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理论由斯波伯和威尔逊于 1986 年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一书中提出,作为认知语用学的开山之作,以阐述“人类交际内在机制”(1986/95:32)为目的的关联原则一经提出便引起热烈讨论,作为在语言学界活跃二十余年、至今仍被广泛讨论和应用的理论,其影响力之大可见一斑。
关联原则 有两大条:认知关联原则与交际关联原则,前者认为“人类认知倾向于同最大关联相吻合”,后者认为“每一则明示交际行为都应被设想为自身具有最佳关联”,一般学界主要讨论的是交际关联原则。
交际关联原则中的关键概念“最佳关联假设”有两条:一是“明示刺激足够相关,值得释话人付出努力处理”;另一条是“该明示刺激传达的是符合说话人能力、喜好限制的最大相关”。
其中相关度的大小由两方面决定:一方面,“认知效果越大则越关联”;另一方面,“获得认知效果所需的处理努力越小则越关联”。认知效果通过三种方式产生:增强原有假设、与原假设矛盾进而取消原假设、与原假设结合生成语境隐含。而处理努力则受承载信息的语言表达复杂度和语境可及度等因素的影响。
上述关联理论主要观点是关联话语解读机制的运作基础,在关联理论的后续发展中,斯波伯和威尔逊明确提出了关联话语解读程序,认为话语解读是沿最省力的路径、按照语境可及度依次得出的过程,它终止于关联期待的满足。
关联理论偏离了格莱斯主义在哲学高度对意义的描写,将语用推理与对认知层面因素的考虑相结合,提出具有心理可行性的推理机制,具体来讲,关联理论开篇便探讨了交际模式的问题,在分析了单纯编码-解码模式与推理模式的优点与弊端后,对二模式进行融合,首次明确了话语交际具有以推理为主、编解码为辅的“明示-推理”(ostensive -inferential)性质,从而解决了以往单一交际模式不能解决的一些问题;在关联理论产生前,占统治地位的格莱斯语用学说认为,交际双方的共享知识是交际发生的基础,但这种观点太过绝对,关联理论用认知语境的互相显映取代上述概念,更符合我们直觉中交际的或然、概率性质;格莱斯含义学说认为只有隐义才需要语境推理,显义不涉及推理,而关联理论学者提出不确定性原则(the principle of undeterminacy),深入发掘了显义的性质与产生机理,揭示了指称确定、解歧、命题充实、词义扩充与收缩等显义推理过程;格莱斯语用学说认为语境是常量,关联是合作原则下的一个可以违反的准则,而关联理论与此相反,将关联作为已知项,通过对相关认知语境的寻找、调用来实现对话语的解读,由此也避免了合作原则各准则间的重叠或矛盾冲突等问题;关联理论较先前研究还详细讨论了推理的性质问题,明确了语用推理的非论证性、非琐碎性、删除性演绎推理性质,超越了含义推理中“原则遵守与违反”类的宏观、笼统研究,为展开对具体推理过程、步骤的微观探讨奠定了基础。
关联理论从提出至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其研究对象远超出了《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一书的探讨范围,不仅包含对各类修辞手法(Hamamoto, 1998; Papafragou, 1995; Sperber & Wilson, 2006等)、礼貌( Escandell, 1996,1998; Jary, 1998 等)、幽默( Kotthoff,2006; Ritchie, 2005 等)、话语标记语(Blakemore, 2002 等)等语用学问题的研究,还涵盖了对句法学中时态、语态、情态(Arin, 2003; Smith,1990; Wilson & Sperber, 1998; Zegarac, 1993 等)等的研究,对篇章语言学中语篇分析、衔接连贯(Giora, 1997,1998; Wilson, 1998 等)等的研究,对词汇学特别是词汇语用学(Wilson, 2004,2006)的研究,对语音学、音系学中声调韵律(Curl, et al. 2006; House, 2006; Wilson & Wharton,2005 等)等的研究,此外,基于关联理论的研究还跨越了学科界限,发展到了文学( Chapman & Routledge, 1999; Clark, 1996; MacKenzie,2002 等)、翻译(Gutt, 1991 等)、二语习得(Carroll, 1995; Foster -Cohen, 2004a, b)等方面,近年来还兴起了对关联理论的实证研究(Matsui, 1998; Noveck, 2004; Noveck & Sperber, 2007 等),通过基于认知心理学等的实验来检验关联理论的心理现实性。
对该理论发展情况的全面介绍,国际上有专门的Relevance Theory Online Bibliographic Service网页,提供所有关于关联理论的文章、著作等的分类检索信息,并时时更新。有关关联理论发展情况的较为详细的总体评介,国外部分可参见尤斯(Yus,1998)的 a decade of relevance 一文,国内部分可参见李冬梅(2002)《近十年来关联理论在中国的研究》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