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9 青梅竹马的爱情

赵淳生的妻子王凤英,生于1936年4月13日,系衡山白果镇先锋村王子仙之女。早先,他们同住瓦铺村的不同生产组,赵淳生家属瓦铺村生产组,王凤英家属先锋生产组。两家门对门,门前各有一片水田,相隔不到一里路,站在各自的家门口,可以看到彼此的生活场景。

赵淳生家所住房子原先是地主家的,土改以后分给他家了。房子依山傍水,周围山上长满了翠竹,终年绿油油的。

两家房子中间夹着一条小路,路南边就是瓦铺子。每逢阴历初一和十五赶集,方圆十里的乡亲们拖老带小地跑到这里,交易各自的农产品。鲜虾、活鱼、鸡蛋,蔬菜、水果,鞋子、布料,吃的、用的什么都有。交易方式也很灵活,既可以买卖,又可以对换。

这个集市是瓦铺村人的乐园。东家的姨娘,西家的姑表,平时都忙于家务,只有在初一和十五这个时候,纷纷出来赶集,可以一双双、一堆堆地说说笑笑,好像有说不完的话。在集市相遇的大人,脸熟了以后就常去串门。

孩子们像是过节,向大人要上几个小钱,有的去看耍猴,有的去听湖南花鼓戏,有的花一分钱买根甘草,嚼嚼过把嘴瘾也格外开心。他们只要见一面,立即就会成为玩伴。趁大人们在交易、闲聊的时候,就三五成群,跑来窜去的。赵淳生家离瓦铺子最近,抬脚的工夫就能溜过去,引来一大群孩子凑上来,弄得热闹的集市尘土飞扬。

作为孩子头,赵淳生不仅喜欢与男孩子打闹,也喜欢与女孩子嬉闹。在一起玩耍的女孩中,他最喜欢长得白白胖胖的王凤英了。他溜到瓦铺子,多半是冲着王凤英去的,好找她一起玩。为了引起王凤英的注意,顽皮的赵淳生想到很多“好主意”。

每逢赶集那天,他早早地趴在自家那扇小石窗上,屏住呼吸,目不转睛地探视对门王凤英家的动静。只要看到王凤英从她家那个小柴门走出来,赵淳生这边就开始准备了。

100米,50米,20米,快到他家门口的水塘了,只见他快速地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石头,半个身子从窗户探出来,然后,使劲将石头扔到水塘。只听“扑通”一声,水花溅到王凤英的身上,吓得她赶紧往回跑。赵淳生见了,笑得前仰后合的。不过,他内心可不愿单纯地取乐,而是希望王凤英能与他当面理论,哪怕是责骂也好。

有时候,赵淳生故意在家门口那条小路上挖个水沟,把塘里的水引出来,让到集市必经他家门口的王凤英,面对自己创造的“小河”,因为过不去而干着急。此时,他得意地看着王凤英,希望她能向自己求饶,他非常乐意帮她越过水沟,好继续到瓦铺子那边去。王凤英知道沟是赵淳生故意挖的,但她宁肯绕道走前面的田埂,也不去理会他。

解放前,王凤英只读过两年书。父母认为女孩子识几个字,会写自己的名字就行,反正将来要嫁人,做家务、干活比读书更重要。因此,解放前夕,只有13岁的王凤英就在家跟母亲学做活儿。

干得最多的是到塘里捕鱼。家人用纱布和竹子自制一米见方的小搬筝(便携式),里面放上诱饵。每天,她要赶在天亮前把搬筝放到水塘里,一刻钟后再把搬筝从塘里提起,里面就有因贪嘴而滞留下来的鱼虾,活蹦乱跳的。王凤英连忙抓一把,放进背篓里,这样反复数十次,到了九、十点钟,捞的鱼虾有大半斤左右。带回家后,妈妈马上清洗一通,然后放到铁锅用中火焐焐,再用烟熏干,什么时候想吃,妈妈就抓一把,放点辣椒炒炒,是父亲最喜欢吃的一道菜。

靠王凤英弄回来的鱼虾,加上地里种的青菜、南瓜等,王凤英家的日子比赵淳生家好多了。有时出于同情,王凤英的妈妈会叫赵淳生到家里来,吃一顿她们母女俩做的鱼虾饭。

王凤英有两个哥哥、两个弟弟,是家里唯一的女孩。由于妈妈在料理家务方面是个能手,王凤英跟着她练就了一手好活儿,加上勤劳、能吃苦、性格泼辣,虽然只有十三四岁,但在人们眼里是个能干的小农妇,受到村里人的称赞,被父亲视为掌上明珠。

王凤英的父亲叫王子仙,二十多岁就弃农,与姐夫学起了缝纫。姐夫40多岁,有一手好手艺。那时的农村人,无论是外套、棉袄,还是衬衣、裤子,都用手工缝制。家境好的请师傅到家里量身定做,但大多数人家是母亲带着女儿们,自己纺纱、织布、做衣服。

由于父亲是个土裁缝,擅长手工缝制衣服,他时不时会为宝贝女儿做条小裙子,再配上一件小圆筒衣,显得很时髦。但做这种衣服费工费时,父亲只给女儿王凤英做,对别人他可没有这个耐心。

手艺是跟亲戚学的,由于他很聪明,技艺很快超过了师傅。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方圆几十里的人,都愿意请他到家里做衣服。由于请他的人太多,有的人家要等上好几个月。后来,实在忙不过来,就给买布的先做,或料子好的先做,但还是来不及。最后,即使增加一个徒弟帮忙,也忙不过来。

由于料子好的先做,结果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地主富农家。地主家谷子多,钱也多,买得起皮毛、缎子等好料子。有一年冬天,王凤英父亲在泥湾一家姓周的大地主家,给他的全家老小做衣服,皮袄、长衫、军服,什么都有,足足做了两个多月。

他做的衣服,尺寸准,针脚细密,穿在身上就是好看。尤其皮袄做得非常精致,一般裁缝根本做不出来。很多人家一旦有了好布料,等再久也愿意请他来做,所以他在十里八乡很有名气。解放前夕,请他做衣服的人太多,而手工一针一线地缝实在太慢,他就托人到长沙市买了台缝纫机,很快自己就会使用了。那年头拥有缝纫机,可真是少之又少。无疑,这意味着家庭生活的极大改善。

可是好景不长。由于国民党和日本鬼子的双重干扰,老百姓根本无法安居乐业,他的手艺也受到冲击。寒冬腊月,日本鬼子、国民党的军服也找上门来,强迫他三天做出几百套。这怎么可能?王老师傅的拒绝,让他们气急败坏,冲到家就开始砸东西,结果把缝纫机的针弄断了。他派多少人出去买,就是买不到。一气之下,发誓不做了,不仅把缝纫机砸烂,也把裁剪用的衣摊拆了,人大病一场,直到解放以后。再后来,他年老眼花,手艺慢慢地丢了,什么钱也赚不到。

王凤英父母生育八个子女(六男二女),夭折三个(二男一女),剩下五个子女。自从父亲丢了手艺,家里就开始了半年糠菜半年粮的生活。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对子女的爱,尤其痛爱女儿。由于知道赵淳生家穷得经常无米下锅,再加上王家和赵家老一辈结过怨,王凤英的父亲就很忌讳女儿与赵家的孩子一起玩,特别见赵淳生不仅经常跟王凤英一起玩,还总是护着她,感觉苗头不对。有一天,王凤英父亲在饭桌上生气地说:“孩子们,特别是妹子(王凤英的小名),我告诉你们,我们王家人不允许与赵家人多啰唆,更不允许与赵家人结婚,哪怕在一起读书也不行!”

正在吃饭的全家人懵了,不知道这话从何说起,都不敢吭声。王凤英低头不语,她心里明白父亲是针对她的,跟别人无关!她不同意父亲的观点,但看父亲态度那么强硬,只好把一切藏在心里。

1952年,土地改革早结束了。有一天,村里来了一批干部,他们挨家挨户走访,不管在哪家,只要遇到有孩子没去上学,就坐下来做他们父母的思想工作,让他们懂得提高文化的重要性。在这种情况下,同村停学在家的王凤英、赵玉英、赵国安等,就同弟弟妹妹们一起上了村小学。

所谓村小学,不过是一间固定的房间而已。全村大大小小的孩子都聚集在一起,一间房子就是一所学校。

解放前,王凤英读到小学二年级就停读了,如今15岁了还要从三年级读起,多少有点难为情。于是,她把弟弟三年级到五年级的课本拿来,只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就看完了,居然大部分都看得懂。遇到个别数学难题,就向弟弟讨教一下,完全可以跟上六年级的进度。这样,她只用了一年时间,就拿到小学毕业证,这意味着有资格继续考初中了。

而赵淳生小学毕业后,停学一年,1951年被村政府保送到县立初级第五中学。王凤英小学毕业时,他已经读到初二。听说王凤英想继续读书,就希望她上自己所在的中学,不仅可以经常见面,还可以帮助她。升学考试那天,赵淳生比王凤英还着急,他知道王凤英停学多年,复学只读一年,基础太差,担心她考不上。

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聪明伶俐的王凤英,不仅长得白白胖胖招人喜爱,学习成绩也是棒棒的,不比同班同学差。那天,他悄悄跟着王凤英进了衡山五中,考题就写在黑板上,只见赵淳生蹲在教室外的窗下,把写着答案的小纸条揉成团儿,快速地扔给王凤英。当地称这种“帮助”行动为“打拍斯(Pass)”。

然而,小纸团却落到前排一个男孩子那里。

即使小纸团不偏不斜正好落到王凤英身边,她也不会去捡,因为所有的考题她都会做。不过,赵淳生为王凤英“打拍斯”的故事,还是村人皆知,一时成为村民们的笑谈。

从小时候的暗中保护,到上学后的公开相助,种种行为说明,赵淳生对王凤英就是不同于别人。

如果说,小时候对王凤英的恶作剧,是孩童对爱的幼稚表现,那稍大些的暗中保护和考试中的“帮助”,就足以显露赵淳生的心迹了。

越是这样,王凤英就越要避嫌。她绝不接受赵淳生给予她的“帮助”。尽管他打了“拍斯”,王凤英不但置之不理,还总想躲着他。但赵淳生却想方设法接近她。有时,知道王凤英要去县里,他明明可以不去,却总要找个借口同去,好帮王凤英拎行李,大有“讨好”的成分!

王凤英性格中也有湖南辣妹子的倔强。她有意躲避赵淳生,是避免同村人的闲言碎语,也避免被自己的同学轻视,怕被人说没有赵淳生的“帮助”,她就考不上中学。她不但要自己考取中学,还要考上最好的。1952年,王凤英凭着自己的实力,果真考取了衡山二中这所全县最好的完全中学,有初中部,也有高中部。

1953年,赵淳生从衡山五中初中毕业,也考上了衡山二中的高中部,结果两个人又在同一所学校相遇,一个读初中,一个读高中。毕竟在同一所学校,免不了总会相遇,彼此互望的目光中,包含了各自都明了的心思。但为了“避嫌”,俩人相遇只是点头而已,但在擦肩而过的瞬间,每个人心里都会升起莫名的甜蜜感。

1955年初夏,王凤英快初中毕业了。赵淳生不知从哪儿了解到,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王凤英不能继续读高中了。这意味他们马上面临着分离。赵淳生再也无法沉默了,他得与王凤英单独谈谈,否则,就会酿成终生遗憾。

约会的小纸条写好了,装在口袋里好几天了,都没有勇气送给她。有一天,他们在食堂再次相遇,此时的赵淳生也不知道哪来的勇气,十分麻利地将小纸条塞到王凤英的手里。王凤英连忙跑到无人的地方,打开纸条,只见上面写着:“吃完晚饭,我在学校后山小溪旁等你,我要与你谈谈。”而此时的王凤英,也有满肚子的话要对赵淳生说,比如父亲的态度,同学们对他的看法,她比他大两岁的现实情况,以及毕业后的去向。还有,弟弟与自己同时初中毕业,家里负担不起,她打算报考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这样自己的学费、生活费有了着落不说,还可以支持弟弟读高中、升大学。她自己想读个中专(师范),毕业后当个小学教师也不错。

无疑,王凤英接受了约会。他们见面的地点是学校后边的白龙潭。要是在若干年前,王凤英无论如何不会接受这样的约会。但同在一所学校学习后,王凤英更了解了这个顽皮的同乡孤儿,他学习成绩好,上进心强,吃苦耐劳,身上有很多好品质,令同班很多优秀女孩仰慕,王凤英对他也比以前爱慕多了。因此,当她收到赵淳生的小纸条时,心里既兴奋,又紧张。

按照约定的时间,他们几乎同时到达了白龙潭,在小溪旁的一块青石上,一起坐了下来。碧绿的泉水从他们脚下潺潺流过,远处茂密的翠竹与盛开的山茶花相互映衬,微风吹来,带着小鸟的鸣叫,清脆而悠扬,一双美丽的蝴蝶闻风起舞,堪比人间仙境!想当年,电影《鸡毛信》就在这个白龙潭拍摄,王凤英多次参加群众场的拍摄,可见这里的景色有多美。

除孩童时的一起玩耍,他们还是第一次这样近距离地接触,不免都有些紧张。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也不知道从何说起。此刻,突然传来一声呼叫:“王凤英,王凤英,你家哥哥来找你,在宿舍等你回去。”那个年代极其封建,无论是赵淳生,还是王凤英,即使再相爱,也不愿意让这份感情被人知道。王凤英听到喊声,连忙站起来,与赵淳生连招呼也来不及打,就飞快地朝宿舍跑去。果真,二哥有事来县城,顺便看看妹子。结果,这让他们丧失了一次表白的最佳机会。

一个月后,王凤英毕业。她考取了长沙第一师范学校——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母校继续深造。那时的师范学校学费全免,这是王凤英选择去那里继续读书的重要原因。

那是1956年9月的一天清晨,王凤英像往常一样与同班女生在学校草坪上锻炼。草坪位于学校妙高峰的半坡处,站在妙高峰上可以俯瞰长沙全城,那是毛主席经常光顾的地方。当年,年轻的毛泽东在8班。如今,王凤英在132班。啊!自己与伟人在同一个地方学习,感觉靠得很近,学习起来竟有使不完的劲。

王凤英光脚在沙坑练习跳远,半小时后,她提着鞋子小心翼翼地往坡下走去,迎面而来的一个男孩冲着她大喊:“王凤英!”

突如其来的喊声让她立即停下脚步,顺着声音抬头一看,原来是她最为熟悉的赵淳生。他被衡山二中选为飞行员的候选人,专程到长沙体检,刚好住在长沙第一师范学校附近的旅馆。听说毛主席在这里读过书,并经常在这里锻炼,一大早他就慕名来到妙高峰,没想到竟然看到了他一直想见的王凤英。

俩人一晃两年没见,彼此都有很多话想说,但一时真不知道说什么好。刚要打开话题,上课铃声响了,王凤英只好与赵淳生匆匆而别。望着王凤英远去的背影,一种莫名的惆怅从赵淳生心中升起,久久都无法散去。而那天的课堂上,王凤英也始终处于恍惚中,老师讲了什么好像一点都没有听进去。

这次偶遇,让王凤英回忆起自己与赵淳生之间的点滴,她觉得自己长大了,对赵淳生的认识渐渐加深。他自幼孤苦伶仃,却知道刻苦努力,有远大的理想,学习成绩一直优秀,真是品学兼优,将来一定有出息。不觉中,王凤英对赵淳生的情感中,又多了一份敬仰,她要向他学习,并与他保持联系。

就在这年的暑假,一封落款为“王祥辉”的书信,寄到了他们所在的湖南老家。王凤英怕用真名,引起村里人的注意。也怕家里人知道他们的来往,特别怕被父亲知道。这化名的背后,深藏着王凤英的顾虑、她的烦恼,还有对赵淳生的爱恋!

清晨的凉风徐徐吹来,东方太阳刚刚升起。汽笛、马达声远远近近地喧闹着;马路上、屋子里的人们在唱、在喊、在叫……学校无数的健儿正在操场上积极地锻炼身体。我在一群女孩子中间玩得津津有味,甚至顾不上看周围的一切。铃声响起,我赤脚转身想往教室跑。这时,突然一眼看到了你的身影。

一年前的今天,我还记得坐在家中过暑假的心情:等待、盼望、焦急交织在脑海……

我不但现在,而且将来都很愿意与你建立一种亲密的友谊……

今后不但愿意而且希望和你取得联系,能继续得到你的帮助,无论你在内地、边疆,在国内、国外……

这封信写于1956年7月24日,落款地址是长沙一师。信中王凤英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心意。信发出去后,她每天在都焦急地等待赵淳生的回复,可是左等右等也没有他的回音。也许,他没收到自己的信;也许,自己过去伤了他的心;也许,他已经有了女朋友……每天这样的思前想后,最后王凤英也灰心了。从此,她决定把感情的事放在一边,一心扑到学业上。

原来,1956年正值赵淳生考大学。高考后,校长让他在学校帮助管理留校加班教师的伙食,所以那年暑假没回家。上大学后,由于家庭经济等原因,赵淳生又一连几个假期都没回去,直到1959年回老家时,才看到王凤英写的这封信。这封信可不是一般的信,那是王凤英有生以来第一次大胆地向一个男生表露的爱情,在赵淳生看来充满了感情色彩,被他一直细心保存到现在。

缘分真是奇妙的东西,有时轻得像风,随时都会飘散;有时又固若金汤,不管有多大的外力,都无法将其拆散。

在上大学时,奶奶对孙子从小暗恋王凤英也有所闻,她当然不答应。相当长时期,奶奶总是游说赵淳生娶表妹吴安喜为妻。这个表妹不仅长得清秀,年龄又相当,是奶奶最喜欢的三女儿的掌上明珠,也格外受外婆的喜欢。但赵淳生不会接受。有一次,奶奶又与他提起自己的婚事,赵淳生非常果断地说:“除了王凤英,我谁也不要。”奶奶亲耳听到孙子的心事,也知道了王凤英的名字,从此,为了孙子的婚事,她自己蒸了米酒,多次请三女婿吴克昌为赵淳生和王凤英算八字,看他们命中是否有缘。

吴克昌当然愿意为丈母娘尽孝,很是尽心尽力,半点都不马虎。他拿着八卦书精心测算四五次,所有说过媒的女生,人家介绍过的女孩,包括他自己的女儿,他都一一算过,居然每次结果都显示赵淳生与王凤英最相配。于是,他大胆地告诉了丈母娘:王凤英的八字大,可以包容赵淳生一辈子,可以为他解囊相助,可以与他同甘共苦,可以助他事业有成,可以包容他的一切错误,鼓励他的一切成功,甚至赵淳生生命有危之时,她都会千方百计挽救……三女婿的这番话,把丈母娘说得眉开眼笑,连连点头:“那就是这个王家妹子了!”原来,孙子“要么不娶,要娶就要娶王凤英”是命中注定的。

从此以后,奶奶对孙子的终身大事可算放心了!她开始转变态度,嘱咐赵淳生与王凤英好好相处。赵淳生并不知道奶奶背着他所做的一切,还以为是自己态度坚定,博得了奶奶的支持,为此,他还暗自得意了一番。

王凤英当时更不知道奶奶的态度,以及她老人家在背后的那么多的“小动作”。只知道自己家人不支持,尤其父亲还反对。不过,她反正平时不在家,可以不与父亲谈及此事,加上当时学习任务又重,就打算往后拖拖再说。

多年后,那是2006年7月,王凤英已经七十出头了,与赵淳生一起在南京生活多年后,想回老家长沙看看。赵淳生奶奶的三女婿吴克昌老先生已经80多岁了,碰巧住在他在长沙工作的大女儿家。小时候,王凤英和他的女儿、女婿都是同学,现在又是亲戚了,多年不见彼此也很牵挂,就邀请王凤英到家里来玩。一进门,吴老先生出来热情迎接。王凤英过去只是听赵家人说过他,却从未见过面。初次见面就说:“我们都上了年纪了,还未见过,您认识我吗?”吴老先生哈哈笑起来:“我不但认识你,还知道你叫王凤英,1936年4月13日生,是我的侄媳……”嘿,真奇怪,他怎么连生日都知道?此刻,吴姑父的话匣子彻底打开了,把奶奶多次请他测八字的事倒了个底朝天,过往的一切如数家珍。眼前这位80多岁的老姑父,思维清晰,说起几十年前的事,有条不紊。比对赵淳生和王凤英几十年走过的路,还真有点八九不离十。他们结婚后的坎坎坷坷,碰到的一个又一个困难,特别是赵淳生20年前生的几场大病,差点命归黄泉,那期间在无人帮助的情况下,他还坚持工作,研究出新型超声电机;无钱买设备,面对梦想无法实现的现实,就一步步艰难推进,一步步努力克服,最终由放牛娃成长为中科院院士。也许是巧合,他们的经历与老姑父算的命,竟然如此吻合,真是不可思议呀!

更不可思议的事还在后头。在大学三年级时,经父亲生前好友介绍,赵淳生曾想去醴陵拜见一个在湖南医学院学习的女学生。大人的意图是不言而喻的,但由于途中发生的意外,让赵淳生与这个医学院漂亮的女生无缘相见。

那是1959年,他第一次回家过暑假,同行的还有几位同学。几个农村长大的孩子,要到大城市去了,多少有些激动。尤其赵淳生,他性格有些大大咧咧,不仅讲话大嗓门,动作也毛手毛脚的。一上车,看见对面座位上坐着一个穿着时髦的中年女人,她一个人和一个行李占了一排座位,而她的旁边居然站着老老少少一堆人。一向爱打抱不平的赵淳生,二话没说,上去就与那个女人理论,直到对方妥协为止。火车经上海到醴陵站时,赵淳生连忙下车。走到检票口时,才发现自己把钱包丢在火车上了。

身无分文的赵淳生,不仅无法去醴陵与医学院的女大学生约见,连回家都成了问题。没办法,只好让车站管理人员为他开了张证明,按原路返回。

几乎是同时,已上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的王凤英,经哥哥介绍与他最好朋友的弟弟认识。显然,大人都有明确的意图。王凤英也不是不知道,但由于自己读书都是由哥哥资助,如果在这件事上违背哥哥的意愿,从情感上也说不过去。就这样,王凤英与哥哥介绍的那个男孩,有了书信往来。然而,王凤英本人并不喜欢那个男孩,他又远在东北的部队工作,两人也没什么共同语言,感情一直发展不下去,不久还是停止了联系,真是有缘无分啊!

两年后的1958年,王凤英从长沙第一师范学院毕业,由于品学兼优,被校方保送到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深造。她多想把这个消息告诉赵淳生呀!但怎么告诉呢?上次在学校草坪遇到赵淳生,由于分别匆忙,也没留个联系方式,后来只是听说赵淳生被保送到了南京航空学院,但具体情况比如在哪个班级、联系方式等都不知道,王凤英只能干着急。

大学一年级暑假的一天,在校园散步的王凤英,遇到一个外地来的女学生。两个人随便聊起来,王凤英知道了这位女生叫李赛,是从南京航空学院来的,眼睛顿时一亮,她自然想到了同乡同学赵淳生。结果一问,这个女生居然认识赵淳生,他们同系同年级,只是不同班。那个年代时兴出黑板报,一个年级负责一块,他们是在出黑板报时认识的。赵淳生不仅能写稿子,还擅长板书,样样都行。于是,王凤英托她带一封信,特意交代不用面交,只需放到赵淳生班级信箱里。在这封信中,她告诉赵淳生自己在长沙第一师范毕业后,被学校保送到北京师范大学学习,并留下具体的通信地址。王凤英想借这个偶然的机会,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毕竟与赵淳生失联几年了,以前有许多话未讲透,暑假给他写的信也不知是否收到?那时的赵淳生已经读大学两年了,说不定已经有了女朋友……请这位李同学带封短信,互通一下消息总比不联系好。

没过半个月,王凤英就收到赵淳生一封洋洋洒洒的长信,字里行间都透露着赵淳生无法抑制的喜悦和激动!原来,几年来他也一直在找王凤英,王凤英那年暑假寄到家里的信,由于那年暑假他刚巧未回家,加上信上署名是“王祥辉”,家人不知道就是王凤英,也没把信转给他。信中,他详细诉说了这么多年的进步,以及生活的情况。总之,千好万好比不上党的关怀和帮助好!否则就没有他赵淳生的一切。

从此,他们一直以书信交流。至今,赵淳生仍然保留着那些书信,足足有一尺厚。每封信的页面,都被岁月侵染得发黄,很多段落还被他用红笔标注。仔细看才知道,那些被标注的段落,都是他们感情发展的重要阶段。

翻看这些老式的书信,知道这长久的缘分真是上天注定的。同乡、同学、同志,三个“同”字,把他们的一生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所以,哥哥介绍的男友也好,父亲生前好友介绍的女友也好,那不过都是插曲。这青梅竹马的姻缘,牢固得可以扛得过一切外力的干扰,仅仅凭借着书信,就可以鸿雁传情。

从最初的同志相称,到后来的直呼其名,再到最后的“淳”“凤”,两个人的关系发生了质变。与所有的恋人一样,他们之间虽然也发生过激烈的争执、误解,甚至矛盾,但最终他们还是回到同一轨道上来,并决定把对方作为终身伴侣。

1959年的1月12日,在给赵淳生的一封信中,王凤英这个北京师范大学的高才生,用普希金的一首《我曾爱过你》的诗,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爱情。

爱情

也许在我的心灵里

还没有完全消亡

但愿它不会再去打扰你

我也不想再让你难过悲伤

我曾经默默无语地

毫无指望地爱过你

我既忍受着羞怯

又忍受着嫉妒的折磨

我曾经那样真诚

那样温柔地爱过你

但愿上帝保佑你

另一个人也会像我一样的爱你

借用这首诗是想试探赵淳生,毕竟,读大学的赵淳生身边也不乏美女、才女,对她的感情是否变了,王凤英心里还真的没有底。她只知道,他在多封信中都说自己在大学没谈恋爱,一直在找王凤英,他不敢给王凤英的老家写信去,是怕王凤英的父亲发现,如果他拿到赵淳生写来的信,肯定会撕毁它。但从小立下的“非王凤英不娶”的誓言,始终没有动摇过。

通过一年多的密切联系,王凤英确定赵淳生爱得很坚贞,她再也没什么疑虑了,连忙写信给长沙的大哥,告诉他自己的决定,请大哥再征求一下母亲的意见,而父亲的意见以后再说。

长沙大哥认为赵淳生不错,家里虽然穷,但本乡本土知根知底,尤其他孤身一人却知道刻苦读书,如今上了南京航空学院(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足以说明是个好孩子。大哥在回信中明确支持,并说母亲及家人也没有意见,只是父亲有些想法,但家人都知道那是老观念。的确,现在父亲再也不公开说反对的话了。

1960年寒假,在赵淳生的邀请下,王凤英来到地处六朝古都的南京航空学院。古朴的校门、高大的梧桐,所见到的一切都让她惊讶。更惊讶的是目睹了赵淳生的生活现状。1956年进校发的棉袄,穿了整整4年,中间棉花都磨没了,赵淳生也舍不得扔。当时的赵淳生半脱产学习,因为学校缺教师,还没毕业就被选为教师,每月虽然有43元工资,但原来的助学金取消了,这40多元还得负担奶奶的生活,经济很是拮据。白天趁赵淳生不在,王凤英便在教师单身宿舍替他翻新棉衣,赵淳生穿上时高兴极了,觉得全身暖洋洋的,这不仅是恋人王凤英的劳动成果,也代表着他们之间情深意浓的爱情。后来,王凤英拼拼凑凑又为他缝了几件衬衣、短裤,这样凑合着总可以勉强过冬了。最初只是想利用寒假来南京看看赵淳生的王凤英,没想到还能帮他做这些生活上的实事,也感到无比的快慰。

1963年暑假,王凤英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北京市小汤山中学。而此时赵淳生留校已经三年了,这年寒假他正好带学生赴沈阳航空工厂实习,实习结束后学生返校,他中途可以到北京看看王凤英,同时向她提出结婚之事。

1960 年寒假合影

他们的结婚照

对于结婚,王凤英觉得还没考虑成熟,刚好有个亲弟弟在西北工业大学与她同时毕业,被分配到北京核工业部工作。王凤英找弟弟商量后,才同意赵淳生来北京商量结婚之事。

当赵淳生只身来到北京汤山第一中学时,王凤英立即向校长汇报了情况。听完王凤英的汇报,校长觉得他们恋爱多年,条件成熟,可以结婚,立即开了证明,让王凤英到小汤山镇派出所领取结婚证,顺便带些糖果回来。当时学生已放假,全校教师还要召开大会,就在大会结束时,校长突然宣布:“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今天,南京航空学院青年教师赵淳生和我校青年教师王凤英要结婚了!”几个青年教师马上跑到门口,把事先准备好的糖果发给大家,随即,大家兴高采烈地把新郎新娘送入“洞房”。所谓的“洞房”,其实就是王凤英的宿舍,与她同住的另一位女教师放假回到北京的家,宿舍就成了他们的洞房了。

寒假变成了婚假,学校也成了“家”。在单身宿舍里,王凤英把两张单人床一并,就成了“婚床”。接下去的日子可怎么过呢?北方天气寒冷,屋里靠煤炉取暖、烧饭,而生炉子是门技术活儿。南方农村出生的赵淳生、王凤英,什么苦活儿累活儿都干过,但生炉子的活儿可从来没干过;棒子面做窝窝头,没干过;包饺子、擀面条、包包子,也没干过。新婚后的第二天,俩人傻傻的不知从何下手,这个时候有人敲门,原来是留校的白洁云老师,手里还端着一大盘热腾腾的饺子。进门看房间冷冰冰的,立刻动手生炉子。“关键要把煤烧透,炉门不能开太大。”白老师边说边做,十分麻利。不一会儿,火苗就窜出来,越烧越旺,屋子也开始暖和起来了。赵淳生和王凤英开心极了,连连道谢。临走,白老师还说改日过来教他们包包子,食材由她负责带过来。

这位热心的白老师,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真是好人啊!但这不是长久之计呀!王凤英决定一日三餐她自己做,烧饭、炒菜她都擅长。不过,当时大米、蔬菜、肉类、鸡蛋、鱼,还有很多副食品都要凭票购买,而王凤英是集体户口,各种票证都拿不到,有劲也没处使。

一天,天气很好,他们在学校附近散步。走着走着,他们发现马路下边有条小河,河水浅浅的,还有不少小鱼。赵淳生灵机一动,马上脱下鞋袜,卷起袖子,下河用泥巴堵水,上河堵一节,下河再堵一节,把水往下挤,很快中间那节水就干了,留下各种鱼,鲫鱼、泥鳅什么都有,不一会塑料袋就装满了。王凤英还在河边挖了些野菜,后又到镇上买来西红柿、地瓜,不要票的米和小电饭锅,回到房间把炉子勾勾,不一会炉火就旺了,他们就把从河里抓的、地里挖的、市场买的各种食材一起烧上,那顿饭吃起来真香呀!

这件事一下子传开了,十几位留校老师纷纷来询问。看到大家赞叹、羡慕的样子,加上当天还剩不少鱼和菜,王凤英决定第二天中午来个大会餐,有什么带什么。结果有的带饺子,有的带面条,有的带烧饼,王凤英和赵淳生提供一大盆米饭、一大盆鱼,还有炒野菜,等等,真是丰盛极了!这种自助式的会餐是王凤英的独创,大家从未体验过,吃得高兴极了。

不知不觉,寒假生活就要结束了。这个假期可以说是赵淳生和王凤英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他们完成了人生结婚大事,同时也开始了异地生活。赵淳生仍回南京航空学院工作,王凤英被借调到学校所在的区教育局工作。一个在南京,一个在北京,但并不影响他们以书信互相鼓励、关怀、爱恋。

1965年4月,王凤英在区教育局工作暂告一段落,被要求回到正缺数学教师的学校带课。但她知道自己不可能长期在北京,丈夫赵淳生在南京,而现在的工作单位既不靠老家湖南又不靠南京,将来工作、生活中必定有不少困难,所以,趁此机会就向组织提出工作调动。经过反复向组织申请、协商,终于在1965年10月调入南京市物资学校(中专)任数学老师,并在1966年7月生下了大女儿赵颖。此时,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也开始了。

南京物资学校本来是江苏省物资局筹办的一所物资管理技术学院,因筹备工作紧,第一届招8个班作为中专班试办,但课程全部是大专内容,“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并入现在的江苏省财经学院。

初建的学校各方面都未步入正轨,加上“文化大革命”的干扰,上上下下不知如何开展工作。王凤英到学校报到只上了几个月课,学生就全部散了,参与社会大串连、大造反,成立各派组织……教师则全部下厂劳动改造,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到“文化大革命”中期,全校师生员工都到南京轴泵油嘴厂和工人一起劳动。“文化大革命”末期,学生全部留在厂里当工人,教师回校复课。而王凤英留在了厂办公室,后来又被调到南京市机械局人事处工作,直到退休。

1969年9月,二女儿出生。从来没有一个完整家的赵淳生,第一次感受到了天伦之乐的幸福。

尽管20世纪整个60年代,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国家经济建设停滞不前,老百姓生活都不富裕,但早已习惯过苦日子的赵淳生,从来没有感到苦。

南航航空宇航学院为赵淳生院士 70 华诞举行了隆重的庆祝会(2007.11.07)

相反,因为他与王凤英长达十年的爱情终于修成正果,他们共同经营的这个小家,给了他从来没有的幸福与快乐。

这种坚固的爱情力量非常强大,无论发生什么天灾人祸,无论发生什么分歧;无论年轻,还是年老;无论健康,还是疾病,都不曾将他们分开。尤其,在他们中年丧女、在赵淳生身患重大疾病期间,这爱情经受了更为严峻的考验。但无论发生什么,他们都一路相互扶持,相濡以沫地走了过来。

晚年的王凤英,因为这样的爱情也焕发着勃勃朝气。她在年近八旬的时候,用了整整3年时间,用38万针将丈夫赵淳生的半身照,一针一线地绣了出来。为了逼真,她用的线非常细,需要不停地换线,每一针都不能出错。每天,赵淳生出去工作,她在家做完家务,就戴上一副老花镜,对照着20多页的图纸,一针一针地绣。每一针都是王凤英的心,真是“慈妻针针线,线线连妻心”。

绣品的尺寸很大。这幅大尺寸的绣品,被老年的他们郑重地挂在客厅最显眼的位置。此时的他们,经常坐在沙发上,相互依偎着,尽管满头白发,但脸上却绽放着幸福的微笑。如果不是有人介绍,谁都无法看出,这幅画像是用针线绣出来的。这逼真的背后,饱含王凤英长达70年的真情,也让每一个局外的人,对这样的爱情肃然起敬。

2007 年 11 月 7 日是赵淳生 70 华诞,南航航空宇航学院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庆祝大会,时为校长的王福平教授在会上对赵淳生做了高度的评价和热烈的祝贺。参加会议的除校内的领导、老师和在读研究生外,还有来自全国各地赵淳生培养的博士、博士后和研究生们,共 80 余人。

2015年6月2日是王凤英八十大寿。女儿赵颖将他们接到美国,亲自为妈妈烫发,为她做寿。在家短暂休息一个星期后,安排了庆祝母亲八十大寿之旅:从旧金山出发,先到丹麦、瑞典、挪威、德国、爱沙尼亚、俄罗斯、芬兰,再回到瑞典,然后再回到旧金山的家中。沿途浏览了很多景点,拍了上千张纪念照。赵淳生从这上千张照片中,精心挑选了80张,制作了一本专辑,作为他们一辈子的纪念。

王凤英为赵淳生绣制的人物像

在瑞典(2015.5.23)

在德国柏林墙(2015.5.27)

在游轮上(2015.5.30)

回顾八十年来赵淳生与王凤英携手走过的历程,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从美好的童年——相恋的青少年——结婚后的中年、壮年——相濡以沫的晚年,俩人的一生是有所成就的一生!是令人羡慕的一生!是让人快乐的一生!也是最最幸福的一生!! 3qbHSgg3H92OmnzvEQSdywZdbD7sj/8z7AeUR0vDYh3pCeqeWR2UWU9+TRxschX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