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章
词义范畴化与非范畴化

认知范畴(cognitive category)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基本概念。长期以来,许多语言学家对词汇的范畴理论颇为关注。以认知科学为依托的认知语言学认为,客观世界的事物虽然杂乱无章,但是人的认知可以赋予世界万物一定的结构、形成概念,并通过分析、判断、归纳的方法对其分类和定位,将具有相似结构的概念归属于同一范畴,这一心理过程就是范畴化。范畴化涉及人类思维、感知、行为和言语最基本的能力,是了解人类思维和认知的重要内容,也是探究人类语言发展的根本方式。王寅认为“范畴化是人类以主客观互动为出发点,对外界事物进行类属划分的心智过程,是一种基于现实对客观事物所做的主观概念及分类,并以此赋予世界以结构的理性活动” 。刘润清和刘正光指出,范畴化的主要作用是“给混沌的世界建立秩序,指出事物结构的关系,实现认识过程中的经济原则” 。由此可见,正因为范畴化这一理性活动的存在,才使得语言的发展有序地依循人类思维发展规律进行,在人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认知语言学中,范畴化与范畴两个概念相互影响,两者之间呈辩证关系:范畴化是一个认知过程,范畴则是这一过程的结果。范畴化作为一种人类高级认知活动,体现了从感知上升到概念的过程中人类所具备的认知能力,特别是语言能力。语言产生之初,处于无范畴阶段,词语只是一种表象符号,一个词就代表某个具体存在的事物,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例如“杯子”一词,开始只表示主体所见过的那个杯子,具有针对性,比较抽象,很难明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杯子。之后人类对杯子的认识开始细化,出现了“玻璃杯”“茶杯”“咖啡杯”等更加具体的词汇。最初的“杯子”一词可以用来标志一组彼此类似和接近的事物,即可包括上述几种事物。但这还不能完全形成概念,因为仅仅只将词的音、义与某种事物表象相结合,概括了外部特征,还没有涉及事物本质及变化发展。

随着对世界认知的加深,人们开始对具有相似结构的特点的同一类事物进行概括,如根据颜色、大小、材质、用途等差别把“杯子”这个词作为具有某些相似外部属性、功能属性的同一类事物的象征。同时,选择一个拥有最多特点、最显著的“杯子”作为原型(prototype),其他成员只要在某些方面与原型具有相似特征都可以归于统一类,这个类就是“范畴”,它是范畴化的结果。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属于某个范畴,不是看它是否具备该范畴成员所有的共同特性,而是看它与其类典型之间是否有足够的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由于范畴的划分是人为的,带有主观色彩,所以造成范畴边界的模糊性。词义可以从一个范畴过渡到另一个范畴,出现语义的扩大、缩小、转换等语言现象。由此我们认为,范畴化实现了人类对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分类,使得语言发展更为有序和稳定,而其结果——范畴的出现,使得语言更为丰富和多变。 o0j8/xTgzILTFWkG7kEfvUzpLLxTVphVvJ8Wb0BEOlVIOZDpPRsJGpW1p6+Ad+F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