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临河区实行“1333”工作法推动农村垃圾分类工作深入开展

农村垃圾分类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必由之路,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近年来,临河区坚持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以建设美丽乡村为目标,改革创新工作举措,实行“1333”工作法(发挥“一主体”积极性,开展“三分”“三化”“三推”工作),实现了农村垃圾从乱扔到自主分类、从简单填埋到无害处理、从无人管理到长效考评转变。

一、主要做法

(一)“一主体”

通过宣传引导、明确责任、正向激励,充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一是加强宣传引导。结合“优美庭院”创建等活动,强化部门联动,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活动,动员农户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党员、社长、保洁员等队伍作用,进村入户,加强分类指导,发动一小群,带动一大片,确保农户懂分类、会分类,逐步提升农户的分类意识。在农户分类垃圾桶盖处张贴分类示意图,方便农户按图分类、依图投放,成为自觉习惯。二是明确责任义务。制定《村规民约》,通过全体村民讨论通过、签字按印,增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意识;每年每户收取 50—100 元保洁费,用于村庄公共区域保洁;与农户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确保农户房前屋后整洁卫生。强化正向激励,通过“积分激励”和政府补贴回购,鼓励农民分类投放垃圾。每村每月开展一次庭院卫生评比,对卫生保洁好的农户进行物质奖励;每年对“干净人家”“精巴媳妇”“五美五星”示范户进行大张旗鼓表彰,逐户张榜挂牌,形成正向激励效应和良好社会氛围。

(二)“三分”

通过农户、镇村、区三级推动分类工作精细化。农户一级分类,鼓励自行分类处理,统一给农户发放垃圾桶,开设垃圾兑换超市,将可回收垃圾兑换生活用品,将能沤肥的污水和草木灰,进庭院污水沤肥池,不能回收利用的垃圾进垃圾筒,建筑垃圾进填埋场,给每类垃圾安家,确保垃圾有去处;镇村二级分类,聘请保洁人员对所管辖范围内垃圾进行日常清运,农户投放后,保洁员再进行分类,然后转运至镇村垃圾点转运站;区级三级分类,既不能堆肥也不能回收的其他垃圾,统一密闭,转运至城区及乡镇垃圾处理场再进行分类无害化处理。

(三)“三化”

通过“资源化”利用、“市场化”运作、“无害化”处理,推动垃圾处理全覆盖。可回收垃圾“资源化”利用。

实行“你分类、我回购,可兑换、有奖励”。每个行政村都设置了“垃圾兑换超市”,村民自愿到超市将可回收垃圾兑换成实物礼品。建立村组环境卫生评比制度,每月进行星级农户评比,对分类较好的住户奖励肥皂、毛巾等日常生活用品予以激励,并将其纳入乡规民约。同时引进北京香蕉皮环保公司,推广使用“香蕉皮”垃圾桶。熟练使用微信的村民随时投放垃圾,香蕉皮公司根据可回收垃圾重量奖励积分,村民通过微信直接提现;不会使用微信的村民定时定点投放,“香蕉皮”管理员直接称重,当场返现。其他垃圾“市场化”运作。

实行城乡环卫管理一体化运行。区政府设置520 万元奖补资金,根据督查考核结果给乡镇每两月兑现一次。村民负责初步分类、垃圾袋装、定点投放;市政环境公司负责定期收集、闭环转运、日产日清;乡镇根据覆盖范围和收集频次,与市政环境公司定期结算。

有害垃圾“无害化”处理。对残膜和农药包装瓶等有害垃圾,实行政府补贴回购。结合面源污染防治和“四控”行动,每个乡镇设置残膜回收站,每个村设有残膜回收点。政府以每公斤 1.3元补贴价格回购残膜,销售到巴彦淖尔市富康管业公司和临河区慧君塑料厂进行再处理。农药实名制购买,农药瓶可追溯回收,政府每公斤补贴 7元钱,并由乡镇暂时仓储封存,待占地 2000 平方米的区域处理中心建成后,即可实现无害化处理。通过政府补贴回购,预计年内农药施用量减少 15吨,利用率提高 2 个百分点。

(四)“三推”,推动垃圾治理常态化

1.推进“责任落实”

建立健全了垃圾分类收集制度、分片包干责任制度、村规民约、“河长制”管理制度等相关机制,实行村庄、道路、河道环卫长效管护机制,把农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处理与正在开展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乌梁素海流域面源污染、乡村旅游、“四控”行动等工作结合起来,特别是与“五水共治”联系起来,一起部署,相互促进,共同落实,积极推动农村面貌全面治理。

2.推动“设施投入”

临河区政府累计投入 5300 万元,在 7 个镇(乌兰图克镇、狼山镇、新华镇、白脑包镇、干召庙镇、双河镇、城关镇),2 个乡(曙光乡、八一乡),2 个农场(临河农场、狼山农场)建 22 座垃圾转运站。在农村投放垃圾桶 20981 个,配备垃圾转运车 42 辆,农村生活垃圾实现了日产日清、分类投放、常态处理。实现了“村有桶”“镇有车”“区域有中转”,垃圾收集、投放、转运实现全闭环运行。

3.推行“考评问效”

将环境连片整治工作纳入年终“党委摆擂、支部比武”综合考评内容,区对乡镇、乡镇对村,根据考评办法和考评细则,按月考、季考、年考的方式进行综合评定,定期公布排名,全年成绩与垃圾分类减量资金补助直接挂钩、与村干部绩效挂钩、与保洁员评优奖金挂钩。

二、取得成效

通过“1333”工作法,推动了农村垃圾全面收集无害处理,实现了农村环境大提升,乡村景色更靓丽。

(一)农村人居环境面貌大提升。2019 年,临河区 11 个乡镇(农场)151 个行政村已启动垃圾分类试点工作。走进现在的农村,户户门前都有垃圾桶站岗,垃圾不落地、不乱堆,转运及时到位,二次污染明显减少,农村边角、河流变得更加干净,群众普遍反映苍蝇、蚊子变少了,臭味没有了,庭院洁净,道路整洁,河道清爽,农村长期存在的脏、乱、差面貌得到改善。

(二)美丽乡村建设基础大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改善,群众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体会更加强烈,自觉投入到保护环境中来,农民生产生活更加宜居宜业,为推进全域旅游、美丽乡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农民文明素养大提升。垃圾分类过程,既是农民良好卫生习惯养成过程,又是农民文明卫生素养的提升过程。村庄干净了,倒逼着农民改变自身不良习惯。如村民以前随手扔垃圾现象比较普遍,垃圾下排干、下渠是常态。通过推行垃圾分类,现在农户大部分能按照规范分类处理垃圾,环保意识逐渐增强,卫生习惯逐步转变,农户门前“三包”、卫生费收缴等写入村规民约,竞赛评比活动如火如荼,大家互相监督、督促成风,生活垃圾分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的氛围日益浓厚,乡村文明新风正在加速形成。 ob32SI5AwIrVhEOlAkFHtmRSw3opWpFvmlQoh/pvY/Yd1FQhgdmbvjubeEpMFS6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