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 高中被选拔为留苏预备生

1953年,赵淳生从衡山五中考入衡山二中,开始三年的高中学习生活。这个中学的前身是国立师范学院附属中学(简称“国师附中”)和湖南省第十二中学,1953年改为衡山二中,1961年改为衡山一中,1966年,从衡山县析出湘江以东地区成立衡东县,学校也就改为衡东一中。

这座国民党时期就有的中学地处衡山县城边上,在两条路交叉口处,因此那个地方叫“两路口”。学校建在离县城一里远的山脚下,背后有条小溪(洣水),水浅浅的,清澈见底。溪里总有小鱼游来游去,还有很多圆润的鹅卵石。午后阳光充足时,那些鹅卵石看起来闪闪发光。走出后校门不远,就进了山。山里有座古庙,沿途有个亭子。这个地处静谧山林中的亭子,总有成群的鸟儿光顾,它们清脆的鸣叫声犹如天籁,是个非常适宜读书的地方,因此被很多学生当成“后书房”。

学校南面有座很高的青山,主峰巾紫峰下有个白龙潭,常年泉水不断。学校师生日常饮用水就是从山上用南竹一节节引渡下来的。炎热的夏天,行人可随时走到竹管边,用手捧一捧清澈的泉水,深深地吸一口,整个心田都会感到一股清凉。

学校西面有一道缓缓的山梁,由高而低。周围都是绵延起伏的小山,远远望去,像个绿色的屏障。山上到处都是山茶树,每到花开时节,蜂飞蝶舞,空气中弥漫着诱人的芳香。

学校前面通向两路口的马路,大概有4米宽,是进出学校的必经之路,也是师生散步的最佳路段。路两边栽种着垂柳,每到春天,柳树冒出油绿的嫩叶,枝条变得柔软起来,随风飘动时,像婀娜起舞的少女!

而学校的主教学楼,就在这山坳里一块空地上,是一座二层红砖小楼。楼前带有坡度的大坪,就是操场。靠近操场最近的右边,还有一栋三层红砖楼,是高中部学生教室和教师办公室。

学校不仅地理位置好,自然环境好,学生素质也高。电影《鸡毛信》曾经在学校附近选景拍摄,许多学生都当过群众演员参加拍摄。20世纪50年代,这所学校是当时湖南省属六所重点中学之一,全省各地的优秀学生都汇聚于此。大部分学生都来自偏远的乡下,隔着几十里甚至上百里的山路,所以学生们都住校。

宿舍面积很大,一间通常要住30多名学生,都是上下连床。人多,加上南方环境潮湿,臭虫也格外多。小小的臭虫繁殖力极强,为了消灭它们,学校每星期都得把学生的草垫子拿到大锅里蒸煮,然后到太阳下暴晒。否则,只要有一个臭虫活着,就会搅得人无法入睡。由于住校的学生多,而锅又有限,所以,除臭虫的炉子一天到晚都热气腾腾的,从没有停下来的时候。

高中毕业时高 21 班团支部合影:二排右四为班主任彭会贞(女)、右五为团委书记曹云瑞、右六为校长孟庆德、右七为政治理老师孙兴诚、右八为教导主任谭豁、右十为团委组织部长曹怡(他是赵淳生入团介绍人,也是赵淳生高中时最友好的同学)。其余都是学生团员,赵淳生为团支部书记(二排右一)

学校周围空地很多,学生利用劳动课开垦出大量荒地,种上各种蔬菜、瓜果。红薯、南瓜、马铃薯种得最多,每到秋天,薯蔓遍地,就像铺上了一张绿色的地毯。

有一天,在班主任的带领下,赵淳生与同学们扛起锄头,来到群山环抱的山坳里劳动。极目远眺,远处的山坡,树木茂密,色彩斑斓,红、绿、黄相互衬托,油画一般绚烂。此刻,天空湛蓝,日光杲杲,几朵白云悠闲地漂浮着,有时像一群绵羊,有时像一座高山,不断变化着形态。

大自然真美呀!望着这一切,赵淳生心里无比的喜悦。他不由想起从前与王凤英在一起玩耍的情景,要是哪天能碰到她,那该多好啊!

与初中一样,学校也有助学金。每个人每月可以拿到七块五毛钱,足够一个人的生活开销。

伙食也不错,每餐都能保证二菜一汤。最初,菜定量供给,饭可以随便吃。但到了1954年,国家首次推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学生的口粮实行定量,每人每月只有30斤。吃惯了大锅饭,一旦定量供应,很多学生难以接受。一度,在学校食堂发生了抢饭风波。后来,学校决定口粮定量到人,实行分食制度,食堂风波也平息下来。

最初赵淳生分在高15班,全班40多人,有从县城来的,也有从农村来的。县城来的多少有点儿优越感,对农村来的很瞧不起,甚至还欺负他们。从小就爱打抱不平的赵淳生,看不得弱者被人欺凌的赵淳生,哪能视而不见?有一天,班上两个同学一起值日,负责打扫卫生。从县城来的同学长得白白净净,而从农村来的长得又矮又黑。两人不知道为什么争吵起来,声调越来越高,从县城来的最后居然动手打人,赵淳生见状上前就去制止。这下,三个人你一言我一语地吵得更凶了,吵着吵着就厮打在一起!弄得全校上下没有不知道的。班主任戴汉秋老师感到这个班不好管理,向领导提出不当班主任只教课,这个班级只好解散。这样进校半年后,赵淳生就从原来的高15班转到高21班。

新班主任名叫彭会贞,她工作细心负责,了解到赵淳生不是去打架,而是去劝架的。在劝架过程中,来自农村的赵淳生,对县城来的那位同学很是看不惯,就简单地批评了人家。彭老师仔细帮他分析,告诉他做同学工作,不能简单生硬,不能意气用事。通过这件事,彭老师发现赵淳生为人正直,敢说、敢为、敢担当。加上赵淳生学习时的那股拼劲以及棒棒的成绩,彭老师认定这是个难得的好学生,就让并到21班的赵淳生继续担任班干部。不到半年,他还加入了共青团,当上班级的团支部书记。

这段当班干部的经历,对赵淳生的影响很大。由于工作关系,赵淳生与班主任彭会贞老师的接触自然多,从她那里他不仅学到做思想工作的方法,还学到做人的道理。这对他在大学期间担任班长,以及工作后从事行政管理工作,都起着很大的作用。

彭会贞老师是个教育家,她不仅擅于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教学水平也很高。站在讲台上的她,总是侃侃而谈,听她讲课简直就是一种享受。她对学生的思想、生活也很关心,工作做得很细致。也正是在班主任彭会贞老师这位有经验、有能力的女教育家的精心教育下,赵淳生逐渐懂事起来,而且变得愈加自律、自强。

人生关键时期的关键点,都需要长者的引领。可以说,高中遇到的这位彭会贞老师,对赵淳生的成才、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后来,彭会贞老师调到湖南师范学院任教。1974年,赵淳生回湖南长沙时,专门去看望过她,当时她身体仍然很健康!

高中阶段赵淳生遇到的好老师很多,除了上面提到的班主任彭会贞老师,还有教导主任谭豁老师,以及校长孟庆德老师。

谭豁主任在师生中威信极高。每次全校开大会,一千多学生齐聚会场时,总有蜜蜂采蜜似的嗡嗡声,但会议主持一宣布谭豁主任讲话,全场立即安静下来,静得如置身于深山幽谷中,以至于每个人都能听到自己轻微的呼吸。接着,就从话筒里传出谭豁主任的慢声细语,那声音亲切感人,只有在极安静的情况下,才能听得清楚。没有人愿意漏掉从谭豁主任嘴里吐出的那些美妙的句子,哪怕是一个字,也不愿意漏掉。

谭豁主任虽然没有直接给赵淳生上过语文课,但他身为学校领导,对赵淳生这个班很关心。整个高中阶段,赵淳生负责学校的黑板报工作,由于白天学习紧张,他一般都在晚饭后抄写。很多时候,谭豁主任就站在赵淳生身后,仔细看一阵子后,便和赵淳生讨论,从内容到形式乃至标点符号,一一给予指点。开始,赵淳生还有几分畏惧,久而久之,就觉得这位大名鼎鼎的谭豁主任其实非常和蔼可亲。他抓住一切机会,教育学生从各方面成才,明确提出“黑板报是教育全校师生的学习阵地,一定要高质量办好”。因此,每期的黑板报,他从内容到形式给予全方位的指导。

对这位谭豁主任,赵淳生敬重有加。1959年暑假,当时还在南航念书的赵淳生,专程去看望他老人家,得到他热情的接待。与许多老师一样,谭主任在20世纪60年代爆发的“文化大革命”中,也受到不小的冲击。

而孟庆德校长是个不能不提及的人物。这位毕业于中山大学物理系的老校长是个地下党员。早在1949年5月,受中共湖南省委的派遣,回湖南衡山县一带开展地下工作。后来在政治斗争中被打成右派,深陷囹圄,英年早逝。作为县城一所完全中学的灵魂人物,他管理水平很高,很多事都身体力行。学生们总能看到他在校园各处转悠,从早到晚。甚至半夜,起夜的学生也能看到他在校园四处查看的身影。这样的教育家因历史问题未查清而被迫害致死,真是可惜啊!

在高中最后一年,赵淳生与孟校长接触频繁,他要求赵淳生参加党章学习小组,亲自带领宾正清(在航天部湖南分局工作,现已去世)、赵福庆(现在不知在什么地方)和赵淳生等六人学习有关党的基本知识,还经常找他谈心。一直到1956年暑假,他还让学校为孤儿赵淳生提供必要的生活费用。就在那个暑假,赵淳生还和他见过几次面,他常问起赵淳生奶奶的情况。当赵淳生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去向他辞行时,他说:“大学的学习任务更为艰巨,更要努力学习,还要争取早日入党!”孟校长语重心长的嘱咐,赵淳生一直铭记在心,也激励着他在大学里更加刻苦学习,积极要求进步。

高中班里有个长得非常清秀的男生,名叫曹怡,是学校团组织委员。这个男同学给赵淳生留下的印象很深,他在高中就入了党。当年,他多次提醒和帮助赵淳生,让他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还有一件终生难忘的事,就是1956年7月高中毕业那年,他被选拔为留苏预备生。

“留苏预备生”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最响亮的名称,是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恢复千疮百孔的国民经济,迅速建立起自己的工业,尤其是重工业体系”对人才的迫切需要。

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国内迅速掀起全面学习苏联老大哥的高潮。“以苏为首、以俄为师”成为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奋斗目标,“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的口号响遍全国。在此背景下,中国希望借助苏联的力量培养出我国自己的科技人才。于是,作为科学教育发展十年规划的一部分,中央决定大规模向苏联和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派遣留学生。

1951年的大规模派遣活动,虽然拉开了中国留学大潮的序幕,但由于时间仓促、准备不足,中苏两国在留学生的派遣和教育管理上出现了一些问题。1951年10月,林伯渠作为巡视组成员赴苏联看望首批留苏学生后十分忧虑。他回国后立即给刘少奇和周恩来写信,反映留苏生因语言不通及饮食、气候等原因,情绪波动很大。他建议,以后再派留学生,须在国内进行预备教育6个月或以上时间,也可以到苏联后,先集中教育一个时期。

周总理随即做出批示,指定钱俊瑞(时任教育部副部长)、安子文(时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伍修权(时任外交部副部长)三人负责筹备留苏预备学校,一年办一期。后经慎重研究,决定在北京俄文专修学校内部筹建留苏预备部。1952年3月,刚刚筹建的留苏预备部开始招收留苏预备生。

两年后的1954年8月,赵淳生所在母校省立衡山二中学被湖南行政公署确定为唯一保送留苏预备生的学校。

那个年代,到苏联留学是走出国门的唯一途径。苏联老大哥在国际共产主义同盟中的地位,以及在世界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发展领域具有的绝对优势,在中国人眼里,这个苏联就是域外的天堂。

因此,能被选拔为留苏预备生是多少人的渴望。然而选拔的条件极其苛刻,不仅学习成绩要好,现实表现要好,家庭出身还要好,这“三好”被留苏预备生们称之为过“三关”。

高中时代的赵淳生,多次被评为学校的“三好学生”和“优秀干部”。作为班上的佼佼者,1956年高中毕业那年,他被选拔为学校6个留苏预备生之一。全校1000多人,最后只选出6个人,这个结果本身就代表一种荣耀!

一天,全校师生聚集在大礼堂。赵淳生与其他5名学生被安排坐在前排正中间的位置。只见德高望重的孟庆德校长缓步走上主席台,他郑重地宣布了本校留苏预备生的名单。话音刚落,台下立即响起一片雷鸣般的掌声。在长久不息的掌声中,赵淳生等6名同学疾步走上主席台,那一刻,台下上千双眼睛凝视着他们,每双眼睛流露出的那种神情,像一幅凝固的画面,被岁月永远定格于他的脑海之中。

主席台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去的地方,记忆中,每次能走上主席台的,不是德高望重的谭豁主任,就是声名显赫的孟庆德校长。所以,在赵淳生的心目中,主席台永远是最神圣的地方,只有最杰出、最优秀的人才配在这样的地方驻足。今天,作为学生群体中优秀的一员,他带着无上的荣耀站在了这里。

赵淳生被选拔为留苏预备生

夜里,躺在上铺的赵淳生,翻来覆去怎么也无法入睡。一闭上眼睛,好像就到了苏联,然后,被一群大鼻子的苏联人包围着……就这样想着,憧憬着自己到苏联以后的学习生活,越想越激动,直到晨曦乍现。

消息很快传到农村老家,亲朋好友都很高兴。他们怎么也没想到,从前的穷孩子现在这么有出息!唯一不高兴的是奶奶,听到这个消息后竟然接连哭了三天三夜。她完全无法接受孙子离开她的事实!自己盼星星、盼月亮,好不容易盼到了解放,可儿子始终没有一点儿音讯,让她伤心到了极点。眼前,经过自己千辛万苦抚养大的孙子,又要跑到那么远的苏联去学习,要是他万一再也回不来,那可怎么办?!但最后奶奶还得接受这个现实,她擦干了眼泪,打算送这个孙子远走高飞。

这以后的一段时期,“留苏预备生”也成了同学们谈论的主要话题。无疑,被冠以这样的标签,意味着一个地道的农家子弟,拥有去异国求学这样难得的机会;意味着从前一个失去双亲的孤儿,如今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不过,后因中苏关系破裂,这个曾经的“留苏预备生”的头衔,也成了历史的遗憾,6个人都没能落实到苏联深造。

不可否认,与留苏预备生失之交臂,是赵淳生人生一次莫大的遗憾。不过,这次被选拔为留苏预备生的经历,无疑在他心中埋下一颗种子,那就是只要有机会,一定要走出国门深造。

带着深深的遗憾,赵淳生就要结束自己既荣耀又难忘的高中学习生活。这里的一切都令他难忘。尤其难忘那些恩师,他们中有北大、清华毕业的高才生,也有从苏联来的教员,多数人还留过学,教学水平极高,后来这些老师纷纷调到大学做了教师。可以说,高中时的赵淳生实际享受着大学的师资。加上他自身的勤学不辍,因此,高中时期就打下了坚实的学业基础。

到1956年,赵淳生这位烈士的后代,作为留苏生未能去苏联的优秀学生,顺理成章地被保送到了南京航空学院空气动力学专业。从此,走上了将学术作为毕生追求的道路。这既是一条充满光明的道路,也是一条充满艰辛的道路。 +E10s6VSo7SNdu6VnuMzmaM19einhCw9GgASvJmjW3XWgzwf5I9Ta9gYvv0OZdS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