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乔托·卡努杜 (Ricciotto Canudo)发表了一篇名为《第七艺术宣言》的论文,他因此成为了宣称电影是“第七艺术”的世界第一人。从此,电影成为继雕塑、绘画、文学、音乐、舞蹈、戏剧之后的第七种艺术,“第七艺术”也正式成为电影的代名词。
图 1-1 卢米埃尔兄弟和电影《工厂大门》 [1]
从奥古斯特·卢米埃尔(Auguste Lumière)和路易·卢米埃尔(Louis Lumière)兄弟 [2] 公开向社会放映《工厂大门》( Exiting the Factory )(图 1-1)等短片开始,距今已近 130年了。
电影诞生之初,电影的世界一直都是黑白的。“直到 1935年世界上第一部彩色电影《浮华世界》开始(图 1-6),色彩才开始作为一种元素、手段、风格进入电影的世界。” [1]
1905年,京剧电影《定军山》完成拍摄,这部电影也是中国电影诞生的标志。“中国电影从诞生之日起就没有脱离中国传统艺术理论和传统历史文化的影响。” [2]
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是梅兰芳主演的《生死恨》(1948)。后来电影《小花》(1979)和《生活的颤音》(1979)在时空转换剪切时采用黑白胶片与彩色胶片混合剪辑,是对电影色彩语言在叙事结构上的有益探索。
20世纪 80年代以前,中国电影理论的建设缺乏系统性。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文化思想和艺术才发生巨大转变,电影界也引发“反思”和“寻根”等思潮,产生了一大批“寻根”和“反思”的电影作品,产生了以陈凯歌、张艺谋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群,他们大多经过正规的专业训练,并仔细研究过国外导演的代表电影作品,他们是那个年代中外文化碰撞的思考者与践行者。
陈凯歌导演的作品《黄土地》,是将看似亘古不变的西北黄土地,赋予了中华民族的象征,在电影色彩语言的运用上体现了导演用色的主观性。九年之后,陈凯歌导演的电影《霸王别姬》高度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京剧艺术,将两位京剧艺人的个人命运同中华民族传统历史文化紧密缝合在一起。
本书从电影本体思维出发,以电影故事线上的重要段落和情节点的帧为单位,做画面色彩提取并进行量化分析,通过分析得到电影色彩基调和色彩节奏总谱。这些色彩数据是进一步研究的基础,是对电影视听语言符号的剖析的基础,是探讨电影色彩的重要手段,是色彩与电影人物、叙事和主题的相互关系研究的基本依据。
根据约翰内斯·伊顿(Jogannes Itten) 的理论,他将色彩分成三个方面,即视觉上、情感上和象征上。结合电影本体研究色彩属于色彩视觉上的研究,主要涉及电影动态色彩的各种对比与和谐关系;第二方面主要体现在人物心理和情绪上,书中运用了爱森斯坦的电影色彩理论和色彩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三方面,象征上的研究主要探讨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对色彩主题的意义。
电影最初从国外传来,在中国大地诞生之时就与中国传统历史文化艺术产生了紧密联系,所以研究电影色彩所呈现的特点和规律,必须对其背后深厚的历史文化加以考察和阐释。
对电影色彩进行研究,横向涉及中国电影史、世界电影史、中国美学史、中国色彩史、中国社会文化史、中国第五代导演研究、陈凯歌导演研究,纵向涉及物理学、色彩艺术学、电影学、色彩心理学、色彩文化学等方面的理论,实质上,电影色彩的研究是建立在纵横交叉的多学科基础上,对现代美学和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阐释。
[1] 《工厂大门》( Exiting the Factory ,1895)是由卢米埃尔兄弟执导的纪录片电影,于1895年12月28日在法国放映,全片1分多钟,被称为世界电影史上的第一部电影,内容为以卢米埃尔自己家的工厂为背景拍摄下来的工厂大门下班的情景。
[2] 奥古斯特·卢米埃尔(Auguste Lumière,1862—1954)和路易·卢米埃尔(Louis Lumière,1864—1948)是法国的一对兄弟。兄弟俩发明了兼容摄影和放映活动的电影机,并以此拍摄了《火车到站》( The Arrivalof ATrain ,1895)、《工厂大门》( Exitingthe Factory ,1895)、《水浇园丁》( Arroseur arrosé , L ',1895)等十余部短片,于1895年12月28日在巴黎的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向社会公开放映。史学家们认为,卢米埃尔兄弟所拍摄和放映的电影已经脱离了试验阶段,因此把卢米埃尔兄弟定为“电影之父”,把12月28日定为电影的诞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