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词汇学认为,词汇的理据性是语言发展的内因,语言符号与客观现实之间的联系是建立在人对世界的体验基础之上,人类通过不断整合知识,推动语言系统向更高更复杂的层面发展,因此,词汇理据性具有三大特点。
体验性——词汇理据具有体验性主要表现为语言符号与外部客观世界之间的直观联系。各民族在创立之初,用各自的语言创造了词,这些词汇最初都以原生词,如拟声词、拟象词的形式存在,因为是单音节,结构简单,能指与所指之间的联系很明显。原生词的出现是人类体验世界的最初产物,是人类在认识世界过程中所形成的经验在语言中映射,如: baa——绵羊的叫声,bowwow——(狗)汪汪声,buzz——(蜜蜂、蚊子)嗡嗡声,cackle——(母鸡下蛋后)咯咯声。
关联性——由于原生词结构和语义的单一,无法满足人类交流的需要,人们便在其基础上进行加工,整合成各类派生词和复合词,这些词语的形态、意义和逻辑关系都与“词源”或者“词根”相关联。每一个词都是复杂的语言世界中的一个结点,通过概念激活、意象图示、转喻、隐喻等模式与其他词汇“搭桥”,建立新的关联,从而创造新词或者新的语义网络。如词根“ slave”可以扩展出“slavery”“slaver”“slaveholding”“slaveholder”“slaveocracy”“ deslavery”等词,都与“奴隶”相关。
创造性——随着人类对世界认知的深入,新的物质被发现、新的概念被创造,新的范畴成员出现都需要更多的词语表达,新词、引申义、一词多义等语言现象成为非常强有力的手段,推动词汇体系的发展,语言表现出极大的创造性。语言的发展和变化并非纯自然的进化过程,而是充分体现了人类认知世界的特点。人类借用隐喻和转喻两大认知机制赋予词汇新的构成形式、语言意义和语法功能。其中创造性在语义的扩展方面体现得最为明显和直观。如在“gate”一词的基础上,人们创造了“watergate”(水门事件)、“zipgate”(拉链门事件),甚至网络上流传的火爆的“photogate”(艳照门事件)。“gate”的原始义“门”经过隐喻被投射到与“丑闻”相关的认知域上,创造了很多类似的词语,丰富了人类语言。
针对这些特点,认知语言学中的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具有较强的解释力。理想化认知模型(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简称ICM)是莱可夫(Lakoff.G)在《女人、火和危险的事物》 Women , Fire , and Dangerous Things : What Catego 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 中提出的认知理论术语。莱可夫认为,ICM是特定文化背景中说话人对某领域中的经验和知识所做出的抽象的、统一的、理想化的理解,是建立在许多认知模型上的一种复杂的、整合的完型结构,具有格式塔形性质 。它的哲学基础为体验主义,其产生以人的身体经验为基础,通过概念化升华成民俗理论(folk theory),是当代体验哲学的主要内容,也是对传统客观主义哲学在一定程度上的扬弃。词汇理据性的认知机制可以从四个角度进行考虑。
在莱可夫看来,命题结构模型可以详细解释认知模型(CM)中所涉及的概念、特性及概念间的关系,具有判断性的特点,是外界事物在心智中事实性映射,不需要运用任何想象手段 。任何一个CM都是由命题和结构组成,命题即本体,属于基本的概念层次,我们的知识就存在于本体之中。这些命题不是毫无关联的,而是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即结构。语言词汇是概念与结构的统一体,按照索绪尔的观点,能指与所指合二为一。词汇的认知理据观认为,外部世界在人脑中的映射通过语言符号表现出来,人类在体验世界的过程中,创造了最初的语言形式——原生词,这些词语的产生动因、形式和结构有相似的模型,该模型存在于人类的心智之中,可以被视为一个理想化认知模型(ICM),具有典型效应。人类不断认识世界,积累越来越多的经验,发展出新的认知模型,在莱可夫看来表现为:
ICM = CM 1 + CM 2 + CM 3 + CM 4 +…+ CM n
各个CM与ICM之间的联系并非偶然,而是具有家族相似性,且有理据的,其关联性可以通过认知体验、概念激活的方式完成,如图 2-1。
图 2-1 ICM与CM
该模式在外部和内部理据层面都有很强的解释力,例如人类在进行社会群体生活时,模仿自然界动物之声,或者从事某项活动时发出的声音,形成具有该语音或者类似语音的单词。这种字词创造模式可以描述为:
ICM:自然界和人类行为发出的声音→模仿→拟声词。
这在汉语中很常见。我国早在《木兰词》中就有“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通过摹拟织布机来回穿梭的声音,给“唧”字命名,音即象“织”之声。咕噜——圆转声、哧溜——滑动声、咯兹——扭转声、铿锵——金石敲击声等都是人类劳作时发出的声响,是经验的最初产物。英语中cheep表(小鸡)唧唧声、(鸟等)啁啾声,coo表(鸽子、斑鸠等)咕咕声,crow/cockadoodledoo表(公鸡)喔喔声,hiss表(蛇)发嘶嘶声等。
莱可夫认为意象图式是在对现实世界体验的基础上通过互动所形成的前概念意象,比表象更为概念和抽象。在同一语言社区中,不同的成员对同一语言形式会有不同感知,在不同语言社区中,这种感知差异会扩大。为了实现信息传递和交流的顺畅,人类在创造和发展词汇时,会将具有事物的外部意象映射到语言符号中,形成很强的关联,搭建“外部事物”→“符号形式”→“词汇意义”之间的桥梁。这一模型在外部拟象理据和形式理据方面凸显解释力。
汉语中的象形字就是从最初的外部事物引申而来,文字摹拟事物形象,如:
育——甲骨文“育”字由“人”和“云”构成。“云”字有刚出生的婴儿的含义,整个字的意思是人生孩子,由此产生“生育”的含义。生孩子后要养活,要教育,由此产生养育和教育的引申义。以后字形用“肉”代替“人”。意思是从肉中产出的婴儿,由此也能形成上述含义。
交——甲骨文“交”字是一个人两腿相交的象形,由此产生“相交”的含义。引申表示“结交”“付给”“一齐”和“互相联系”等。
欠——甲骨文“欠”字是一个人张嘴的象形。它是“打哈欠”的意思,由此产生精力不足和身体稍稍移动的含义。引申表示“短少”,再引申表示“财物没归还”。
老——甲骨文“老”字是头发披散、弯腰驼背、手拄拐杖的老人的象形。本义是“老人”。引申表示“年岁大”“经历长”“陈旧”“长久”“经常”和“极端”等。
长——甲骨文“长”字是头发披散、驼背弯腰、手拄拐杖的老人的象形。本义是“老人”。引申表示辈分高、长者、首长和排行第一。人老是生长的结果,由此产生生长的含义。孩子生长个头增高,由此产生“长度”的引申义。
英语中的 26 个字母也表示一定的意象图式,可以激活人们心智中的基本形象,形成相关的概念。例如字母“o”可以形成“嘴型”“圆形”等意象,激活相关的语义。
ICM: O→○,圆形意象,表示“圆”“圈”“环”“卷”“滚”“转”等意思,如:
莱可夫认为,隐喻模型是ICM中最基本的一个模型,表现为一个意象图式或者命题模型可以从一个认知域映射到另一个认知域中相应的结构上。在认知语言学看来,任何一个隐喻模型都包括两个部分:一个始源域和一个目标域,隐喻的认知力量就在于将始源域的图式结构映射到目标域之上。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词义的引申和扩展依赖于图式结构在两个域之间的映射,这可以很好地解释一词多义、旧词新义、新词新义等语言现象的理据性。
如物理学家牛顿(I.Newton)通过研究声音的传播方式建立了光学理论,最后模仿sound wave(声波)的造词模式,将其研究过程中的重要物理现象冠以light wave(光波)之名。sound wave(声波)源自wave(水“波”),Newton又通过与sound wave(声波)进行概念类比,即隐喻思维,从而“诞生”了light wave(光波)这个新词组。在电子信息技术发达的现代,由wave一词引发的科技新词比比皆是,如radio wave(无线电波)、electromagnetic wave(电磁波)、microwave(微波)以及ultra⁃sonic wave(超声波)等,都是隐喻映射的产物,见图 2-2。
图 2-2 “wave”隐喻映射模型
经验主义认为,我们通过理想化认知模型来构建知识,在范畴内部结构中所观察到的原型结构和各种原型效应都是理想化认知模型的产物。莱可夫提出的转喻相邻性就是通过理想化认知模型实现的。和隐喻映射一样,转喻映射也是强调将概念从一个域投射到另一个域,进行不同域间的“搭桥”,只是映射范围不同。隐喻是跨不同认知域的映射,具有认知域外部的特征,转喻则是同一认知域之内的概念映现,具有认知域内部的特征。转喻的作用不仅仅限于指代,它还是意义扩展的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如:部分——喻整ICM,主要指用内容材料喻生产者或者产品等。英语wool本义是羊毛,但在a ball of wool put on his new wool中分别是“毛线”和“羊毛服装”。这是典型的材料喻产品,羊毛→毛线→羊毛装。再如head的基本意义是“头”,但它通过转喻映射形成了以下义项,如mind or brain(容器喻内容)、a person(部分喻整体)、headache(感知事物喻感知行为)、life(原因喻结果)、ability(实体喻功能)。
在转喻认知机制作用下,通过强调或突显同一认知域或同一框架结构中的一个成分实现意义扩展。比如“电视”是一个整体系统,但“电视”作为一个名词在不同的语境中会突显这个系统的不同部分从而获得不同的意义。比如:
a.他买了一台 电视 。
b.他打开 电视 。
可以看出在以上 2 个例子中,“电视”分别突显并指称不同的内容。一些基本概念意义,如a句中电视机开关显示画面、电路和元件,已经概念化了,形成了b中抽象电视节目的概念,但是b依然是建立在a的认知域上,“电视节目”与“电视机”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