较真”;当问及是否“相信我国政府官方网站提供的信息”时,4.65%的学生表示“很少关注,不清楚”;当问及“在虚拟的新媒体环境下是否需要遵守现实世界的道德准则和社会规范”时,29.37%的学生认为“视情况而定”,3.83%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3.72%的学生认为“无所谓”。

综上所述,本研究旨在了解大学生道德观的现状,以及各人口学变量对大学生道德观的影响,从而为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提供一定的现实依据。 V7DnhB2PrGMPAlJquF5zAWvPNRtdelFjrg/ZF1LGrxTgqTbk6S2cDUj86WJ7kpQ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