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6 “放牛娃”苦难的童年

赵淳生的童年,三代同堂,全家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爷爷奶奶一代,兵荒马乱,吃不饱,穿不暖。爸爸妈妈一代,一个出门不归,一个英年早逝。自己则跟着小脚奶奶,在糟糠野菜中苦苦挣扎。

最难熬的雨季,雨水从屋顶滴漏下来,被淋湿了也没有衣服可换,风吹进来的那一刻,瑟瑟发抖。他和奶奶也没有接雨的用具,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念叨着雨快点儿停下来。

冬季,幸亏有一条母亲留下的被子。她生前的物品都被姨妈带走,唯一没带走的是那条沾满脓血的被子。这污秽不堪的被子,奶奶都没舍得扔掉。如果没有它,祖孙俩冬天就得挨冻。真是家徒四壁!

每天,他看到奶奶、妈妈总是愁眉苦脸的,一会儿说没东,一会儿说没西,一时又急着没这没那……自己年纪虽小,但心与她们是相通的。为了赚钱贴补家用,除了白天上学,他早早晩晩以及所有的假期都在干活,无论是砍柴、放牛,还是打猪草、拾牛粪,只要人家能给点小钱,哪怕是给顿饭吃,无论多苦多累他都去干。

有一次,赵淳生砍柴累了,就地打了个盹,醒来揉揉眼睛打算继续砍,结果发现柴刀不见了。柴刀可是重要的工具,丢了它无异于丢了生计。赵淳生急得直冒汗,赶紧爬起来去找。他一会儿跑东,一会儿跑西,生怕漏掉哪块地方,结果一整天一口水没喝,一口饭没吃,柴刀依然无影无踪,仿佛掉进了茫茫大海。眼瞅着天要黑了,他更急了,回家可怎么向奶奶和妈妈交代呀?

正当他绝望之时,邻居赵福年出现了。他是赵淳生要好的玩伴,一天没见赵淳生,就忍不住一个人前屋后山慢悠悠地找他。赵淳生像见到救星似的一把抓住赵福年,求他帮帮忙。赵福年想了想:“柴山是地主赵步云家的,肯定是他儿子趁你打盹的那会儿,悄悄把砍柴刀没收了。”赵淳生觉得有理儿,直点头。“我们把地主儿子喊出来盘问,如果他不承认,咱俩再一起揍他一顿,他就会老老实实交出柴刀来。”赵福年补充说。没想到赵淳生却摇起头来,他觉得自己这么小,即使与赵福年联手,也未必打得过人家。再说,万一惊动了地主赵步云,岂不是自投罗网?老人们常说:“好汉不吃眼前亏”“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他决定忍一忍。

说话间,天全黑下来,白天喧嚣的柴山,一下子静得瘆人。赵淳生拉着赵福年的衣襟,两人深一脚浅一脚地朝远处的家摸去。

放牛比砍柴轻松些。最初,他只是利用一早一晚的时间,帮人家把牛牵到河边或山脚下吃草,他只负责看着就行。这样雇他的人家可以省下不少工钱,因为他的报酬是米。不过一个月下来,竟也能赚得几升米回来。从放一头牛开始,到后来的寒暑假、星期天,他一个人可以帮地主家放一群牛了。

牛群从一个山头跑到另一个山头,来来回回走个不停,赵淳生只好跟着跑东跑西,一天下来累得骨头像散了架似的。后来他发现,牛群里总有一头长得极壮的牛,经常抬头眺望前方,吃草、走路都快,它往哪里走,其他牛就往哪里走,这就是所谓的“头牛”。

此后,他就把注意力集中到“头牛”身上。学着大人的样儿,到附近山上砍些竹子做鞭子,边走边摇鞭吆喝,“头牛”就听自己的指挥。这样管好“头牛”,就等于管好了整个牛群。后来,赵淳生竟骑在“头牛”背上,有时还看看书,眺望绿草丛生的远山,像一幅镶嵌在大地上的巨画,美得让人陶醉。不过,更多的时候是遭罪,季节不同遭遇也不同。

阴冷的冬季,手开始长冻疮,像个冻萝卜红一块紫一块。有一天,雨雪交加,没有足够衣服可穿的赵淳生,在刺骨的寒风中瑟瑟发抖。忽然,身边有头小牛拉了一坨粪便,赵淳生看见后,立即把自己的小脚伸进去。温热的牛粪让冰冷的小脚感到了丝丝暖意,虽然那么短暂,但对赵淳生来说却是莫大的满足!

夏天,烈日当头,奶奶舍不得买草帽,几天暴晒下来,他的皮肤就黑得发亮,露出的眼仁白得耀眼。遇到多雨的日子,别人都穿着蓑衣,戴着斗笠,赵淳生全身无一遮拦,任凭大雨淋着。等雨停下来,把衣服脱下,拧干后再穿上。没想到,有一天夜晚竟发烧了,浑身发烫。无钱看病,奶奶只能到后山找些草药煮水,让赵淳生喝上一大碗,再闷头睡一觉,居然也就好了。真是穷苦孩子天照看啊!

抓鱼、摸虾很好玩,农村孩子们都喜欢,赵淳生也不例外。奶奶、妈妈也支持他,至少可以给家里添点儿荤,在没肉可吃的日子,也有个解馋的。

夏天是抓鱼、摸虾的好季节。天还没放亮,奶奶就把熟睡的赵淳生喊醒,去离家很远的塘里摸虾。估摸着上学的时间到了,急匆匆跑回家喝碗粥,再一路小跑去学校。放学回家就更忙了,有时要赶到地主家放牛,有时要下河抓泥鳅、鳝鱼。在乡下人眼里,它们都是尚好的补品,有钱人都爱吃,在集市上可以卖个好价钱,给家里换回油、盐以及豆腐之类的食材。

但抓鱼、摸虾对小孩子来讲,真是太危险了。

赵淳生家门前有个大塘,塘东是各家种的稻田,塘西是一条通往瓦铺子集市的土路。每到雨水较少的季节,大人就用水车将塘里的水往田里灌。水车一端停在深水处,日积月累将塘冲出一条沟来,引来一群群的泥鳅,还有鱼虾。一天下午四点多钟,天空飘着毛毛细雨,赵淳生打猪草回来经过此地,一抬眼看到坡边有猪草,就一脚迈了过去。谁知草坡很滑,一下子滚到水车碾出的沟里,那里居然有不少鱼虾游来游去,赵淳生就毫不犹豫地抓了起来。没想到水沟竟有一人多深,水一下子没了头,脚还悬在水里没有着落。身体失去平衡的赵淳生,本能地在水沟里翻腾着,结果却越陷越深。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对面村一个卖肉的大伯符雪卿从瓦铺子集镇收摊回家,路过这个塘边小路,远远地看到水沟里有人在扑腾,他说时迟,那时快,三步并作两步地跳到塘里,飞快地游过去,一把抓住赵淳生的小手,好不容易才把他拖上来。而此时的赵淳生,已呛进几口水,再加上受到了惊吓,竟全身发抖,说不出一句话来。卖肉的大伯见状,立即扇了他一个大耳光。

这是一种迷信,据当地老人说,孩子落水是“落水鬼”作怪,这一巴掌可以扇走附在孩子身上的“落水鬼”。

赵淳生一辈子都不会忘记那个巴掌,也无法忘记这个救命恩人。早几年回老家,赵淳生都会特意登门看望已九十多岁的卖肉大伯,还给他封个大红包,以报答他的救命之恩!

湖南衡山地处丘陵地带,家家户户都种竹子。作为当地重要的农产品,竹笋能卖上好价钱;竹竿可以盖房子、做农具,用途广泛。不知从何时起,当地传说竹子爱听哭声,尤其种竹子那天,如果有人哭,竹子就会长得更好!所以每到种竹子的季节,家家户户都寻找孩子到自家竹山上去哭,以求竹子长得更多更好,卖更多的钱。

在中间瓦屋住的十几户人家,无论是地主还是佃户,无论是穷还是富,谁舍得让自己的亲生骨肉无端地哭呢?有人就想到孤儿赵淳生,他没有父母的庇护,要种竹子就把他喊来,逼着他哭!

有一天,赵淳生被一个身材魁梧的中年男人摁倒在地,那人用脚拼命地踢赵淳生,只见他闭着眼睛,咬着嘴唇,屏住呼吸,就是不哭。旁边一个人见状,赶紧找来一根藤条,不由分说地抽打倒在地上的赵淳生。疼痛一阵强似一阵,可他还是不哭,嘴里还嘟囔着:“你们就打吧,越打我,我越不哭。”种竹子的人也拧他不过,气得两眼冒火。但孤儿赵淳生就是这么倔强!这倔强的性格,让童年的赵淳生不知吃了多少皮肉之苦。不过,在两个成人轮番的鞭笞下,赵淳生最终还是挺不住了,嗷嗷地哭喊起来。两个喘着粗气的男人,这才停下手来。在赵淳生的哭声中,他们开始憧憬自己的好收成。而那个所谓的“好收成”,可是用孤儿无助的眼泪换来的!

在赵淳生家的厨房,有一扇小石窗,直对着屋前的水塘。赵淳生最喜欢趴在小石窗上,那里成了他童年的天堂。透过这扇小石窗,可以看到从这里经过的形形色色的人,他们有衣服可穿,这多少让赵淳生有点羡慕。也有与赵淳生一样衣不蔽体、沿街乞讨的穷人。

“富六嫂子”就如此,她是乞讨人中最特别的一个。平日,她手拄着棍子,腰缠着破被,破衣烂衫都卷在里面,用麻绳捆几圈,驮在背腰上,白天当箱子用。裤腰带是左挂一串、右挂一坨的,小袋子里装着针头线脑。晚上,将破被解开,铺开当床,夜夜蜷缩在别人家的柴堆里或屋檐下,过着牛马不如的乞讨生活。

不过,她乞讨的方式是唱戏。她会唱各种民间小调,尤其是湖南花鼓戏。每次来村里乞讨,孩子们都像过节那样,兴高采烈地跟着她满村跑。“富六嫂子”一家一家地乞讨,孩子们就一家一家地跟着听戏,有时还一起哼唱,使劲拍手叫好。

和“富六嫂子”穷得不分上下的赵淳生,也濒临乞讨边缘。每次,他夹杂在那些看热闹的孩子中间,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相反,一种同病相连的感觉会油然而生,让他内心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悲悯。

由于总有干不完的活儿,担心上学迟到,他只能起早摸黑地干。家族办的小学,教师都是当地有钱、有文化的人,他们对迟到、早退、不完成作业的学生都打手板。赵淳生学习好,作业很快能完成,从不会因为作业挨打。但早晚帮人家放牛,有时还被临时叫去割草,或做其他小工,即便特别小心,有时仍免不了迟到。对迟到的惩罚,同样是一个字“打”。打手板还好,打脚板就比较痛。而没鞋可穿、总赤着脚去上学的赵淳生,被先生打过几次脚板。

可以说,“衣不蔽体、忍饥挨饿、挨打受骂、日夜劳作”这十六个字,是赵淳生童年生活最真实的写照。不过,这样的境遇塑造了一个具有独特性格的赵淳生,也赋予他极其顽强的生命力!

回望那个苦难的童年,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其实都应由衷地感谢那曾经的苦难。正是那些苦难,造就了他顽强不屈的意志品格。这种意志品格,使他有足够的底气迎接人生更大的困难和考验,即使生活、学习、工作中遇到再大的挫折和打击,他都不会因此而退缩,总是有一股勇气去克服它们、战胜它们。

苦难,其实是人生最大的财富。

在苦难中成长的赵淳生,不仅聪明可爱,还真诚守信。更可喜的是,赵淳生自幼好学向善,读书刻苦,成绩优异。同时,他虽然孤苦,却又非常有幸。有幸在地下党的资助下读完了小学,解放后,又在党的资助下读完了中学。 CSGIVDwqH5iOu+tRz388a/SWoCidTy4XO3Re/ow8PCtYP/0FNCjqsJuSMhb+JZ6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