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我国当代音乐教育研究的历史背景

我国近代的学校音乐教育起始于 19 世纪末,历经了 50 年的社会动荡和战祸洗礼,到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才走入相对平稳的发展轨道。

一、20 世纪初学校音乐教育的形成及历史背景

1898 年康有为上书光绪皇帝请办学校,其内容包含了“歌乐”一科。改良派代表人物梁启超,受日本音乐教育的启发,极力强调音乐对思想启蒙的重要作用,积极提倡在学校补充音乐课,发展学校音乐教育,他指出:“盖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乐教育为精神教育之一要件。”对中国音乐教育影响甚大的中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积多年留学德国、考察德国教育体制之经验,结合本国国情提出了美育的主张。随着中国新式学堂的兴起,从 1903 年起,音乐课被列为普通学校的教学科目,学堂乐歌运动亦随之发展起来了。1912 年,民国初建,提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的教育总体方针,将美育列为教育总体方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确定“图画、音乐、文学”为实施美育“最紧要”之科目,一些在国外留学的知识分子归国,出版了不少音乐教科书,其中以沈心工的《重编学校唱歌集》影响最大。20 世纪 20 年代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建立的师范音乐教育和专业音乐教育,为普通音乐教育提供了新的师资来源。中小学课程的设置,各时期均有所规定,在教材编写方面,教育部还专门成立教材编订委员会。这一历史时期的学校音乐教育发展不是孤立的,它与我国近代以来的第一次乐潮,即与以学堂乐歌和救亡歌曲为先导的新音乐运动,也即内含“反帝、反封建、启蒙与救亡”,“抵御外侮、富国强兵”,争取“男女平权、民主自由”的新音乐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应该说,这一历史时期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在我国音乐教育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一些重要的观念范畴,例如“美育”“美感教育”等,都在这一阶段中形成。这一阶段音乐教育最重要的四个方面的特征是:(1)产生于“猛烈攻击传统音乐,大力提倡引进欧美音乐”的我国 20 世纪第一次乐潮的大背景中;(2)音乐教育是作为美育的重要内容而被认识的,而美育又被当成教育总体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3)音乐家与音乐教育家对学校音乐教育普遍重视;(4)学校音乐教育与社会的政治性群众歌咏运动相呼应。

这一历史时期有关音乐教育研究的代表作有王国维、剑虹、余箴、蔡元培、陈仲子、李世俊、胡敬熙等的相关论著。

二、20 世纪 30 年代中期以后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学校音乐教育及其背景

1935 年以后,许多中小学校选用抗日救亡歌曲作为教材,对传播革命歌曲及开展抗日救亡歌咏活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一时期的学校音乐教育与群众歌咏运动的结合更加密切。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我国 20 世纪第二次乐潮的兴起,学校教育中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开始增多。尤其是延安及全国各个革命根据地的音乐工作者依照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精神,深入工农兵群众中,体验他们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学习他们熟悉的民间音乐,促使音乐创作和表演风格发生重大变化,由此开始了中国音乐教育的新阶段。

这一时期的音乐教育,配合抗日和革命群众歌咏运动的趋势得以加强,关于美育问题的探讨却不断减弱,关于音乐教育本身的研究则侧重于教学法、教学理论研究以及部分国外著述的引进。其代表作有贾新风、邹敏、铁明、张洪岛、雪霞、李抱忱、缪天瑞、冬宇、朱酥典等的相关论著,还有一些译著及介绍和引进国外音乐教育学研究的专著。 7MzAW9UKztKuNB7N3K8PtXTNEeHITAba1jEr9e4jZXNzNg3HB21UuOScmDL5BLN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